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什么怎样提高
理性思维是一种积极、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事业成功的基础之一。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什么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是人类以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因为唯有通过这种活动,人类才能把对象世界分解为各个要素,并重新组合这些要素,重造新物。分析、综合等理性思维方法,正是以物质实践活动中的分解、重组为源头的。正所谓:只有改造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
理性思维的基本概述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
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
理性思维属于代理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代理宏观物质思维的。理性思维的产生,为物质主体时代的到来,为主体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为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理性思维是利用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观物质主动与宏观物质加强同一,尔后是宏观物质“主动”与微观物质加强同一。前者是微观对宏观的认识,后者是微观目的性的实现。只有微观物质对宏观物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微观物质利用宏观物质发展的必然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
理性思维例子:买了橘子吃,但是味道不怎么样,没有香甜感,于是我去查找原因,发现只有少数的橘子如我买的这样,但是并不能这样来将橘子的品质定性.
第一、感性需要理性的分析。
第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第三、段落安排上努力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理性思维的3种形式
1、概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以归纳性、总结性为手段);
2、判断: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某一事物内部联系作出肯定与否定的论断的思维形式.(以性质判断为手段);
3、推理: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内在联系推导发展趋势为手段);
感性思维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由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有性质的不同,但又互相连贯,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理性思维必须依赖于感性思维,否则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感性思维必须发展到理性思维,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常见的非理性思维方式
1.灾难化
灾难化又被称为认命,指学生对未来持过分消极的预期,往往把一次失败看成是一场灾难。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自信,自主性较差,受暗示性强,一个细微的外部刺激也会引起他许多极端的想法,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学生仅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做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产生消极认识,认为自己一定是一个差生,老师肯定对自己非常失望,再也不会欣赏自己,进而悲观、抑郁,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生形成灾难化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和自身的特质有关,另一方面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关。这并不是说教育者在学生犯错误时不能批评,而是应注意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指正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年龄较小、比较敏感或脆弱的学生不要使用过于严厉的言辞,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之后,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必要时,可以向学生解释自己的初衷,消除批评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沟通思想,达成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外部评价的正确认识,能理性地看待表扬与批评。
