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学习资讯 >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时间: 燕妮639 分享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各地有偷瓜送子的传统习俗。偷瓜送子,亦名送瓜祝子、中秋送子、食瓜求子、摸秋等,是历史上流行各地的一种祈子习俗,具体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以贵州为典型,且在今天的贵州农村依然流行。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苗族——“跳月”

  在苗族的中秋之夜会举行“跳月”活动。青年男女借此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寻找心上人。按照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由于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较为特殊,若有机会参加苗族的中秋活动不妨体验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的乐趣。

  布依族——“送瓜崽”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布依族,对中秋节又增添了更具民俗内涵的节日习俗——“送瓜崽”。首先,由寨老选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并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崽,而是生长在田间的一种特型瓜科,它必须是长方型的,放倒睡下的形态就像一个婴儿睡在床上,布依族称之为桶型瓜,但瓜一定要熟黄,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选。然后推选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去送瓜。送瓜时瓜主不能参与,这家知道后要装做若无其事地样子,寨邻们都很乐意为此奉献。第二步是寻访到“瓜崽”后,就要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接受“瓜崽”的人家,说中秋节大伙给你家送“瓜崽”来,到了那天在家等我们——迎接“瓜崽”。这户人家就要开始为迎接“瓜崽”忙碌开了,要为“瓜崽”制做背后的衣物,要磨豆腐备办酒席,到时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寨邻们。第三步就是中秋节的晚上吃完晚饭,寨老就组织两群人分工作,一群人陪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摘瓜手到地头去把“瓜崽”偷来,一群人准备乐器在进寨大门等着,等到偷瓜的人将“瓜崽”悄悄背进寨子的朝门里的时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学着孩子哭,一帮人有的学着哄孩子说:“别哭了,我们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到家后大家就说:“我们帮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来了。背瓜的人径直朝房间走去,这时女主人已在床边等着,帮背瓜人将“瓜崽”解下来给“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单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闹一阵抱给“瓜崽”夫妇二人背,约半小时后,就说“瓜崽”睡着了,放他到床上睡觉,并给盖上被子。随即“瓜崽”的母亲和邻居一起吃夜宵,大家一起尽兴地喝酒划拳,送“瓜崽”仪式才算结束。待“瓜崽”在床上陪这对夫妇睡上三天三夜后,接受“瓜崽”的夫妇才将此瓜洗净来煮吃。此后,这对夫妇生育的孩子就叫“瓜崽”。但奇怪的是,但凡接受“瓜崽”后生育的夫妇,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很神奇有木有)。中秋节礼物多种多样,像布依族“瓜崽”这样有民族内涵的中秋礼物,独具韵味,我们应该将这种寄予美好愿望的礼物传承下去,让中国民俗文化永葆青春。

  侗族的偷月亮菜

  贵州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土家族——“打糍粑”“拜月”“偷瓜”送“童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土家族人有打糍粑,“拜月”“偷瓜”送“童子”的特殊民俗。中秋节里“打糍粑”“拜月”与土家婚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土家族人把月亮当作替人牵线搭桥、撮合婚姻、成人之美的红娘和“月老大人”,中秋佳节是“月老大人”的寿辰,是“月光生日”,于是“打糍粑”,“拜月”祝寿。土家青年男女恋爱后,姑娘要送给心上人一条亲手绣的“绣花腰带”和“花鞋垫”传递绵绵情思,还用白色的素绢,绣上一幅“鸳鸯戏水”图,作为相爱的信物。居住在七曜山脚的黄水、冷水、官田、中益、沙子、湖镇等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新谷丰收后,“中秋节”这天,丈母娘家喜气洋洋地把女婿请到家作客,用新产的糯米“打糍粑”,请女婿一家“尝新”,品味当年丰收的喜悦,吃糍粑“拜月”赏月,共度良宵。更富有情趣的是,未婚女婿回家时,姑娘会深情地送给心上人一个又圆又大的“大糍粑”。糍粑象征姑娘对爱情忠贞不渝,像糍粑一样与心上人永不分离,也像糍粑一样团团圆圆。姑娘在大圆糍粑上染五颜六色的食品红,写着“花好月圆”、“百年鸾凤”、“永调琴瑟”、“鸾凤和鸣”等佳句。有文化的姑娘,则在上面题诗,绘上彩凤凰、喜鹊图,更富有诗情画意。中秋之夜,秋高气爽,桂香盈庭,月光如水,土家人在山寨吊脚楼前的院坝设香案,摆上月饼、糍粑、花生、桂花酒等供品,祭月神“拜月”,祈求五谷丰登、合家幸福美满、无灾无祸;祈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然后在院坝饮酒吃月饼、吃糍粑“赏月”。赏月之后,土家青年男女,趁夜深人静,结伙到菜园地“偷瓜”,种瓜主人发现后也不能叫骂。将偷来的南瓜悄悄送到久婚未育的夫妇家中,置床上,一人学婴儿啼哭,一人说四言八句吉语祝辞,祝愿得瓜主人来年生子,这一习俗曰“送童子”,寓意“破瓜得子”,若得瓜主人来年生了子女,得设宴请送瓜人和种瓜人以示酬谢。

  “偷瓜”送“童子”习俗,还有其神奇的传说。相传,古时土家山寨,有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无儿无女,但一生积德。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天子娘娘路过土家山寨,听到传颂老人乐施好善,扶危济贫的美德后,便将所带儿女留一个在瓜棚里,吩咐山民送给老人。于是山民们将形如娃娃的南瓜,悄悄送到老人的床上,老人去睡觉时瓜破,突然从南瓜里跳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婴儿,老人无比感动,顿时老泪纵横,后来幸福地度过了晚年。“破瓜得子”后沿袭成一方风俗。

17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