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政治论文1000字
经济生活政治论文1000字
如果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失序和不公得不到有效的矫正,那么可以说有序、有效和正常的经济交往就不可能展开,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生活政治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经济生活政治论文篇一
论经济生活世界中的交换正义
摘要:在 社会 分工日趋精细化的 现代 世界,交换成为现代市场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现代人的基本存在维度,与此同时,由于资本原则的内在强制,交换场域充斥着邪恶的利润动机和机会主义的 经济 行为,破坏着经济生活世界的秩序基础,威胁到和谐社会的理性建构,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 中国 实践中,交换正义现实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价值支撑。
关键词:交换;机会主义;交换正义;和谐社会
一、何谓经济交换正义?
阐释交换正义首先需要确立对交换的理解视角和内涵限定。从较为广泛的意义而言,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遵循人类既定的规则条件下,相互换取彼此所有物的活动及其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经济交换是交换的一种特定形式,是经济生活中的交换行为,它是在极为明确的规则前提下自愿让渡彼此的资源(主要是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及其过程。而“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在本文中,我们是把交换作为经济活动的环节或者是在经济交换的意义上加以使用的。作为经济活动之环节的交换,简单地说是指经济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彼此之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价值交换活动,是人们相互交换活动或劳动产品的过程,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环节。交换的动机是为了实现行为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一切交换活动都以获取某种价值或利益为其基本志趣。
所谓经济交换正义,概要地说,是对经济主体的交换行为、交换过程、交换 内容 等方面所进行的正义与否的价值评判和理性追问以及伦理规约,是交换行为主体在交换活动中应遵循的合乎理性和社会正义的价值标准和伦理原则。所以,交换正义首先是一个评判交换行为正当与否的价值尺度,它是关于人们在进行交换活动时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并以此规范和约束交换行为,从而成为一种对人们的交换行为和交换活动的绝对价值命令,也是对交换行为主体在具体的交换活动中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正义价值原则的伦理诉求,它直指经济交往的效率性、交换主体的自由平等以及交换过程的有序性。具体而言,经济交换正义承载着如下基本的价值诉求:
其一,对交换内容和对象的正义性询问。对象的交换是交换行为发生的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互通有无来实现交换主体彼此的利益。但这是有前提的,即一个具体的交换行为不仅要有利于交换行为的主体,同时这种交换行为还不能损害到交换行为主体以外的人和社会利益,否则是不被允许的,从而也是不正当的。一般来说,交换内容的正义性有赖于合乎 法律 和社会道德。对于正义与法律的关联,亚里士多德曾早已论说,他认为,一个违法乱纪的人是不公正的,而守法的人是公正的,“不公正分为两类,一是违法,一是不公平,而公正则是守法和公平”,同时公正的作用之一还在于“在交往中提供是非的准则”。亚里士多德关于守法乃是正义的观点,对今天交换行为的正义性尺度的制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意义上,今天我们就要理所当然地反对贩卖人口、买卖毒品、买卖权力等等一切违法乱纪的交换行为。然而,法律对于人们的行为和行为领域的渗透和监控是有限的,因此社会还需要更多的道德习俗来规范和制约人们的交换行为,因此交换行为的正义性除了合法的要求以外,还需要符合社会的道德习俗。对此,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曾指出,由于“人们还没有成功地使自己的训练达到如此高度,以致它能够——也许借助或不借助归他们所有的租金——自己挣得为满足他们享受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把习惯作为自己行为方式的标准”。
其二,对交换手段和程序的正义性查审。交换行为的发生和实现是通过交换手段或程序来实现的,因此程序和手段的正当性就很 自然 地构成了对交换行为的正义性评价和规范的内容。交换程序或手段的公平性是交换正义的重要维度。德国著名经济伦 理学 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认为,交换行为的公平性是经济伦理学的绝对命令,并对公平交易作出了四个方面具体的标准规定:要求实际价格与现行价格相结合,在市场经济中是与市场价格相结合;要求交换的事务事实上是公平的,不得是假货;要求交易是互利的,无一交易方的财产受损;要求在合同中实现公平的利益平衡,并实行公平交易道德。在市场交换中,交换程序的正义性基础就在于通过市场的有序竞争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因此限制竞争,不正当的竞争则是违反了交换程序的正义性,诸如垄断、独占、商业贿赂、倾销行为等等。交换手段的正义性还应当包括,不能利用人们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有意欺瞒商品的真实信息,甚至通过制造虚假信息谋取利益。
其三,对交换后果的互利性考量。交换行为的根本目的和动机在于通过彼此的商品交换来实现主体的效用和享受,如果交换没有实现结果的互利,实现利益增值,那么这种交易在客观上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而在道德上也是没有基础的。交换后果的互利性之所以成为交换正义的内容,是因为一旦交换后果没有互利性甚至是负利益,那么就会丧失人们的交换信心和打击人们的交换热情,而如此的结果就是交换行为的减少、交换程度弱化,就会降低交易本身的效率,从而根本上 影响 到社会的经济繁荣和社会 发展 。在今天,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标志和动力之一就在于交换的普遍性和发达程度。同时根据我们对正义的 哲学 理解,正义的实质乃是提升生命的自由存在本质。而通过交换实现彼此的利益,提高交换主体的享受和发展就成为交换正义的根本和核心。
