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字的敬畏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字的敬畏教案
语文教案是语文教师备课中所呈现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成果!为此,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一份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字的敬畏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字的敬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形式实现在语文课堂上的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情的理念。
3、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敬畏”的是什么,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敬畏”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汉字是有生命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非常高兴和( )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上这节语文课。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互动游戏。
(出示汉字: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具体的诗人和诗句)
(出示汉字:美)这个字又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个汉字的感受各不相同,有个叫乔传藻的作家也和我们一样,对汉字有着独特的感受。他不仅了解汉字,还认为字是值得敬畏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题
师指课题:谁能说一说“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敬重畏惧)
2、师:我们通常会对谁有敬畏之情呢?
生:自由回答(老师、父母等)
师引导:字不是有生命的人,却让我们敬畏,说明——字也是有生命的。那么小小的汉字为什么会是有生命的呢?让我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朗诵全文。
3、指名读课文,解决疑难问题。
师:请大家边读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让我们来共同解答。
预设不懂的问题:词语类:震慑、含蓄、言简意赅、告诫、不绝如缕、杳无人影、气象万千等。
其他类: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唐诗《听张立本女吟》几个晦涩难懂的句子等。
4、请同学们再来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作者通过哪些事写出了汉字是有生命的?
引导回答:乡俗和读书
三、研读2——4自然段,感受乡俗带给“我”的对汉字的敬畏。
思考:在乡俗中你从哪感受到汉字是有生命的?(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
(幻灯出示:敬惜字纸的图片)
预设问题:1、其中的哪几个词句让你觉得人们对汉字十分敬畏?
2、听着老人们的告诫,望着化为青烟的字迹,你心中会想到些什么?生自由回答(师引:被烧了的字要去哪里呢?要住到天上去。)
(幻灯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师引:字为什么有资格住到天上去?)
结合“神圣”一词,体会汉字是有生命的。
指名带着敬畏的语气读出这些有生命的文字(第三自然段)。
总结:“敬惜字纸”的乡俗,让我感受到了字的神圣,产生了对字的敬
畏之情,让我知道了汉字是有生命的。从此开始了探寻方块字奥秘的历程。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回顾
师:通过上节课1——4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1、知道了敬惜字纸的乡俗。
2、知道了字就是一个个有生命的小精灵。
3、字是值得敬畏的。
师:是呀,正是有了乡俗的影响,让作者对汉字产生了敬畏之情,萌生了探寻方块字奥秘的向往,从此开始了读书探寻的历程。多年之后让他感受到汉字是有生命的。
四、精读5——8自然段,体会作者敬畏的是什么,汉字为什么是有生命的。
1、 (放幻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8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里感受到字是有生命的?用线勾画出来。
预设:读《聊斋志异》让我感受到字是有生命的。
“方块字呀,你不是神仙……具备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2、研读第五自然段
(1)你从这段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汉字有呼风唤雨的本领?(生读文谈理解)
令人恐怖、害怕,充满神秘色彩,呼风唤雨的本领,看到文字让人想象……的意境。
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放幻灯:“分明是晴天……却又杳无人影……”)
(2)大家在阅读时,感受过汉字的这种呼风唤雨的本领吗?跟着书中的文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喜,一起怒……(简单列举)
师:一个个方块字营造出来的不同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字如同有生命的神仙一样,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难怪作者这样说(放幻灯):“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3)就让我们带着对汉字的敬畏,把这有生命的文字读出来:
(放幻灯)“方块字呀,……具备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过渡:《聊斋志异》让我们见识了汉字呼风唤雨的本领,感受到了字是有生命的,那么你从课文的哪里还感受到了字是有生命的?
预设:读唐诗《听张立本女吟》也让我感受到字是有生命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3、研读第六、七自然段
(1)朗读古诗
(2)这首诗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诗境)
(3)这种凄婉苍凉的歌声,怎么能在纸面上流传下来呢?启发:是录音机里放出的吗?(不是)是女歌唱家唱给我们听的吗?(不是)
通过文字让我们听到了声音。
师:文字不是有生命的女歌唱家,却同样能让我们听到歌声,所以说(放幻灯):“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升华朗读: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对字的敬畏,把这有生命的文字唱响:
齐读唐诗《听张立本女吟》。
过渡:不仅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宋词元曲汉赋中的一个个文字同样具有着生命力。将中国5000年的文化从一个世纪传承到另一个世纪,展现着汉字不息的生命力。
师:那么,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字是有生命的?
