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心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性科学,因而,对心理学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大学生“炫苦”现象的心理学归因》
【摘 要】本文所定义的“炫苦”现象是指行为者为了自我励志或利用极端的炫耀行为来获得帮助以摆脱苦难境遇而产生的异常现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重视对此类问题的专业化思考和危机预警。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群体中“炫苦”行为产生的影响,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该行为,得出非常规的印象管理、社会舆论的偏向、对无助境遇的对抗、退行型防御机制的启动、对自身挫折感的发泄等原因,为调控“炫苦”学生群体的心理、行为和有效开展辅导员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炫苦” 思想教育 心理学 归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147-02
一 大学生“炫苦”现象的概述
“炫苦”这个词语的最早出现是由一个展示自己吃苦的经历,曝光自己的“艰苦生活”用来励志的留学生引起的。通过本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观察来看,有较多学生,尤其是通过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存在着在QQ、微信、微博等网络上展示自身受到的辛苦遭遇的状况。人的每种行为都是有原因的,“炫苦”这种行为的出现反常于中国人以往的行为模式,一改先前的“要面子”的特点,有着复杂的原因。找到“炫苦”群体这种异常行为的原因,对于从根本上帮助这个群体摆脱困境有关键作用。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分析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从而做出判断,为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导。社会心理学把这种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作归因。本文尝试对大学生中“炫苦”现象出现的心理学原因做归因分析。
二 “炫苦”现象的心理学归因
1.非常规的印象管理
现在的社会越发地复杂,人们的某些行为更是越来越让人费解,大学生作为身处相对简单的社会环境中的群体,其行为中的典型群体行为症候群更值得关注。正常情况下,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总是选择适合环境的衣着打扮和言语举止,目的是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是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在社会交往中有意识地管理自己,来控制和影响他们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作印象管理与控制。正是因为印象管理的存在,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才有章可循,才不至于太唐突。
再加上中国人有注重“脸面”文化的特点,容易产生过度的耻辱感、羞愧感和社会焦虑。所以中国人习惯于遮掩自己贫穷、劣势的一面,否则就失了尊严、丢了面子。当然,在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群体中,显露出自身劣势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向普通大众炫耀自己的“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显现出自己可能给人留下负面印象的方面都属于非常规的印象管理。
2.社会舆论的偏向
在“炫苦”行为发生之前,不论他们对自身行为结局的哪种预测,都少不了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这种情形在朋辈影响较大的高校中更加明显。社会舆论是社会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组织活动施加精神影响的手段,是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对群体行为起着调剂、教育和管理的功能。社会舆论也是对人们的个性、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耻辱心等施加强有力的心理影响的手段。社会舆论以大家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为基础,自愿维护社会生活中风俗习惯和传统的人,就能获得社会舆论权威的维护。社会舆论伴随着“炫苦”现象的发生而开始,部分学生的此种行为引起了周围师生对这种行为的议论,议论中还夹杂着种种情绪表现。对于周围学生发生的炫耀困苦、艰难遭遇,甚至极端的因穷困而丢弃尊严等行为,学校师生对此现象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会认为他们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令人感觉羞辱,但大部分人则会认为他们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这样使他们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偏向,减轻了他们的羞耻感。
社会文化促使社会人的情绪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适当地予以表达。对于“炫苦”群体来说,他们在行动之前一定也预想过自己的行为将面临的评价和回应,他们应该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决定暴露自身的苦难和无助,在生存需要满足不了的情况下,就不会去追求自尊和尊重的需要。
3.对无助境遇的对抗
社会心理学中的对抗理论认为,人们试图保护和维持完成某些行为的自由,特别是与一个人生存有关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是以个体的生存需要为出发点的。“炫苦”学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抗的动机,对经济困难家庭出身的对抗,对生活中压力的对抗,甚至对命运的对抗等。在心理学理论中来讲,服从群体或者从众行为,对于个体来说是种安全的选择,脱离群体或违背群体就要冒一定的风险,但当个体受到的环境压力和生活影响时,这部分群体也可能采取这种方式来引起大众的注意,以达到让更多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苦难的目的,“炫苦”行为就是其中之一。“炫苦”学生在用大家不敢或不愿做的行为来警醒朋辈群体,释放自身压力并引起同类人的共鸣。
4.退行型防御机制的启动
弗洛伊德认为健全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他将人潜在的自我即本我看作是先天恶的,是一种趋向于使人走向对抗而不是合作的力量。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本我始终是无意识的。自我是永久存在的,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可能是由防御机制中人格的退行引起的。人格的退行,表现为超我对自我的约束力下降,最终造成理性或理智对本我实现方式约束的失效,以至于使人的行为呈现出孩提时本能化的特征。孩提时,哭闹等方式能够引起父母的注意,需要得到满足,发生人格退行的群体模仿幼年时候需求得到满足的方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炫苦”群体将自身的经历向大众展现,获得自身压力的释放,行为过激时采取各类哗众的方式,丧失了正常人应有的理性和认知,情形如同本我挣脱了自我和超我的控制而出现了人格的退行。同时这种极端的反常行为亦能使观众对他们的态度由无视、冷落变为留意、分析、理解,最终获得帮助以解决自身的问题。
5.对自身挫折感的发泄
苦难、困难、艰苦境遇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挫折,在思想不成熟的在校大学生中尤为明显。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 ,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心理学中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人类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经过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遇到了障碍,就产生了挫折,挫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炫苦”行为就属于这部分学生群体对自身挫折感的宣泄。当个体在遭受严重挫折后,个人会在情绪上表现抑郁、消极、愤懑等,挫折会使人产生反常行为。与上述的退行机制相对的是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像社会上存在的裸走、闹事一类“炫苦”行为可以被定性为威胁社会治安的攻击行为,目的行为的受阻引起挫折感,挫折感引起的攻击行为指向阻碍其目标的人或者其他对象,指望通过这种攻击行为获得困难的解决。遭受苦难折磨的群体,在挫折和压力下,会使身心产生不同的病变,如果主体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或意志品质,很难以用理性反思的态度对自己遭受的苦难寻找解决的途径,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抑郁,一蹶不振,甚至诱发神经性疾病。“炫苦”也是一种对挫折感的宣泄,炫耀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或者是一种宣泄愤懑情绪的一种途径。积极励志的“炫苦”群体通过炫耀获得了关注,例如:某学生在自己的网络空间晒出每天打工时数和手上因工作受的伤,在同学、朋友们不同的评论声中,他们的挫败感可能会因为利于他的那些评论而减少或转换成奋发的动力。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同情弱者的心理,“炫苦”者正是利用这种心理获得自己的强大后盾,作为支撑自己和反抗阻碍他们达到目标的人的工具,最终在外界的支持下摆脱苦难,获得额外的收获。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炫苦”行为,这些行为有着不同的行为背景,不管何种“炫苦”行为,“炫苦”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是达到自身目的的一种工具,作为辅导员老师,了解具体行为的根本问题是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或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本文对大学生“炫苦”这种行为方式的心理学归因,为学生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以期帮助同仁们迅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类似问题。
参考文献
[1]司汉武.心理与临界[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龙菲.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Z3)
[3]杨景生.生存压力之下的精神坍塌――评当代心理问题小说《无巢》《今夜去裸奔》[J].小说评论,2008(4)
[4]栗竹英.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的探析与干预[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