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是整个人际关系心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人际关系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人际关系心理论文范文篇一:《浅谈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卡耐基说过: “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 。可见 ,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课 ” ,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谊 , 切磋学问 ,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
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称为客观因素;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观因素
(一) 客观因素。
1. 时空接近。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条件就是大学生个体的时空接近。
2. 态度相似。虽然态度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
3. 需求互补
4. 外表相悦。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
5. 个性吸引。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不妨称这样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人格魅力或个性吸引。
(二) 主观因素
1. 人际安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关键在于个体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的程度。
2. 人际期望。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
3. 人际张力。
4. 人际报复。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对策
(一)、优化人格。
(二)、加强指导。
(三)、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
人们常用孟子的那句话来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大学人际关系心理论文范文篇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一种情境性人际关系,它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本文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提出了营造和谐宿舍人际环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影响
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宿舍人际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刘欣(2006年6月)依据自编的“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分为四类:人缘型、友好型、淡漠型、敌对型[1],此调查显示,宿舍中有无知心朋友在强迫、抑郁、焦虑、偏执四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由此,研究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优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绩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宿舍人际关系
宿舍被称为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宿舍成员获得归属感,满足其“归属与爱”的内在需要。
(一)社会学习的准备。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大学生们在踏入社会之前获得融入社会的本领,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可以说,大学生活是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在大学宿舍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紧密,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修养、性格爱好,以及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就此层面上来说,宿舍俨然是一个“微型小社会”,宿舍成员需要面临和处理好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竞争等现实社会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在和他人的磨合中,在矛盾和冲突的化解中完成自身的社会化,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与结果来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以适应自身的社会化[2]。
(二)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对于大学生而言,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不占支配地位,更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大学生需要满足的内容。在宿舍里,由于空间上的临近性,成员之间容易熟悉和接近,相对更容易建立友谊,有比其他人际关系都更进一步的先天优势,每天一起生活的宿舍成员渴望在这里得到爱和寻获归属感,渴望得到其他宿合成员的认同和接纳[2]。因此,在宿舍更容易形成一种“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其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学生在宿舍人际相处中较多地体验到安全感,对舍友有较高的期望,较少有消极的主观体验。但同时有一部分对宿舍不满意的大学生(22.5%)和自卑的大学生(13.5%)[3]。
(三)“思想”的交换。
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当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和每天鲜活的生活都是汲取知识和信息的良好渠道。不同的大学生由于世界观立场、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的不同,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也会不尽相同,宿舍为此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对于同一书本内容,宿舍成员可能会体会到各自不同的思想内容,在宿舍里畅所欲言,相互分享,头脑风暴,可以使自身思维的完善性不断加强,同时,一个宿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大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你追我赶,不断攀上知识的更高峰。[4]
二、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原因
宿舍是一个“小社会”,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这个群体内的人际关系。这其中既有外部的客观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一)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对高中而言,大学宿舍内的同学往往来自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不同的语言和饮食习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混合宿舍中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作息时间和作息规律,个体上的差异容易导致宿舍内同学间交流方式的限制,并引起人际间的矛盾和冲突。另外,宿舍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也会引发宿舍内部的人际“分裂”。一项调查显示,宿舍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生活细节依次是:不讲个人卫生、脚臭、不打扫寝室卫生、打鼾、休息时间接电话、开关灯和风扇意见不一致、晚归、留宿外人、不经允许使用他人物品[4]。在宿舍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以自我为中心而不照顾他人感受的同学,往往得不到宿舍内其他同学的认同而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
(二)心理上的不成熟。
受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大学生在个性与心理发展上的某些缺陷和不成熟也容易诱发或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诸如自我中心思想和个人主义倾向,自卑心理与自傲心理,嫉妒与忌恨心理,猜疑与闭锁心理,等等[5]。这些个性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人际认知片面而狭隘,情绪和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情景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在生活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但又拒绝主动和解,使大学生宿舍里人际冲突经常化、多样化。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单一,多数人上中学时没有住校,没有与很多人同居一室生活交流的经验,当独自面对大学宿舍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时,许多学生会以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来看待和处理,这就会出现问题,因为要求别人都要依着你、顺着你,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的缺乏。
当依赖父母的中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始自己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往往凭直觉、情绪和经验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人际问题。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一些基本的技巧,当面临宿舍人际矛盾时,往往处于尴尬、被动甚至矛盾激化的境地。例如,很多同学感到交流困难,“很想和舍友交流,但总是感觉说不到一起”,“非常讨厌舍友的误会,当他们误会我时,我就不和他们说话”,等等,都反映出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经验上的不足。所以,当有宿舍矛盾发生的时候,很多大学生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改善宿舍关系,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三、营造和谐宿舍人际环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既然宿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就需要营造和谐的宿舍人际环境,发挥宿舍内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的影响,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一)创造和谐温馨的宿舍文化。
和谐温馨的宿舍文化对于营造和谐宿舍人际环境至关重要。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交流的中心,学校应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对宿舍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徐美勤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宿舍生活环境和物品设置与情绪密切相关,宿舍整齐、干净、明亮,物品适量有序,能使心情愉快,身心放松,缓解学习疲劳和压力[6]。要增强宿舍凝聚力,学校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环境美化大赛、各类以宿舍为单位的文娱体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感到宿舍生活的充实,又能增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构建高素质的宿舍长队伍。
高素质的宿舍长对于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宿舍长身为学生宿舍内一员,对学生宿舍内的人际关系状况非常清楚,高素质的宿舍长能够及时发现并协调处理存在于学生宿舍内的各种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做好宿舍长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提高宿舍长队伍素质。香港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学校请最有威望的学者管理宿舍,并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帮助解决学生的问题。这种家庭式的宿舍文化,让学生倍感温暖,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主动寻求帮助。
(三)培养良好人格与积极情绪。
个人中心主义和自卑自傲等负面情绪的作祟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7]。要想让大学生跳出通过“比较”所激发出来的“嫉妒”和“攀比”这些心理怪圈[8],则需要通过对他们的人格教育来解决,让他们懂得具有热情、开朗、自信、诚实个性的人才最受欢迎,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心胸开阔、思维成熟的人。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以优秀者为榜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赶超别人的正常健康的心理。
(四)开设相关课程,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课程教学应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纠正一些人际关系上的认知偏差,学会如何与人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际冲突。另外,还要加大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他们明白心理咨询并非是针对心理疾病患者,它更多地是帮助同学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疑惑。
总的来说,如果能够抓好宿舍人际关系这个环节,那么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将事半功倍。因为良好的宿舍关系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当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让学生在受到挫折、感受到压力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有个支撑点,帮助学生摆脱各种困扰,走向积极。
参考文献:
[1]刘欣.不同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57.
[2]高玉宇.优化宿舍管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03:139.
[3]张瑜,李宏翰.大学生宿舍人际相处主观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3:198-200.
[4]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田.中国学校卫生,2002,05:435-436.
[5]刘富良,罗岚.创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农业教.2009-04,04:92-94.
[6]吴玉东.宿舍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9,09:11-12.
[7]黄艳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建立和谐宿舍关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43-44.
[8]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04:6-9.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大学人际关系心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