二、经济交换正义凸现的经济生活境遇
今天我们为何要诉求交换正义?或者说,交换正义凸现的存在境遇为何?对此,我们可以概要地指证:一是交换成为现代市场社会运行的根本方式并成为现代人的基础存在维度;二是交换中充满的机会主义倾向和邪恶的求利动机使现代市场社会的风险日益剧增,从而损伤到现代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有序展开。这种在交换场域中客观地存在着的辩证矛盾现实地呼唤交换正义的出场。
一方面,交换成为现代市场社会运行的根本方式和现代人的基本存在维度。
历史 地看,交换是人类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因为只要有劳动分工,人们就必须相互交换活动,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存的需要。对于交换的发生和动因,马克思作了 科学 地揭示,认为分工引起了交换,先存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会出现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的出现和发展又促进社会分工。在原始公社内部,由于产品是公共财产从而仅仅是分配对象,人们之间只是交换活动而不交换产品,产品交换只出现在原始公社之间。所以,马克思指出:“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处,是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与其成员相接触的地方开始的。”
事实上,人类交换活动的发生主要源于主体的需要本性和客观的社会分工。通常来说,需要乃人之本性,所以追求利益以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交换行为得以发生的根本动因。然而,交换行为的普遍发生还有赖于社会的分工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们之间彼此的依赖,正如马克思在《 政治 经济学批判》中所指出的那样,人们之间的产品交换行为的普遍发生,既要以生产中人的一切固定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要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依赖为前提,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而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同样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因此,社会分工造成的专业化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单一性使得人们无法仅靠自己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丰富性,从而使相互交换成为必须和可能。易言之,人们在需要上和生产上的差别以及交换带来的彼此互利导致了交换行为的发生。人们在需要和生产上的差别之所以导致交换行为的发生,是因为一个人的需要可以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而他又同样能生产出另一个人所需要的物品,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是作为彼此所需要的物品的所有者而出现的,这为交换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某种可能。而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换行为有利于满足人们的需求目的和互利要求,“财富物品的一切自愿交换,意味着交换双方均认为换入的物品优于换出的物品,因而增加幸福,也就增加了生产财富的动机”。对此马克思也作了深刻的 分析 ,他指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每个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这种相互关联的事实作为交换的自然条件是交换的前提。因此,社会分工导致的专业化生产的客观社会条件和主体的利益需求以及需求的多样性是社会分工得以可能的主客观条件。今天,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市场社会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历史的快速展开,交换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现代人的基本存在维度,人们几乎无法离开交换活动而展开自己的生活。它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们不仅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商品效用的提高,实现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促进人们的幸福,而且通过推动社会分工来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
对于交换的上述意义,德国经济学家、边际效用 理论 的先躯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作了较为深入地揭示,他指出,人类的所有享受中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二是如果我们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类似的递减,而且初始感到的享受量也会变得更小,重复享受时感到其为享受的时间更短,饱和感觉则出现得更早。享受重复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少,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在此基础上,戈森从“人们希望得到生活享受,它们的生活目的是把自己的生活享受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理论前设出发,考察了人类交换行为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他认为,根据享受 规律 ,在大多数情况下,某些物品的简单交换能使交换物品的价值极大地增加,尽管这些物品并没有因为交换而发生任何变化。通过经济交换活动使得人们的生活享受得到明显的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在分工日趋精细的现代社会,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需的大多数物品都不是自己直接生产的,而是通过交换获得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交换来获得所需的享受资料,借助交换活动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分工的发达使得交换活动不可或缺,从而交换成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社会中人们的基本存在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原则的内在驱动,市场交换场域中充斥着邪恶的 经济 机会主义,使得 现代 市场 社会 的风险与日俱增,危及到社会生活的秩序基础。
