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的方法有哪些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的方法有哪些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能否融入团体决定因素,而这种能力,可以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定因素。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快来看看吧。
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
1.多与人交往互动
人际交往智能只能在人际交往中锻炼和发展,没有其他替代方法,但是真正的人际交往必须产生互动言语和互动行为,否则,宝贝的人际交往智能就是“空中楼阁”,这种现象在现代单元高楼居住环境中并不少见。
有一个宝贝居住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妈妈在国外,爸爸工作繁忙,家中只有不爱说话的老奶奶,奶奶常常带他到楼下转转。宝贝看见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跟宝贝说话的人很少,宝贝在家里看天线宝宝等电视片不少,但是跟宝贝真正说话交流的小伙伴很少,所以宝贝快3岁了,心里很明白事情,却不会跟人交流。妈妈回国后非常着急。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宝贝生活在人群中,却没有与人群发生互动,结果宝贝的人际交往智能像一粒在空中飞舞的种子,找不到发芽和成长的土壤。
2.爸爸是提升宝贝人际交往智能的重要人物
人际交往只有男女两个不同的性别对象,宝贝需要认识男女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交往方式,而且还要观察年纪大的男女与年纪小的男女也是不同的,这样他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性别意识。
可见,爸爸是宝贝人际关系网中的重要人物,反之亦然,爸爸也要把宝贝看作自己人际关系网中的重要人物,把与宝贝的互动交流纳入繁忙的生活日程安排之中,抽时间与宝贝一起运动、散步、说话、讲故事、做游戏等,充分发挥父亲在宝贝早期教养中的重要意义。
3.在与小伙伴的冲突中发展智能
妈妈都希望宝贝与小伙伴和平相处,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冲突是宝贝发展人际交往智能的重要时机。妈妈不要把冲突看成完全消极的现象,结果一出现问题就带着宝贝回避现场。
实际上,宝贝在冲突中发现原来别的小朋友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样,他还特别希望别人与自己一致。因此,是自己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适应自己,用什么办法达到相互适应,这些问题激活了宝贝的人际交往思维与技能,他所尝试的方法必然有不成熟之处,而这正是需要妈妈介入和帮助的时候。所以,妈妈带领宝贝正视冲突,并积极地想办法分析和解决冲突,是宝贝人际交往智能得到提升的“黄金时刻”。
4.做一些需要分享与合作才能玩起来的游戏
宝贝是在实际情景和操作中学习交往技能,抽象的说教和空洞的灌输不符合低龄宝贝的学习特点,所以家长创设一些必须分享与合作才能玩起来的游戏,宝贝才能获得真正的交往才干。
比如,捉迷藏游戏,妈妈和宝贝轮流玩“躲”与“藏”的角色,以后有机会的时候,还可以邀请两个小朋友轮流玩这个游戏;还有捉老鼠游戏,两个人轮流当“鼠”和“猫”,“老鼠”在前面跑,“猫”在后面追,为了培养宝贝的角色意识,可以在“老鼠”的身后塞一只“尾巴”,可以在“猫”的头上戴只帽子当猫耳朵,增添游戏的趣味性。
5.共同游戏与独自游戏相结合
不仅分享与合作等共同游戏锻炼宝贝的人际交往智能,而且独自游戏也同样能锻炼宝贝。因为人际交往能力高的人通常会理解和尊重别人,不打扰别人的工作时间和私人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善于独处,这一点小宝贝也能做到。
平时宝贝自己开心玩的时候,妈妈可以远远地观察着、欣赏着,当妈妈忙着的时候,可以安排宝贝自己玩一会儿,这样的宝贝既能共处又能独处,通情达理,合作性好,是较高人际交往智能的表现。
6.不但关爱宝贝同时培养宝贝关爱他人
人际交往具有互惠性,单向的付出会造成另一方的依赖性,长久下去会导致他对人际行为的错误理解,甚至忽略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认识水平较低的小宝贝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妈妈不但要关怀和照顾宝贝,也要引导宝贝关怀和照顾妈妈,让宝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跟宝贝说妈妈累了,宝贝能不能帮助妈妈;如果宝贝只拿一袋面包,也要及时地表扬宝贝会关爱他人了;有时让宝贝递一份报纸,摆摆拖鞋,给奶奶捶捶背,为爷爷拿眼镜,自己收拾玩具,照顾其他小朋友等等,这些引导都对培养宝贝人际交往的角色意识有积极的意义。
PS:小朋友们在成长的环境中,多多少少会有点迷失,所以妈妈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妈妈们不仅要让宝宝知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更要从心里学会关爱别人,用心去交往。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发展语言能力
