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范文一: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艺术院校大学生因专业熏陶、成长经历、学习模式的特殊性,在个性心理上也呈现出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的特征。作为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自然也面临着与其他高校辅导员不同的工作境况和工作压力,因此如何发挥艺术院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群体。艺术院校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者,是艺术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结构,但艺术院校辅导员自身所面临的如工作压力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较大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发挥艺术院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范畴如音乐、美术、戏剧等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长期在这些艺术情景的熏陶下,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普遍性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独特的发展特点。
(一)过于追求个性,缺乏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一般热情开朗,情绪体验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看待问题偏于直接感性;“对于所有表演者来说,得到社会赞赏以及功名有所成就也许是他们心中占绝对优势的需要”[1]。因此他们对流行时尚敏感度高,喜好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张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他们的学习模式一般是师生一对一单独授课或小班上课,个人有较多时间独立进行专业练习。以上因素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个体为中心,往往特立独行,追求与众不同,对个体的内在感受非常重视,“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却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2]。
(二)理性分析能力不足,感性认知占主导艺术类专业学习一般要求他们情感丰富、气质热烈,在舞台表演或创作中有爆发力。这使他们感性认知明显,看待问题趋于简单直接,想问题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维跳跃性大,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分析和认知,凭个人直觉和主观感受去判断,容易产生偏执、敏感、冲动等行为倾向。
(三)个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突出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有着坚强的意志力,但在文化课学习及生活上则自制力较差。一般社会上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有一种“不爱学习”的误解,事实上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期待,都使得他们在艺术专业学习上不懈追求,勤学苦练,不畏寒暑,体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他们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投身艺术学习,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练习上,其他事情则由父母包办,这就使得他们文化课程基础薄弱,理论课程接受能力弱;在处理具体生活事件中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不起打击,容易产生冲动、逃避、自制力下降等心理状况。
二、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大,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时间和精力艺术类院校一般招生规模较小,教职工人数也相对较少,甚至有的学校辅导员身兼多职。他们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还包含了教学管理、艺术实践等其他工作内容,工作压力大,在努力完成“硬性”工作后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再开展需要细致观察、冷静思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待提升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小班教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师徒关系”,他们之间接触时间最长,学习成长背景相近;而辅导员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学专业与艺术相隔甚远,即便是毕业于同类院校且专业背景相同的辅导员其专业造诣、艺术实践水平也不能与专职教师相比。因此学生往往因对专业教师的艺术造诣敬仰而延伸至学习生活各个层面,对专业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却可能对辅导员的话“入耳不入心”。
(三)辅导员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当前艺术院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重视度有所提升,一般都参加了相应的短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但知识的系统性还不够,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易产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的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生易发的冲动、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方式运用不够熟练。
三、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辅导员及院校相关部门应从主客观方面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性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院以教育教学为主,向教学倾斜[3]。这使得投身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相对处于教师系统的较低层次,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导师对其的教育引导。因此首先要关注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为他们切实提供良好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他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与学生专业导师紧密配合,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基于学生与其专业导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及个体生活情况;尤其对于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可以请专业导师参与配合,以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起到较好的疏导和引导作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逐步增加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合理规划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对于缓解和调节他们因经常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各类学生事件心理压力陡增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大有裨益。同时要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性分析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要求辅导员参加相关心理调节方法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鉴别学生中的偏执、焦虑等多发心理问题,积极有效地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调适的简单方法。并能够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今后工作实际,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
(四)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偏于感性,对于偏于理性的理论学习或者讨论有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参与性强、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则能够较好地切合艺术院校大学生情感丰富、善于表演等个性特征,利用自编自导心理剧、开展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深化情绪体验,了解他人所思所想,提高人际沟通,克服演出焦虑、理性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自我意识领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支持。(五)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增强其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艺术院校大学生虽个性独立、不拘小节,但其实他们同样具备组织策划、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关键是辅导员要采取有效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以社会实践、参观展览、学术讲座等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热情参与,在具体实践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理性成熟,能够较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英]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00.
[2]祁占平,李真.运用团体辅导增强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06.