2.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又称为黑白分明、极端化或对立分割性思维,指学生用简单的二分法看待事物,习惯于对事物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是或非,对或错,好或坏),对事物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盘否定的思维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只能接受简单的二分法原则,于是教育过程中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如“这道题这么做对不对?”或“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这一过程被习惯化以后,学生思考任何问题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对不对”、“好不好”等,没有意识到是非对错只是事物的两个极端方面,在它们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状态。教育者过分强调“典型”而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其他大量的中间状态是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的主要原因。
3.无端否定
无端否定就是不合理地否定自己的积极经历、事迹或素质。某学生一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但这并未增强他的信心,因为他认为这只是自己运气好,考试发挥得好,并不能说明自己有能力,学习方法得当。教育者因为害怕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所以经常告诫他们凡事多想自己的不足,强调“谦虚”的传统美德。这样做固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一旦走向极端,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学生形成无端否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谦虚”教育的同时,教育者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
4.情绪推理
使用情绪推理的学生,会因为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实际上是相信)就认为某件事情合乎现实,无视或轻视反面的证据。一名初一学生,虽然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五名,但她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无视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老师和家长起初都认为她只是不够自信,因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期末考试时,她未能进入前十名,这时,教师和家长都责问她成绩为何退步。于是,她更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并将情绪推理扩展到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都认定是失败。
5.贴标签
贴标签是指评价者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而是以内心的刻板印象(成见)来评价外界事物的思维方式。一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数学老师对自己非常严厉,他非常坚信自己的判断,因此,即使这位数学老师在批评别的同学时,他也会认为“老师又在骂人了,好像就是在骂我。”
6.最大化或最小化
这也反映了一种极端的眼光,指学生片面地夸大或缩小事实,不顾实际情况的思维方式。某位初三学生在临毕业前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于是他认为自己“非常”差劲,对即将临近的毕业考试感到害怕和没有信心,所以情绪非常低落。导致他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是他夸大了考试成绩中消极一面的信息。习惯于这种最大化或最小化思维的学生,往往都会在评价自身、他人或一件事时,不合理地夸大消极面或缩小积极面,不能正视自己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缺陷。
7.精神过滤
精神过滤又被称为选择性注意,是指不看整体,仅将注意力集中于部分细节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考试中虽然有几科取得了高分,但因为一门功课分数偏低,某学生就认为自己的成绩糟糕透顶,而对自己形成消极评价。它也可以被称为选择性概括。片面性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它也可能表现为只注重自己的成绩,只根据自己的优点来评价自身,而没有注意自己的缺点。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事物正确全面的认识。
8.度人之心
度人之心是指坚信自己懂得别人的心思,因此,不考虑其他可能性就作出武断的判断。这种问题易见于那些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某位初二的女生,数学成绩在一个学期内急剧下降,老师和家长都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这个学生告诉家长,是因为数学老师不喜欢她,所以上课时她再也提不起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了。原来在一次数学课上,她因为和同学讲话而被老师批评,从此她就认为数学老师讨厌她。“她很讨厌我,所以才对我那么凶。”这名女孩这样告诉她的父母。
9.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是指远远超出现有情境得出一个更大范围的结论。一个人个子不高,这可能导致他对自己的外表没有信心,进而消极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各方面都不好。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缺点是难免的,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还是瑕不掩瑜的。
10.个人化
