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思维训练 > 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时间: 若木632 分享

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维训练:写作》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学习啦。学习啦,因你而精彩。

  思维训练:写作

  目前,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没有材料可写。即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一些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化为有用的材料;即使进行加工,也只能停留于个体,停留于表面,不疼不痒,作无病呻吟状。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中学作文教学重技巧而忽视内容,关键在于尚未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可供实际操作的思维训练系统,缺少与训练目的、年龄特点等因素相应的积极的科学的评价系统。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构建完整的、可操作的思维训练体系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支点。

  我们强调“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而要学生有真切感悟,有深刻新颖独到的立意,最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得道”的方法,这正是我们的思维训练要承担的任务。

  我们重点学习了朱智贤、林崇德教授的着作《发展心理学》《学习与发展》,他们的优化思维结构、发展思维品质的理论,为我们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从1987年开始,蒋念祖老师就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开始了思维训练的尝试,并于1991年完成了《高中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四川教育出版社)一书。他认为,各种类型的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结为提炼论点、分解论点、论证论点、修改等几个基本环节。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运用。而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一些常见的毛病,如不善于提炼论点,不善于展开说理论证,拿到题目后感到无话可说或者议论起来套话连篇,容易模式化、绝对化等,其实质还在于不能掌握、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而且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首先,在传授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单项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论点、展开论点,如何使论点准确、鲜明、深刻、新颖,如何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取舍、阐释、论证、评价等)。

  在具体写作训练中,根据写作需要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如下常用的思维方法:

  我们按照上面的顺序,逐一进行讲解和训练,从而形成了一个训练体系。具体做法是,先介绍每种思维方法的要点、基本原理和运用原则、操作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包括话题、命题、材料等)进行示范性引导,再由学生通过具体实践,领会各种思维方法的精神实质及运用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效显着。下面是第一阶段进行议论文训练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照表。

  以上三次作文均是同时进行,都没有作任何解释说明和提示。作文结束后两班所有试卷打乱顺序任意组合,装订成两本,由同一位老师批阅。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先后有22人次作文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有16人次分别在省级、国家级高中生作文大赛中获奖。

  进行思维训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进行思维训练抓住了写作中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内容入手,使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有话可说,说得准,说得深,说得独到。而经验性教学方法,训练时精力主要放在形式上,忽略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常常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学生不会说理,或说理肤浅乏力。我们知道,议论文的写作不只是一个书面表达的过程,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包括认识、情感、意向等在内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以思维活动为主,同时也有感觉、记忆等活动,有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也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进行思维训练,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自觉地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思维结果,进而对思维材料作出正确的、准确的、深刻的认识、评价和决策,最终形成新颖、独到、深刻的论点。而把提炼论点的思维过程逆推下去,往往又是论证论点的过程。

  其次,充分发挥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作用。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思维训练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系统活动中真切地掌握各种思维方法的特征、具体运用方法以及在各种类型的作文题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别的同学给予评价,然后再作修正,或在对别人的思维过程评价中,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的优劣,在“悟”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让学生自己陈述、共同评价的方法,能够集中集体的智慧,经常使新颖、深刻的论点层现叠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完善学生的思维心理结构,促进思维训练的具体落实。

  再次,注重思维训练的系统性。上面提到,写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而这种综合能力不会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的思维训练中,方法篇是布点,过程篇是拉线,类型篇是铺面。三者互相勾连,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相对严整而又密切结合的知识网络”,从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大类。抽象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方法与辨证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概括、演绎、归类、类比等。形象思维方法主要有想象和联想等。

  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阶段和因素,并分别地加以考察。比如我们观赏一幅画,起初只有一个比较粗浅的总体印象。为了求得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仔细观察,我们也需要从色彩、构图、立意、题材等方面仔细思考、品味,这些便可以算是在“分析”了。很明显,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对于这幅画,只能具有起初那个粗浅的印象;而经过了分析,我们对于这幅画,便可能形成较深刻的认识。事物是复杂的,世间有许许多的事物,比一幅画要复杂得多。没有“分析”这种方法,我们对事物只能形成一些粗浅的、混沌的认识。根据实践的需要,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论说文写作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等等。

  一、 概念分析

  作文中我们面对的题目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感性材料,比如一段事实的文字介绍,一幅漫画等等。一类是理性材料,可以是概念,比如“说谦虚”、“自大和自卑”、“树木、森林、气候”等等,也可以是判断(或省略形式的判断),如“谦虚使人进步”、“文以情动人”等等。说理、论证过程中,离不开概念、判断。学习写作论说文,必须学习概念分析。

  分析概念,主要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所说的“概念的含义”就是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性,二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属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语言、能思维,两足直立的动物。”其中“动物”是“人”所属的范围,“动物”前面那四个定语,揭示了“人”所具有的特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比如“人”这个概念,就是诸如曹操、孙中山以及其他的具体的人。揭示概念的内涵,通常采用下定义的方法。揭示概念的外延,通常采用分类的方法。综合使用下定义和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概念形成深刻而具体的认识。

