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名言大全 > 读书名言 >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时间: 鸿宇671 分享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推荐的《老子》名言名句翻译,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5、“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傅佩荣)一个人的才华展示就像用脚尖跳舞一样。用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创造出美丽的芭蕾舞来,可是也只是在跳舞的时候才用脚尖,日常行走还是要遵循自然。“企者不立”,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哪怕是才华横溢,也要修炼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实,从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时常可以立,关键的时候可以立。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1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4、“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

  “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傅佩荣)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

  15、“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傅佩荣)这是讨论解决怨恨的办法。一旦结上怨仇,其在双方心理上的影响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过调解,只是将显性的情感障碍变成隐性的罢了。怎样才能彻底消除呢?这也许是与人生存相始终的一个话题。只要是人,心理上的所遗留的恶劣感觉便不会轻易的消除,或者说补救的代价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本着宽和的心态,在交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导致结怨的因素。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傅佩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可能还相当普遍的,但未必尽然。“信而美”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经典名言欣赏:

  1.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0.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2.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老子》名言名句翻译,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老子》名言名句翻译”的人还看了:

1.中国古诗句名言及翻译

2.老子名言名句

3.关于《老子》的名言

4.老子的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5.老子的简短名句经典

41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