个人化的思维是指个体相信别人都是因为自己才产生消极行动,而不考虑其他更有可能的解释。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主动为客人倒开水,但杯子太烫,孩子失手打了杯子还洒了客人一身的水,受到大人的责备。于是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误,因此,怕见任何客人。其实,家长只是想告诉他端杯子时应该握住杯柄,这样才不容易滑落。家长的错误在于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为何受到批评。对孩子来说,他还不能像一个成人那样自己分析事情的原因,他们可能会错误理解大人的批评,对原本正确的事也会形成错误的观念。这提示表明,在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受到批评或表扬的原因,尤其在批评学生的过错时,更应明确告诉他们原因,并肯定其行为中正确的成分,指出其不正确行为中的可以理解的原因,激励他们坚持对的方面,改正错的方面,这样才能使教育收到效果。
11.“应该”和“必须”陈述
这又被称为“命令式”思维,是指个体有一个精确固定的观念认为自己或他人“应该”怎么做,或“必须”怎么做,高估了不这么做的严重后果。“专制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变得教条化,迷信权威。习惯如此思维的人思想僵化,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总是服从规则,不爱动脑筋思考事物的合理性,过分注重原则,灵活性差。纠正这种思维习惯的最佳途径是采用民主式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质疑,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12.管状视野
管中窥豹,只看见事物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消极方面还是积极方面,就得出片面结论的极端思维方式。面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教育者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教师不要刻意回避事物的缺陷方面,也不要一味强调事物的积极方面,而应该一方面指导他们克服可以改正的缺点,另一方面让他们逐渐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关键是每个人都应当发扬自己的优点,从而让他们学会悦纳自己,接受自己。
怎样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对于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要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先导、引导、督导等重要作用,就需要党员干部注重理性思维,善于理性思维,解决好理想、理念、理智问题。
理想,是旗帜、方向,是指路灯、主心骨。有了这一条,我们才能在众多考验面前,“任凭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才能在各种挑战面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共产党人,最基本的素质,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对这“四性”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就能够从战略上到战术上把握正确航向,从理论上到实践上抵制错误思潮,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顶住各种诱惑,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理念,是前提,是先导。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人有如一棵苇草,而思想促成人的伟大。帝王统治国家,不过一域一代,而思想者的影响,能够跨越时空。“不会思考的人是白痴,不肯思考的人是懒汉,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会思想,有思想,并能与时俱进,提出新的理念,才能超越自我、站在前头,开创新的局面,铸就新的业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利为民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既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党员干部的从政追求。更新理念,才能有新的视野、新的激励、新的进步。
理智,是一种自觉、一种清醒。王蒙讲:“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这揭示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怎么样,关乎着对客体的认识、把握和适应。有人说,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做什么。以比尔?盖茨的实力,他可以买下纽约,可以去做房地产,但他专注在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而不被市场中别的诱惑所吸引。这也同中国古人倡导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相似,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是一种大智慧。还有人讲,得意的时候朋友认识你,失意的时候你认识朋友。别人敬重你、赞美你,请你吃喝、送你厚礼,并非你多有魅力,或与你真有私交,而往往是因为你所处之位、手中之权。领导干部担子沉、责任大,面对的形势很严峻、情况很复杂,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人是有思想感情、有社会关系的。这就决定了领导干部一定要很理智,不能轻率麻痹、急功近利、因小失大,不能义气用事、感情用事、关系用事。
