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论文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修炼的基本能力之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1:《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
摘要:首先简述学生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迷失自己而自暴自弃的实际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指出是由自我认知偏差、性格缺陷及人际交往能力缺陷三个方面引起的,并阐述了案例处理流程,总结出此类案例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案例分析;启示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修炼的基本能力之一。作为辅导员,处理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案例,感触最深的是一例学生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去信心,从而自暴自弃的案件。
一、案例介绍
小林,女,20岁,是通信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来自于河南省一个偏僻乡村,姐弟2人,父母均是农民,母亲积劳成疾,家庭比较贫困。她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往,从小很节俭,成绩优异。然而自上大学之后,她发现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适合大学生活。她尝试着融入到班集体中,却找不到合适的交往方式,不能很好地处理宿舍同学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使她很无奈。入学以来,她很少与同学交流,更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本班同学没有太多感情。因此,她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从而导致自卑。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她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较长时间的失眠和精神压力,使她精神疲惫,体质下降。她本想通过专心学习,减轻自己对自身人际关系较差的烦恼,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她休息不好、精力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后来竟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她感到恐慌,失去了坚持学习的信心。这种较大的心理落差,使她逐渐对大学生活失去了兴趣,一度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二、案例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情况,从心理学专业知识判定,该同学属于人际关系障碍。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偏差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或评价。每一个人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认知是基础。个体认知的情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自身的情感和意志,主导着行为取向。正确的、积极的认知会使个体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意志;相反,错误的、消极的认知则导致情感、意志的消极,从而产生不良的行为。该同学在大学期间,对自我认识没有一个积极、正确的把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技巧,自我认知偏差大,从而导致包括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2.性格形成不完善。
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性格能很好地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改变和弥补气质和能力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也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比如自大、自卑等,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也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3.人际交往能力缺陷。
人与人的沟通、交往是需要一定能力的,该同学因为本人性格和家庭生活原因,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平时她不爱说话,经常独来独往,不善于为人处事,缺乏这方面的锻炼,造成了与宿舍同学和班级同学关系不融洽的局面。当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她束手无策,不具备较好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因此,其人际交往能力的缺陷导致了她人际关系出现困境,这是一个内在因素。
总之,该学生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她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使得这位本来成绩不错的学生在一年多的大学生活中陷入了困境。她不仅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身体,造成对生活的恐慌,失去了坚持学习的信心。
三、处理流程分析
小林的异常状态让我提高了警惕,更加强了对她的关注和重视。在与她本人沟通之前,我先与她所在专业班级的班委和宿舍同学交流、沟通,经了解,基本掌握了她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更好的制订解决方案,我专门咨询了学校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其实施综合性的心理辅导。
1.采用谈话法进行辅导。
在与林同学谈话前,我先通过其专业的班委和同宿舍同学了解更多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请教专职心理咨询师,以便采取针对性更强的谈话方式。谈话法的采用,我遵照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我认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她与其她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同时,我还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设身处地的站在林同学的立场考虑问题,更加深入的了解她、理解她。她感受到了我对她的尊重,不再抗拒和排斥,逐步向我吐露了心声。
2.运用理性行为疗法,提高其对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
理性行为治疗法是一种认知导向的行为治疗法,主要教导当事人如何进行科学化思考,如何消除未来可能再出现新的自我挫败想法和行为。该案例中,在取得林同学信任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她一起认真地探讨大学生活的特点,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意义,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到如何正确认识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再到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不和谐的部分。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及理性思考,明确指出她在大学生活中的优势及不足,使其逐步认识到并尽快地改变过去那种非理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鼓励其形成良好的性格。
针对该生性格上不完善的地方,我积极鼓励她在形成良好的性格上下功夫,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在因素。比如,她比较内向,不愿多说话,我建议她先从小范围内入手,可以先跟宿舍1~2名比较和善的同学多交流,逐渐扩展到整个宿舍,整个班级。然后向她提出有关性格优化的具体建议和方法,如多读一些研究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书籍、多交友等。鼓励她主动和同学交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完善性格。4.与其任课老师沟通,重视课堂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班级课堂也是影响其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场合。
为了更好的了解该同学在上课期间的表现,我与其多位任课老师沟通,提醒老师们随时注意她在课堂上的状态,并希望老师们多给她关心和鼓励,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关爱,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重塑信心。除了课堂学习以外,我还运用行为疗法,加强实际训练。在她没课的时候,我和她一起探讨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告知她要好好把握人际交往的四条原则:尊重、互助、坦诚、宽容。鼓励她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尊重和理解他人,体会到“帮助别人,幸福大家”的感受。按照上述步骤,对该生进行了近三个多月的辅导和交流,很庆幸的是该生能够非常积极地配合、认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她体质很快地得到康复,心情也好了很多。