[3]李晔.论艺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98.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范文二: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空乏无力的。随着贫困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单亲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凸显,因此,要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把握单亲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特殊规律,在实践中优化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人文关怀
关注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高校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单亲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心理弱势群体,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近年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因此,关注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据了解,单亲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有的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由于家庭有着不可逆转的变故,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特殊的家庭背景使这些单亲贫困生承载着更多的或父或母的期望,过早地背负起生活责任的重担。高昂的学费、激烈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给单亲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单亲贫困生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超过20%的单亲贫困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在实践中优化贫困生资助工作、促进单亲贫困生在心理上脱困,有必要对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
一、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要性
贫困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具有更加特殊的情况,他们因为家庭的变故,只靠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供给学费和生活费,如果父亲或母亲丧失了劳动能力,单亲贫困生就失去了全部依靠,生活、学习难上加难。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注重优化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根本任务是解决长期困扰单亲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心理问题,消除影响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的心理因素,使其与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大学生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高校易发、多发的单亲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极少受到关注。因此,必须通过动态考察的办法了解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采取深入的方式摸清单亲贫困生以及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的生活和消费状况,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单亲贫困生尽快放下心理包袱,实现健康成长。
二、单亲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特征
“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人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关注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在民办高校,单亲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贫富差距悬殊,给单亲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状况的任务更为艰巨。据了解,与家庭生活宽裕的学生相比,单亲贫困生最突出特点是小群体意识浓厚。单亲贫困生从小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当中,长期的生存危机与孤独感,使单亲贫困生走入大学校园开始独立生活后特别渴望安全感和依靠感,因此产生了小群体意识,对身边的同学特别是室友产生了心理依赖,所以单亲贫困生往往在宿舍“画地为牢”“抱团取暖”,这必然束缚他们的思维空间和横向开拓能力,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仇富心理严重是单亲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在生活水平差异显著的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多数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在1200元左右,一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每月生活费能达到2000元甚至更多,而单亲贫困生的每月生活费仅有700元左右。在巨大的贫富落差面前,有的单亲贫困生能够理性地面对,认识到当前的贫困是暂时的,坚信凭着自己不懈努力和真才实学总有脱贫致富的一天;有的单亲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量力而行,不与别人攀比;但是有的单亲贫困生意志脆弱,经不起艰苦生活的考验,在高消费的诱惑下心理失衡。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是单亲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突出特点。当前,大学生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显著,由于贫富差距的悬殊,导致了大学生在生活消费上互相攀比,这种现象加剧了单亲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表现得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沉默寡言。据了解,单亲贫困生虽然生活贫苦,但是他们当中多数人自尊心强,在学习中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害怕被别人瞧不起;但是由于单亲且家境贫寒的特殊状况使这些单亲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特别在意同学、老师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态度,甚至老师和同学无意间开玩笑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这是在议论、讥讽自己。正因为如此,单亲贫困生在勤工助学的选择上都愿意选择家教等体面的兼职,不屑于从事帮厨、推销、打扫教室卫生等体力劳动。不少贫困生宁可打工维持生计也不愿意申请助学金,原因在于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单亲的家庭情况,无形之中为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单亲贫困生或多或少都有爱慕虚荣的心理,单亲贫困生多数羞于言贫和惧怕别人瞧不起,不愿被贴上贫困的标签,不愿让同学、老师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同学瞧得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惜四处借钱摆阔:买高档平板电脑、买苹果智能手机、吃穿讲名牌,在聚会时大把花钱强装“老大”,这种自欺欺人的文饰心理虽然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心,但却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一旦事后平静下来,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三、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满足其多方面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要,高校要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工作来解决,不仅要通过心理辅导改善其心理状况,而且要通过思想上的励志教育,使单亲贫困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以奋发有为的态度经受住考验、克服困难,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咨询体系、教育引导措施、家校合作、教育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不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改进贫困生资助工作方式方法,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要从学情实际出发,下大力气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单亲贫困生能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关注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唯有如此,才能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使单亲贫困生实现心理脱困的目标。在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状况过程中,高校要特别注重家校结合,在与家庭联系的基础上摸清单亲贫困生的实际家庭生活状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把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延伸到家庭中去,使单亲贫困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并树立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其次,高校要做到经济资助与学生本人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对单亲贫困生进行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教育,激励他们奋发成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在开展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将社会支持与贫困生对社会的回报有效结合起来,与长春欧亚集团合作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遴选多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单亲贫困生采取工读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业,不仅帮助单亲贫困生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更实现了精神上的励志,促使单亲贫困生较快地融入社会。高校要满足单亲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使之能够通过诚实劳动解决生活困难。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始终注重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遴选品学兼优的单亲贫困生到教学单位、机关职能处室担任助教、助研、助管职务,“让贫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提高贫困生的劳动价值,使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将社会、学校的关爱转变为成长成才的动力,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高校要教育单亲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之理解家庭、理解社会、理解学校,“把有限的生活费花到该花的地方——首先解决自身的温饱,不必追求时尚,不要与别人攀比吃穿,时刻牢记贫困是暂时的,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总有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那一天”。再次,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在于育人环境的好坏,高校要下大力气改善整体育人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在班集体建设中狠下功夫,增强基层党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互助活动为单亲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单亲贫困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总之,高校在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过程中,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要求,使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使单亲贫困生及早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娟,仲晨星.略论传媒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2,(03).
[2]魏娇.民办高校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对策[J].学理论,2014,(36).
[3]张钊,赵贵臣,仲晨星.关于城市困难职工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4,(11).
[4]廖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5]王祖侠,郑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6]刘仙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