解决“三理”的问题,重要的在善于学习。不学习,理想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经不住风浪的考验;不学习,就难以走出“今天复制昨天、今年复制去年”的怪圈;不学习,理智就会让位于快感,使人走向平庸和无聊。我们现在的官员很多,但光有数量是不行的,有道是“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塘里鱼多水不清,世上官多不太平”。提高素质,才是制胜之本。太阳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心。恩格斯讲,锻炼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清代学者朱锡绶说:“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多读书,对于做人做事,对于修身养性,都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先生作品中常提到“三味书屋”。“三味”何指?据《邯郸书目》中讲,诗书如同肉汁,史书如同肉片,名家经典如同肉酱,这就是读书的“三味”。对每一位从事要职、有志担当重任的人来讲,肉汁、肉片、肉酱这“三味”都是需要的,尤其是马列著作,为名家经典的重中之重,当着力学好,这是一本万利、终身受益的。
思维与理性思维
思维,是宇宙中最奇特的一种存在。但它并没有神奇到不可描述地步,它与其他的存在一样,同样诞生于这个世界的现实逻辑之中,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东西。从广义上讲,每一种存在,都有“思维”,因为它们都有一种对世界信息的“记忆”,以及对这些信息做出合乎“逻辑”的反应。比如,一个物体,当遭受到其他物体的撞击时,它的身体上,就会留下这种撞击的信息(痕迹),这同大脑的对外部信息的记忆,从物理的过程来说,没有本质的差别。同时,这个“痕迹”所包含的信息,就是对这次撞击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描绘”,这与一次思维过程,就是对一种信息做出合乎逻辑的处理,同样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不同的是,物体的“思维”是被动的,没有主体意识的。也就是说,物体可以记录信息,可以处理信息,但没有对信息的知觉。可见,思维是生命有了主体知觉,所必然带来的结果。
一个物体只能接受与它物理性质相关的信息,并做出合乎特定物理逻辑的反应,而人的大脑,还可以接受一切与生存有关的信息,可以做出超越物理层面的反应。一块石头,之所以没有“同情心”,是因为它根本无法接收他人的有关灾难和命运的信息,更无从对这种信息做出反应。石头只能接受与自己本性相关的信息,比如温度、硬度、压力以及与它的组成结构相关的化学作用,因此,面对世界,石头只能用移动、风化和爆裂等来表达自己。人类的大脑,面对世界可以接收更多更间接(不像一块石头,只局限于一时一地)的信息,因而对世界可以做出更丰富的反应。正因为大脑需要处理庞大的信息,就需要一个协调全局的“中央系统”,于是每个大脑就有了一个“我”。尤其神奇的是,大脑的功能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当它实践了对简单信息的处理后,才能处理更复杂的信息。一个大脑从最初的存在到成型的胚胎,再到发育成熟的过程,简直就是重现了--自然在用一种神奇的力量,将一块“石头”演化为一个天才的过程。
由于大脑是在发育中形成的,思维也是在环境中成长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思维结构,对信息的接受范围和接收程度,也必然是有差别的。所以,有的人总是对有些事敏感,其反应也会异常敏捷,而对另一些事却又麻木迟钝,另一些人表现的又可能恰恰相反。同理,由于共处一个环境的问题,一个群体的思维,也就可能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思维。这就构成了人类文化思维上的差别。文化的差别,本质上就是思维的差别。而思维的差别,本质上又择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方式上的不同,或者思维结构的不同,就象一块石头和一块铁,面对世界能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石头可以记录地球的年代,甚至可以承载着生命的进化信息,而铁可以接受磁的信号。简单的说,不同的文化也会像石头和铁一样,只能接受和处理与它的本性相关的信息,一个小孩也只能有与它的年龄相应的思想,一种文化也只能表达它能力能及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文化的固执,会同小孩的天真一样,认为自己思维的就是整个世界,而对自己无法接受到的信息,自然地处理为“无”,其逻辑就是,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不理解的东西不存在。正如,石头会“否认”磁的存在,铁同样“看不到”地球的年代。
本能是思维的前身。机械的外在反应,又是本能的前身。因此,人类思维,只是明确或者是在“我”的光照下了,再现了世界的信息,从而让人可以主动而有预见的面对世界,并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石头”和“铁”,而且随着人类思想进步,人的思维可以无限地深入到宇宙更深更广的空间之中。所以,思维就是生存甚至是一切存在的更 高级形式,它让人的存在完全不同于其他“物的”和其他生命的存在,思维,使人与世界的关系,超越了一种直接而外在的相互作用(物体的碰撞与生命的刺激反应),可以同世界可以产生一种更深层的超越当下时空的联系,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拓出了无限的空间。正是思维的诞生,才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人类在宇宙中,完全有别于其他的存在。因此,思维(意识)是人性和人类一切秘密的核心。
因此,思维的特征和方式,足以决定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错误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大大伤害人类智慧的本性,更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就是说错误的思维,不仅不能帮助我们,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比动物还要愚蠢。比如,动物不会长久地守候在一种虚幻的东西之前,我们却可以为一种虚幻之物奔忙一生。一种落后文化所僵化的思维,会让一个民族几千年都生存在一种虚幻之中,而无法迈进现实向前发展。可见,思维既可以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真相,也可以让我们偏离现实,走向比动物的本能还愚蠢、比一块石头还狭窄和封闭的谬误。