第二,她不再拒绝宿舍同学,开始主动与她们交流,还交上了两、三个好朋友。
第三,她的性格变得开朗多了,每天心情舒畅、精力充沛,神经衰弱的相关症状都基本消失了。第四,她能够专心学习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成绩提高很快,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她终于拨开了人际关系的迷雾,享受快乐生活的阳光雨露,与同学们共享大学的美好时光。
四、案例启示
这个案例对辅导员工作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大学阶段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大学生克服或避免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加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帮助她们切实摆正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积极与同学沟通,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2.加强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和挫折教育。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适应大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一旦处理不好适应性问题,很容易出现类似案例中的心理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高度重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并引导她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主动采取措施、想方设法去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加强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不是逃避问题,甚至自暴自弃。
3.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自我辅导。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教育。同时结合心理学知识,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培育活动,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解决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对于自卑者,帮助她们敞开心怀,让心灵和外界充分地交流,驱散积郁心中的阴霾,使其心理问题和压力及时得到释放。
4.重视理论引导,提高综合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不但要积极组织和开展更多的文体活动,增加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更要重视理论引导。人际交往能力不是生来就具备的,它具备自身的特点,更具有一定的技巧,相关方面的研究非常多。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国知网等查阅书籍和资料,阅读相关的知识,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对这项能力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就可以解决更多实际问题,避免出现案例中所提到状况。
作为辅导员,我真心的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成才。这个案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它像一面镜子,更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我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际关系网,从而愉快地完成学业,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就要做到:以尊重为帆,让爱心助航,拨开影响学生成长的迷雾,助力学生扬帆驶向远方。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2:《试谈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咨询》
摘 要: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长期困扰,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整理归纳出了大学生寝室关系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根据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参考策略和应对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咨询
1.引言
大学生在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开始于寝室,在共同生活的环境里寻找认同感,克服离家的陌生感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寻求心理归属感。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与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相关极其显著[1]。良好的寝室关系促使成员共同发展,丰富大学生活,最终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不良的寝室关系则会使成员之间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影响彼此的学习生活质量,甚至会造成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的研究分析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2.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2.1环境原因
生活空间狭小是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发生的客观原因。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临近个体之间一旦超越了一定界限,互相侵扰会增加,摩擦会加强。寝室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是从日常小事开始,如在寝室打电话、卫生间使用等。一旦这些小事联系到不同当事人的性格特征和事发背景,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便会显现,甚至变得复杂。
2.2生活习惯
我国各地经济与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寝室成员的经济能力与道德修养程度有所不同,生活习惯也存在差异。比如,有些同学不注意寝室卫生,有些深夜游戏聊天等。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之后,会成为了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
2.3人际交往技巧
许多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没有集体住宿的经历。由于中学严格的课程制度,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当封闭,除了学习之外,其他事均由长辈包办。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问题,常常不顾对方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引起寝室其他人的不满。
2.4其他问题的折射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最重要的聚集地,寝室的人际关系也会折射出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各方面关注的核心,到了大学之后,由于同学彼此实力相当,或学习以外的能力相较于同学有所欠缺,产生角色落差。这些学生容易产生适应问题,轻则对自己的经历有所报怨,感到自卑;重则导致忧郁症状,厌学厌世。寝室成员对其形成不易相处的印象而排斥,该学生则觉得寝室里无人理解,形成恶性循环。
3.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咨询治疗
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有着重要性和广泛性,其产生原因也是多样的。在应对的咨询方法上,除共同商议咨询方法和有针对性的选取与实施咨询方法,更应该注意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
3.1咨询关系的建立
在处理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时,咨询师首先应倾听来访者的倾诉,收集资料,以及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理解来访者,给来访者希望等[2]。在适当的时候诱导来访者释放心理情绪,让被压抑的情感有释放的突破口,暂时缓解其焦虑;在倾听来访者诉说时,还需要判断其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严重程度,之后再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措施[3]。
3.2面对情况轻微的来访者
