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地理学术论文写作

地理学术论文写作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地理学术论文写作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学术论文写作,仅供参考!

  地理学术论文写作篇一

  例谈地理作图作业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让学生投入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能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地理作图作业就是按照学习的要求或目地设计的作图作业,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和学习后的反馈。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高效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作图作业能反馈课前的预习情况和课堂学习情况,能对教师有效地安排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尝试了一段时间后,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作图作业深化对地理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维的基本单元,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地理概念多而杂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所在。从教学内容来看,地理概念是由围绕教学主题的核心概念和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相关概念构成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学生是否理解核心概念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等是核心概念。教师很难仅仅用文字把其讲透。如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区别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这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在地平圈上画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画好后让学生在课中展示,再师生共同修正学生所画的图形,得出正确的图(如图1),H正表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而H(太阳高度)一天中是在变化的,这就会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理解概念的外延,即H>0°的这段时间为昼,H<0°的时间为夜。

  在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时,仅仅告诉学生公式(H正=90°-a[纬度差],纬度差为所求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差值),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尤其是纬度差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若用示意图则较直观,学生计算时也不容易出错。因此,可以让学生画图表示纬度差。

  例题 计算30°N在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出夏至日H=90°-a2=90°-(30°-23.5°)=

  83.5°;冬至日H=90°-a1=90°-(30°+23.5°)=36.5°。

  由此可见,对于抽象的概念,利用作图作业能让学生深化对其理解,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图文转化。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突破学习的难点,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利用作图作业分析地理过程,使预习高效,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地理过程一般是动态的,对地理教学要求非常高,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大难点。利用作图作业能化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形象地再现地理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先预习,并让学生完成作图作业(如图3)及相关问题。

  问题:

  (1)描述大气受热过程。

  (2)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分析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热源。

  (4)为什么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效应?

  教师课前批改作图作业,能明确学生预习的情况,了解学情。在上课时,师生共同修正作图作业,形成正确的简化图式,并用文字归纳“大气的受热过程”。

  (1)描述大气受热过程。

  答: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

  (2)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答: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3)分析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热源。

  答:地面。因为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4)为什么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答:大气辐射中的大部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课前通过让学生预习完成作图作业,一方面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授之以渔”,即让学生学会用作图的方法分析地理现象或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事半功倍。

  三、设计作图作业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均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书上虽然有图,但其图像一般比较抽象,应建立空间模型。如热力环流、三圈环流等,是大气运动教学的重难点,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地理学科中的变式训练是指保持原命题的本质不变,不断变换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形式,或空间,或内容,或图形等,产生新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去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教授完新课后,往往可以设计变式作图作业,来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三圈环流时,教师一般按书上的图来讲(如图4)。作图的地理原理是:假设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地表性质均匀的条件下,形成7个气压带和6大风带。为了加深学生对三圈环流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变式图让学生来画(如图5和图6)。

  学生作图后,师生共同分析作图的得失,归纳出正确的作图答案。在这个作图的过程,学生不仅完成了空间的转换,提高了读图、析图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迁移了知识。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设计地理作图作业,提升学生的空间定位和分析能力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时空性。地理学科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是综合分析法,即对任何区域地理问题要从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两方面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与空间演变的规律。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考查都需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因此区域定位是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前提。设计地理作图作业,让学生动手画图,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和分析能力。如在复习新疆时,可设计如下的作图(图7)作业让学生来完成。

  作图要求:

  1.在图中画出重要的经纬线(40°N、45°N和

  85°E)。

  2.在图中作出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

  3.在图中注明两大盆地,并说出天山的地质成因。

  4.根据新疆的地理位置,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新疆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特点(构建知识框架)。

  1,2答案:如图8。

  3.答案:天山属于断层山,是岩层断裂相对上升形成的。

  4.答案: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作图,能加强学生对重要地理事物分布位置的把握。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学生应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出该区域的主要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整体性”的基本观念,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全面准确地分析区域特征,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区域的能力。

  总之,设计合理的作图作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但要让学生学会作图,在课堂上教师还需多用板图示范,潜移默化。由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作图作业时要有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全字正,唐建军.思维球模式图与我国若干重要地理界线划分的探讨.地理教学,2014年17期.

  2.杨思窍.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图式教学.地理教学,2013年14期.

  3.张国民.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综合题.地理教学,2013年17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

  地理学术论文写作篇二

  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资源及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性教学等将本地的乡土地理资源应用并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关键词】乡土地理资源 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101-02

  在新课程背景下,目前的高中地理不仅突出其理论性,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要想让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以提高,就需要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本地的乡土地理资源应用并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让其教学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强调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深入实际,并且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资源。将本地的乡土地理资源应用并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将当地的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生态等民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反映出来,而且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各方面的能力,经过乡土地理教学更容易认识和了解到自己家乡的发展优势以及地理特征,能够间接或直接地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三)有利于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乡土地理资源是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状况进行设计的,因为不同区域所具有的地理状况也是不同的,人文环境里又有十分浓厚的当地人文特色,这也决定着各个区域的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烙印,更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本地的乡土地理资源应用并渗透到地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地理事物和事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地理概念会比较抽象,学生对宏观的环境知识也不是十分了解,不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那么就可以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向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说明和阐述,进而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和认识地理事物与事象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地理概念,易于学生接受,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中有设计生态农业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人看到农民在种植水稻的时候还养有鱼?然后让学生产生疑惑,自主地去学习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最后知道这样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混合农业。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问题都和当地的乡土地理之间没有很大联系,导致学生对教材中所设置的问题的兴趣不高,即便是教师讲得再细致,也难以为学生构建出系统的知识框架,其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可以将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渗透进地理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根据实际事例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以培养。

  例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这样的情景问题的创设:如果同学们作为钢铁老板,想在防城港市进行建钢铁厂的投资,会在什么地方建最好呢?为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看作规划局局长,该如何进行该市工业布局的规划等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进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环境中,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又如,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中,有关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的内容,虽然在课本中有对生态农业进行描述,但是仅仅依靠课本中所提供的知识和事例,还不足以让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生态农业。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看到或者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即在水中养鱼,在鱼塘边养猪,再在鱼塘上修建鸭棚养鸭,然后再用猪和鸭的粪便养鱼?以这样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利用了生物学中食物链原理,使得社会拥有丰富、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还能让其生态和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这样就会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生态农业。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开展探究性教学也可以成为地理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资源的重要环节之一,该环节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需要教师在进行案例选取的时候一定要与课程内容相联系,并且对其地理资料进行充分收集后,适当加工设计,更为直观且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东兴市屏峰雨林公园的红石谷景区为例,呈现出该地区植被景观的图片以及土壤文字资料,向学生设问,红石谷景区的植被特征;根据红石谷植被生长状况,进行气候要素的推导,即温度和降水情况;根据气候特征,分析这里参与的水循环是哪一种类型的,水资源情况,等等。然后让学生自行探究问题:在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是通过什么发生联系的?举例说明当这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这里的气候、水以及土壤等要素会出现什么变化?通过这样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还能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巩固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还能够自主地将自己身边的现象和事物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本地的乡土地理资源,让教学内容更贴近于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虽然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能深化相关地理知识,提高教学效益。但是,教师也要主要掌握好“度”,不然就会显得不符合实际,流于形式了。

  【作者简介】黄中华,男,广西防城港人,防城港市东兴中学校长,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

2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