语言是一个人聪明才智的基础,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越强,他们的智力发展也越快。幼儿园的孩子通过游戏中的交往,开始理解别人的行为和相互之间关系的意义。上学后,孩子们在同龄人之间学着讲故事、谈见闻、说有趣的悄悄话……这时孩子的话题发自内心,比和大人交谈时要无拘无束得多,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孩子遣词、造句的能力。
在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时,我是这样思考的,在平时的生活,包括在家庭生活中,最方便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妈妈生病了,让孩子一边递菜、一边说:“妈妈,你好好休息,我去写作业了。”接过妈妈的水果时,让孩子们说:“妈妈,谢谢您,您真好!”当然,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语言表达也是有层次有过程的,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引导小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事物。不怕不会说,而是怕他(她)不会观察和思考。有观察有思考并按照一定的语言规范,就能语言表达得更完美。还有,在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和暗示,让小学生的语言更文明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幽默诙谐一点。有时候,我们的语言表达是顺手牵来。例如,爸爸正在鼾觉时,我们就说:“爸爸的鼾声如雷啊!”今天是晴天,我们何不说,今天阳光灿烂或万里无云等等。总之,在生活中,按小学生语言发展规律去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是一件很难得的事,相信大家各有自己的办法,我的方法只是给大家一个借鉴而已。
二.有利于学会待人处事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告诉我们 ,少年时期是交往活动要求最强烈的时期。人常说,少年时期的友谊是最难忘的,因为这个时期少年最喜欢的是体育、文娱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集体活动等。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与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伴交往的乐趣。以及相互帮助的真诚友谊的珍贵。随着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小大人”了,一种对朋友、对集体的责任感逐步增强起来。在这个时期很好地引导他们用文明礼貌的言行对待朋友和待人接物,就能有效地培养起这方面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只要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美国小学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1、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大致来说,人际交往是指孩子的社会能力,为人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情绪表现和控制能力,以及对别人情绪的感受。
具体说来有很多的方面。比方说:这个孩子在班里有没有朋友?他和不同的小朋友能不能玩到一起?他在学校是否尊重同学和老师?别人说话的时候,他是不是能先安静地听,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全班讨论的时候,他很安静还是敢于在很多人面前发言?他能不能主动地和别人沟通?他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不会去帮助别人?他受到不友善的待遇时,是不是能勇敢地和对方讲道理?他和伙伴一起完成老师安排的事情时,是不是能有效地和别人一起合作?他在学校开心吗?碰到不如愿的事情,比如抽签抽到了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是否会板起脸,还是欣然地接受?
以上这些,真的很重要吗?
作为一个教书多年的老师,我认为这对于孩子的的培养,极其重要!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更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 为什么呢?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班里不受到尊重;考试不好就被老师贴上“拖后腿”的标签;小组合作的时候又发生矛盾,不知该怎么用言语去解决;体育课跑步摔倒了没有人来扶;他怎么会真心地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呢?