  概念分析中通常还运用下列方法:1.解释法。比如:“什么是成才?成才就是成为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2.打比方。比如:“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而停滞不前;自卑,像根受了潮的火柴,也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3.举例。比如:“文字要写得简练。”什么叫简练呢?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很多(以上为解释)。举一两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十四个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呀!4.定范围。比如:“在学业上要想取得成果,贵在一个‘勤’字,包括勤练,勤记,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勤总结。”这些方法,从根本上说,也可以说是具体化或抽象化方法的运用,只是更加通俗化了。

  概念分析在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使议论文中心明确、集中。在短短的一篇议论文中,如果不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明确的界定,写作中极易造成中心不明确,甚至“偷换概念”。比如高考作文《习惯》,有些考生从学习习惯谈到生活习惯,从个人的习惯谈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样写下去,要想做到中心明确,大概是不可能的。

  第二,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比如《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论点,一个判断,其中关键的概念是“自知之明”。对这个概念作分析,可以知道“自知之明”应该包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了解自己的短处”两个方面,据此中心论点就可以分为两个分论点:“了解自己的长处是可贵的”,“了解自己的短处是可贵的”。如果再作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知道,所谓“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在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据此分论点还可以分解为更多的分论点,所以说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将论点分解为分论点,从而打开议论的思路。

  第三,可以帮助我们展开论证。比如《知识就是力量》,要能够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可以对“知识”和“力量”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所谓“知识”,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谓“力量”,既可以指个人的能力,也可以指某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掌握了知识,掌握了客观规律,自然有助于增强个人的能力,增强这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据此论点便得以证明。

  第四,对概念的理解正确、深刻,可以使立论正确、深刻。比如《谈成才》,这是一个明确了论述范围的题目,一个学生对“成才”的理解是“成为对祖国,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而这样的人才,就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不仅需要具备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知识、能力,而且需要有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意愿。因此要能成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较强的能力,而且需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而一个班级集体如果具有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对于学生形成、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据此,这个学生作文的论点便确定为“班级里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是催人成才的沃土。”这篇文章的论点比起一味谈论成才与学习的关系的文章的论点,应当说是正确、深刻的。

  第五,可以使议论文的立意推陈出新。一些概念,人们习惯于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它,也习惯于由此形成特定的判断。比如“得陇望蜀”这个成语,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贪心不足”,因此对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往往形成否定性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将“得陇望蜀”用来指称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不断探索,追求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在事业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那么“得陇望蜀”则又成为值得肯定的了。

  第六,明确概念的外延,将概念具体化,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可以以形象激活思路,激发感情。一篇习作《挑刺小议》,其论点是“我们要赞美‘挑刺’的精神”。文中首先明确“挑刺”的含义,便是敢于向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接着便联系实际,将“挑刺”这个概念具体化,指出工厂里的检验员检验产品,我们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进行抵制、批评,都属于“挑刺”,齐威王听从邹忌的意见,便是请人家挑刺,果戈理写好一部作品,总要请他的朋友、诗人茹科夫勘探基给他“挑刺”。这样,使读者对“挑刺”这个概念形成具体的印象,由此生发出种种议论,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第七,以概念分析为主,还可以形成一种文体,就是所谓“阐释性议论文”,下面将专门介绍。

  在概念分析中要注意四点。第一,对概念的分析力求准确、严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分析得准确、严密,文章的立论才能准确、严密,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二,对概念的分析,求力丰富而又具有针对性。对概念的分析越是丰富,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认识也越是丰富,这样便为论点的提炼、论证提供了思考的余地。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分析的目的性、针对性。只有明确了分析的目的,才能确定哪些地方要多加分析,哪些地方只须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一般说来,在初步构思阶段,可以尽可能多方面地思考,在明确论证中心以后,概念的分析就要考虑如何为论证中心服务了。

  [思考和练习]

  1.对“勤”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分析时请注意: 明确目的。假设你的分析是针对一些学生上不够勤奋这一现实的。 充分揭示其内涵或外延。比如“勤”的外延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等方面。 注意运用抽象化、具体化的方法。

  2.“我行我素”、“异想天开”本来都带有贬义,请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赋予这些概念以新意,对“我行我素”、“异想天开”作出肯定评价。

  二、特性分析

  特性分析,又叫做定性分析,其目的是要将某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它在现象、本质、发展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在写作中,如果我们接触的是感性材料(对具体事实的叙述、描绘),或者是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我们的认识活动则往往从特性分析入手。特性分析大体包括现象分析、本质分析和过程分析。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一般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比如茅盾先生的《阿Q相》中开头部分便将阿Q精神的表现作了如下描绘:“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以自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觉酣甜了。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将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将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份,甚至想建立他的权威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这便是所谓‘阿Q’相……”事物的现象是其本质的反映和表现,通过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性的认识,使读者易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描绘,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倾向,从而感染读者。

  在把握事物的现象、表面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探求事物的本质。林放的《说“不”字》一文中写道:“党风抓得好,则‘庶人不议’,这是一种情况;相反地,党员和干部如果当官作老爷,也可能招致没有谁说‘不’字。非不说也,不敢说也。这两种情况的不说‘不’字,是需要仔细察辨的。”作者面对相同的现象“不说‘不’字”作了具体分析,指出其中的不同的本质。

