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形象思维的方法
有关于形象思维的方法
随着人们对右脑的认识,使脑的开发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抽象思维,开发左脑的情况,开始转而注意右脑的开发,注意发展人们的形象思维。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形象思维的方法,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形象思维方法的定义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直接将眼睛看到的图画、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品到的口味、皮肤碰到的触觉这些感知形象记忆在头脑中的一种方法,人们不但记忆了一个个的感知形象,人们们还记忆了一些感知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当人们感知到新现象时,记忆中与新现象类似的感知形象以及紧随其后的感知形象就会被激活,各种感知形象就会在人们的头脑中变幻,这种感知形象在头脑中的变幻就能引起人们的行为。
例如,当我们在路途中看见一匹狼时,记忆中的与狼形象类似的视觉形象就会被激活。最先被激活的可能是我们见过的大狗的图画,如果我们少不更事,头脑中没有狼与狗相区别的视觉形象,我们可能会迎上去向它打招呼;如果我们记忆的感知形象足够多,紧接着被激活的可能是我们过去听说的狼尾巴与狗尾巴的区别:狼尾巴又长又粗拖在地上,狗尾巴则短小一些且摆动自如。这些新见到的和记忆中的感知形象在头脑中的快速变幻足以让我们得出结论:我们遇见狼了!紧接着又被激活的感知形象可能是我们过去见过的或者听说过的狼撕咬人的画面。
如果这时我们已经被吓傻,脑中的图画就会中断,即人们常说的脑中一片空白,此刻除了发抖不会产生任何行为;如果这时我们还没有被吓傻,过去听说过的爬树的感知形象又被激活,这就引起爬树躲避的行为!如果我们恰巧是见多识广的猎人,我们过去多次经历过的举枪射击的图画就在脑中激活,那倒霉的就不是我们而是狼了 !
形象思维的方法
形象整体思维的思维过程主要有三个内涵,真正掌握了这三个内涵,就可以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去对事物进行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了,而且对学习春秋诸子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否则只是一句空话。这三个内涵是:取象比类方法、形象化方法和尚中合和原则。
一、取象比类
形象整体思维的核心是取象比类方法,而取象比类方法则是如何把握宏观的具体方法。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脱离宏观,每一事物都具备地球万物宏观的阴阳五行属性,在把握每一具体事物的宏观时,还要注意与此事物相互联系的其它事物和因素,这就是取象比类方法。
取:意为拿、选择、寻求、获得;象:主要指形状,某一事物的状态,在此还有四象的涵义,即“四象既分,五行以出”,隐喻着四象含有时空和五行;比:意为比较、比喻、较量,还涵有察寻之义;类:现今一般词典对类解释为:相同或相属的事物、相像、大概。
而取象比类方法则一开始就要求以时间、空间、方位等等因素去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宏观。所以,一旦把握到此事物的宏观,就具有普遍性。
取象比类方法是对把握宏观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把握了地球万物的宏观后,它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直接运用地球万物的宏观--阴阳五行去认识和把握具体事物;一是运用把握宏观的方法即如何把握阴阳五行的方法去认识把握具体事物,二者是平行的,同出一辙的。换句话说,阴阳五行是从把握宏观的方法获得的,它是地球万物的宏观,所以,把握宏观的方法也存在于阴阳五行之中。
取象比类方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把握其宏观时,不能忽视影响此事物的各方面的因素,从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等等诸方面均要注意,又由于宏观是分层次的,除了阴阳五行外,各具体事物又均有各自的宏观,这个分了层次的宏观也可以认为是微观,它也同样具备时空等因素,只是只对具体事物而言,宏观和微观二者在此是相通的。就阴阳五行而言,它内涵有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矿物、颜色、声音、气味、静的状态(即无思无为)、情感等等诸因素,而在五行的各行中,也同样具备了这些内涵因素,但这些内涵因素已成为具有具体内涵的,只属于某一行的宏观。对阴阳五行而言,单独的某一行属微观,而对每个单独一行而言,它又是这一行的宏观内涵。
取象比类方法也同样是一形而上内涵的方法,它要求人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去把握此事物的形而上内涵即宏观,而不是像当今认识事物用的是具体的实验方法。用实验方法去认识具体事物,是由具体到具体,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是对此事物的具体的、独立的、有局限的认知,在一般情况下,实验方法忽视事物的时间、空间等等诸因素,并且是在人为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有局限的,无普遍性内涵,并且是脱离万物的宏观的,老子对此有“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给以精辟的概括,其意是指脱离了宏观得到的事物规律。实际上是无普遍性规律可言的。
当今,大家对中国哲学方法中的思维方式开始关注了,但对中国哲学方法之思维方式的认知却仍然无法摆脱西方哲学方法的束缚,因而对中国哲学方法中思维方式的认识是流散无穷的:有形象直感思维、形象直观思维、具象思维、形象思维、整体思维、直觉思维、类比思维、意象思维、主体思维、实践经验型思维、直观性思维、伦理道德型思维……等等,但是它们均未表达出这些思维与中国哲学方法之方法论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思维过程。
二、形象化方法
