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生职称论文发表
福建医生职称论文发表
一名医生应该是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福建医生职称论文发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福建医生职称论文发表篇一
关于好医生的几点思考
【摘 要】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好医生。好医生应该是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医生;应该是明确医学目的、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医疗方案、尊重患者权益、可亲可爱充满仁心、无私心贪欲的医生;应该是对医学钻研精益求精、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现代医学更好更快发展的医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好医生;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热点之一。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好医生。众所周知,医生是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呢?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好医生是一个哲学家。医学的发展和医生的进步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而且促使好医生通过哲学思维来重新审视社会和我们自己,重新认识医学和哲学的关系,哲学在医学发展中的指导意义也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比如传统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就体现了医生的哲学思维的转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的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恩格斯在这里实质上是说明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在内)的关系问题,虽然哲学的发展要以自然科学发展(包括医学在内)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为基础,但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在内)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哲学的指导。当然,现实中哲学对医学的指导是通过医生的临床实践来实现的,对医生来说,问题仅仅在于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是自发地被动地还是自觉地主动地接受某种哲学指导。作为一个当代好医生更应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理论上要认清并理顺医学和哲学的关系,在实践中要主动学习并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好医生能够实现医德和医术的辩证统一
在我国现阶段,一个好医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医务工作者,在钻研医术的同时,必须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原则,树立社会主义的高尚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民心中的好医生。医德和医术对立统一于医学实践之中,只具有良好医德而不努力钻研医术,不是一个称职的医生;医术高超而医德缺失,必然导致医生的功利心膨胀,最终必定会遭到人民唾弃。医德和医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必然会被人民视为庸医。因此,一个好医生从开始学医那天起,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
一个医生要具备高尚的医德,首先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以来,又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足以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医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忠于职守,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时刻为患者利益着想。医务人员对患者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需要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在履行医德义务时不应该以报酬为前提。但现实中也有一些医务人员受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从事医疗活动仅仅是看作谋生的手段,行医过程中马马虎虎,个人利益至上,导致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不断发生。因此,不论是医学生还是医生,都应该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高尚的道德理想自觉衡量自己,从而激励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医德规范,“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加强医德教育,湖北医药学院每月举办一讲“道德讲堂”,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的人物故事为素材,在医学生中弘扬以“忠孝仁爱礼义廉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美德,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培养更多的未来好医生。其次,还应该加强医德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的医德表现是好是坏都能得到病人和社会的监督,受到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客观评价。通过医德评价可以树立医德榜样,唤起人们对消极腐败的医德行为产生憎恶,激励医务人员培养良好医德行为。在全社会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医德评价,有利于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促使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以正确处理医患之间复杂的矛盾。
高超的医术除了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之外,别无他法。唐代“药王”孙思邈(约581-682年)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指出:“大医习业第一”、“大医精诚第二”,“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药王”在这里主要是要求学医者勤学不倦,刻苦钻研,方能成为名医。“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当然,对现代医生来说,入院最初诊断虽然不是大问题,但病情复杂多变,没有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医德修养,没有正确的哲学指导,在临床实践中要做到“纤毫勿失,无得参差”确实不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就是要求医生掌握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即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分秒必争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具体地说,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要有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多研究病例,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方能提高医术。