初步了解来访者的情况后,面对情况轻微的来访者,可以进行认知上的开导和组织辅导小组。在当前大学寝室管理制度下,要想以改变环境的方式来解决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是不现实的。在无法改变客观居住环境的情况下,需要引导来访者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其身边发生的事情。
合理情绪疗法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好的选择。先要求来访者从自己的角度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以合理情绪疗法的多种技术,如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等方式帮助来访者改变原先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不合理信念,并以理性的方式来看待发生的事件[4]。同时,还可以向来访者提供人际交流技巧,比如,换位思考,要求来访者学习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整体思考,要求来访者认识到暂时矛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等。
此外还可以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将多个来访者集中起来,组织人际关系的辅导小组。小组中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等,让来访者在相对封闭的小组里再现寝室情况,重新体会与评估事件。团体辅导通常会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让来访者在实践中获得人际交往的技能。同时,它也在寝室之外为来访者营造一个互相认同与支持的群体,能极大的缓解来访者的寝室人际交往压力。
3.3面对情况较严重的来访者
在面对情况较严重的来访者时,我们可以采取求助者中心疗法。该疗法是以对人性积极乐观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为重点。通过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坦诚交流的技术、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来帮助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逐步向咨询师敞开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从而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5]。使求助者愿意使自身成为一个变化的、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
由于咨询过程耗时较长,该疗法需要来访者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毅力来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咨询师不能把具体目标强加给求助者,而是应该让求助者自己选择自我价值和目标。其总目标是共享经历,获取自我信任,发展内部评价资源,促进求助者自我成长。这是一个首要责任在于求助者的咨询治疗导向,咨询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咨询关系中,以达到帮助求助者自我实现的目标。
3.4心理咨询网络化
研究发现,学生心理咨询存在“严于己”而“宽于人”的矛盾,即大多数学生不太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太乐意让亲近的朋友去咨询,但赞成其他人进行心理咨询的现象[6]。这一矛盾反映了大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实际中却对心理咨询持回避态度。这说明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主流群体,虽然已经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也认同心理咨询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上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可能由于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的普遍羞耻感,或对保密性的担心,还是令他们对心理咨询采取回避态度。
心理咨询网络化能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来访者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获得咨询师专业的帮助。同时,由于网络跨越时空的特性,来访者甚至可以在周围的人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得到所需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连海,古全美.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基本因子特征调查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8(6):442-444.
[2] Nancy McWilliams.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杨东明,严和来,龙昆.大学生的寝室关系问题及心理咨询.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3):113-116
[4] 郭念峰.心理学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5] 郭念峰.心理学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6] 梁恒,李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社科纵横.2008.23(1):142-144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3:《试析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 要:人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与周围有着普通的联系。在人际信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而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力军,心理健康问题倍受关注,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心理健康;二者关系
1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心理情绪的影响
1.1 对信心的影响
自信心是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了个人对社会关系的一种接纳和交往质量的一个操作物,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远离了以前高强度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活相对自由,学生对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外交际能力,但由于大学生各方面不成熟,心理和生理都没有得到社会的历练,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缺乏稳定性,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挫,经常与同学舍友产生矛盾,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信心受挫,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习惯,它是一个对人际的交往的一个加分点,是一个对交往技巧的加工、优化过程,对自身的行为习惯产生了约束,控制自己不好情绪的外露,增加人格魅力,根据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尊能力水平和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函数关系,呈正相关的趋势,自信心强,交往的过程中,自信心强,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就越强,在客观上,为自己和他人的交往提供动力。
1.2 对抑郁的影响
抑郁症目前而言是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经常出现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并且抑郁症与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人际信任度呈现着负相关的状态,抑郁症越严重,心理健康越受影响,人际信任度越低,抑郁症越低,大学生心理健康越趋向正常,人际信任度越高。抑郁和抑郁症是两回事,著名影视乔任梁被曝因抑郁症去世引发了多数人群对抑郁的关注,相对于其他疑难杂症,抑郁症可以事先预知,并且早期接受治疗是有痊愈的可能性,抑郁症不同于抑郁,抑郁属于情绪类,经常性的失眠是抑郁最常见的并发症,尽管抑郁症不属于重大病情,根据实际情况而言,中国大概有1亿人有抑郁症,换而言之,也就是中国总人口的14/%患有抑郁病,可是多数人不以为然,以为是负面情绪的出现,乔任梁的去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大学生的开学中,抑郁症并不少见,当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内心焦躁不安,严重者导致长期失眠,更甚至出现自杀顾问,抑郁症不仅是心理上的煎熬,同时也带着生理上的痛苦,不是大众所误以为的一种矫情做作,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抑郁症得不到治疗严重影响到了许多的大学生的正常生活。所以要不断改善心理情绪,不断提高人际信任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1.3 对自尊的影响
