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大学化学学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学术论文的结论是对全文实质研究内容的概括总结,是一篇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化学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大学化学学术论文篇一

  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

  摘要: 化肥、农药和农膜是当前我国用量最大的农用化学品,是不可或缺的农业生产资料,它们虽然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合理利用农用化学品,在充分发挥其对农业的增产作用的同时,防止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农用化学品 农业生态环境 使用现状 制造业现状 污染防治

  引言:农业的兴衰与农业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 ,不仅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并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与人类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主要是从当前我国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用化学品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概论

  1.1农用化学品概述

  农用化学品是用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的各种化学品。其主要包括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对世界的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贡献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上述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呈急剧增加之势。部分地区还因使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等原因,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且这种现象随农用化学品用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加剧。

  1.2农业生态环境概述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它是由大气、土壤、水体、生物等多种环境要素构成的。现代农业环境是多种环境要素长期受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复杂的综合体。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并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如水、空气、阳光、土壤及与农业生物并存的生物等)以及社会条件(如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经营管理方式、农业政策、社会安定程度等)的总和。它是在一定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活动的干预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农业生态系统依然以土地为基础。

  二、 农用化学品的研究重点

  2.1农用化学品制造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2.1.1化肥制造业现状

  我国每年化肥生产能力在4000万吨以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化肥生产中,高浓度和复合肥料的品种及产量逐年上升,同时,我国氮磷钾复混肥的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专用肥发展也很快。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化肥消费量还将保持增长的势头,但增长的速度将逐渐放慢。同时,受农业生产和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措施的影响,化肥品种使用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用于经济作物的高浓度的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铵、三元复合肥的用量将增加较多,而用于大田作物的中低浓度的肥料将有所下降。

  2.1.2农药制造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民收入提高,对农药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带动了农药行业的发展。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农药产品质量也稳步提高,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杀虫剂吡虫啉、甲霜灵等。建国以来,我国已研制投产200多个农药产品,但基本是仿制国外产品,只有少数是自己创制或部分创制的。近年我国加强了科研开发的投入,现已创制出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效品种,如除草剂丙酯草醚、杀菌剂氟吗啉、杀虫剂硝虫硫磷等。

  2.1.3农膜制造业现状

  据农膜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农膜生产企业近千家,而大型骨干企业仅有30家。中国每年棚膜耗用量已达70万吨,地膜年销售量也达45万吨,农地膜覆盖面积在2.2亿亩以上,农地膜实际消费量已超过110万吨。

  2.2农用化学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化肥制造业正在向微生物肥料和新型肥料的方向发展

  微生物肥料使用量少,本身无毒无害,没有污染环境的问题,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帮助作物利用土壤中难以利用的养料,从而实现增产增收。而化学肥料的使用则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目前大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氮肥利用率过低等问题都很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其绝对是未来肥料发展的一个方向。。

  2.农药制造业正在向生物农药转变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更适合于扩大在未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比重,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的优点。

  3. 农膜制造业正在向可降解方向发展

  塑料薄膜的降解时间长达200-300年,长期使用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因此, 加强对降解地膜的开发与应用, 成为农膜的一个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可降解农用薄膜的研究工作, 主要有生物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植物纤维地膜、液态喷洒薄膜、多功能农用薄膜等。

  2.3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政策与措施

  2.3.1 完善农用化学品管理体系,明确政府职能

  首先要建立健全现行的农用化学品管理法规体系,尤其是农药环境管理法规体系,特别是农药污染防治,农药环境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条例和办法要加紧制定和出台。其次,要理顺我国农药管理体制,当前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农药环境安全管理中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明确,各司其职”。

  2.3.2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代谢物防治虫、草等的制剂,具有选择性高、易于降解、不易积累等优点,因而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农业生产及农药的要求。发展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政府必须大力促进生物农药的规模生产和产品的多样性,拓宽生物农药市场,使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走上健康、快速的轨道。

  2.3.3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广开宣传渠道,利用广播,影视、录像和印发或免费赠送防治手册、科普读物,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植保短训班、防病虫战役前的集训班等,全面向农民宣传讲授科学种田、科学施药的使用知识与技术,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2.4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2.4.1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农用化学品的污染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特别是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的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统筹兼顾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观念,养成严格执法的社会氛围。

  2.4.2 适量、科学、合理使用化肥

  第一,做到科学施肥,推广配方施肥,这样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以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易挥发的化肥应深施覆土,并及时灌溉,以利于土壤吸附和作物吸收,减少化肥的流失。第二,大力发展和使用微生物肥料,以减少对化肥的需用量。

