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范文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范文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完善大学生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采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培育学生党员的积极人格,增加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的党建组织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路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主要职能是汇聚优秀青年学生,在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应积极借鉴并运用心理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水平。积极心理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借鉴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新的视角和实践助力高校学生党建应对挑战,有利于党建工作创新性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虽然积极心理学历史较短,但是它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波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正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非常关注,研究者都普遍感受到这是一门幸福学科,它本土化的过程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论的生动实践。传统心理学主张关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积极”角度入手,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发挥人的潜在动力,塑造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系统为支撑点。关于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对现在的快乐和充盈、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重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关于积极人格品质方面,提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以及六大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品质;关于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构建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有利于养成人的积极心理品质[1]。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发掘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眼光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含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的潜在力量和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追求幸福生活[2]。高校学生党建的工作理念是培养有理想、有追求的党的事业接班人,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理念更加积极,工作机制更加人性,组织文化更加优越。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大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运行中,理应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党员,健康的心理是基础,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其发展的潜在动力,完善学生人格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应将组织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相融合,这就要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要以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所有积极品质,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要提供形式多样的主流政治文化实践平台,重视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行为表现,进而教育学生党员形成积极的政治认知,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对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实现、渴望被认可和尊重,党建工作常采用理论培训、说服教育和灌输道理等方式,这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并帮助个人发现自身潜力,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中获取正向能量,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3]。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提倡采用尊重、接纳、理解、赞美、共情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方法,赢得学生党员的心理和情感认同,激励学生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实践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组织文化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组织系统是构成人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4]。广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热情很高,党建组织机构具有吸引学生为入党而努力奋斗的积极力量。但传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导致组织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高校校园文化中常常是“团学工作轰轰烈烈,党建工作无声无息”,学生党员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造成学生组织归属感淡薄,党组织的优越性不明显。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强调党组织的团队建设和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完善激励机制,丰富活动形式,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增强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一)培育积极的工作队伍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创新学生党建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并在工作开展中运用积极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党建工作者首先要经过专题培训、专著阅读、学术论文、经验交流等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具备积极教育基本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其次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党建理论相融合,比如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相结合,主观层次的幸福感研究与追求中国梦相结合等,善于在党的主流价值体系指引下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践;最后要将积极理念嵌入日常工作中,以积极的心态、情绪和方法开展各项事务,向学生党员传授积极的生活理念、方法和技巧。
(二)发挥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
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力量在个体层面,重点研究人格中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拥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具体包括创造性、兴趣、宽恕、爱学习、感激、勇敢等24种性格类积极力量[5]。遵循上述内涵,学生党建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过去经历和现实表现中,研究青年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心理机制,挖掘每一位学生党员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对其加以赞赏、支持和激励,使他们不断完善仁爱、勇敢、爱学习、创新等优秀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量。同时要了解学生党员消极表现背后的心理需求,通过积极的工作方式逐步调整学生不合理认知,激励学生发挥积极人格力量克服存在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三)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
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量变促成质变,由变动的积极情绪长期积累可以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力量。学生入党过程就是一次感受成就、荣誉、公正等积极情绪的体验,但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是“入党前努力奋斗,入党后轻轻松松”。因此激发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教育学生思想上、行动上和组织上同步入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工作实践来看,要增加学生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学生入党动机大多来自外在力量的驱使,比如家庭期望、同学影响、现实所需等等,学生入党以后,必须指导他们对党的历史沿革、理论精髓、形势政策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从内心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树立学生党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在实践中体会积极情绪,组织学生走访革命圣地、观看党史展览、聆听优秀党员讲述等,真实体会地感受党的奋斗历史,引导学生从个人成长经历中体会党和国家政策带来的变化,感悟党执政理念和政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学生党员在党组织中积累的积极情绪体验,会泛化至日常生活中,不仅能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更能潜移默化地将积极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
(四)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党建组织因其性质的特殊性,组织系统的设计要保持严谨性、公正性和优越性。但是由活跃、个性、有创意的青年学生组成的学生党建组织,在坚守党建工作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在环境设置、制度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更加迎合“90后”的喜好。在党员之家的环境布置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漫画等鲜活的形式展现红色主题,同时既提倡学生在实体环境中体验红色文化,也提倡学生在微信、微博、QQ群等虚拟环境中交流党建思想;在制度设计中,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身所长践行党的宗旨,只要学生尽自己所能贡献积极力量,党组织都应给予个性化的肯定和激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为每位学生党员建立“政治生日”档案,在学生每年入党的时间送上组织祝福,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解决学生党员的实际困难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党员感受来自党组织的独特关怀。营造温馨、和谐、积极的党组织文化,学生党员身处其中,能体会到快乐、成就和幸福,增强“我是一名党员”的归属意识。
参考文献:
[1]童林,李霞.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陈晓蕾.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J].前沿,2014,(Z3).
[3]周文芳.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吴永祥,关娜,王东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1,(27).
