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
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
大学老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他 (她 )们的身心健康不仅影响自己事业的成功 ,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发现 ,部分大学老师的心理存在着典型的不健康倾向。他们通过重塑自我 ,走向心理健康 ,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全文如下:
[摘要] 大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是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境界与修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和大学学科性质决定大学教师职业人格的自我修炼,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部。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重要关注,而对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却较少,本研究试图从目前大学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中国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并备受关注。然而,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目前关于对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并不乐观,从1979年到2011年,其搜索到的研究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仅21篇,其中普通论文19篇,硕士论文2篇。本研究试图从大学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出发,为未来对大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大学教师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人们成功的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景能力的总体信念。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它在人们做出选择决定时发挥核心作用,并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付出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失败,力图实现成就目标[1]。赵美玉(2011)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焦作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及本科中抽取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共630名(其中大学教师140名)进行研究表明,大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分布较为均衡,列首位的为强迫和人际关系,其次为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和其他,说明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其自我效能作为一个中间变量对大学教师心理健康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完善和提高。
(二)经济生活因素影响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经济生活影响着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型大学中的教师正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从外在条件方面表现为职业回报不足[2],张燕子等(2010)研究中发现,教工最不满意的是住房和工资待遇,对工资不满意的教工占调查人数的60%,高校教工的收入比较单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工资,没有职称的年轻教工更是面临很大的困难,结婚、购房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经济压力导致年轻教工更多地依赖网络,不愿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经济收入的低下同时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时,这种工资待遇的不公正使他们产生心理的不平衡。
(三)学校组织管理效能影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管理效率和质量即管理效能,不但关系到学校机关本身形象和学校整体面貌,而且关系到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人心向背;且反映了领导班子的行政能力和水平,同时体现和影响着组织整体的竞争力[3]。学校组织管理的人性化程度不高,一些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工作人员给自己的思想定位不正确,行文办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从师生的角度出发,不是当服务者,而是以领导管理者自居[4],缺乏与广大师生的沟通交流和感情投入。大学教师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难以满足自身情感的需要,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从马斯洛的观点出发,他们缺乏归属需要而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与无助感。
(四)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本身的心理健康
大学教师的价值和作用在于教会学生做人、热爱学习、学会创造。个人在其人生发展中学问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是累积变化的,是有先后次序的,这种客观必然性赋予先行者、先求者、先悟者以权威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仍将是大学教育教学主体的规律[5]。由于大学教师的劳动具有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且大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处于人生成长特殊时期并具有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批判精神、可塑性与自主性强且具备自学能力的大学生,因而教授学生“学会”已不再是大学教师教学的目的所在,而教学生“会学”成为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大学教师的特殊性,凸显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大学教师不仅要扮演学生心目中身先士卒的“伟人”,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媒体、学校、家长等对本身的期待,他们是家长的朋友,学校的顶梁柱,是社会前进发展的指明灯,长期压力过大会让他们出现认知偏差、焦虑、情绪激动、易激惹、行动刻板等,甚至影响教师个性的深层部分。这些负性情绪的反应可以使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窄或放大,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而影响健康[6]。
(五)社会的多元化趋势影响大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给大学教师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也使大学教师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教师当前的压力来源主要来自于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特殊矛盾。面对各种变化和挑战,一些大学教师感到缺乏职业安全感,他们既渴望参与竞争,又害怕竞争失败、面子受到影响[7]。罗楚亮(2006)研究中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大学及以上”人群组中,30%的感到“工作一天后,身心疲劳”,比其他人群组高5个百分点左右,而经常加班的人群比例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递增。“大学及以上”人群组中46%的经常加班,比“小学及以下”高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大学教师这种受教育程度较高群体的工作强度及工作压力也相对较高,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工作强度的差异造成的。
(六)大学教师的人格特质影响本身的心理健康 研究证明,自我意识强的人将会积极地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人格之间的差异而造成内部冲突,并对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态度。反之,则会因为事情不如所愿而动辄感到愤怒、沮丧和失望[8]。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会造成心理压力;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缺乏也是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大学教师一旦缺乏摆脱困扰的心理防御机制,若承受能力较弱,便不能很好缓解自身的压力。
