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当前国内形势分析论文
2017当前国内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顺利发展,这是国内形势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2017当前国内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当前国内形势论文篇一
浅谈当前国内腐败形势及对策
【摘要】以来,中国反腐败进入了快车道,但是这对于我国当前面对的反腐形势而言,杯水车薪,我国反腐败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将反腐败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急需理论界和实践界给出一个答案,本文通过尝试对当前我国腐败的形势、原因、风险以及对策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以期得出现实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腐败;反腐败;权力结构;公共选择
一、当前国内反腐的形势
“2012年我国全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567件44506人,人数同比增加1%,其中贪污贿赂大案18464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524人(含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严肃查办利用执法权、司法权谋取私利、贪赃枉法案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行政执法人员7366人、司法工作人员2395人。加大惩治行贿犯罪力度,对4217名行贿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比增加6.2%。加强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完善境内外追赃追逃机制,会同有关部门追缴赃款赃物计77.9亿元,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631人”。过去5年检查机关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165787件,其中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173人,厅局级950人,省部级以上30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国检察机关今年反腐力度的强大,另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反腐的严峻态势。
按照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根据最高检察院报告推算,09年县处级的腐败比例是48%、厅局级是40%、省部级是33%。虽然这个数字不准确,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参考。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都觉得这个数字太过保守,他认为按照目前5000元的标准看,在当今中国禁得起查的官员没有几个。以后,仅从广东省厅局级官员落马的速度以及重庆“艳照门”事件就可以推测一二。
二、腐败的原因
(一)公共权力寻租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旧的制度分崩离析,而新的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都不健全,权利受到的约束和限制很少,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导致腐败。
(二)政府俘虏说
政府俘虏说是指,政府被某些利益集团收买,制定和执行符合他们利益的政策。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在很多方面还不健全和完善,政府和市场界限模糊不清,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经济人假说
所谓经济人假说,是公共选择理论一个重要的原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他们并不是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利,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四)传统政治哲学
我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就是将政府官员看做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道德楷模,所以对于官员的约束主要靠其内在的自我约束,并不注重外在约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腐败的风险
(一)腐败消蚀政府权威,使民众产生政治冷漠,逃避政治。如果腐败长期得不到抑制,腐败官员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强烈不满,丧失对政府的信任。当政府官员们都在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侵吞公共利益,老百姓势必十分不满。本来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官员,应该作为道德的楷模,为普通老百姓树立榜样,但是他们都在谋求私利,势必会造成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普通老百姓必然也只顾自身利益,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长期下去,一个社会就会死气沉沉,乌烟瘴气。
(二)腐败会导致政府失灵,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我们知道当一个人,面对利益纠葛的时候,特别是自己的利益纠缠集中的时候,做决策时就会不客观、有倾向性。官员也是人,当他收了别人好处的时候,制定决策时,就会失去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对于公共资源必然造成极大的浪费。我们知道寻租是对资源的一种扭曲配置,它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当官员出于自私动机寻租,必然导致资源错误配置、无效配置。
(三)腐败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甚至“亡国亡党”。政府官员的腐败,民众自然会顺藤摸瓜,将矛头指向党,认为党没有约束好党员干部,没有从严治党,这对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影响的执政地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反腐对策
(一)改革权力结构
众所周知,导致腐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权力不受监督制约,太过于集中。我国目前的权力结构形成革命战争阶段,对于革命的成功和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起到重要历史作用,但是现在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导致腐败频发。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开来,使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同时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妥善处理好政府和社会、市场的关系,明确各自行为边界。
(二)制度化的监督渠道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监督机制,涵盖各个方面,但是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执行不到位,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只是停留在纸张上、案牍上。其实,如果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定能够遏制住腐败的势头。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激活以人大监督为核心的监督体系,切实发挥人大监督权、质询权的作用。密切与民众的沟通,调动民间积极性,将网络反腐等民间反腐机制纳入制度化渠道,作为人大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三)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虽然,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反贪局,但是由于其地位的独立性受到牵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在我国政治机构组成框架里,反贪局隶属于检察院。检察院虽然名义上和政府平齐,都有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但是,检察院的财权和人事权有地方政府掌控。“吃人家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检察院的检查效力自然大打折扣。就这一点,我们可以像香港和美国学习:香港曾几何时,也是腐败不堪,但自从廉政公署建立以后,状况大为改观。这主要源于廉政公署的独立性,它对特首负责,其他任何人不得干涉其办案。美国的总监察官制度,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大众媒介监督
媒体被称为“第四权力”,其在监督政府和官员,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还在实施新闻管制,并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是人都会犯错,但是遗憾的是由于人的心理的一些原因,很难自己发现错误,这时有一个人在旁边给你参谋一下,你就会迷途知返。政府官员也是一样,有了媒体经常善意的批评,做起事来就会仔细考虑,三思后行。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官员就会廉洁自守,奉公守法。
参考文献:
[1]乔尔.赫尔曼.转型时期国家的政府俘获、腐败以及企业影响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1)
[2]过勇.当前我国腐败以及反腐败的六个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13(1)
[3]王秦和.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6(8)
2017当前国内形势论文篇二
《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形势下的企业运营思考》
摘要:本文从对当前国际与国内形势的简析出发,探析后危机时代的企业运营策略,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应尤其做好应对各类风险的措施,在寻求发展与规避风险中保持平衡。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形势 风险