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逐步提高逐步完善的。“药王”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若能具而学之,则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用现在的话说,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博览群书,勤学好问,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有机结合,在临床实践方面力求尽职尽责,精研医术;在“医道”修养方面力争尽善尽美,完善医德,从而实现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辩证统一。 二、好医生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在一定意义上说,医学也是研究自然、社会与人之间协调发展关系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医学理论是从医生的临床实践活动中总结和概括形成的,它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一个好医生不仅要具备十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要应该具备使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能力,更应该具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医学真理的能力。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实践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既要反对本本主义的“唯理论”,又要反对经验主义的“经验论”,不断地去发现、总结和概括医学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总结概括了人的认识运动的规律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规律性反映到医学上来,就要求医生在处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关系时要遵循“治疗、诊断、再治疗、再诊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医学目的、制订切实可行的医疗方案;才能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深刻的医学理论知识,使之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指导临床实践取得更大程度上的成功;才能无愧于好医生这一光荣称号。
三、好医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医生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实现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非两种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而是同一价值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统一于医生的临床实践活动之中,没有社会价值就没有自我价值,相反地,没有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也无从谈起。
所谓实现自我价值,就是指医生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治病救人去创造、实现医生的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对于业绩和成就的追求,并期望自己的付出能等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所谓实现社会价值,就是指医生通过医疗行为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一般来说,贡献越大,社会价值就越大,同时医生的自我价值也能得到更大的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越多,也就越能激励医生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此,我们就能正确认识现实中一些好医生的物质生活条件为什么要优于其他人。
当然,医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医患矛盾。如有一些医务人员由于认识上的困扰,受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置社会主义医德规范于不顾,在处理医患关系上,丢掉了医护劳动的服务性、义务性,丢掉了医务人员应履行的权利和责任,重索取、轻奉献,见利忘义,收受甚至向病人索要“红包”,实现医术与金钱的交换,致使医患关系变成了市场等价交换关系。这样一来,不仅损害了医生的社会形象,而且最终会导致医生的自我价值也难以实现。因此,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学习、掌握和应用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尊重患者权益、无私心贪欲、可亲可爱充满仁心。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四、好医生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医学更好更快发展
在党的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中提到了我国现阶段医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但同时用一个“基本”、一个“初步”也说明了医学发展中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医学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思索、解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只有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中国医学发展道路,强调医学发展中以人为本,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协调处理好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不断推进医学理论创新,促进医学更好更快发展,从而引领各门具体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正如河北北方学院李振良教授所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应当体现在以前的医学是由科学引领的,今后应当相反,医学今后将是引领科学发展的。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为医学发展开创了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广大医生开辟了广阔发展的前进道路。时代呼唤着好医生,好医生定会大有所为,人民期盼着好医生,好医生必将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本书编写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唐)孙思邈.千金方[M].刘清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福建医生职称论文发表篇二
我国医生诱导需求情况及其对策
【摘要】
医生诱导需求一直是国际卫生经济学上的一大难题,我国的医生诱导需求行为程度如何?该怎么解决?本文首先对“医生诱导需求”内涵进行解释,介绍我国医生诱导需求行为的现状,并针对如何矫正医生行为提出治理我国医生诱导需求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医生诱导需求;医疗费用;医生行为
一、导论
医疗保险一直被保险业称为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国际上各个国家也因为医疗保险改革产生的种种问题而头痛不已,医生行为、医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非完美代理人、医生的双重角色、供给者诱导需求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今我国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不仅加重了老百姓身上的生活担子,还对社会的完善与进步造成了影响。尽管政府对此已做出了应对措施,如改革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对药价进行公开的招标等,但是医疗费用高涨问题却挥之不去,同样严重的还有我国的医生诱导需求行为。
“供给者诱导需求”(supplier-induced demand;SID)也称为医生诱导需求(physician-induced demand;PID),最早可追溯到Shain and Romer(1959)、Romer(1961)的研究,他们发现短期综合医院的病床供给量(每千人病床数)和使用量(每千人住院天数)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这种“床位的供给创造了床位的需求”现象被解释为“A bed built is a bed filled”,人们称为罗默法则。McGuire(2001)对医生诱导需求做出如下定义:当医生为了自我利益,劝说患者消费较多的医疗服务,从而把患者的需求曲线向外移动。这时,便产生了医生的诱导需求。也就是说医生不以病患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来提供医疗服务,让病患接受一些并不十分必要的治疗和药品的时候,就出现了医生诱导需求。有学者认为,医生诱导需求就是那些有充分信息的消费者所不会选择的那一部分消费,该定义强调的是医生对病患的不当行为。
是否真的存在PID?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卫生经济学家们的计量研究表明,PID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严重。而在中国,虽然没有计量研究的支撑,但医生的诱导需求问题严重已经是一个社会上的共识。
二、医生诱导需求(PID)