  特性分析不仅是对某事物特性的静态分析,而且应当包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动态分析,以便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上的特殊性。比如有一篇作文《谈谈实事求是》,论述的中心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方针政策的根本点。”这篇作文回顾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阶级政策,这样,使我们不仅认识到党的农村阶级政策的共同特点--实事求是,而且认识到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阶级政策的个性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特性分析包括现象、本质、发展过程等方面,只是从大的方面说的,具体说来,事物的特性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事物的外观、结构、性能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许多议论文,通篇就是由特性分析构成的。同时,特性分析往往成为进一步的认识活动的基础。议论文中,特性分析往往成为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作文《时间就是生命》,中心是论述时间的宝贵。文章开头便指出:“时间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不可逆转性,”接着引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惊叹过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惋惜而追悔它的流逝。”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论点。特性分析也是评价事物的基础。比如作文《自负和自卑》,指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一是趾高气扬,一是垂头丧气;同时又指出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主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指出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自负者碰得头破血流,就转为自卑。自卑者因为偶然获得几次成功,便得意忘形,自负起来。”特性分析又是决策的基础。

  [思考和练习]

  1.目前,学校里、社会上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智力竞赛。请在调查的基础上,以《漫谈“智力竞赛”》为题,以特性分析为主,写一篇议论文。

  2.《谈流行色》、《谈广告》、《谈当代我国学生青年的特点》、《谈课外阅读》。要求: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见解。

  三、定量分析

  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叫定量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把握事物的量,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质。在议论文写作中,没有定量分析作基础,提炼论点和论证论点都可能出问题。有些同学在提炼论点时最容易犯“片面概括”的错误。比如看到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风,以权谋私,眼睛里便似乎一片漆黑,写起作文来满腹牢骚。问题就在于这些同学没有考虑一下,这些情况在全党、全国到底占多大比重。与此相关的是,议论文写作中常常需要用事例作论据,有些事例很有说服力,而有些事例则正如列宁所批评的“连儿戏都不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是因为前者是建立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后者则是随便挑出来、或者是根据主观需要硬找出来、甚至硬是编出来的,缺少数量分析的基础。邓力群在《为自学者打开广阔的道路》中写道:“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大陆39个省、市、自治区成人总人口中,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左右,文盲倒占了23%,全国职工1亿多人,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不足13人。根据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典型调查,7018位工人中,其中包括文盲1061人。”文中引用了在不同范围内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文盲为数太多,有必要给他们提供自学之路。

  事物是质和量统一体,定量分析必须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脱离了量的分析的定性分析固然空洞无力,不能令人信服;而脱离了质的定量分析,就可能变成抽象,孤立的数字推演,乃至单纯的数字游戏。

  [思考和练习]

  1.从学校医务室了解高三某个班级进入高中以来每年的近视眼发病率,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2.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与课外阅读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请以此为中心,进行定量分析,并写成一篇议论文。

  四、因果分析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因果联系又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当原因存在时,结果必然会产生。因果分析可以分为原因分析和结果分析两类。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议论文写作中,因果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

  1.原因分析,结果分析为主体,可以构成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大多是“为什么……”、“……探源”、“……的危害”、“……好处多”,如此等等。一篇题为《谈谈琼瑶热》的文章,探讨了琼瑶热兴起的原因:第一,“她以她女性的细腻感情,不落俗套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她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人与人之间善意的误会和善恶抗争的故事。”第二,“海峡两岸毕竟是植根于同一文化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对海峡两岸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再加上30多年的隔绝使得彼此都渴望了解对方的生活。”第三,“当前我国正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青年人对早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台湾小说自然会有一种新奇感。”第四,“时下出版界滥出质量低劣的作品,而琼瑶小说与之相比,则显得文雅可读。”一篇题为《比》的作文,集中分析了“比”的结果:比,有助于辨优劣,识别美丑;比,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比,能促使人奋进;比,会使人头脑清楚。如此等等。

  2.因果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比如《说谦虚》这个题目,经过原因分析,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谦虚,从根本上说,反映了他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有了高远的志向,才不会为暂时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方才能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短处,而不至于骄傲自满。经过结果分析,可以知道谦虚有助于人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有助于搞好团结,有助于学习,工作、事业的进步,这样我们对谦虚这种美德的本质,意义就会有较多的了解。

  3.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些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因而是写作“评论”的支撑。比如,《闲话“闲话”》,重点分析了“闲话”可能形成的危害,指出“闲话”可以杀人。在当前举国上下正大张旗鼓搞改革之际,闲话为害更烈,凡闲话盛行之处,当一天先进坏了一生名声者有之,至今候而不补者有之;奋马扬鞭中箭而滚鞍落马者有之……闲话轻则可以损害一个人的名誉,挫伤人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或破坏家庭和睦,重则可以置人于死地,或搅得人心惶惶,破坏安定团结,使四化大业受到损害。所以闲话危害甚烈,不可低估。

  4.原因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决策。正如医生治病,摸清了病因,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一篇作文《有关我县养猪,猪价等情况呈梁书记》中指出当时农村一个令人忧虑的情况,养猪量急剧下降,猪肉价格暴涨。作者分析了以上情况产生的原因,一是农民挣钱的门路广了,谁也不愿再干既脏又累获利极微的养猪之事,二是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只注重发展工商业,对养猪户没有必要的奖励政策。三是粮食价格搞活,以致失去控制,农民感到用粮食养猪远不如直接卖粮有利。四是目前农村养狗成风,狗争吃了猪的饲料。针对以上原因,作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畜牧业发展;第二,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第三,管理好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价格;第四,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强市场管理;第五,限制养狗,取缔狗市。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使文章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