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形势简析
总的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应对危机时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全球又形成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通胀问题凸显。
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由于各国政策的差异,经济复苏进程不同,刺激政策退出时机不同,导致国际资本为从不同经济体的增长差异、利率差异、汇率变动中获利,而迅速流动,从2010年的表现来看,国际资本的流向主要是从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市场国家。
从供求的角度看,国际投机资本不断买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推高了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另一方面资本的流入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不断加剧,以至于许多国家都不得不开启刺激退出机制,进入加息周期。而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来看,由于复苏缓慢,货币政策仍保持在低利率和数量宽松状态,这更加剧了资本的套利。
再者,由于应对危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正在不断增加,欧洲债务危机的越演越烈,日本政府长期处于高负债,美国政府公共债务上升,这都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又带来了许多新的不确定性。
应该说,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旧复杂,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总体进程仍没有改变,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龙头的美国,复苏状态正在不断向好。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复苏,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也将逐步提上日程,而新的一轮国际金融形势演变也将逐步显现,最近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正在给各经济体带来新的变化。由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各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化,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做好应对新变化的各种准备。
二、后危机时期的国内经济形势简析
从宏观经济的三家马车来看,GDP=消费+投资+净出口,随着我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方式的转变,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预计将相对下降,而消费占GDP的比重将相对上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为应对危机而迅速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应该说这一经济政策,对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GDP中的投资部分迅速增长,保障了2009年与2010年的经济高增长。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反弹,以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一些新问题也在逐步显现,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由于产油国地区的动荡对供给面产生负面影响,而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又在逐步加大对石油的需求,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发生的核危机事故,对世界能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段时间内,依赖石油的能源需求仍然将会更大,这些都进一步推高了国际油价;粮食价格方面,由于自然灾害的增多,以及诸多偶发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在持续高涨;由此而传导的各类物品价格的上扬,对国内物价总水平形成较大压力,国内通货膨胀的形势不容乐观。
从国内政策走向来看,不断提高的工资水平,正在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工资上涨等对消费需求具有正面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各类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预计对国内的消费增长将呈现上升趋势,但应该看到收入分配改革、经济增长转型还有较长的过程,消费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上升。
投资方面,由于抗通胀的压力极大,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央行经过屡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已使金融与货币持续保持紧缩状态,虽近期已开始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但仍可预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投资的高增长状态将受到影响。
净出口方面,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对净出口的影响也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欧债危机的恶化、贸易保护的抬头等,对出口形成抑制,政策的转向也很难再现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出口的状态。
总的来看,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下的GDP增长将比过去几年都降低,经济结构调整将是经济发展的主线。
三、后危机时代的企业运营思考
从当前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发展状况来看,企业面临的环境正在经历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后危机时代企业的运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将变得越来越大,如何平衡寻求发展机遇与规避运营风险是每个企业尤其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要更好适应新的环境,后危机时代的企业运营着重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审视并制定后危机时代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作为一个企业发展总体指导方针,对企业的运营具有根本的影响,而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对环境的认识与把握,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企业的战略环境正在呈现许多新情况,后危机时期的企业运营首先应做好本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分析,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2、后危机时期尤其要强化企业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
纵观危机时期那些倒下的企业巨人,不难看出在环境巨变情况下的企业运营,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稍有疏漏,那些哪怕历经百年的企业也一样会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进入后危机时期,国内企业面临各类发展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动荡的情况更加严重,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笔者认为在强化发展的同时,企业尤其要加强风险管理,在动荡中保持生存往往变得更加重要。
3、后危机时期企业应更注重强练内功,加强精细与精益管理
后危机时期的企业运营面临的各类要素价格上升,以及外部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都在蚕食企业的价值,由此很多行业暴利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强练内功,加强精细与精益管理,获取新的价值,尤其变得重要,向管理要效益这个常识的原则,正变得越发重要。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
《浅谈行动学习法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对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用行动学习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索行动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行动学习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各种挑战。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在课堂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如何讲授好形势与政策课程,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有待改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很容易片面关注国内一些负面事件,甚至形成崇洋媚外、否定国家政策路线的错误观念。而另一个方面,生活在物质条件良好的历史时期的大学生只看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缺乏对我国现状的清醒认识和危机意识,抛弃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追求物质享受。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责任。首先,形势与政策课通过介绍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以及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承担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形势,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程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从容面对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和社会思潮涌动,这是一个严肃和复杂的命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但具有政策性强、思想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而且牵涉到许多学科,授课内容经常涉及全球范围内数个时间跨度内的重大事件,讲授难度很大,这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往往采用将若干专题分散于几个学期的方式开展,学时的紧缺很容易导致课堂变成有关政策文件的宣讲,纯粹的理论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会出现逆反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讲授法的局限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灌输,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进而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二、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引入行动学习法的意义