诚如上文所述,在市场社会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市场媒介配置资源和商品交换来展开自己的生活,使得交换成为重要的生存方式。但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毋宁说生产和交换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换价值之实现。而交换价值的生产和旨趣在于获得更多的利润,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资本的增值。所以,在根本的意义上,资本原则乃是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和内在逻辑,成为商品经济为之旋转的那个轴心和现代市场社会得以生发的基础建制。资本原则似一道“普照的光”,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遵循的至上逻辑。的确,资本的存在有其 历史 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革命的意义在于它激发了潜藏在人体的生命力喷薄而出,呼唤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世界历史翻天覆地。它开辟了世界市场,开拓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 时代 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把这一切称之为是“资本的文明一面”。
然而,由于追求无度的利润和无休止的增值乃是资本的天然本性,因此其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野蛮和邪恶的一面: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 联系了;它把一切情感的虔诚和热忱都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都变成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它把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本的如此利己本性和无限的贪婪之心,使得其在经济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不顾他人的存在合法性和生命尊严,无视社会的理性秩序和基本规范,漠视人类的价值生命和意义维度,从而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活动过程中盛行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短斤缺两和坑蒙拐骗等经济机会主义,严重干扰了市场交往秩序。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市场交易费用, 影响 到人们的经济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地打击了人们对市场交往和整个经济生活的信心,损伤了人们的社会福利和幸福感,使人们陷入“霍布斯丛林”而不能自拔。而这样的结果,便是整个社会的理性基础受到极大地动摇,社会危机不断增加,风险随之不断剧增,从而根本地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 发展 ,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
总之,经济交换活动一方面使得人们通过互通有无获得了更大的享受,提升了商品的效用,而且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交换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同时,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资本原则的内在强制,参与经济交往的经济主体通常是充满利己主义的“经济人”,往往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作为理性行为的标准,甚至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非理性的行为,使得交换场域不时地沦为私利的战场,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经济交往中的故意欺诈行为,破坏正常的经济交往秩序,打击人们的经济生活信心,不仅人为地增加了社会的交易费用,而且从根上损害到经济效率和社会秩序,由此危及到人们的基本生存、社会发展和幸福追求。正因为如此,确保经济交换活动的公平、合理和有序的展开,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如何有效地评价和规范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营建和谐的经济交往秩序和经济空间,就现实地凸现在人们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界面。在这里,交换正义作为对交换行为的正义价值审视和原则规范要求,现实地获得了其存在论的前提和根据。尤其在今天,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 实践中,使得交换正义的话语和践行变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三、经济交换正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自党的十六大 报告明确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以来,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科学 论断,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是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意味着无论在 政治 生活、经济生活还是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需要营建一个合乎理性的文明秩序基础,以确保民主政治、社会正义和诚信友爱的社会价值,形成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局面。