[5]果孝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二:高校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摘要: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验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学校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以及实验室模式雷同、实验教学师资较弱等问题,实验心理学迫切需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基本措施包括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仪器配置、坚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保持同步、改革实验评价体系等。更重要的是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中,比如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意识,加强心理学实验室软件和仪器的利用,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等。
关键词: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
近年来,心理学在我国迅猛发展,全国许多高师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成立了心理学相关专业,在心理学硕士专业的招生中也发现了很多跨专业的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其中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我国高校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二本院校中,实验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问题也比较突出,普遍存在师资质量较差、心理学实验器材利用率不高、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纸上谈兵”等问题。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同等重要的课程,迫切需要一系列教学改革,力求做到理论、实验、实践和应用一体化,培养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合格心理学人才。
1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方面
我国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实验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信号检测论、感知觉(包括皮肤知觉、视觉、听觉、空间知觉等)、学习、记忆等方面内容,讲授的理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2-3]。由于教师本身没有把握目前的研究进展,缺乏研究支持,在理论教学中也多停留在教材本身,学生更容易感觉内容枯燥。另外,在上述整体内容中,心理实验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信号检测论是实验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核心内容,而感知觉、学习、记忆等内容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其他课程重复[4],且内容体系繁杂,也容易让心理学专业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
1.2实验教学方面
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验教学主要沿袭传统的实验教学,即采用仪器教学的手段。高校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基本都是雷同的,即购买10套左右的JGB-B1型心理学实验台、30台左右的电脑及“实验心理学教学系统”软件[5]。虽然仪器能基本保障实验心理学实验部分的顺利开展,但很多学校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在试验教学中,缺乏系统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实验心 理学在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
2深化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仪器的配置
制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因素中,实验心理学师资力量短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高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学院,一般高校将心理学专业设置于由教育系、心理系组成的教科院中,专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不多,能胜任实验心理学教学的教师也比较少[5]。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甚至没有专业的实验室教员,极其缺乏实验心理学教师,有些学校的学生在非专业老师指导下或通过看说明书马虎完成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是实验心理学建设中很关键的一环,其专业程度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实验心理学教师缺乏会严重制约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和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因此,高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足够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人才。
2.2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
在具有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和相关仪器配置后,需要根据实验心理学本身的特性进行合适的教学措施。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是体现心理学实证性质的主要课程。很多高校在倡导变革理论教学方法时,忽视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课程部分经常被搁置,不能保证实验教学课时。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实验教学换为理论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产生枯燥的学习心理,潜意识引导学生忽略实验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学单位和教师重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齐头并进,协调统筹[1]。此外,改革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坚持“实验仪器更换和理论更新同步,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的原则,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实验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且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摒除“脱轨教学,纸上谈兵”的实验教学。
2.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形式应具有多样性,需要建立一整套较为通用的规范的考核形式[6]。评价考核要面向学生的专业化成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宗旨。考虑到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因此评价应坚持评价内容多元化[7-8],对理论知识、实验报告、自我实验设计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
3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3.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意识
首先,在传授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倡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实行探究教学,它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9]。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本上实验的优缺点,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在原有实验上进行拓展、变换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10]。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教师在阅读文献中遇到的最新实验设计讲解给学生,另外,也可适当播放一些实验程序,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了解。学生会普遍对这些新知识更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只讲述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变量,并不告知学生具体细节,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实验中极可能控制不到位,可能得不到预想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从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实验监测等环节中找问题,进而改进、完善实验,最终完成实验。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刻了解每个实验细节的重要性,从而为自主实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验心理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如对视觉现象实验研究在交通、服装、侦探方面的应用,记忆实验方法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记忆方面的应用,错觉实验在生活、装饰等方面的应用[4],无意识研究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等。这些应用案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心理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实验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
3.2加强心理学软件和实验室仪器的利用
一般实验心理学都有心理实验台进行课本上的相关实验,但那些实验都具有现成的实验说明,无法 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在自我实验设计时会碰到的问题,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最新的心理学实验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提高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实验台实验的基础上,很有必要结合目前新的技术和仪器进行实验指导。E-Prime软件是全球认可的心理实验程序设计软件,基本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都需要掌握。该软件通过对对象属性的设置达到对实验的控制,能精确控制刺激的呈现时间,刺激呈现的时间精度为ms级[11]。实验结束能提供刺激呈现及反应数据,比如常用的反应时和准确率指标。软件本身还能进行部分的数据预处理。最重要的是,该软件容易上手,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很快就能学会并自己应用。在本科阶段的实验心理学课程上安排少量的课时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各种知识,特别是变量的操作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时间系统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比如让学生自己编程实现选择反应时实验、Stroop效应实验等[12]。E-prime软件只需要一台电脑即可进行实验,非常方便,其他常见的心理学研究仪器还有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仪、生物反馈仪等,都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体验,比如让学生充当被试或者实验助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是真正应用所学的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地方,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包含了资料查找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等。实验心理学知识可在资料分析和实验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料分析需要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发现其优缺点、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等。在实验设计中更是少不了专业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在实战中学习与提高。很多高校都设有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团队申请这些科研项目,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参考建议,监督科研项目进程和完成研究论文。同时,有项目的老师也可以考虑将感兴趣的本科学生纳入项目,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培养他们的心理学实验能力。个别优秀学生甚至能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前不久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总之,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学生将实验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知识的灵活掌握。
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经典实验,具备初步独立设计实验和执行实验的能力,教学实验由封闭模式转变为开放模式,力求充分利用实验设备,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实验条件,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13]。教师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6):33-38.
[2]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梅.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5):91-92.
[5]姜子云,钱小莉.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87-89.
[6]罗红格,杨美荣.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教育科学,2014(1):110-119.
[7]段海军.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模式建构[J].教育探索,2010(3):146-148.
[8]曾祥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心理学创新型复合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5-7.
[9]王异芳,马娉娉.探究式教学在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3.
[10]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289-296.
[11]曾祥炎.E-Prime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67-69.
[12]曾祥炎.基于E-Prime实现“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89-91.
[13]沈潘艳.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111-112.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2.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