在2013年,在复旦大学发生的一连投毒案震惊全国,复旦大学上海医学研究生被害人黄某饮入室友林某在饮水机故意投入N-二甲基硝胺,投毒药品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剧性有毒化学品,最后黄某抢救无效死亡。投毒案的导火索只是购买饮水机的纠纷,林某家庭条件不好,当宿舍想要集体购买饮水机时,林某无力购买,所以黄某决定独自购买,独自使用,他觉得自己的自尊遭受到了损害,林某的心理开始扭曲,对黄某人际信任降低,人际信任大转变影响了林某的心理,并且开始蓄意杀人,并且东窗事发后开始拒不认罪,没有悔改之意,这就是大学生人际信任削减造成的心理健康扭曲的典型案例。林某觉得自尊的受到伤害,认为自己被舍友排斥,不被舍友接纳,人在社会交往中偶尔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要及时端正自己的态度。
1.4 对信任的影响
人际交往是社会构成的组成文化,当大学生之间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相似性、共通性。双方感到了一种归属感、可靠性,当二者熟练度越高时,信任程度就越高。信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交往中,存在大学生交往互动中,是一个专门为社交服务。人离不开社交活动,没法完完全全独立于社会之外,据调查研究表明,当人孤独值达到一定的程度值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达不到内心所需值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开始出现问题。心理开始躁动,烦闷,心理极大的受到了影响。根据一项调查结果表示,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同阶段男性之间交往的信任值要比女性之间交往的信任值要更高,在不同阶段时,大学生人际信任值是有变化的,大一学生对他人之间的人际信任值最高,到大三时大幅度骤减,大四创到新低,四年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值在不断降低。根据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来看,大一时大学生大多设施未深,初期大学是一座象牙塔,保护着大学生的一些社交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中添加了利益的因素,大学生对自己的一些友伴的信任度降低。无法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对自己的交往对象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有利的预测和判断。这也是人际交往中信任的对心理活动影响。
2 平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1 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
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平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首要任务,所以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交往状况,技术处理大学生的不可调节的负面情绪,矫正负面心理情绪,逐渐引导大学生的交往,找到知心朋友。要不断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自身对外界的敏感度一定程度生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的向往程度,有一些大学生加上天生的性格和后天情商和社交能力的话,达到一种自身控制能力强,滴人际关系敏感的状态,想要平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开始设立心理辅导班,矫正心理交往障碍的大学生,树立信心和自尊心。
2.2 加强社交手段,促进社交能力
尊重他人的观念,听取他人的意见,纠正自己的某些观念改变自身固有的思维方式灵活应变,在实际交往中多运用一些技巧增强别人的好感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学习社交礼仪,提高自身的修养,多思考,在一定程度 别人的感觉,培养高情商的行为习惯,让良好的教养深深的知植根在自己的行为习惯。脑海中,利用批判性思维,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短处出在自己身上,扬长避短,适当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合理表达出自己意见,对待人际交往中的分歧,增强对矛盾的处理能力,增强团队的合作能力,加强沟通。要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社交中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2.3 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我国大学生的父母大多数已经步入中年,并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对新媒体网络技术的研究运用较少,对人际信任和大学生心理教育关注度较少,大多数集中在对孩子科学文化事业的研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就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以及电视媒体进行宣传,增加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增加大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为一体,让大学生父母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用家庭教育辅助学校教育进行教学,平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交活动,端正价值观。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在学校中的引导作用。完善课程的设立,增加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课程,课程科目的直接教育是正确引导大学生生活交往的重要举措,可以不断促进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3 人际信任的三大主要过程
3.1 可信赖性
人际交往信任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可信赖,换句话说,用依赖更为贴切,人际信任实际上对友情的依赖度,两人交往程度越深,对其可信赖度就越深,安全感也是信任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交往之间,会在内心中产生一个预期,在交往过程中,对方的性格、习惯达到了心理预期,会开始逐步建立起信任,从而产生安全感,安全感的匮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感的建立就像母亲和婴儿一样,婴儿由于生理原因,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肢体语言,利用哭闹等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母亲通过安抚解决问题,此时婴儿对母体产生安全感、信任度,大学生亦是如此,当大学生有心理需求时,伙伴给予帮助,给予了友情支援,二人相互信任,在学校里与同学、对他人、对社会充满了积极性,同时也愿意给予他人帮助,促进大学生与人的积极交往,进而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3.2 忠诚
忠诚是人际交往中偏后的一个阶段,其性质有些类似信任,忠诚的产生是基于人们有一定的交往基础,加之相同的共识性,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信任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难度偏高的过程,从认知角度来看。它对自己的交往对象具有一定的可知性,了解对方的能力、资源、行为习惯,对自己的交往对象有着一定的可控把握,不会对对方的突发事件完全感到束手无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对方的行为动作,最后是对对方的一种认同感,对对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表示认可,并且自身也有着相似性,从认知角度来看,忠诚包含了真诚和信任等,忠诚极大地表现了人际信任的积极作用,并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忠诚就像是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可以改变个体对人际信任关系产生的“认知门槛”,改变个体心中的焦虑,营造一种被需要感,从而开始对群体敞开心扉,爱屋及乌,开始主动和身边的人交往,拓宽朋友圈,愿意接受陌生人的交谈,并且主动提供帮助,走出忧郁困境。
4 结语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利用日常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信任度,平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促进二者和谐共同发展,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更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能够推动人际关系的正确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琪.高职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
[2] 盛红勇,徐桂芬.大学新生人际信任和社交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3] 郭晓霞.高等职业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3(05).
[4] 陈成.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