相反,如果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无论学习成绩是否领先,别人难过时总会去安慰别人;有好东西总会和他人分享;在小组活动中与别人愉快合作和玩耍,那班级的大环境就会充满友谊、尊重和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喜欢学校,从而也觉得更快乐。
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关心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我们知道只有快乐,孩子才会真正喜欢学校,才能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从而吸收新知识也会更快。而快乐的来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孩子在教室的环境中与别人交往是否顺利。从成人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在工作单位中和同事相处都很好,合作顺利;自己在某一方面作了贡献,受到同事的真心赞赏;与同事讨论中发生分歧也可以友善解决等等,那我们上班的心情总是愉悦的,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中国有句老话叫“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美国学校中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视,正是我们古人对于“学做人”的重视。 国外有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方面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中一名是在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海克曼教授(Dr.James Heckman)。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离开学校以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创新、从事优秀的工作,并向成功一步步迈进,他所真正依靠的是一系列的“软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中的分数。而这些软能力则包括了我们一开始提到的人际交往。 研究指出,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教育,以后再重视起来,家长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软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它会跟随孩子一辈子。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一个4岁的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的一天,它也可以帮助一个30多岁的成人在职场上得心应手,事业有成。
2、从尊重说起
我们先来分享一下美国某学校的校训:欢迎,安全,尊重。就这些吗?是的。就这六个字。 咱们国内的校训一般都包括些什么呢?“勤奋”,“拼搏”,“上进”,“求知”…… 其中可能“勤奋”出现的次数最多。
从校训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侧重点的不同。中国的校训要求学生注重自身的努力,要好好读书,提高考试成绩;美国的校训则强调营造一个整体大环境,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的注重,而不鼓励学生“单打独斗”。从“欢迎”和“尊重”两个词,尤其能看出这一点。 因为,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开始。
在教室里,美国老师是怎么培养学生尊重彼此的?就拿早会开始。
每天早上,小朋友在教室前排好队,老师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和他们握手,微笑着说:“某某,早上好!”欢迎每一个人走进教室。小朋友们进去以后,放好书包,稍作休息,就来到教室中间的地毯上坐成了一个圆形。这样大家可以看到彼此,听到每一个人说话,有一种集体的感觉,而不只是老师-学生单向的交流。然后大家开始问好。 问好的时候,对小朋友有这样的要求:
1.用3号声音 (教室声音)问好。
2.和人问好的时候,请看着他们的眼睛说话,这样表示:我们尊重他们。
3.握手请用力一点,不要甩手,也不要软绵绵地和别人握手。 问好以后,开始第二个环节:分享。每天有一个不同的问题,老师先问一个小朋友,然后他再问下一个人。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其他人都要看着他,认真听,尊重说话的人,不随便打断。讲完以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
由于会经常鼓励孩子每天与不同的人坐在一起,孩子们也慢慢适应与教室里的每一个人交流,而不只是自己的好朋友。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表达,在公众前讲话,以及和不同的人谈话的能力。学会和人有良好的沟通,也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基础。
3重视书本之外的能力从现在开始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有超过30万中国学生在美求学。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没踏入美国之前就已经吃了不少的苦。为了进入一流的学校,不但要在课业上尽力门门取得好成绩,还要在课外学托福、雅思,考GRE,一路走来,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
来到美国之后,接下来的路是不是就会顺畅起来呢?其实不然,更多挑战才刚刚开始,其中之一就是:怎么适应新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对于许多吃力想融入新环境的孩子来讲,语言是第一个问题。在国内长期受到“重语法,轻听说”的教学影响,自然不可能一踏上新的土地就能很快与人对答如流。
除此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怎么上课参加课堂讨论、在小组中如何与组员沟通协商共同完成任务、怎么交新朋友等等。 这些都需要很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这恰恰是许多中国孩子的薄弱环节。
从一个主要看成绩的体制环境中,来到一个更注重自我表达、思想交流、团体合作的环境中,怎么才能迅速度过转型期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些读书之外的能力,其实是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
大家知道,由于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家中很容易把唯一的孩子当作生活中心。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要什么有什么,在家里想怎样就怎样。这样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失去了那些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长的优势。
有兄弟姐妹,孩子在家里自然而然有更多的机会要去交流、表达、沟通、倾听、分享、协商、讨论。由于家中不会把某个孩子作为重心,孩子就更有可能意识到,要友善对人,尊重别人和关心别人。因此对于我们大批独生子女来讲,培养他们怎么与人交往就更加重要。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