要想让思维保持智慧的固有特征,就必须摆脱思维的主观随意特点,就必须根基于现实,从而让思维在现实的逻辑中运转。因此,要用对现实的观察,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而不是用愿望来编制我们的思想。思想不管多么宏大,都是一个需要修正的东西。因此,思想脱离智慧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拒绝修正拒绝更改。可想而知,一个在精神上恋祖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失去智慧的民族。而最无需修正的思维,就是一种意愿性的道德思维。这就是以道德思维为核心的的文化,总是那么愚蠢和固执的原因,他们创造不出自然科学,也理解不了社会科学带给人类的现代精神,这种文化的固执,就象石头发现不了磁场一样的坚定。智慧的那种无条件的探索本性,在人类文明的农业时期,几乎遭到了毁灭性退化,因此农业社会在人类历史中,才会那样步履蹒跚长夜难明。思维,这一宇宙中最神奇的东西,看来也同其他一切存在一样,也有一个成长、磨难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真正的智慧,首先需要树立起一种客观精神。不可将世界,当成单用想象与激情就可以改变的东西,从而错失了我们对世界真正的理解和把握。不然,只要在那些专制与落后的东西,只要套上一种激情的色彩,就会继续对我们进行合法的奴役,而我们对此,只会兴高采烈。在世界史上,没有一个当权者,不喜欢民众有一种只会以情感为鉴别方式的思维,因为当权者有操纵社会情感的便利,而面对没有客观识别力的大众,情感只是一种昂奋,所以,当权者可以在民众的情感中注入任何随意的内容,甚至可以是对生命赤裸裸的戕害,比如当年的日本和德国,就用煽动情感的方式,诱导民众服务于他的那种残暴统治,给本国民众和其他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思维,本质上,就是对客观信息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而人类思想的发展,就是对世界信息,不管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一种不断拓展的过程。因而,人类思想的内容,也会随着人类的历史进展不断地增加和丰富,以致发展到个体的人,再也无法承载人类的全部思考。于是,人类的思想分化出各种学科,进而对特定的信息进行分工思考。人类思维的进步,就是在对世界的思索中,从一个领域到一个领域,从一个层次深入到另外一个层次的不停进展。因此,人类的思维本身,也在这种不停进展的过程中,发展出相应的不同方式。
但从古到今,有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就是日常思维,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思维,其内容就是衣食住行。日常思维处理的是人类生存层面上最直接最基本的信息,这些信息的逻辑关系,体现了世界的一种外在最简单的规则,所以只要一个人具备了正常的心智,就会胜任对日常世界的思考。而对世界更深层更复杂的信息思考,就需要更深层的思维方式,因为这些内容所呈现出的逻辑关系,远远复杂于日常生活表现出的那种关系,不然,人类社会不会安排专门的人从事专门的学科,所以,一个人要想研究理解一门学科,单靠日常思维是不够的。但是,越是初级的思维,就越有一个弱点,就是固执的认为它思索的就是世界的全部,它理解的道理就是世界的根本之理。
所以,我们就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日常思维告诉我们千真万确的时候,进一步的思维却让这种“千真万确”的东西陷入不可自拔的荒谬之中。比如,日常思维可以这样描述我们下班回家的过程:我们必须先走完总路程的二分之一,然后再走完这一路程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以此类推。可是这样问题就来了,实际如此类推下去,不管我们走得多快,面前等待我们的将会还有一个“二分之一”,以致无穷无尽,我们又如何跨越这无数个“二分之一”,我们的家岂不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可见,日常思维总是包含有它自身无法解释的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是日常生活所看不到的,日常思维要处理的只是世界规则一种粗糙或近似的表现,而理解了这些粗糙近似的规则,就已经足以应付日常生活了。就是说,我们用“二分之一”这类的判断,就足以告诉自己或家人,还许多少时间就可以到家,以及我们还剩下多少路程。日常思维这一实用性的获得,也就让我们对这种“二分之一”的问题,无需做进一步的思考了。然而,如果我们在研究历史中,或在探索更深层的物理世界中,面临世界究竟是连续还是中断的这一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在“一条线”上设立“二分之一”的问题,就成了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世界更深层的规则,原来这“二分之一”之点,不想我们想象的是一个静止之点,它是动态的,也就是说这一点本身就包含了对自身的超越,或者说,“二分之一”这一点,本身就包含了二分之一的否定。所以,我们到达“二分之一”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二分之一”,世界因此既是中断的又是连续的。这样,对我们何以能走回家,就有了更精确地解释。因此,人们面对世界的思维是有层次,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要求和发现也是有层次,人们生存在世界的某种层次中,就有其相应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底层的思维方式相对高层的思维方式,表达的只是一种更粗糙更近似的东西。不过,每一层次的思维,都有一种本能的倾向,就是总认为自己思索的是世界的全部和根本的东西。比如,总有些人没有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就用“日常思维”充满自信地对哲学问题,进行一种“粗暴”的讨论和判断,几乎到了让人惨不忍睹的地步。一个希望致力于哲学和科学之类思维的人,首先要做的就应当是谦虚地改造自己的“日常思维”。思维,同一切存在一样,有它自身的规则。