4、研读第八自然段
读第8自然段,体会汉字的含蓄。
预设:A、“一提到“翠”字,……江南水乡的朦胧。”一句。
请你也列举出一个这样含蓄的字?(学生仿照翠、风、雨简单列举。)
(出示汉字:暖)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景物、情感)
一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居然有这么多,这就是字的含蓄呀。
B、这些含蓄的字还能当作名画欣赏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分开的字……当作名画欣赏“一句。
(出示幻灯)“风”不同的字体,请学生说说看完之后的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这么美的字真是惹人喜爱呀。)
C、如果我们把这些含蓄又可爱的字叠连在一起,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幻灯出示楹联)指名读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读了这副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空间调度能力”和“气象万千”一词。
(3)师:看来,文字有着和人一样的空间调度能力,所以说——(放幻灯):“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五、 总结全文:
有了这越来越深刻的感悟后,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放幻灯)齐读:降生在这个世界,会用方块字阅读,会用方块字写作的人,算是有福了……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师:“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请你想一想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说出这句话的?
生:谈自己的想法
体会作者对文字的敬畏、热爱、赞美、歌颂。
带着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反复读最后一段。
师:请你带着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说一说:
(出示幻灯:因为汉字( ),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我想对汉字说:“ ( )。” )
参考:因为汉字是神圣的小精灵,死了也要住到天上去,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因为汉字不是神仙,却有着呼风唤雨的本领,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因为汉字不是女歌唱家,却能让我们听到凄婉苍凉的歌声,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因为汉字不是中国人,却有着同样的含蓄,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因为汉字不是调度员,却有着高超的空间调度能力,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如果大家把这些话用汉字写下来,说不定也能从一个世纪传到另一个世纪呢。)
六、升华与启发:
师:是呀,汉字是让人敬畏的,汉字是让人热爱的。于是老师也用这具有生命的汉字写了一首诗送给大家。
(板书连成一首诗)
字的敬畏
敬惜字纸乡俗在,
文化传承敬畏来。
诗词曲赋藏意蕴,
含蓄生命皆热爱!
结束语:就让我们珍惜我们的福气吧,因为我们是会用方块字阅读,会用方块字写作的人。愿同学们也能用这富有生命的汉字,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字的敬畏教学反思
《字的敬畏》这一课,对四年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难度的,课文篇幅太长不说,更让人头疼的是课文中有多处理解上的难点,首先,课文中有许多生僻深奥的词语,而且许多词属于“只可会意,不可言传”之类的,使学生在刚刚接触课文时就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再加上课文中引用了《听张立本女吟》这首诗,学生一读起来就觉得云山雾里,不知所云,首先在兴趣上就被消磨了一大半。对于《聊斋志异》,学生也只是看过电视、电影,根本没读过著作,在这样的基础上,要让他们感受到其震撼力,就无从谈起了。
基于以上几个难点,几番思量后,我决定把朗读作文这些难点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步突破难点,同时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会和感受。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了我对汉字的敬畏的?并找出有关段落。接下来,我让学生读2~4自然段,并思考:我“我”对汉字是先产生了敬重还是先产生了畏惧呢?你是读了哪句话体会到的?(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听着老人们的告诫,望着化为青烟的字迹,“我”心中会想到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结合“神圣”一词,体会作者对汉字的敬重。当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后,我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先是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之后指名学生读,读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在学生互评期间,我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需要改善?这样,在指导学生学会评价的同时,还间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如在一名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地上是脏的,天空是干净的,一个个方块字哪怕死了,也要住到天上去。这是一些多么神圣的小精灵啊!”后,学生在评价时,抓住了重点词语“地上、脏的、天空、干净的”等进行评价,把这几个词读重了。于是,我适时引导进行对比,一个是地上,一个是天空,一个是脏的,一个是干净的,通过这样的对比,体现了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是多么的神圣。对比后,自此让学生朗读,敬畏之情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
在这节课,不足之处很多,总的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入手这一点体现不够,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先得散乱。其次是教师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住,导致在学生交流乡俗影响的一部分是,学生交流内容有些偏离文章主旨,而教师却没有进行及时地引导、点拨 。在此,对于这篇课文,由于难点太多,都放在一节课内进行肯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采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前预习,对相关教学资源、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渗透,如在教学前几天,就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并交流感受等,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同时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感受汉字的氛围,这样将难点一一击破,就不愁学生理解不困难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