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一个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样表述:分析、判断一个教育机会是否适合自己和是否值得,应该坚持“教育原则”,回归教育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教育应该回归“教育价值”的资讯分析以及提醒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应该回归“教育价值”
有不少朋友问我,考研究竟值不值得?出国留学究竟值不值得?报考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究竟值不值得?
思考值不值得,这是一种进步,以前很多考生根本不问值不值得,看别人考研、出国,也跟着考研、出国,这是十分盲目的。考研、出国本是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中的组成部分,当然应该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情况、个体的兴趣和能力以及考研选择的学校、出国选择的目的国、目的校进行理性的比较分析。
但是,我不会给出究竟值不值得的直接答案——由于考研和出国是个体的选择,因此,这必须由每个个体作出分析、判断,适合别人的、对别人来说值得的,可能并不适合你,对你并不值得。
而在进行分析、判断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需要大家都掌握的。总体看来,目前在进行分析、判断时,不少学生采用的是错误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经济原则”和“身份原则”。
所谓“经济原则”,是选择考研、出国或就读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完全从经济角度分析。此前有媒体报道,出国留学已经不划算,“海归”回国之后很多人多年收不回投资,事实上,多年前,国内学生及其家长就已经开始算读书的“经济账”了,甚至有些中西部学生认为读大学不划算,于是不读初中、高中,辍学去打工。这其实是“功利教育”的表现。
所谓“身份原则”,是选择求学,其意图是改变自己的“身份”,在国内读研如此,出国留学亦如此。调查显示,中国只有10%多的学生考研是为了追求学术理想,其余的相当部分是为提高学历层次,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经济原则”和“身份原则”结合在一起,有一些人的打算,就是怎样尽快混一张文凭,然后去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国外以及中外合作项目中有只需一年就毕业的研究生项目,由此让很多学生觉得不错,但显然,这种盘算很有可能落空。分析、判断一个教育机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值得,应该坚持“教育原则”,回归教育价值。
算教育的“经济账”当然是必需的,一方面,要分析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毕竟出国留学或者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育项目,是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的,另一方面,读书也有“功利”的价值,如果花时间、金钱读完书,却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教育回报率低,教育的吸引力也就低。但是,读书并不只有功利的价值,还有非功利的价值,这就包括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认识,健全人格。从某种程度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往往只有实现非功利的价值,最终才能成就功利的价值——一个人学到了技能,却没有德性,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而关注教育的“身份提升”价值则大错特错,尤其是选择国外读研或者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项目。在国外,硕士研究生本来就属于过渡学位,不是什么高学历——读研的学生要么准备今后读博士,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努力进行学术训练,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要么准备就业,读研对其来说,就是职业化阶段,国外一年的研究生项目,大多如此。
在乎教育的“身份提升”价值,已经让很多人上当受骗,表现在出国留学或者选择中外合作项目,就是出现留学诈骗和垃圾留学。有的人以为可以获得一张高学历文凭,但国外学校的文凭授予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是国家授予文凭,国外教育机构则是自主授予文凭,由于其严格的质量控制,获得海外名校的文凭比较困难,而获得一些做教育产业的教育机构的文凭,却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因为文凭本身并不值钱,值钱的是接受的教育。有的海外教育机构或中外合作项目,就是看重了某些人在乎学历,甚至明确告诉他们,不用上学,只需缴纳学费,就可以获得文凭,这摆明就是买卖文凭,而不是接受教育,这是留学中的乱象,这种读书价值取向,可以说是读书人的“败坏”。
从教育角度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学校、教育项目,就必须分析自己读研的目的,以及选择目标学校、教育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如果自身根本没有学术追求、理想,那么,选择读研应该注重职业化。在国内考研,就应该选择专业硕士项目,在国外读研,就应该选择课程型硕士。可中国很多学生,似乎特别在乎“学术”,虽然自己没有学术理想,却要在国内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认为这可高人一等(当然,这也有国内研究生结构不合理的原因),选择国外研究生项目,也看不起职业化。
这种选择的错位,也导致对学校办学情况分析的错位,如果愿意从事学术,那么应该从学术角度分析一所学校的学术实力;可不愿意从事学术,却选择学术型硕士,关注的却是学生的就业,就会发生很大的偏差;反之,如果愿意进行职业化训练,那么应该关注这所学校这一教育项目的职业化培养内容,如果不关注这一内容却关心其学术水平,也离题万里。
2013年笔者去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就感受到中国教育和学生曾经发生的偏差。笔者遇到三名中国留学生,在杜克大学读管理学硕士项目,这个项目为期总共只有10个月,这三名同学都称收获很大,学习三个月就超过在国内读本科四年。为何有这种偏差,乃因管理学本来就是实践学科,国外大学本科期间根本不开设这一专业,而只是在研究生阶段对各个本科专业有兴趣从事商业的学生,再进行集中的职业化训练。可中国却在本科期间开设这一专业,且进行很多“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结果学生学了四年,却没有多少职业素养。而杜克大学10个月的管理学项目,完全就围绕只有训练展开,在10个月中要求学生学习15门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采取案例和活动方式。假如学生们以为这一项目可以学到理论知识,那么,肯定会对其失望,而如果就是冲着进行职业训练而去,就将有很大的收获。
总之,选择教育,就是在进行学业规划,而进行学业规划,必须从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出发,适合自己的才是值得的、最好的,而在分析教育项目时,必须对教育有清晰的认识,而不能用错误的观念去评价。其实,做到按教育的常识去分析、评价教育,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低的要求,因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在功利化和行政化办学中,偏离了常识,就连学校的办学也盛行等级思维、商业思维,没有教育思维,这怎么能让学生有教育思维,有对学校、教育的理性分析呢?