医生诱导需求的根源是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人们由被保险后所引起的行为改变。购买保险后,由于人们实际支付价格下降,导致过度利用医疗服务。消费者利用的过多医疗服务超过社会的最优水平,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而医生诱导需求的直接原因是医生的双重角色,医生一方面是患者的代理人,另一方面也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医生通常是患者的非完美代理人。当医生与患者的利益不一致时,医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患者的利益,产生道德风险,也产生了医生的诱导需求或供给者诱导需求。
对医生诱导需求可以从价格刚性模型、目标收入模型、利润最大化模型、委托-代理模型、信誉物品模型来进行理论解释(薛新东,2008)。价格刚性模型假定在医疗服务供给增加时,原始均衡价格并没有下降,在新的供给曲线上,如果医生继续提供原有数量的服务,那么在原始均衡价格上就存在供给过剩,供给过剩意味着有一部分医生在现有价格上不能按他们愿意的数量提供服务。目标收入模型认为医生存在既定的目标收入,医生诱导需求是为了维持其目标收入。当某一地区医生数量增加时,单个医生面临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为了维持其目标收入,医生将利用患者的无知而诱导需求。利润最大化模型把医生比作市场中的企业,是一个利润最大化者。Stano(1987)把诱导需求比作企业的广告。委托-代理模型是Dranove(1988)用于研究诱导需求问题。该模型是指在医疗服务领域,医生既是患者的代理人又是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信誉物品模型是由Pauly and Satterthwaite(1981)把医疗服务看作信誉物品,消费者需要从朋友、邻居或其他人那里获得信息以便对医疗市场上的各种服务进行选择。
三、中国的医生诱导需求情况
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间,我国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出现了大幅度飙升,城市居民医疗费用增长达639%,其中住院费用增长高达764%;农村居民医疗费用增长达259%,其中住院费用增长达303%(见表1)。
还有资料显示,1978年-2003年这15年间,全国的医疗费用增长了60倍,比同期GDP还要高出29倍,比同期的全国职工工资高出37.2倍。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生诱导需求问题的严重性。医生不顾病人利益,擅自扩大用药范围,提高用药档次,用贵价药、进口药,开大处方,对病人夸大病情,诱骗病人住院消费,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我国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病态医疗体系,有数据显示:药物在医疗费用中的比例在1995、2000、2003、2004年分别占64.2%、58.6%、54.7%和52.5%。而在大多数国家仅有15%-40%。在过度用药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朱生伟,2006)。这样的诱导需求不仅对病人没有益处,还引发了很多祸根,比如抗生素使用过多引起的医源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等。在药品消费中,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对药品加价15%-20%,用来作为给医疗机构的补贴,因此医院也把医生的工资奖金与开出药品的多少挂钩,导致医生诱导需求的日益严重化(厉李,2009)。诱导需求问题严重还导致了医患关系恶化,发生“医闹”,造成医疗腐败,使社会运行成本上升。更有甚者,地方保护主义也要为此负上了一定的责任,根据我国药品定价制度,地方政府的物价部门可以决定乙类药品的价格。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会为了增加当地的税收收入,达到经济增长,而让物价部门放任制药企业任意提高乙类药品的价格。
四、医生诱导需求行为的产生原因
(一)医患双方信息高度不对称 病人对专业的医学知识了解不多,完全听任医生的安排和意见,为医生的败德行为提供便利。信息不对称给予医生自由处方的权利,产生医生的权责不对等,没有对病人的利益负上责任。
(二)医生的双重角色
在一般的市场中,消费者是精明的,能根据自己的期望去挑选商品和服务。但是在医疗这个特殊的市场中,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消费者不能做出最优的选择,而是要委托医生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同时医生也是医疗服务的代理人,这个双重身份让医生在顾及自己的目标收入、利润最大化的因素下做出了理性人的抉择,产生了医生诱导需求。
(三)管办合一的医疗管理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与国有医院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父子关系”,导致卫生部门不能做好监督医院的工作,还纵容其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如医院为了追求有形效用而盲目地购置大型医疗仪器设备(CT机、核磁共振机等)。在垄断市场中,虽然医生医院不能决定价格,但是却具备足够的力量操纵市场。
(四)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方式
我国现在沿用的是按服务项目收费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和按项目收费的费用补偿方式(FFS),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以药养医”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机会主义是医生诱导需求的主观条件,多元利益冲突是PID的现实表现(宁德斌,2011)。
(五)缺乏监督体系
除了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市场还需要更多的监督,如患者的监督就是非常薄弱的,在消费者的角度,患者是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对医生行为进行监督。还需要补充的是第三方付费者的监督制衡。
五、我国应对医生诱导需求的对策
(一)建立医生声誉激励机制
学习美国的措施,建立电子化的平台,收集、分析和公布医疗机构的详细信息,提高医生的声誉成本,普及医生声誉的作用,给更多病人以参考作用,给医生辅以监督作用,减少其诱导需求。
(二)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不仅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监督医疗机构,还要让患者也重视对医生的监督作用。如建立医疗信息披露制度,随时检查医疗机构的运作,对不合理的行为予以惩罚,还要及时评估医疗机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三)实行“管办分离”
解除卫生行政部门与国有医院的“父子”关系,转变卫生部门的职能,不允许互相包庇、隐瞒的行为,建立互相制衡的关系。作为国有医院的上层,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更好地发挥监督的作用,把病人的最大利益放在首位,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制定一系列的规则来限制医生过度用药、过度医疗的行为,与医生的工资奖金相挂钩。有必要的时候采取法律手段惩罚违规的医生,达到惩戒作用。多元办医,增强医院间的竞争。
(四)实行“医药分家”
医生有效地控制诱导需求,把病人用药安全放在首位。设立药品生产企业的定点零售药店,壮大药剂师的队伍。取消医生工资奖金与开出药品多少的联系,制定底线限制医生开药,改变医生收入结构,让医生只收取自己医疗服务的那部分收入。
(五)改变医疗支付方式
改变现行的后付制医疗支付方式,对总额预算制、按服务量付费、按服务质量付费等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对医疗费用的成本实行有效的约束,辅以外部的监督,完成医疗支付方式的转变。
(六)建设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
宣传医德医风的建设,要对患者抱有一颗高度负责的医疗伦理之心,以患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最大前提。同时还要向患者宣传医疗知识,普及基本医疗常识,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医生诱导需求。
六、结语
医疗问题不仅是民生的重要问题,还是关乎生命的关键问题,我们不能轻视医疗保险产生的问题。在分析我国医生行为、医疗制度、医生诱导需求的现状后,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入我国的特殊国情,提炼出适合中国社会的医疗体系改革措施。这是为民谋发展、谋福利的壮举,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董立淳.《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供给诱导需求和供需合谋问题探讨》,《经济经纬》,2009年第2期.
[2]干春晖.周习,郑若谷.《不完美信息、供给者诱导需求与医疗服务质量》,《财经研究》,2007年第8期.
[3]葛锦晶.《基于中美比较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思路》,《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6期.
[4]吕国营,薛新东.《卫生经济学中供方诱导需求命题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
[5]厉李、李野、王辉、潘德雄.《药品消费中的道德风险分析与控制》,《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