二、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关注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首先要从认识层面作出准确的把握,找准目标定位:
(一)对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变
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大学教师也有满足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要,大学教师是人,大学教师同样具有普通人所追求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将大学教师角色神圣化是不符合大学教师作为普通人最基本的需求。同时,把大学教师看做普通人,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层面正确认识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正确看待社会对于大学教师不成熟的定位与期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教师身处的角色进行心理减压。
(二) 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1.培养大学教师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的提出源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在心理学领域解决正常人的困顿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指导与帮助,而不仅仅只是关注那些心理学意义上的“病人”。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是指需要得到满足、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职业幸福感特指从职业中或是由于职业而产生的。关于幸福感,Bradburn曾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我们主观的幸福感通常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有关,但这两个情感却是彼此独立的。假设幸福感就是由这两种情感组成的,那么要想提高幸福感就必须同时增加正性情感,减少负性情感才行。因此,增加大学教师的正性情绪可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2.从学校管理层面调试大学教师心理健康
美国学者威尔逊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分析中曾强调:学校机构的脆弱性会加重教师角色承受外来压力的脆弱性。因而在学校生搬硬套市场管理机制的做法过于片面与机械化,只有人性化的管理才可能适合于人的教育与发展。高校不能将眼光仅仅放在生源、就业率等硬性指标上,同时还应该主动关心教师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问题。将高标准、严要求与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氛围有机结合,多发现和肯定教师的“闪光点”,以悦纳、欣赏的心态去服务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教师日常生活,使教师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在互信中培养健康心态[9]。同时,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只有激励,没有压力,一部分教师的惰性就无法克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只有压力,没有激励,则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优秀骨干人才就不易脱颖而出[10]。因此,强化激励,重点支持。建立有力度的激励措施,积极营造“人才优待”的氛围,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构建大学教师平衡的心理状态。
3.培养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知是产生职业认同和归属的前提,是克服职业发展自发倾向,养成职业自觉的重要环节。提高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一方面要强化职业意识,真正理解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跟踪所教授学科的最新科学成果与研究动态,而且要用敏锐的目光去掌握与自己所教授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使自己成为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深的人才,尽量让自己所教专业学科与相关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逐渐从专业型向综合型过渡。同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好学、乐学。二是提升职业认同。大学教师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认清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实现职业价值。大学教师要通过进修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工作水平, 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从而获得健全的人格。最后,大学教师对自己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热情,降低工作压力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建立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中心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一般针对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很少有针对教师心理辅导的措施,但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长期从事高投入低回报的职业容易使他们丧失幸福感。因此,建立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中心,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减压和疏导,一方面以团辅导形式中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自我剖析,另一方面以督导的形式让他们健康成长。
5.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调适”技能的培养
“自我调适” 即大学教师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达到身心、工作的和谐与平衡。恰当地运用心理调适技能,能够帮助他们在遇到心理挫折和角色冲突时,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解压和自我控制,从而缓解自身的职业倦怠。研究证明,自我意识强的人能积极地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人格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内部冲突,并对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态度。反之,则会因为事情不如所愿而动辄感到愤怒、沮丧和失望[11]。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悦纳自己,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面对客观压力,还应学会积极的应对策略[12]。
[参考文献]
[1]李渭.自我效能感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3):122-123
[2][7]张莉莉.女大学教师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1.
[4]程晋宽.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因素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0-23.
[5]周伟.试论理想大学教师的境界与修养.政法论丛.2003.6.No.3
[6]潘欣,权正良,钱玉燕.大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October 2003,Vol?19,No?10
[8]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11-114.
[9]王纪安.建立激励与压力并重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10]孙天威,王晓平.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8).
[11]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11-114.
[12]俞国良.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20~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