  5.因果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构成因果论证。比如《谈“能说会道”》,中心论点是提供“能说会道”(实际上是强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论证部分主要便是列举了能说会道的若干好处,用的是“以果证因”。

  [思考和练习]

  1.阅读作文《“亡羊补牢”》,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原因分析,哪些地方运用了结果分析,哪些地方运用了结果分析,因果分析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2.任课老师中,哪一位在同学的心目中最有威信?这威信是怎样形成的?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请作具体分析。分析中请注意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见《训练讲话》中的六点说明)。

  3.《“厌学”原因初探》、《集邮(或其他课余爱好)的利弊》、《×××原因新探》。

  五、比较分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各种类型的比较,从结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从具体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现象、本质、数量、结构、功能、过程、原因、结果等方面的比较。这里把比较分为四类:第一,本质、现象均不相同,比如骄傲和谦虚这两种品质,这种比较可称之为对比。第二,本质、现象均有相同(严格说来是相似)之处,比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中提到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论和梁实秋所宣扬的文学论“流传的便是好文学,不流传的便是坏文学”,这种比较可称之为类比。以上两种只能说属于广义的比较。第三,现象相同,本质不同,这就是所谓“同中有异”,比如自卑和谦虚。将这两方面进行比较,侧重点在于“异中有同”,比如自卑和自负。将这两方面作比较,侧重点在于“异中求同”。下面进一步具体介绍:

  对比就是将两种不相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对照。对比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中被广泛地运用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臧克家的诗篇《有的人》,运用对比手法,赞扬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鞭挞了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和骄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之中突出了封建教育对少年儿童聪明才智的扼杀。以上是章法修辞中的对比。在语言表达中,对比的修辞手法,也有广泛运用。比如“满招损,谦受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即是。对比的修辞方法,实质正是运用了对比的思维方法。

  对比在议论写作中有以下作用:一是用于引出论点。比如《夸夸其谈和实事求是》一文,开头便将二者的表现作了对比,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褒贬感情,为提出论点作了铺垫。二是用于提出论点(或作出结论)。比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开篇点题,将“提倡积极的思想斗争”和“反对自由主义”同时提出来,正反对比,使论点的表达鲜明而有力。三是用于论证论点,构成对比论证,增强论证力量。

  下面我们介绍狭义的比较,即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比较是形成并证实新的认识的重要方法。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出版以后,和赫胥黎、海格尔等人,为了将生物进化论贯彻到底,将人类和高等哺乳动物(主要是猩猩、黑猩猩)这两类在当时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在解剖学、胚胎学特征和情感表现方面均有很多相似之处(异中求同),从而认识到人类是从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有力地证明了进化论的观点。在记叙文写作中,通过观察、比较才能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这里的比较,往往现象、表面特征和本质、内在特征同样重要)。在说明文写作中,要能够说明事物的特征,也必须首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特征。如果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相同点,则可以帮助我们用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比如《景泰蓝的制作》中,在说明“掐丝”这道工序时,作者将掐丝和刺绣作比较,既写了掐丝和刺绣的相同处,让人体会到掐丝是精细活儿,也写了掐丝和刺绣的不同之处,让人对掐丝这活儿的特点有具体的了解。

  在论说文写作中,从整理材料到构思立意,从阐释论证论点到具体表达,都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1、同中求异这两种比较方法,它的作用在于揭示相近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尤其是相同的现象之中所包含的本质的不同。比如《谦虚和自卑》一文,将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作了比较,指出二者的不同点,“谦虚就是虚心,不自高自大,不自以为是。”“而自卑是认为自己低下无能,自己看轻自己,缺乏上进的勇气。”“谦虚是一种美德,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知识不断增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自卑却是一种缺点。自卑的人往往自己瞧不起自己,时常自暴自弃。有了一点缺点或者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自卑,使人类丧失前进的信心,使青年人未老先衰,把才华埋没在唉叹声中。”在这篇文章中,同时求异构成了文章的主体,这种文章,人们称之为“区分型议论文”,像《虚心和虚伪》、《鲁莽和勇敢》、《赞扬和捧场》、《骨气和傲气》等题目,均可写成这类文章。

  2、同中求异这种比较方法,也常常构成文章的一个重要段落。比如《自强者胜》一文,文章在引出论点之后,列举毛遂、张海迪等人的例子,论证了“自强者胜”的道理,接下去一段,则将自强与自傲作一番比较,指出“自强跟自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作者所以作这一番比较,目的是针对这样一种现象:将自强者与“逞能”、“好出风头”、“自傲”等混为一谈,并且横加指责。可见“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错误认识的错误所在(错误的判断,很多来自对概念或事物特征的错误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批驳,以破助立,有力地论证论点。

  3、“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还可以使文章的论证思路更为严密。比如《浅谈自信》一文,中心论点是“自信是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文章以门捷列夫、居里夫人作为例证,进而运用因果论证:“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困难、冷漠、讥讽和挫折,但如果有自信作为忠实的伙伴,获得成功就大有希望。”至此,论点已经得到论证。这时文章分析了自信和自负的不同之处:“自信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它的力量来自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的必胜信念。而自负往往伴随着浅薄无知,听不进不同意见,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敢正视,而急于掩饰遮盖,这只能自己堵塞了自己前进的道路。”这一段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既要自信而又不可自负,于是文章接下去又论述了如何才能做到既自信而又不自负,论述的思路显得极为严密。