行动学习法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作载体,学习者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组织的目的。
行动学习法区别于传统的讲授―聆听单向沟通模式,更能激发团队的创造力,为管理人员提高管理能力和获得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行动学习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行动学习法的主要目标不是获得知识,而是组织成员运用知识去分析和研究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行动学习法是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基础,以小组成员的经验和相互支持为依托,以创造性思考为条件的学习方法。相比传统学习模式,行动学习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提高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模式。为了说明行动学习法,该方法的提出者雷吉・雷文斯教授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即:L=P+Q。在这里,L代表Learning,即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P代表Programmed,即系统化的流程;Q代表Questioning,即提问。
作为一种建立在团队互动基础上的,集计划、实施、总结、反思于一身的持续性学习方法,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并不仅限于企业管理,其在教育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学生被动接受为手段,是一个知识单向传输的过程。而从行动学习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其核心在于分享和创造性思维。行动学习是一种在小组讨论中实现多渠道知识获取的模式:一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从社会现实中学习;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从个人已有的知识中回顾;三是通过小组讨论,从小组其他成员的知识中学习;四是通过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行动学习将单向的灌输变成双向的、多向的交流,变成分享与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灌输者”,而是类似“推动者”的角色,主要作用是创造积极参与的活跃氛围,促进学生在团队中以更具效能的方式思考与对话。
由于具备种种优点,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中引入行动学习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将课堂转化为一个学习系统,达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行动学习法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与学习相关的结果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热情。其次,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或者政策展开讨论并得出的结论,说服力要远胜于教师单向灌输的结果(当然,前提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合格的“催化者”角色,正确控制讨论的走向)。最后,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和目标框架内,对自己及其他成员的解决方案进行质疑和提炼,从而对问题的本质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建设性思维能力。
三、行动学习法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实践
作为一种建立在团队互动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运用行动学习法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须明确采用行动学习法的宗旨是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获得符合主流价值判断的知识,而不能为讨论而讨论。其次,教师这一教学主导者的身份由传统的灌输者变为催化者,要避免使用绝对化、权威性的表述,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问,而不是给出答案。第三,行动学习法的学习单位是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并提出不同的观点,在建设性的讨论氛围中解决问题。最后,教学管理层应当支持此新型教学方法,在场地、师资、道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并将其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避免流于形式。
具体而言,行动学习法的启动和运作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图1)。
一是成立小组,可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为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人数在10人以内为宜,团队领导可由成员推举。二是提出问题,这一问题必须是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提出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分析问题,教师提供待解决问题后还要设定目标,即小组要解决何种现实问题、达到何种目的,并给出可供利用的条件。四是问题重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小组对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并寻找困难、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一发现很有可能不同于起初的判断和认定。五是列举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小组成员针对分离出来的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并对所列举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得出最优方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对该最优方案的选择进行总结。
以大学生就业为实例阐述行动学习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因此学生关注度相当高。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宏观的经济等方面原因,也有微观的学生本人综合素质原因。教师在大概讲授背景知识后,提出“大学生如何才能就业”这一复杂问题。为了使问题在可控的环境中讨论,教师需要归纳总结出若干条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条件显然是复杂多样的:毕业生人数方面,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其人数之多,就业形势之严峻可以说史无前例;经济方面,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产业结构方面,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总体上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岗位偏少,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列举出上述条件后提出目标:大学生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就业。在讨论阶段,教师引导组员针对给出的目标和条件总结出关键问题,如各级政府出台了怎样的就业政策、学校的实习制度有何意义、学生本人应当如何提高综合素质等等。下一步是列举解决方案:自主创业还是进入单位、企业,以及在校期间个人要如何做好准备。各个方案的支持者分别利用给出的条件,阐述理由。最后,由教师对得出的方案进行点评,并结合教材以及最近的就业要闻进行总结。
实践证明,行动学习法的引入可以活跃形势与政策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评价及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一新颖的教学方法表示欢迎,认为经过讨论和自己的思考后更能理解国家的形势和相关政策了。
然而,行动学习法也有其局限性。一是由于讨论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要求班级有较好的学习气氛和分享氛围,如果组织不好,将会事倍功半。二是学生有时可能关注于得出结论和辩论的成败,而对学习过程不够重视。三是需要教师课前整理好专题的背景资料,并归纳出条件和关键问题,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协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形势与政策教育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温海燕,潘杰义.行动学习法简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5)
猜你感兴趣:
1.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