事实上,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它是对社会主义历史 经验的科学 总结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 内容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国当前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的确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交换正义则是其不可忽略的伦理之维。在生活世界中,虽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经济和谐构成了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和谐,就是人们的社会经济利益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经济交往充满诚信友爱、经济生活充满活力,这就意味着必须确立公平正义的经济制度和秩序基础。由此可见,交换正义通过对和谐经济关系的伦理守护,现实地促进了和谐经济关系的生成,有利于促进良好经济交往秩序的建立,有助于营建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为人们的经济生活秩序提供强有力的伦理基础和价值支撑,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伦理之维。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呼吁交换正义,并努力践行交换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伦理守护和价值支持。因此,在经济交换场域中,我们要遵守如下基本的交换正义原则:
其一,平等原则。交换平等意味着交换既要符合一般市场的等价交换规则,又要符合经济行为主体地位平等的要求。“公平交换要求,在交换中向每一个人提供属于他的东西,也就是说进行等值交换。这个规则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它包含着对价格公平的要求,要求个体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商品价格的平等交换也适用于无市场价格的个别货物。另一方面公平交换规则根据交换物的实际性质要求事实上的公平。交换中事实上的公平要求,在交换中交换真实的货物而不是虚假的货物”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认为,交换对于生产财富和随之产生的物质享受,对于道德和善行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但是只有按照自愿原则来进行交换,才能起到这种作用,因为非自愿的强迫交换是野蛮的暴力的抢夺行为,只能破坏生产和道德。同时,交换的平等原则要求交换主体的平等。主体的平等性要求交换的双方以平等的人格主体进入交换领域,并以自愿的方式进行等价交换活动,任何一方不能以强欺弱、权势压人,更不能以威胁、恐吓、暴力等手段强迫另一方进行不情愿的交换,否则就严重地践踏了正义的原则,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深重的:一方面,由于交换是双方的事,交换之所以可能的根本动因乃是人们的求利和互利动机,而践踏交换正义就是强奸了人们求利和互利的意愿,破坏了良好的交换 环境。另一方面,就交换的本质而言,交换不仅仅是行为主体之间简单的“物品的交换”,而且关涉到人们之间的权利互换,即所有权的转移,因此交换涉及到人的主体权利和权益,具有明显的人际价值特征。交换正义就是要求交换活动合乎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和主体平等的权利要求。只有当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受到平等的尊重,社会才能实行并进一步促进分工,从而既为个人也为社会带来利益。
其二,自由原则。交换要得以有序和正义地展开,不仅需要主体的地位平等和权利平等,而且还要以主体的独立、自由为前提。因为作为交换物的商品不能自己跑到市场去交换,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我们必须找到它的监护人即商品所有者,而商品监护人必须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这就是说建立在交换双方共同意志基础上的交换行为才是有效的、合乎正义的交换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并占有别人的商品。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每一个人都必须拥有自由地决定是否与他人进行交换的权利,从而确立个人的完全自由即自愿的交易。在市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之间是否发生交易和进行合作取决于主体的自由意愿,任何个人和 组织都不能剥夺主体的自由意志,“因此,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
其三,诚信原则。交换行为虽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相互需要而互通有无、互利互惠,但具体的交换行为并非纯粹的个人之事,而已然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这要求参与交换的行为主体自觉恪守交易的诚信原则,使大家在交换中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利益。所谓诚信,简单的说就是诚实、信用。诚,乃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之谓;信,乃信守诺言、践履成约之意。交换的诚信,就是要求交换主体在交换物品时货真价实、公平竞争,“货真”意味着拒斥假冒伪劣,“价实”要求公平等价交换。诚信是交换活动的基础,是经济交换的润滑剂,因此人们往往用“灵魂”、“核心”字眼来比喻诚信在人们经济交往中的重要性。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著作《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认为,诚信有利于创造经济的繁荣,所有成功的经济社会中的群体都是靠诚信团结在一起的,缺乏诚信不仅导致了低劣的经济运作,还带来了诸多潜在的社会 问题 。如此可见,诚信无疑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不仅有利于降低经济交易所引起的交易费用,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它又肯定了人们所共有的人性和自尊,因而能有效地改善我们生活的总体质量。交换的诚信原则乃是交换正义的内在要求,按照彼得·科斯洛夫斯基的说法,它体现了主体之间“交换物的事实公平——不得进行虚假货物交换”和“互利交换——交换双方均无财产损失”。所以,交换的诚信原则是交换正义的内在要求。