思维的形而上内涵是以是否把握到事物的宏观为其最高境界。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则是有具体思维方式作为阶梯的,以形象整体思维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对这一事物均有一个从宏观方面以一个形而上的形象去对这一事物的概括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形象化方法。它可以简化为:从形象到形象或是对抽象的抽象。即对具体事物的形象,形象化为可以概括这一事物宏观的形象。
形象化后的形象能够概括的具体事物越多,说明悟性越高。对一事物从宏观上给以形象的形象化方法,是中国文化及哲学思维的一大特色,这在古代中国的各门学科及学说中比比皆是。
“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讲的把日常生活所习得的经验实在进行抽象与虚化。这就是寻找‘道’的方法。损之又损,抽象了又抽象,虚化了又虚化,以至于把一切经验实在化为一个‘有’的存在,一个‘无’的存在就是道了。”这里的抽象了又抽象的说法,已与形象化方法很接近了。形象化方法是高于抽象的方法,是抽象与形象化结合的产物:形象是抽象了的形象,抽象是形象化了的抽象。简言之,形象化方法用了两次以上的抽象,先是将具体事物抽象出概念,而后再对这个概念进行第二次或多次抽象,将它“还原”为形而上的形象,即形象化。
形象化方法,将具体事物形象形象化为形而上的形象,不仅不像单纯抽象那样生硬冰冷而无生气,反而使论述变得生动活泼,朝气勃勃,成为人们愿意接受的形式。形象化方法最根本的功绩在于解决了把握宏观后对宏观表述的困难。
形象化方法是中国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得以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人对抽象概念一个独特的进行再一次抽象的表述方法
例如,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本身就是对它所属每一象中七宿综合的形象:东方七宿综合起来形似一曲折的长蛇,西方七宿综合起来形似一凶猛的老虎,……等等,均不是随意和凭空想象而出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用了十多个名字却谓“道”本无名,意指对宏观可以用许多名字来表示,“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只好“强字之曰‘道’”了。说明把握了宏观后,对宏观的表述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不能忽视。形象化方法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专门对宏观如何进行表述的思维方法。所以,对事物抽象的表述与形象化的表述,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在《易经》、诸子以及历代的著作中古人只是都在使用而已,只注重了“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并未注重形象化方法是中国哲学方法中表述宏观的重要内涵。
在古天文学中,古人将廿八宿分为四象,加上中央的北斗七星成为五方七星的模式,并以形象化方法将中央命以招摇、四象命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形象代替东、西、南、北四方(象),中央及四方在此被形象化了,单就四方而言,各方形象所代表一方的整体内涵,
对“道”与“德”而言,形象化方法给予了新的内涵:道即道路,而在中国哲学方法中对“道”进行了形而上的二次抽象,即用形象化方法使之成为宏观的同义语。今人对道的茫然就是因为它被蒙上了一层形象化的面纱,使人无法认清它的真面目,成为当今中国哲学著作中既要对它有所论述又无法论述清楚的一个极为烫手的热山芋;“德”的原意是指北斗七星像钟表指示针一样不停的旋转的规律和自然法则,也是作为对这种旋转的规律和自然法则的形象化表述,由于“德”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字,故不好理解它的原意,也就更难于解释。还有就是“类”与“群”了。在取象比类方法中已经有述,“类”指阴阳聚合,“群”指同性的人或物的聚合。“物(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意为凡是物(方)均是阴阳聚合的,而人由于工作分工不同,是以同性为聚的,远古时期,男子一同狩猎种地,女子一同看护小孩及织布等做类似现今的家务琐事,均是以同性为聚而群的。在《周易?系辞》有“以类万物之情”的句子,这里的类同样是指阴阳聚合之情。“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学宗旨,现代的一贯解释是教学不分阶级、贫富和地位等级的差别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受教育。
在数学中,形象化方法的运用会使认识深刻。古代中国人对无限小的认识除了“其小无内”外,还有更形象的说法:“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仅用十二字,无限小的宏观意义就已跃然纸上。
三、尚中合和原则
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是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的首要目的。一旦把握到了事物的宏观,继而还要把握与宏观相对的事物的核心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避免事物发展走向极端的限度。有时一事物的宏观与核心是同一的,有时则是有区别的,但二者是相互依存、合和为一的。要把握事物的核心与规律就是尚中合和原则的内涵。
例如,阴阳五行是地球万物的宏观,其核心是地球本身即五行中的土行,因为日夜与四季的更替均是由地球旋转带来的,日夜与四季的更替在地球上是合和为一的,这个一即指地球,并且这种更替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所以尚中合和原则,就是古人所谓的“允执厥中”的涵义,意为其次是把握核心和规律。尚中合和原则是形象整体思维中继取象比类方法第二位的方法原则,它是在不脱离宏观的前提下去把握事物的核心。因为从宏观上把握事物,也要有一个度或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去把握宏观。如何把握这个度,就必须遵守尚中合和原则:在把握了事物的宏观后,其次还要把握事物的中或核心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不偏不依地对宏观的表述上更进一步达到清晰完美,自然而然地避免了走向极端化的泥潭。
