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级农艺师职称论文
髙级农艺师职称论文
农艺主要为农作物的生产栽培以及品种选择等应用技艺,具体涵盖栽培手段、种植管理制度以及选育等,涉及到较多工作层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髙级农艺师职称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髙级农艺师职称论文篇一
试论农机与农艺结合
摘要:首先指出农业生产所包含的两大元素即农机、农艺的概念,阐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指出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论述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机 农艺 矛盾 结合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80-01
农业生产,无论是原始的还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都包含着农作物栽培的农艺和为农作物创造生育生长条件必须运用的相应农机具及管理运用技术。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然而,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中,生产工具与农艺技术的结合比较简单,农艺主要是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规范,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可变性,所用的工具有畜力工具,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
现代农业的所需基础条件是:农业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补贴。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使农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就是要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一个巨大的增长。高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各国农业现代化首要的共同特征。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机械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反映农业现代化程度的综合指标,没有高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和富裕的农村。因此,大力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搞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出发。党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搞农业现代化,要“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科学文化水平低,但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众多的劳动力等特点出发,认真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尽可能避免技术先进国家曾经出现的弊病,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以及多个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行农机具购置补贴;同时促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二、农机与农艺的矛盾
现代化的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探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问题上,由于对两者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不够全面,归纳起来无非是一种意见强调农机化必须服务于农艺的要求,为耕作制度和农艺服务,另一种意见则强调农艺应该按照机械化的特点进行改革。一般来讲,农艺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相应地革新生产工具;而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又使先进的农艺不断得到巩固、充实和完善,推动农业生产向前发展。农机与农艺之间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的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农机与适宜手工操作的农艺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固定性与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农时性之间的矛盾;国外农机与中国的农艺之间的矛盾等。实际上,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矛盾的2个方面,其互相结合和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矛盾和互相促进的过程。
三、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农机与农艺的矛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牵扯到整个农业系统和工业系统的体制及经济结构,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实现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现代农业包括3个方面的效益: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作物增产所需的优良种子,可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农业工程技术,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就无法发挥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益。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目标,必须采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1-2]。如何搞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尽可能做到农业制度区域化、最优化和规范化,农业部门在制定农艺技术措施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工程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并保持农业技术的相对稳定,以减少工业对机具的重复研制和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农艺布局应尽可能集中成片,以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二是按照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稳产高产、便于机械作业等需求,确定耕作制度;三是农机设计要注意一机多用、机动灵活、可靠性、耐用性强等,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多样性和恶劣的工作条件;四是由于农机投资大、研发周期长、农艺变化不宜频繁;五是为了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组织与协调广大的农艺、农机工作者、农业工作者的配合,对农机与农艺有关科研课题的下达,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高指标和先进性,而要从实际出发,周全考虑对技术经济效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更着眼于经济效果的分析和节本增效[3-4],同时要注意把现代农业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取得合理方案。
当前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适应山区、蔬菜大棚使用的小型农机产品的出现,广大农民购买各类农机具的积极性很高,应该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购买适应农艺要求的,如旋播、覆膜、播种、施肥、收获各类机械。只有搞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才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建设成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稳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兰,张海清.关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75,277.
[2]张培增.强化农机农艺结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9):18-21.
[3]王玉清,杨兴武.谈农机农艺相结合[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2):114.
[4]刘淑娟.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J].湖南农机:学术版,2009(4):10-11,23.