可见思维的逻辑结构,对不同的人、不同文化和人们要面对的不同领域来说,是不相同的,可是每一个人对此并没有确切的认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假思索的人为,大家都有一种相同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它们的差别。因此,很多情况下,大家的争论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同一的逻辑基础。人类思维的“精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人类各种思维的差别,是在人类的特定生存与历史中形成的。原始人的思维,同情感和情绪有着更紧密地联系,他们的逻辑,遵守的就不可能是外部现实的规则,在他们的思维里,也没有一种明确的外部世界,因为,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将自己从世界环境中分离出来的能力。自然,还只是原始人心灵和身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用一种极为神秘的方式来表达的。因此,原始人的心灵与世界的联系,不是一种认知的方式,而是通过恐惧、崇拜和兴奋等情绪去连接和表达的。他们的生存命运,就依赖于这种情绪系统。因此,情感性的思维,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方式。
原始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情感式的,而他们的情感意识,是靠社会的各种仪式激发出的。因此,原始人个体的思维,承载的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意识。原始人的集体意识,带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并且正是用这种神秘性来控制个体的意识,几乎使个体根本无法对世界进行独立的思维,个体因此成了集体无条件的组成部分。因为,原始人的集体行动,几乎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保证。个体的心灵和思维,再现的只是一个部落的集体意识,没有个体对世界而言的认知意义。他们可以将部落里一个人的死亡原因,归结为恰到此处的外人,而任何解说都无法消除这个部落对这个外人的“敌意”。所以原始人的思维,呈现出的主要是情感性、神秘性,而不是逻辑性。因此,原始人,不可能从一系列道理中去理解“神秘”,他们需要对某种仪式的记忆,来体会“神秘”。他们的认识,也以唤起某种情感而告终,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只接受能唤起他们某种情感和一些对他们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因而,他们很难对世界发生真正的好奇。
这种原始的情趣,直到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农业文明较之原始文明的进步,是人类逐步摆脱了神秘性的支配,开始意识到了人类自身的社会规则。因此,农业社会的神灵,已与原始社会混沌的图腾不同,表达了更为理性的思索--道德。只是这种理性,还无法延伸到对一个客观世界的思索,因为这种道德思维,其情趣还局限于人的社会关系,对自然,道德思维就像原始思维对其只做拟人化的解释一样,对其也只会做道德性的解释。人类的智慧,在农业社会中,还没有发展出,使人的思维自觉地去面对一个客观性的世界的能力。因此这种道德的理性规则,带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任意性。因此,农业文明的诞生,也并不真正意味着科学理性思维的来临。对世界独立的真实性或客观性的漠视,是原始思维在农业文明中残留的痕迹。
农业文明,由于有了初步的理性思维,“神秘性”就难以在成为联结个体的力量,于是“神圣性”就成了人类在更高阶段上统一人类思维的核心。神圣性已无法压制个体的思考,不过个体思维,进行的也只能是一种道德性的思维,对象只是一些不具有客观性的规则。因此,道德思维给人们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合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另外,统治者或有权势者可以轻松地操纵人们的心理,这种道德思维的“合理”,也就有了更大的随意性和不可确定性。因此,农业文明虽然组织起了比原始社会更加广大的社会,但社会组织却变得更加松散,社会成员已不像原始人那样,单靠一种潜意识的力量,就会牢牢地成为集体的一员。所以,农业社会不仅要依靠道德,还需要有暴力特征的权力,才会使社会聚合为一个整体。道德与暴力的结合,只能使道德变得越来越虚伪。
因此,人类此时的道德思维,常常或者必然会受特定权力或政治的干扰,而偏离对社会根本规则的思考,这就是道德思维在农业社会中,为何从它初期的理性思维,必然向非理性思维堕落的原因。农业道德依据的“合理”性,也很快就蜕变成彻头彻尾的“神圣”性。孔子所思索的道德,就处于道德依据于合理性的阶段,以后的儒学尤其是儒家独尊之后,就必然跌入道德的神圣阶段。这一阶段的封闭性的非理性思维,实际上始于孔子时期的思想家们早已遵循的思维方向,就是孔子甚至老子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道德情趣。农业文明这些早期的思想家,所表达的道德情趣,又源于一个强大而静态的农业社会,从各种角度对他们的心灵产生的冲击与暗示。所以,人类智慧在进入农业文明之后,就如一个流星,在显示出它刺眼的光芒之后,又消失在漫长的夜空之中。可见,人类智慧的这道光芒,在等待着农业社会的结束,才会重新燃起。农业文明,就是这样用它不容质疑的“神圣”,阻断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文明是一种道德思维,其思维方式是经验性的。所以农业社会的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思维。在这种经验思维下,原因和结果的连接,是偶然的随机的,无法解释的。经验思维,是建立在大量不断重复的“原因”与“结果”的现实连接之上的。经验思维比原始思维扩大了自己的思索范围,它可以对一系列存在物,进行统一的而非抽象的思考,这同理性思维是不同的。理性思维,要对“原因”与“结果”进行更一般的概念性分析,为原因和结果找出一种抽象的适应于一切存在物的逻辑机构,所以理性思维,同经验思维的根本不同之处,它处理的不是具体事件,而是一系列源于更深层现实的抽象地概念,并依据这些概念的内在关系,对其进行一种逻辑的思维运算,找出更一般的世界秩序。理性思维因此可以超越当下的存在物,对世界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思考。所以,从原始思维到经验思维再到理性思维,是人类智慧在面对世界时,从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更立体更全面的思考。因此,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必然进步的方向。