把握宏观之所以有一个度和立场,道理很简单,阴阳五行是地球万物的宏观,是中国人站在地球上把握到的,“站在地球上’就是把握阴阳五行的度和立场,所以地球是阴阳五行的核心--土是对地球和核心的形象化表述
以此类推,万物均有自己的宏观和核心(物物各有一太极也),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尚中合和原则就是要把握事物宏观的核心。万物宏观的核心古人把它称为太极,是涵有不断旋转变化意义的,太极的意思就是指阴阳互回,不断地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相互更替的,它是旋转的、运动的,平衡的,有其自身运动规律的。这是一个主要涵义。另外,核心或中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涵义,就像宏观一样。不管事物的大小,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核心,它是没有大小可言的,就像表示阴阳五行的平面十字坐标一样,不管它的两条直线延伸多长,其相交的点即第五点也就是中点是永远存在和固定不变的,不管两直线中的四个点离它多远多近,它们无法脱离它而去,这是合和的涵义,也是其规律所在。
五为一至九数的中数。在《易经》中,对中数五极为重视,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易之数理、河图、洛书中均以五数为变化的依据,占据中数中位就会显示出其地位的重要性,并有把握中数上下左右皆可相通的内涵,从十字坐标上也可得以证明,只有占据中心点(即两直线相交的点),才能与其它四点相通,说明把握事物宏观之后不能忽视把握其核心的重要性。
对此,孔子论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对“中”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对“和”就容易产生误会和偏差。有关和的内涵,古人早已将它论述清楚了,但均是将“和”与“同”一起论述的,“和”与“同”是有区别的,正是这个区别却将“和”深刻地烘托出来。中山大学李宗桂先生对此论述的较为清楚,他说:“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和同之辨’。西周末年的史伯已经认识到,由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伴,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善于倾听正反之言的君王,才能造成‘和乐如一’的局面。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起。
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认识到在宏观下不同事物本身就是共生在一个时空中的,只有不同事物的和才有新意、才有发展、才有继承、才有延续、才有相互作用、才有相互促进,而同一的或同性的事物在一起,则只能是数量上的增加,却不会有新事物产生而无法延续,故不继。
中庸之道,是对尚中合和原则的应用和解释,它要求人们在处理社会生活诸方面的问题时,要持中,勿过极。对中庸之道,古人有相当精辟的论述,这是不能不知的。孔子谓:“不得中行而行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为,不以中庸之道行事,这个人必是忽左忽右的。狂为左,狷为右。“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意为,只有懂得把握宏观及懂得中庸即把握核心的方法的的人是君子,而不懂得把握宏观方法的人是小人,小人是不懂中庸而是反中庸的,即做事容易走极端。中庸之道除了尚中外,还有合和内涵。尚中合和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
合和还可以引申出平衡原理,把握中的原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是“中”本来就存在于事物之中,是永恒的,一是强调“中”是为了避免对事物有偏颇和极端的认识和行为,造成不平衡。合和就是要使不同事物或事物中的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处在动的平衡状态下的。如果当一事物处在不平衡的状态时,一定要设法使它达到新的平衡,老子对此有非常精辟的概括,即谓“削有余,补不足”。
因为“中”还有上下左右皆相通的内涵,强行进食,将“中”(脾胃)给堵塞了,摩尔认为:太阳系的构成是日光照于螺旋星云,因而以太阳为中心分为两支。第一支产生金星、地球、木星;第二支产生月球、水星、火星。刘子华把河洛数带入太极圈亦分为两系,纳入八卦之象数,然后利用现代天文学关于星球的速度和密度加以计算,皆与它的恒数相同,因此,证实了第十颗行星的存在。
尚中合和原则之所以是原则而不称其为方法,是因为它是在把握宏观时发现的地球万物相互间关系的一个原则,即不要忘记万物是在宏观下的合和,在认识万物的过程中忽视了宏观,就不易理解这个原则,而容易接受西方哲学方法对立斗争的原则所以,尚中合和原则是在宏观下可以看到的万物相互之间的原则。
要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度--核心,也是中;要防止走极端,万物合和为一,阴阳合和为一,不是对立统一,而是对待合一或对待合和,对立与对待在内涵上是不同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对待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与对待合和,是中西方哲学方法的区别之一;中国哲学方法的平衡原理也是从把握宏观中发现的,尚中合和本身就涵有平衡之义。当我们理解并会运用尚中合和原则去对待宏观下的各种事物后,也将促进个人的涵养,不会因为不同事物或不同人物的因素大怒大喜,而会平静对待之。
形象整体思维遵照整体观方法论的要求,认识事物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其次要把握事物的核心,整个思维过程均是把握事物的宏观和以把握到的宏观为基点去进行的。形象整体思维的内涵是宏观的、尚中合和的、形象化的。
看了有关于形象思维的方法的人还看了:
1.思维方式训练
3.什么叫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