髙级农艺师职称论文篇二
农机农艺结合问题探讨
摘要:伴随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发展,农艺农机结合势在必行。本文就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可行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机农艺结合的工作目标。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创设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机;农艺;问题
1、农机以及农艺的现实关系
农艺主要为农作物的生产栽培以及品种选择等应用技艺,具体涵盖栽培手段、种植管理制度以及选育等,涉及到较多工作层面。农机则为农业发展生产与产品初加工等农事活动的应用设施、机械等。农艺以及农机呈现出互相扶助、交叉影响的既定关系。农机为农艺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而两者结合点则成为农作物种植生长以及生产的环境基础。农机需要符合农艺的现实需求展开研究开发,这是由于农作物生长需要具备特定环境并呈现出具体的生理需要。而农机则应依据农作物呈现的生物属性、需要的生长环境、具体的种植制度以及地貌地形等标准,符合农艺技术应用效果,展开科学的研究开发,进而可推进农艺以及农机的有效配合。再者,农机基于机械以及应用技术等问题无法契合农艺目标,应利用培育合适机械作业的种类,进一步完善合理的机械作业生产种植模式,进而调节农艺自身并重新塑造作物的群体系统,实现农机作业生产的可行性
2、农机农艺结合的可行性以及包含的问题
2.1 农机农艺结合的可行性
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但减少了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了土地产出比率以及劳动生产与资源应用效率。伴随农业机械化等级的持续提升,更加需要农机以及农艺的有效结合。再者,农艺也在经历持续的改进与优化,更新之后农艺对农业种植生产的标准要求更为精准、更加科学。较多作业生产则需要机械设备方能完成。例如,精量化的玉米播种需要精密的机具设施,方能实现种肥的有效搭配,节约农资成本投入,提升整体产量以及各类产品的综合品质,实现人畜作业无法达到的工作目标。
2.2 农机农艺结合包含的问题
当前,农艺农机结合阶段中包含多样性引发的农机研究开发与实践生产困难问题。同时,农机单位规模较小且松散,令农业种植管理制度更为多样化,导致农艺以及农机的分析研究无法紧密结合。农民呈现出更深厚的种植观念,令农艺以及农机的集成结合还需要经历长期的接受过程。
我国现实国情决定,人多地少同时农业生产显现为精耕细作特征,构成了更为复杂多样的种植管理制度。一个区域以及生产机构作物栽培种植的体系结构、管理配置呈现出明显的差别性。再加上各类不同种类作物的生长特点千差万别,进而对农业机械设施的推广普及应用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扩充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
当前农机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产品技术等级水平不高,加之生产设施相对陈旧、质量有限。在强烈的农惠管理制度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机单位加入到市场竞争中。该类小企业基于经费、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等层面无法同大型单位比较,而只能进行市场分割,将目标定位于农艺需求同时市场竞争影响较小的农机产品之中,尤其是符合某一特殊地区农艺标准的产品上,进而在一定层面令农业种植体制更为多样。
农艺以及农机为两类学科,调研阶段中农艺主体看中产量,忽视了机械作业管理的适应性。研制农机阶段中,基于各类种植体制,研究适应不同需求的机械,两者结合开发研究的状况比较少见。为扩充产量,农艺单位形成了套作、密植等手段,在一定层面令机械化生产更加困难。
3、农机农艺结合科学策略
3.1 完善农田整治
农机以及农艺与农田密切相关,倘若农田不平整,则会增加农机作业的不便利性。为此完善农田整治,可为农业生产、特别是农机作业增加便利性。可为农艺制度的完善一致提供优质条件,进而利于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农业管理机构应进一步推进农田的标准化整治,优化治理土地,进而为农艺农机的有效结合开创优质条件。
3.2 实现农艺农机的合力研究
农艺研究阶段中,确保作物产量基础上,还应增加机械作业的便利性以及可行性。应有效的改良品种,提升作物生物特征以及物性的有效统一水平,方便机械统一生产。再者,应引导广大农民更新传统种植生产模式,改良对农机作业不利的模式。应借助优化农艺技术,提升农机生产作业整体适应性,完善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生产作业。还可通过收购管理、合并生产,提升农机单位整体集群性,实现生产资源的有效整合。应进一步提升农机单位生产研究开发水平,清晰各地具体的技术标准,契合现实状况,生产符合农艺标准的机械设施。
3.3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分区管理规划,完善组织协调
管理机构应进一步清晰重要农作物的生产工作体制与农艺标准要求,进行机械化的区划管理,因地制宜的开创机械化生产作业系统,完善的配置农机设施,提升农业化生产的总体效益水平。应通过持续的优化完善,开创出适宜各个区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以及系统装备结构,进而确保农机以及农艺标准的有效统一。
各单位组织管理、实践生产、技术投入以及服务层面应积极的结合,通过联合设计,有效组织实施,合理编订实施工作方案,科学筛选农机设施配备、各类生产机具,推广创新形式的农机以及农艺技术系统,最大化创设综合效益。
4、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而耕地经营具体规模却较为有限,相同的作物位于不同方位、相同作物位于相同地区的种植手段、选择种类模式各不相同,具体的农艺制度则呈现出不规范以及不统一的问题。具体呈现为标准化等级水平较低,进而对机械应用构成了一定制约影响以及障碍问题。为此,农艺农机应全面统一,有效更新农艺制度,进而为农机作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性以及可能性,扩充农机作业生产规模化、技术等级水平以及标准化程度。同时,农机应更新以往规模小、较为涣散混乱的模式,提升产业集中性,增加产品总体技术含量,进而全面为农艺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