  2.4.3 推广清洁、无公害的农药品种和使用技术

  第一,在农药的生产方面,要注重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方向发展,停止使用剧毒农药。第二,在使用技术上,要采用科学、合理、安全的农药使用技术。第三,发展无公害农药,开展生物治理。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制成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具有对人畜及农作物安全无毒,不残留等特点,应大力推广使用。

  2.4.4 防治结合消除残膜污染

  第一,推广残膜回收技术,减轻污染危害。把覆膜种植技术与推广残膜回收技术相结合,这是防治残膜污染的关键。第二,搞好残膜再生利用。第三,制定政策,强化管理。建立残膜回收和再生利用机制,强制塑料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开展残膜回收业务和再生利用残膜。第四,开展科技研究,积极探索农膜使用的有效途径。。

  三、 农用化学品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

  3.1农用化学品在农业中的使用现状

  3.1.1化肥的使用现状

  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变化,如果从化肥总施用量来看,我国单位面积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施用比例也相对趋于合理,这与我国80年代起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是密不可分的。应该指出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化肥施用中氮磷钾三者的比例有所缩小,但与作物生长的需要相比,磷、钾肥的施用仍然不足,化肥施用中的结构性短缺仍然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特别是氮肥施用量偏高,这可能也是近年来引发我国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再次,与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机肥的施用量增加很少,甚至减少,有机态养分在总施用养分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3.1.2农药的使用现状

  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也对农产品和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特别是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农药大多毒性很强,更应引起充分注意。

  3.1.3农膜的使用现状

  农膜覆盖技术自70年代从国外引进以来,其发展速度之快、应用作物种类之多、推广面积之大、社会经济效益之巨,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技推广史上所罕见的。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局部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3.2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3.2.1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农用化学品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虽然因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过量或不合理施用将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污染,危害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硝酸盐含量超标。相对而言,农膜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要小得多,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由于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农膜中所含的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如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也可能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可能因此危害人类的健康,但我国相应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3.2.2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大部分耕地质量退化,对化肥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的后果。农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污染土壤,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其衍生物含量增加。与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相比,农膜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物理性的。由于大量使用农膜,且回收率低,导致其在土壤中残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等物理性质,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3.2.3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因素中由施肥所导致水的富营养化占40%左右,农膜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以物理污染为主,由于农膜残留物体积大、重量轻,在水体中一般会漂浮在水面或停留在水体中,严重破坏水体的环境。而且,残膜在水体中的裂化、降解速度甚至比在空气中还要慢得多,因而水体中的残片更难以自净,若不用人工或机械方法将其拣出,越积越多,会导致水面污染。残膜还可能堵塞排灌设施,使水利工程遭到破坏。

  3.2.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中最令人关注的是N2O与全球气候变暖,在氧化还原交替状

  态下,土壤中的硝态氮易被还原为N2O。农膜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污染,二是来自农膜焚烧所产生的污染。农膜焚烧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发生,其所产生的化合物(如PCB焚烧时产生类似二恶英的物质)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

  四、 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总体发展趋势

  4.1发展绿色化学

  我国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农用化学品的生产制造和不当应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恶化。禁止农用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让绿色化学尽早地得以实施,使农用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由粗放型向集约性转变,只有从生产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绿色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

  4.2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就是依赖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农业。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

  (一)它把农业的发展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结合了起来。

  (二)它把农业的发展同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了起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生态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同增加农民收人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结合了起来,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空间。

  (四)它把农业的发展同农业“走出去”实现国际接轨战略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编.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背景资料.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牛德水主编.农业生物学研究与农业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陈晓峰等主编.生态环境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5]程登发等主编.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尚正永.河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47-50.

  [7]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4-15.

  [8]董树亭,靳相木,王空军,等.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兖州市发展

  [9]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等.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296-300.

  [10] 李家康,林葆.对我国化肥使用前景的剖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1):1-10.

  [11] 赵素荣,张书荣.农膜残留污染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3):7-10.