但无论如何,从对自己未来发展负责出发,学生们应该拾起教育的常识,回归教育常识。
教育孩子的方法你懂吗
1、父母以身作则,带头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尹建莉老师说过,“爱阅读其实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就像他们爱玩的天性是一样的。家长要做的是,早早地把书籍引入他的生活。”这样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气氛。
2、尽早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
这大概是最传统的亲子阅读了,为孩子大声朗读,不管他们是什么年龄,都会非常喜欢这项温馨的亲子活动。
3、经常带孩子去家附近的图书馆或者书店,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选择。
这样能陶冶孩子的阅读情操,同时您也可以多了解到孩子爱看的书籍,避免了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给孩子购书。
4、改正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放低身态和孩子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您会发现孩子会改变对您的态度,愿意和您沟通。
5、孩子买的书籍品种要丰富,不要有局限性。
孩子爱看什么书,不爱看怎么书,大人可以引导,但不应该过分限制。
买书,无论是天文地理,文史经哲,小说散文,漫画绘本,都应兼收并蓄,也就是知识面要买够。
6、家庭活动中不忘带上书本。
暑期孩子们玩的时间肯定比上学的时候多,做父母的自然也会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那么何不利用这些机会把书本带进这些活动呢?
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除了养育,最好是给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那就是阅读。萌爸萌妈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引导到宝藏的洞口,让孩子去发现,去寻找,去体会获取的乐趣。
教育孩子,场合与时机很重要,很多父母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这是不对的。饭桌上,往往是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拉近亲子关系的好时机,用来教育孩子,得不偿失。
表扬孩子,最好在饭前
既然孩子在准备吃饭的时候身心比较放松、愉悦,那就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想一些好玩的小游戏吧。比如,孩子今天回答问题的时候被老师表扬了,那么晚餐时间,就准备好几个高脚杯,全家“以水代酒”举杯庆祝一下,并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
小道理,一起做家务时说
“身教胜于言传”,生活中的很多小道理,光靠给孩子讲,孩子是不会理解的,必须要在具体的行动中演示给孩子看,孩子才会理解深刻、记忆长久。比如,你跟孩子一起遛狗时,可以趁机告诉孩子:“宝宝你看,小狗跟咱一块出来多高兴啊,它自己在家待了一天,肯定超级无聊、超级痛苦!小狗把你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所以你要记得常陪它出来逛逛啊!”
批评的话,孩子房间里说
在责罚孩子这个问题上,有句老话叫“当众不责”,就是说:教育、责罚孩子时,不要当着大家的面,要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内心敏感而脆弱,犯错时当众责罚,会极大地伤孩子孩子的自尊,影响孩子的自信。
当孩子在犯错时,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里,态度冷静、公平地跟孩子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少了一些顾虑,更愿意打开心扉,向你说出自己的想法。
悄悄话,最好睡前说
孩子也有隐私,也有秘密,有些话总归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比如:孩子确实偷了同桌的橡皮,但实在是不敢承认;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孩子自己难以启齿……有些秘密,让孩子一直憋在心里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家长一旦有所察觉,就要尽力帮孩子解决、疏导,睡觉前便是最佳的时机,因为脱了衣服钻进被窝的孩子,也便卸下了自己的心理防御,更容易跟家长说一些心中困扰。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