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极心理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下的高职生德育模式构建

  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高职生德育工作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由于目前高职生德育工作多沿袭了普教德育模式,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规律,对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似乎已经达到了瓶颈状态,需要有一种新的思想和思路来打破。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恰为新时代高职生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主张要打破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关注人、社会以及生活的积极方面,倡导利用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获得良好的生活。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当代高职生德育工作新模式构建加以思考,对高职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高职生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目标消极化

  传统的德育模式德育目标定位具有明显的消极化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往往习惯于从“问题学生”的“问题方面”出发进行“管、纠、训”,把德育教育目标片面地理解为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当作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德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此外,以“学生问题”为取向的传统德育模式过分关注部分学生问题方面,忽视了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同学,注重潜能的开发和素质的培养。

  (二)德育思想片面化

  传统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具有明显的片面化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往往对德育教育对象的问题认识过于片面化,使实践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问题的消极方面,忽视了问题本身可以是一把“双刃剑”,导致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管理多服务少、批评多褒扬少的模式,这样的问题处理方式可以暂时性地压制学生的问题。但这种简单的、片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可能会通过消极的暗示作用对学生本人或其他学生产生负向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本人以及其他高职生开始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过分关注消极问题,而忽视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式。这种过分关注问题消极方面的、片面应对问题的德育思想,严重偏离了德育的培养目标,无法有效地实现德育注重潜能开发和素质培养的目标。

  (三)德育内容空泛化

  传统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具有明显的空泛化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往往从社会本位出发,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过多强调了“成才”教育,相对地忽视了学生“做人”的个人道德和素质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无法贴近学生,对学生道德激励作用不强,流于形式,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甚至出现一些抵触情绪。

  (四)德育途径刻板化

  传统德育模式德育途径具有明显的刻板化特征。学校德育工作往往长于“灌”和“管”,疏于“导”和“放”,方式呆板,无法完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质。德育工作载体创新性不够,仍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未雨绸缪地提前制订条条框框来“管”学生,无法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辨别和判断,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引起逆反情绪。此外,活动载体的创新性不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学生德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阵地,导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无法真正的“接地气”“生活化”。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深化德育内涵,用积极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与传统德育模式相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构建的新的德育模式德育目标定位不仅仅是帮助个别学生消除问题,更强调全体学生健全的道德和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讲,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比简单地帮助学生消除问题的目标更有意义。首先,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因此,只要个体的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形成良好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就能自然而然地消除问题和困扰。新的德育模式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力量,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诚信、勇敢、乐观的成年人。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关注个体发展的潜力而不是问题,更能达到避免问题产生的目的。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如果缺乏积极的品质或内心力量不足,就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或不良的应对方式。因此,在平时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精神,在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幸福体验,在校园中为他们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力量,才能更好地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转换德育思想,用积极视角发现和解读学生问题

  与传统德育模式相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构建的新的德育模式倡导对个体或社会存在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和社会能从问题中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不能帮助人类增加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发生却可以为人类提供展示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是所有教育者耳熟能详的,对于一个用泥块砸了自己班上同学的男生,陶先生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用四颗糖奖励了他的守时守信、尊重他人、正直善良、知错能改,通过此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积极品质,还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因此,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把传统的从“问题学生”的“问题方面”出发进行“管、纠、训”转变为用积极的视角“启、导、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其消除问题,发挥其潜能,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三)丰富德育内容,用积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与传统德育模式相比,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构建的新的德育模式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首先,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可以帮助人类激发出一系列的赖以生存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因此,德育工作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确定德育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重视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对人的幸福感、满意度、乐观、创造、勇气等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关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才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实际需求、思想实际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成人成长”的教育目的。

  (四)拓展德育途径,诱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与传统的德育模式相比,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构建的新的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形式的多样化、情境化、体验参与化。首先,积极心理学看重现实生活对提升个体幸福感的作用,认为学生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积极品质。因此,鼓励德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积极心理。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重视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鼓励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载体如新媒体等,通过设计多种的参与性强的活动,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潜能和正能量的发挥,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从而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范文二:积极心理学外语教学论文

  1积极心理学在研究生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1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知识结构相对系统,专业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强,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但积极性较难调动,配合意识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积极的、快乐的情绪状态;二是既不快乐,也不沮丧的中性的情绪状态;三是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经常人们经常变现出来的的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进取心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赖以生存,不断突破自己的驱动力。

  1.2提升教师的积极情感

  积极心理学能够发挥积极的心理能量,人们运用其自身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来调整心理状态,并改变其悲观的人生态度。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满足感与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正视各种压力,以此转化为动力,享受外语教学的乐趣。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极”变为“积极”;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全面展现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宽容心。

  1.3构建积极和谐的研究生外语课堂

  外语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同时又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和形式更加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视。怎样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这个空间,促进学生身心积极的发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语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改变传统的外语教育关注理念。以往的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缺点,过分强调弥补弱势,会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点,抑制学生天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能,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培养并形成积极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独特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最优发展。第二,重视师生的情感需求。师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爱心、自信心、灵活性、趣味性等。在课堂上,教师需改变传统课堂上的主宰者、决策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学生,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形成其安全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这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更利于课堂环境中学生积极力量的调动、激发。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的付出,体谅老师的辛苦,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收获满足感,以更好的发挥积极力量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之间,也要不断增加积极的体验,多参加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增进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充满自主性、安全感、归属感的积极、和谐的课堂会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第三,重视师生的双向活动,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科知识专长,丰富内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尽可能赋予无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内容,介绍研究方法与思路,或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参与性与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2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师生的积极个性特征,促进师生双方充分交流。本研究是一次把情感与认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有效结合的研究;有助于学生长效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研究生外语教学的质量,因此为其他高校研究生外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1.积极心理学论文

2.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3.mooc积极心理学论文2篇

4.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5.积极心理学对作业改革的启示论文

9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