理性思维,之所以首先全面的产生在西方,是因为西方社会,始终没有像中国那样庞大而静态的农业社会,西方人的生存,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社会结构上,都始终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思维面对的不像在中国,是一些没有真正变化的东西(变化,在中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重复,比如一个帝王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常常是本质上相同的另一位帝王),而是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的世界,因此经验性的思维,无法满足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他们需要对世界作出更一般的解释,也就也就需要将眼前杂多的想象,抽象为一系列的概念,并寻求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不变的客观规则或规律,以此来把握世界更深层的真实,从而应对他们面前的一个在不停变化的世界。这种思维,正是理性思维。而且,这样的思维,极易于打破静态的道德思维,也有利于冲破经验型的思维的局限。因此,理性思维在西方一旦产生,就在也没有任何专制(必然是以神圣为基础的道德性思维)的思想,可以将它从西方历史中完全抹杀。从此,在理性思维下的人类思想,才有了一种真正巨大的现实力量,它不但可以摧毁一种神权、一种专制,同时也可以为人类读取自然的秘密,让人在自然面前也能显示出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可见,理性思维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维的存在,与一切其他存在不同之处,我们已经初步讨论过,就是没有一种存在,可以同人类的思维一样,能够接受和处理这个世界如此广泛和深层的信息,比如前面提到的“石头”和“铁”。但是,与理性思维不同的原始思维和农业文明的道德思维,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人类思维的这种潜在能力,一个让人类的思维停留在情绪阶段,描绘的只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秘世界,一个让人类的思维停留在主观阶段,描绘出的是一个虽然带有一定的秩序,但依然是随意和缺少客观性与逻辑性的世界。这两种思维的共同之点,就是停留在世界的表层,不同的是,原始人面前的世界,只是一些毫无关联的“点”--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神秘”,而农业文明道德思维面前的世界,已经呈现出了一个面--覆盖在世界表面的道德,“神圣”就是这种道德之网的核心。道德思维,较之原始思维,显然是一种进步,但它由于还缺少真正的客观逻辑性,它的情趣指向的是一种情感上的“神圣”,从而拒绝了对世界更客观、更广泛和更深层信息的接受。原始思维和道德思维,因此是一种遗漏了一个更完整、更全面世界的思维。现代理性思维,正是以“真实”为情趣,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和方法,因此这种思维对世界开放性以及对世界信息无尽的包容性,可以说完全或者说是人类以从来没有的程度,释放出了人类思维的潜在本性。所以,现代人类,不管其知识的积累还是社会的进步速度,都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让人能以置信的高度。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一种理性思维,不仅要跨越日常思维的方式,还要摆脱一个特定落后文化的思维方式。
然而,从理论上讲,人类的思维的发展,会是一种从原始思维到农业文明的道德思维再到理性思维的一个自然过程。但是中国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在我的其它文章中已有较详细讨论),让我们的思维方式长期停留在道德思维的阶段。直到今天,我们还错误地认为,理性思维只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我们没有想到,理性思维同样也是属于中国人的思维,只是它成了不幸被我们的历史所搁置起来的思维。早在战国时期,我们对公孙龙(中国杰出的逻辑学家)的藐视,就注定了理性思维在中国的发展,将有一个比其它民族更为艰难的历程。
原始思维,让人体验一种不可理解的“神秘”。道德思维,让人服从一种不敢抗拒的“神圣”。理性思维,则将人引向人与世界的本来规则,让人生存与人与世界的本性之中。如果说,思维的存在,是一切存在中最高级的形态,理性思维就是迄今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完美的存在形式,因为它的内容和方法,足以涵盖整个宇宙,除了整体的宇宙出外,没有任何一种存在可以同它广度和深度媲美。因此,说理性思维只是西方人的东西,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如果我们在日常思维之外,依然固守于道德式的经验思维,依然拒绝理性思维,那才是我们这个民族面临的最大损失。因为,没有理性思维,我们的社会,就会永远以更接近人类原始结构的非理性方式运行,而我们也就会永远生存在人与世界的表面。
看了理性思维的基础的人还看了:
5.什么是地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