其四,矫正原则。矫正原则是正义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正义本质的逻辑延伸,它同样构成交换正义原则的应有内容。如果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失序和不公得不到有效的矫正,那么可以说有序、有效和正常的经济交往就不可能展开,人们的生活不能有序与和谐。因此,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学家都对社会矫正给予充分的重视。古希腊 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正义时,在《尼各马可伦 理学 》一书中专门讨论过矫正正义问题,他指出矫正的公正是在出于意愿的或违反意愿的私人交易中的公正,矫正的公正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交换行为中一方作了不公正的事,另一方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就违背了公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矫正的公正来剥夺获得者的所得,使交易双方恢复到交易前的利益状态,所以公正在某种意义上是违反意愿的交易中的得与失之间的适度,矫正的公正就是得与失之间的适度,“正如对一条分割不均的线段,它从较长的线段取出超过一半的那部分,增加到较短的线段上去,于是整条线段就分割均匀了”。对于矫正正义,诺齐克在他的“权利 理论 ”中也作过论述,认为由于现实中实际持有的状态存在都不符合“获取正义原则”和“ 转让正义原则”,因此有必要“对持有中的不正义的矫正”,他指出,“并非所有的实际持有状态都符合两个持有的正义原则,即符合获取的正义原则和转让的正义原则。有些人偷窃别人的东西或欺骗他们、奴役他们、强夺他们的产品,不准他们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或者强行禁止他们参加交换的竞争。所有这些都不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可允许的转让形式”,因此需要对持有中的不正义进行矫正。总而言之,矫正原则是实现交换正义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基础。
经济生活政治论文篇二
经济生活中的概率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概率知识对经济生活中常见一些随机事件:博彩、商品买卖、资金投资等进行了概率分析与总结,为我们经济生活提供正确指导与有益启示。
[关键词] 随机事件 概率分析 博彩 商品买卖 资金投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概率论在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实,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经常碰到概率问题,人们凭经验和直觉也能做出判断,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利用概率理论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计算,人们的结论可能会与事实大相径庭,错得离谱。因此,概率论不仅是现代科学中每一学科的指南,而且象约瑟夫・巴特勒所说,它也是“生活的真正指南”。概率论能给我们带来种种生活的指导及启示。今从中采撷几点,与读者共商。
一、“博彩”中的概率分析
在我国各省各市都会发行各种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各地充满诱惑的广告满天飞,而报纸、电视上关于中大奖的幸运儿的报道也热闹非凡。因此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人踊跃购买。很简单,只要花2元的人民币,就可以拥有这么一次尝试的机会,试一下自己的运气。但一张彩票的中奖机会有多少?通过下例我们利用概率知识来分析。
例1 根据以下材料,分析中奖情况,下表是2000年某省第二十五期体育彩票的中奖情况,请算出每个奖的中奖概率。
说明:购买某体育彩票时,需选取一个六位数作为彩票号码,第一位可以是0,数字也允许重复,如666666等,可以购买指定号码,也可以由电脑随机选号,购买数量不限(一个号码2元)。另外,选定六位数的号码后,还要在0、1、2、3、4、5这五个数中挑选一个所谓的“特别号”,以兑特等奖之用(每张彩票都不能重复得奖)。
解:用P表示特等奖的概率,Pi表示获i等奖的概率(i=1,2,3,4,5)。因为六位数共有106个,特别号有5种选择,故P=10-6×1/5=2×10-7,即特等奖的中奖率为五百万分之一。
P1=10-6×4/5=8×10-7
P2=10-6×(9+9)=1.8×10-5
P3=10-6×(9×10+9×9+10×9)=2.61×10-4
P4=10-6×(9×102+92×9+10×92+102×9)=3.42×10-3
P5=10-6×[9(103-1)+92×102+92×102+92(102-1)+9(103-19)]=4.2039×10-2
从以上计算可知,中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概率极低,要想一夜之间成为“巨富”简直比登天还难。因此,买彩票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商品买卖中的概率分析
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商品经济社会,有的商家为了牟取暴利竞大作虚假广告,这需要消费者有一双雪亮的眼睛,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利用概率知识来科学判断商品的质量。
例2 李老师在水果批发市场上打算买几箱苹果,他询问卖主所售苹果的质量如何,卖主说一箱里(假设为100个)顶多有四、五个坏的。李老师随后挑了一箱,打开后随机抽取了10个苹果,心想这10个中有不多于2个坏的就买,可他发现10个苹果中有3个是坏的。于是李老师对卖主说,你的一箱苹果里不止有5个坏的。卖主反驳说,我的话并没有错,也许这一箱苹果中就这3个坏的,让你碰巧看见了。李老师的指责有道理吗?