  异中求同这种比较的方法,它的作用之一在于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一篇作文《自负和自卑》中指出,自卑和自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但究其根源,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主客观世界,而且其结果都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绊脚石。”以上这种“异中求同”的“同”,指的是本质的相同。异中求同的“同”字如果是指事物特征的相近之处,那么异中求同则可以帮助我们构成比喻。“比喻论证”方法就运用了“异中求同的比较”。

  任何事物既不可能完全相同(近),也不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寻找相同点、寻找共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往往可以综合运用。如作文《高分和高质量》,其中既指出“高分和高质量不是一回事”,既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又指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即相同点,最后得出结论说:“高质量是高分的充分条件,而高分则是高质量的必要条件。”

  运用比较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比较的双方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必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木头的长度和夜的长度是不可以比的,因为一是空间的长度,一是时间的长度。智慧的多少与谷物的多少也是不可比的,因为一是有形的,一是无形的。第三,明确比较目的,制定比较点,逐项进行比较。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常要在事物的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方面展开比较。第四,安排好比较的结构,在表达形式上要做到前后照应、条理清楚,以增强比较的效果。通常采用的结构有两种。比如将“骨气”与“傲气”作比较,可以采用下面两种结构形式:

  第一种 1.开头 2.骨气 表现 本质 结果 3.傲气 表现 本质 结果 4.结尾

  第二种 1.开头 2.表现 骨气 傲气 3.本质 骨气 傲气 4.结果 骨气 傲气5.结尾

  [思考和练习]

  1.阅读《电脑与人脑》,指出文中运用了哪些比较的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业精于勤荒于嬉》、《奉献与索取》、《在荣誉(或成功)面前》、《常立志与立常志》。

  3.《勇敢秘鲁莽》、《骨气与傲气》、《高分与高质量》、《羡慕与嫉妒》。

  4.《自大和自卑》、《欺“软”与怕“硬”》。

  六、综合与概括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分出来。综合则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

  综合应当以分析为基础,但综合又不应当是分析中所得到的局部性的认识的简单的相加、凑合。根据这一原则,作为结论的综合,一方面要做到“水到渠成”、“顺乎自然”,而不能让人感到缺乏基础,生硬牵强,甚至无中生有,突如其来;另一方面还要力在综合中形成新的认识,让读者从中受到新的启发。其次,作为结论的综合,在表述上力求简明扼要,力求三言两语便能画龙点睛。

  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概括和综合都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而且在议论文写作中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形成文章的结论。但是从根本上看来,二者是有区别的。概括是通过分析、抽象,从某类个别对象具有某种特性,推广到某类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特性,在概括过程中需要运动归纳法。概括的基础是事物之间“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综合的基础是事物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比如,我们对某个农村来的学生进行分析,认为他具有勤奋学习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农村来的学生都具有勤奋好学的特点,这便是“概括”。我们对这个农村来的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体育、劳动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这样的评价: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勤奋刻苦、淳朴、踏实,这便是综合。在实际运用中,概括和综合可以交互为用。比如在综合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这个学生具有勤奋刻苦、淳朴踏实的特点。先经过概括,然后再进行综合,也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

  概括时须注意如下三点:第一,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数”。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认识越可能具有正确性。否则我们在概括时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概括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概括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归纳法,从这个别事物的认识扩展到一般性认识,所形成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比如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练基本功、循序渐进、名师出高徒等论点。一个考生则概括出“观察、思考问题要全面”,这种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这和该考生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有关系的。第三,概括是为了形成普遍性的认识,但是要尽量防止所形成的认识笼统浮泛。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注意将结论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是一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个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有找到水,结果便扬长而去。大多数考生往往只抓往这个人没有恒心,结果干不成整整这一特点,而没有注意到画面上清清楚楚地画着,每口没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没有坚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认为“这里没有水”,把握住这一特点,论点的概括将会更为明确。否则,不加限制地强调干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强调其前提条件--掌握准确情况,认准方向,立论便会有失偏颇。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概括中形成的认识加以准确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对所形成的论点进行限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1.量的限制。要注意“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和“全体”等用语的区别。2.态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语的区别。其他还要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尽可能广泛的普遍性,又要尽可能加以严密的限制,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维的辩证法。

  [思考和练习]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了四个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

  材料:日本教育育木村久一披露了一则调查材料:美国康乃狄克州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在当地已繁衍了八代,他的儿孙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60多人当医生,80多人成为文学家。美国纽约州有个与爱德华同一时代的酒鬼兼赌徒马克斯·芒克,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成为乞丐、流浪汉,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犯过盗窃罪,因喝酒夭亡或成残废者达400余人。

  观点一:人的禀赋有一定的遗传性。

  观点二:美国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观点三:美国社会的所谓“自由”、“民主”、“平等”是虚伪的。