  [12] 华小梅,江希流.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环境保护,2000,(9):23-25.(编校:李宗红)

  大学化学学术论文篇二

  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作者:朱文德 学院:交通学院

  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学号:1113210405 联系人手机:18345140436

  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污染

  正文: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 一:酸雨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 氯化氢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及有机酸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由于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区污染的特性,以致影响层面相当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质标准的达成,对于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二: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现今最受人青睐的是瑞士两位气候专家对温室效应成因作出新的解释,认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气层中增多的水蒸气。它是于2001年发表的。瑞典中部大学的KG·拉松和斯韦克·爱德华松说,根据他们提出的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地球确实像其他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进入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但这主要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而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今后的一万年里有所缩短。他们说,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逐渐增多。因此,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更主要的是增多的水蒸气,而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还有,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指出,他们在大气层中发现一种学名为"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化学分子式为SF5CF3)的稀有气体。虽然这种气体目前的浓度仍相当低,但是它稳定热的能力远超过其他任何已知的温室气体,而且正在快速积累,长此以往,将会使"温室效应"形势更趋恶化。

  三:臭氧层空洞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对自然的加剧破坏改变了自然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加剧变化,就形成难以处理的难题,我们要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的NOx、CO及随后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使得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随着全球工业和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光化学烟雾污染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如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德国等大城市及我国北京、南京、兰州均发生过光化学烟雾现象。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烈的阳光照射,这样在大气中就会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生成出一些二次污染物,如O3、醛、PAN、H2O2等。

  光化学烟雾是一个链式反应,其中关键性的反应可以简单地分成3组:(1)NO2的光解导致O3的生成:(2)(HC)氧化生成了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如HO、HO2、RO2等。(3)通过以上途径生成的HO2、RO2、[RC(O)O2]均可将NO氧化成NO2。

  光化学烟雾成分复杂,但是,对动物、植物和材料有害的主要是O3、PAN、醛、酮等二次污染物。人和动物受到的主要伤害是眼睛和黏膜受到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1955年,美国洛杉机因为光化学烟雾一次就死了400多人。植物受到臭氧的损害,开始时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色素发生变化,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PAN使叶子背面呈银灰色或古铜色,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O3、PAN等还能造成橡胶制品老化,脆裂,使染料褪色,并损害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等。

  光化学烟雾危害极大,它的防治已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工业上,较好的措施是对煤进行加工,改进燃烧技术,同时改进生产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后处理及合理排放。使用前对煤进行脱硫加工,并尽可能除去灰分;使用过程中,通过对锅炉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加人固硫剂,可减少烟尘利二氧化硫的发生量;最后,对废气进行综合利用后,对不能利用的进行无害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对于生活燃煤,除了对煤迹行加工外,比较好的措施是改进用能和供能方式,采用集中供热、城市燃气化。集中供热和城市燃气化,是城市节能和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此外,重点研究改革燃料和改进汽车设备结构, 试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具体举措为:

  (1 )改革燃料。采用液化天然气、氢气、液化煤气与柴油的混合燃料和无铅汽油来代替有铅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采用天然气作燃料,在燃烧时不仅排出的污染物极少,没有气味,没有铅化物,而且噪声很小,从而减少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

  (2 )改进汽车设备结构。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除提高汽油燃烧质量外,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美国福特公司制成一种“层化加油”发动机,它改变了燃烧室的设计和燃料注人系统的设计,从而减少废气的排出。日本本田摩托车研制出三台层状燃烧的汽缸,它能使汽油与空气的比例降到1:20,使排气中氮氧化物减少2/3,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几乎减少一半以上。这两种发动机,一种是减少基质的浓度,一种是减少引发物质的浓度,其结果都是使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可能性降低。

  (3 )研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从发展远景来看,国外正在大力发展无公害汽车如电子汽车、电动汽车和蒸汽汽车等。通过发展高效率城市交通系统以代替市内汽车。这些都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防止光化学烟雾污染城市大气的重要措施通过改进发动机结构和运行条件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发生但现阶段这些措施仍不可能使尾气达到直接排放的要求,还必须进行废气净化处理。一氧化碳和碳氢化物的净化,可用热反应法或催化氧化法来达到目的。至于氮氧化物,采用三元催化的方法可达到净化目的。

  另外,大面积地植树造林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氧气的天然加工厂,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氨气、氯化氢、光化学烟雾、放射线等有不同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已经把臭氧和光化学氧化剂的水平作为判断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之一,并据以发布光化学烟雾的警报。城市空气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正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为防止光化学烟雾的爆发,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必须采取行政命令干涉的手段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大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体时刻不可缺少的生成条件,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不仅时间长、范围广,而且大多是人为污染造成的,因此应当引起全人类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参考文献: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刘 静 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环境保护概论》 战 友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学概论》 刘培桐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保护》 刘天齐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9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