解:假设一箱里有100个苹果,其中有5个坏的。根据古典概率的定义,我们知道所抽取的10个中坏苹果数等于3的概率为
类似可求得坏苹果数为4、5的概率分别为
;
故抽取10个中坏苹果数大于2的概率P(X>2)=P(X=3)+P(X=4)+P(X=5)≈0.006633。
这表明,一次抽取10个,发现多于2个坏的概率很小,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居然发生了,这说明李老师的指责是有道理的。
说明:本例反映了“先尝后买”中的数学道理,即抽样调查的方法。先尝后买决定买不买比不尝就买的风险要小,但风险依然存在。
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称之为小概率事件,一般认为概率值小于0.05的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对小概率事件,人们往往不太重视。关于小概率事件,有两个结论可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第一个称为实际推断原理,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实际上是几乎不发生的。如果出现概率很小的事件在只进行一次试验时竟然发生了,那我们有理由怀疑假设前提的正确性。
例3 某厂自称产品的次品率不超过0.5%,现在进行一次抽查,任意抽了200件产品就查出了5件次品,问该厂自称次品率不超过0.5%是否可信?
解:由贝努利(Bernoulli)概型计算出在任意抽出200件产品时恰好含有5件次品的概率为。
概率如此之小,应该说在一次抽查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现在竟然发生了,因此根据实际推断原理,该厂自称次品率不超过0.5%是不可信的,很可能大于0.5%。
关于小概率事件的另一个结论是若不断独立重复某一个试验,则某个小概率事件迟早会发生。这说明实际工作中不能忽视小概率事件。一件看起来可能性很小的事情,在大量重复之下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大,这也说明加强防范有危害的小概率事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如长期从事某种具有危险性工作的人,无论其技能多么熟练,时间长了都有可能出事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资金投资中的概率分析
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投资,任何投资行为总与风险相伴。金融投资活动也一样,总是机会与挑战并存,期望与风险同在。投资活动似乎是无从下手、无律可循、无理可度的随机现象,实际上其背后数学分析的威力却在发挥着作用。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只有通过数学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论证评价,才能得出最佳方案,才能使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下面通过实例来分析如何应用数学上的概率分析方法来指导人们的投资决策行为。
例4 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存款,现有2种投资方案供选择:一是投资股票,二是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我们知道,股票收益率取决于当前经济形势,而经济形势可分为形势良好、形势中等、形势差(即经济衰退)三种状态。为方便表述起见,假设存入银行的年利率为3%,则存入银行20万元可获得的年利息为6000元(利息税不计)。若投资20万元购买股票,则经济形势处于良好状态时可获利50000元,经济形势处于中等状态时可获利15000元,经济形势处于差状态时可能损失30000元。同时假设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出现良好、中等、差这3种状态的概率分别是25%,45%,30%。试问该投资者应选择哪一种投资方案?
分析:购买股票的收益与经济形势有关,存入银行的收益与经济形势无关。因此,要确定选择哪一种方案,就必须通过计算这两种投资方案对应的收益期望值E来进行判断。
解:设A1表示购买股票,A2表示存入银行;由题设,一年中两种投资方式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对应的收益与概率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初步看出,如果购买股票在经济形势良好和经济形势中等的情况下是合算的,但如果经济形势不好,则采取存人银行的方案比较好,下面应用概率分析方法中的“期望值分析法”(Expectation Value Analysis)对这一投资实例的可行性进行定量分析。
如果购买股票,其收益的期望值E(A1)=50000×0.25+15000×0.45+(-30000)×0.3=10250(元);
如果存人银行,其收益的期望值E(A2)=6000×0.25+6000×0.45+6000×0.3=6000(元)。
因此,购买股票的收益比存入银行的收益大,按期望收益最大原则,应选择购买股票。
说明:该题是按风险决策中的期望收益最大准则选择方案,这种作法有风险存在。
总之,经济生活中会随时随地出现一些概率问题,通过以上经济生活中常见一些随机事件的概率分析,让我们知道对概率问题自以为是的直觉是多么靠不住,要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去对待概率问题,即要利用概率知识来指导我们做出科学推断与决策,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为我们经济生活提供正确指导与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统计[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李裕奇: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