  观点四:要重视环境影响、家庭教育。

  七、想象和联想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反映活动。根据想象是否具有创造性来分,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言语、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的形象。比如根据“瘦”这个词的示意,我们头脑中可以形成这样的形象:三根筋支着个脑袋,从头到脚,干干瘪瘪,棱角分明……根据诗句“千村薛荔,万户萧疏”,我们头脑中可以形成这样的形象,死柳,枯木,颓垣断壁,破蛛网,败芦花在北风中颤抖,死水潭弥漫着一片瘴气……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的形象。创造想象和再生想象的不同就在于创造想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比如鲁迅先生塑造出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创造性想象,而我们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在头脑中再现阿Q的形象,则需要再造想象。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联想有多种方式,如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自由联想等。由银杏想到民族的性格,由白杨想到不屈的抗日军民,由松树想到共产党人的品格,由街上的灯火想到天上的星星,这些都是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形成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性质和形态上有某种相似或相近。由红花想到绿叶,由土地想到庄稼,由春天想到夏天,由江河想到海洋,由荷塘想到采莲,这些都是接近联想。接近联想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由火刚强想到软弱,由假丑恶想到真善美,由“朱门酒肉臭”,想到“路有冻死骨”,这叫对比联想。对比联想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性质、特点上的相反,相异。由冰雪想到寒冷,由骄阳似火想到大汗淋漓,由收获想到耕耘,由经济繁荣想到改革开放,这叫因果联想。因果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宇宙飞船在太空航行想到建立空中城市,想到在其他星球上安家落户等等,不受任何限制,这是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联系和想象关系密切,他们都属于形象思维。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开端和初级阶段;想象是联想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形象思维活动。

  议论文写作虽然主要依靠想象思维,但同样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至少有五点。第一激活思路,帮助我们克服文思枯竭的毛病。有时面对提供的某一事实材料无法充分展开议论,通过联想,联系其他相似、相关、相反的事实材料,议论便可生发出来。比如巴人的杂文《况钟的笔》,从况钟的笔谈起,联想起蒙恬造笔和各种各样用笔的人,这是相关联想;又联想到戏中的“主观主义者”过于执的笔和官僚主义者周岑的笔,这是对比联想;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作风与过于执、周岑相似的人,这是类似联想。最后提出文章的主旨:“经常用笔而又经常信笔一挥的人,是不能不想想,况钟的用笔之法的。”第二,可以使议论形象化。形象化议论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以下五种途径。1.运用比喻、象征的笔法。夏衍的《野草》是1940年8月在桂林为进步文艺刊物《野草》写的一篇发刊词,文中用种子、小草的形象象征进步的事业和人民的力量,用石块、瓦砾影射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侵略者和一切反动势力,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主题思想。2.运用举例法。宋振庭的《马尾巴·蜘蛛·眼泪及其他》,主题是揭露“_”及其爪牙的可笑、可鄙和可憎,文中列举了“马尾巴的功能”和“蜘蛛教授”这两个典型事例,反映“_”及其爪牙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侮辱。3.讲故事。讲故事也是举例的一种,但它更形象,因此可独立出来。邓拓的《放下即实地》,中心论点是要了解、把握情况。文章从明代刘元聊《应谐录》中的笑话说起,将笑话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文章写得生动、有趣。4.形象对照法。鲁迅的不少杂文,都是替当时的一些帮闲文人画像的,如《二丑艺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用的都是这种写法。可以看来,形象化的议论,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的运用。第三,增强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议论文尤其是议论文中的杂文,在论说事理的同时,往往谈天说地、纵论古今,给人以知识,让读者读来感到兴味无穷。第四,激活感情、使文章生气贯注。朱光潜讲过:“我很相信说理文章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确实,如果议论文纯粹是概念、判断、推理,很可能是干巴巴的,读来令人乏味。而情感活动和想象,联想活动肯定是相互为用的,正如陆机《文赋》所说:“情臆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写作之初,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激活感情,写作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形象的描绘来寄托感情(当然,议论文中的感情表达还可借助于声韵节奏)。这样便可以使文章生气贯注,或慷慨淋漓,或委婉含蓄,或热情奔放,或幽默含讥。第五,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许多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等,都和想象、联想有关,这里就不多谈了。

  [思考和练习]

  1.通过想象,把下列词语扩展成可感的形象:机灵鬼、矫揉造作、破涕为笑、山雨欲来、夜深人静。

  2.从身旁的事物中(如花草、路灯、黑板、雨伞、蚂蚁、路石等)选出几种,挖掘其象征意义,写成托物抒情的短文。

  3.设想自己在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后(或者犯了严重错误以后),自己的父母亲、其他同学们的反映,写一篇短文。

  4.采取周围同学、伙伴身上的特点,合而为一,写成一个人物形象。他的特点是: 性子急躁、但为人热情 性子慢、老好人。

  八、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是一种真正的“聪明术”。历史上许多被称为天才的卓越人物,往往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不管他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雨果在谈到莎士比亚的天才时说:“天才与凡人不同的一点,便是一切天才都具有双重的返光。”所谓“双重返光”,从实质上来说,正是指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许多世界著名的企业家、管理理论家都认识到辩证思维的作用。美国的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谈到,管理者的良好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而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所以听取相反的意见,是正确决策的第一原则。当代科学之林迅速崛起的方法论学科--系统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论的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明确承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他的理论先驱。

  根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的研究,“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人能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因此它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辩证思维训练,首先要学习、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概念、矛盾判断和辩证推理。

