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政工论文 > 关于诚信友善的思想政治论文(2)

关于诚信友善的思想政治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关于诚信友善的思想政治论文

  关于诚信友善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二

  友善:中国传统美德之彰显

  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与生存伦理而生长的一种道德范畴。在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得到系统表述。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生存环境之中,是一个农耕文明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依河流生态环境而建的环境,聚族而居,互相团结,人们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种族的生存与繁衍,后来的夏商周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封君制度,也是在这种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衍生的。这种社会形态,注重人际关系,由血亲关系而推广到社会,由家族而扩展到国家与天下,是中华文明中道德构建的一贯思路,而在儒家思想中,对于这种关系及其道德观念表述得最为贴切。所谓友善,便是由家庭亲情而推广到国家与社会中去的一种道德范畴,它体现为一种为人之道。《论语・为政》中记载有人曾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只要将孝悌施行到管理中去,这就是为政之道,舍此而没有别的为政之道。宋代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也就是从这里生发开去的。后来曾国藩教育子弟也是遵循的这一路径。

  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从他的仁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仁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氏族血缘亲情关系及其观念之上的一种情理融合的学说,它以孝悌作为核心,孝是对父母的敬爱,而悌则是对于兄弟姐妹的友爱。孝悌是友善的发端与出发点。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的推衍路数。《论语・学而》第一句话就体现了这种以友善为人生乐趣,它体现在日常亲情之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孔门历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友爱与友情。而君子交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重在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论语》中还记载:“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与他的弟子曾子明确提出君子以德作为与人交往的标准。而友情则是为了辅助仁义,而不是消解仁义道德。

  当然,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是反对将友谊建立在不分是非基础之上,而是强调友爱等情感是建立在仁义之心之上的。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所谓和而不同则是有原则的交往,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是君交友的特点,而小人的交友则是利益相交,同而不和,不分明非,没有原则,唯利是图,必然表现为沆瀣一气,臭味相投,这是与君子之道格格不入的。

  友、善这两个道德关键词有着内在的关系。善是友情、友谊、友爱的灵魂。也可以理解为以善为友,或者理解为追求善、友附善。孔子认为,在一个地方居住与任职,首先要选择那些善良贤能的士大夫为友,而不能结交那些小人与奸恶之徒。在孔子看来,交友是否择善而从,是关系到一个人成长与命运的关键。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孔子指出,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各有三个要素与原因。如果交上了那些正直而博学的朋友则大有进步,反之,则会失败。孟子甚至提出,不仅要交当世的好友,也要与古代的善士交友。《孟子・万章下》记载孟子对弟子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段话原意是从士的修养去说的。意为善士应当与善士交游,即人以群分,但善士不应囿于时间所距,还应与古代的善士相交流,从他们那儿汲取营养。为此必须诵古人诗,读古人书;而要懂得古人的诗书,就必然要论其世,知其人。可见,在孟子看来,交友与对于善的追求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中,友善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很密切的。

  儒家认为,善首先是一种个体的道德修养,表现在对于道德价值的自觉认同上,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孔子曾说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孔子将善理解成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命令,以至于见到些许小善便去实践,见到不善的东西则要赶紧避免。这种友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的道德风尚,西方基督教将善视为上帝的产物,而中华文化则将善作为一种人性的天成,孔孟对此阐明得最为透彻。

  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更主要的是推及人际关系,变成一种道德伦理关系。孔子将善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标志:成人之美是君子所为,而小人则损害他人为特点。因此,与人为善则是君子行为的标志。

  孟子认为,子路闻过则喜,大禹乐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而大舜则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是一种更高的道德表现。与人为善原来的意思是乐于施舍,发展到后来成为一种普遍性的道德追求与行为,与成人之美一样,表现出中华民族性格中友爱善良的品质特性,升华为一种民族特质。这不是偶然的。我们今天常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也是从这层意思上去说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善不仅是一种感召人的行为,而且要化为人道主义精神与行为,通过教育来养成,人文化成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颜渊》中记载鲁国的权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认为,政治不能靠刑杀来威服百姓,而重在采用善政来感化百姓。

  儒家将个体的友善推广到治理天下,便形成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最为精彩的执政理念,在今天更具备重要的价值: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贵公》)

  需要指出的是,在道家思想文化中,友善在更高的维度中得到了印证。比如老子倡导上善若水的人生道德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与人为善既是利人也是利己的一种美德与人生智慧。相对于儒家的孔孟之道,老子更强调友善的形而上之智慧。所以,友善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倡导的一种人生智慧。它在现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现代许多人片面理解人生之道,将人生的成功建立在损人并不利己的基础之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将友善当作愚蠢与迂腐,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看了“关于诚信友善的思想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诚信的政治论文3000字

2.关于诚信友善作文精选4篇

3.关于诚信政治论文500字

4.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文精选4篇

5.浅谈思想政治方面的论文

253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