  (1)联系观的运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根据联系的观点,在观察思考问题时,我们必须坚持“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不了解整体,就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像形而上学那样,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评价一个同学,应当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考虑,而不能只考虑其中的某些方面。

  联系的观点还要求我们联系具体的环境、条件评价人物或某种言论。比如对历史人物及其言论,就应当用历史的眼光进行分析、评价。邓拓在《不要秘诀的秘诀》一文中,引用了南宋陈善《扪心新话》中的一段文字,接着便具体分析:“用现在的眼光读这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多方面的探求、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我们所介绍的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探求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打开思路,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有着极大的作用。

  [思考和练习]

  1.不少同学可能或多或少还存在着轻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思想。请以《不要轻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写作中注意应用联系的观点。

  2.历史上有许多民族英雄,如岳飞、天文祥等人,他们的爱国和忠君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人因而认为对他们评价不宜过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3.《“开卷有益”小议》、《“三个臭皮匠”一定胜过“诸葛亮”吗?》《“三分钟演讲”就是好》。

  (2) 发展观的运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人的认识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道得肤浅到比较深刻的变化发展过程。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事物内部的一切因素全盘抛弃,而是否定旧事物中那些过了时的,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消极因素。至于旧事物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则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经过改造以后,加以吸收,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说,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在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扬弃”。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对旧社会形态中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积极成果,不但没有全盘否定,而且加以继承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形态。

  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既然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在观察思考问题时,就要注意反对静止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骄傲自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用老眼光看新事物,从根本上说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求我们把事物看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东西,还要求我们注意研究其中某一阶段在发展全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所具有的特点。评论一个同学是先进还是落后,不仅要和其他人作比较,而且也要和他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如果他是在不断地向上、进步,即使目前还存在不少缺点,也是应当肯定和鼓励的。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祸患常积于忽微”、“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积善成德、积学成才”、“熟能生巧”、“防微杜渐”,道理就在于此。当然,重视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量的变化毕竟还只是为质变准备了条件,而不等于问题已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规律还告诉我们,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事物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所谓“物极必反”。在学习上,在体育运动上,要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但是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辛劳过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辩证的否定规律要求我们辩证地分析问题,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表现在对待古代文化遗产上,或者是只要继承,不要批判,或者是否定一切。表现在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或者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或者是盲目地排外。否定之否定规律还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一帆风顺的,而只能是螺旋式地上升,充满曲折、起伏的。

  根据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事物的发展,特别要着重研究其内部的原因,而不能仅仅用事物的外部原因去解释。比如,一个人的工作为什么有成绩,学习为什么有进步,首先要着重研究他对工作、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时再研究周围有什么有利的客观条件。

  本节介绍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作为演释的前提,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论证论点,或者用来提示某些错误看法的思想根源。

  [思考和练习]

  1.《谈“从我做起”》、《涓涓不息,流成江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根据以上题目写议论文,写作中请注意运用发展的观点。

  2.“”时期,“_”之流散布反动的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运用本节所学习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批驳。

  (3)矛盾观的运用

  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被列宁称为是“辩证法的实质”。前面介绍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的联系,而发展的源泉、动力都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什么是矛盾呢?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相互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假,善恶,美丑,劳逸,进攻,防守,人们之间各方面的差异,不同意见都是矛盾。矛盾的对立面,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比如战争中的攻和守,没有攻就没有守;没有守也就没有攻。它们是互相联系、互为前提的,如果失掉和它对立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化合和分解,氧化和还原,生物界中的同化和异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横的方面看,也就是从广度和空间上看,矛盾无所不在。世界万物大至宏观世界的天体和星系,小至微观世界中的粒子,没有什么事物不是包含着矛盾的。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在学校生活中,每个同学的性格是不同的,学习和思想上存在着矛盾,也有各自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正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平时常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等都是说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本节所介绍的一些根本原理,在议论文写作中,也可作为演绎的前提,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论证论点,帮助我们揭示某些错误观点的思想根源。

  矛盾的观点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思想方法,但是它只是给我们指点了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要能够形成具体的认识,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怎样正确看待分数》中指出,一方面要知道分数是检验一个人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的标志,所以应当重视分数;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分数往往只能反映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有其局限性。再如《对于“理解”的理解》一文指出每个同学都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这是对的;但是我们是否理解家长呢?我们是否设法争取别人的理解呢?以上几个例子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较好地运用了矛盾分析法。

  [思考和练习]

  1.现在有些学生不愿意当学生干部,怕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当了学生干部,也宁可做“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还有些同学主观上希望把班级工作搞好,但对同学的态度失之简单粗暴。针对以上某一种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2.《尊重名人而不迷信名人》、《牵牛要牵牛鼻子》、《进和退》、《说“小”》、《学习和思考》、《自由和必然》。

  (4)辩证思维形式的运用

  要能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还必须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概念、矛盾判断和辩证推理。

  什么叫具体概念?要搞清这一点,首先要明确什么叫“抽象概念”。在“概念分析”中,我们曾经指出,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失败”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在斗争或竞赛中被对方打败”或者“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这里所说的是“失败”的一般特征。至于这个失败是由偶然因素导致的,还是由必然因素导致的,是某个人的失败,还是反动力量的无可挽回的失败,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对待失败的态度、所采取的措施如何等等,这些具体的、个性的内容全都看不见了。这样的概念,叫做“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反映了事物某些方面的特性,撇开了事物的丰富多样性。如果我们听到人们谈论“失败”,就只想到它的含义是“在竞赛或斗争中被对方打败”或“工作没有达到具体目标”,那么我们就只能想到“失败是可悲的”。可见在思考问题时,在议论文写作中,局限于用抽象概念思考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具体概念。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不同的是它反映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特性,反映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反映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总体印象到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产物。

  形成具体概念,是人们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认识提供基础,提供新的起点,为议论文写作拓宽思路,使论述更为深刻、全面。比如谈论“失败”,我们如果考虑到失败的原因、性质各不相同,失败以后采取的态度、对策各不相同,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失败未必是可悲的。试想一个勇于改革的人在探索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意味着他的经验的不断积累,正意味着向成功一步又一步迈进。这样的失败不仅不是可悲的,甚至应当是可喜可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俗话所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它的成立也是有条件的。试想希特勒之流的反动势力,他们的失败怎么会成为成功之母呢?在失败之后,如果就此一蹶不振、不思进取,或者未能正确地总结出经验教训,又怎么可能使失败转化为成功呢?可见在多方面的联系中把握概念,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开阔,使我们的论述更为深刻、全面。其次我们还要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是矛盾分析。具体概念的核心,就是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所谓“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一种是将概念所指的事物分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先生就将其中的“中国人”这个概念一分为二,指出:一部分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在失掉他信力以后,就只有“自欺力”了,而另一部分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一直是有自信力的。这里的矛盾分析法,在文章里表现为阶级分析法。又如一篇作文《谈评头论足》,一开头便指出,评价“评头论足”,首先要分清评头论足的人是以什么目的出发的,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这样就运用矛盾分析法,将评头论足者“一分为二”,从而对“评头论足”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的另一咱情况是在概念所表示的事物之外,寻找与它具有矛盾关系的事物。比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一文中,鲁迅先生便从自信力谈起,联系起其矛盾对立面--他信力,又从他信力谈起,联系到自信力的另一个矛盾对立面--自欺力。

  在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形成矛盾判断。所谓矛盾判断,就是既肯定某个事物,又否定某个事物。比如“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近朱着未必赤。”如此等等。事实上,每一组相互矛盾的判断,其中的一个判断,都是强调了矛盾的一个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比如“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这个判断,它要强调的是能力的重要性,也可能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而“知识就是力量”则是强调了知识作为基础的重要性。至于“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未必赤”则分别强调了内因和外因的重要性,如此等等。

  显而易见,掌握了矛盾判断,在议论文写作中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使立意推陈出新。推陈出新的方法便是“唱反调”,便是和人们所熟知的、认可的观点“唱反调”。比如上文所说的以“知识未必就是力量”作为文章的论点,应当说是有新意的。当然“唱反调”。比如上文所说的以“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这一论点,当是针对那些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才能,不重品德、体质和全面素质的思想倾向的。二是,可以使立论更为严密。比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是强调增加课外阅读,在充分论证论点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不要增加课外阅读”的理由,也未必全无道理。比如课外阅读已经足量了,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指导,如此等等。这样的分析可以使论述更为全面,使立论更为严密。当然分析的比例要适当,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掌握了矛盾判断,我们就能够初步了解一下辩证推理。辩证推理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做“对立统一推理”,也可以叫做“矛盾推理”,它的实质就是由一个判断(称为“正题”)推出一个与之相矛盾的判断,(称为“反题”),然后根据“正题”和“反题”,推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称为“合题”)。比如我们可以由“谦虚使人进步,(但)未必使人进步”(合题)。辩证推理决不是在玩弄什么文字游戏,辩证推理的每一步推理,都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反映了人们辩证发展的过程。比如我们从“谦虚使人进步”推出“谦虚未必使人进步”,我们就应当考虑到,谦虚之所以未必使人进步,是因为谦虚仅仅是一种态度,一个人如果仅仅有谦虚的态度,但是缺乏认识的能力,不能正确寻找自己的缺点、错误;或者缺乏勇气、毅力,即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取得进步。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由正题、反题推出的合题,应当包含更为丰富的含义,比如可以这样理解:谦虚是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要能够取得进步,还必须具有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能力,具有改正自己缺点、错误的勇气和毅力。当然这只是举例而已。具体概念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判断、推理,所能得到的认识也将是极其丰富的。在一篇文章中,我们只能根据写作的目的,强调其中的某一部分。

  [思考和练习]

  1.下面几句都是人们所认可的名言俗语。请找出它们的矛盾判断,并考虑一下,这些矛盾判断成立的理由。

  时间就是金钱 有志者事竟成 勤能补拙 毁树容易种树难 欲速则不达

  2.《“索取”新解》、《谈忙》、《谈理解》、《谈“冒险”》、《谈“谦让”》、《谈“愚公精神”》。

猜你喜欢:

1.写好演讲稿的五大要素

2.经典的逻辑思维训练题

3.感悟心灵青春励志文章3篇

4.什么是抽象思维?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你明白什么叫做抽象思维

5.什么是文案能力 怎样提高文案写作能力

6.21种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7.让演讲稿有气势的写作方法

8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