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000字结课论文
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篇一
《关于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和谐。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和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努力使自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能在不利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路,直到取得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此为目的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为学生的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业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以及创新、竞争、发展,提供人文关怀,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是建立在师生心理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校园突发事件,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心理有关的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离家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还可以使大学生学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摆脱困境,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措施
1.全员参预,构建学生心理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乃至生命,特别是心理危机,作为成长中的大学生,他们对心理问题往往缺乏自我意识,自觉、自悟、自调、自控能力欠缺,因而,需要营造心理关注氛围。在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包括宿管人员)都负有关心、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群体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实践表明,通过提供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个体身心症状的严重程度。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师、学生群体和家庭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应通过构建学校、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防治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加强学科渗透、“两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机关系部的管理服务;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生活、各种体育活动等途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强化育人意识,真正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态势,使学生在处处、时时、事事中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构建我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警机制
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要按照每个自然班设立一个心理观察员,院系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员,并按心理观察员、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组成的层层报告制度,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报告。(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继续做好学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预防与转化工作。院系每年组织对大四不能毕业学生、对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对大二、大三多门不及格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处分学生进行排查,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3)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学校成立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评估小组,对院系、校医院、心理咨询老师等报告上来的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风险评估。(4)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的信息收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5)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学校及时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名称、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调查结果、学院上报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的心理评估结果和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及心理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反馈给学院。
3.专兼结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
全体专兼职学生政工干部、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骨干力量。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心理疏导、心理关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抗挫折的能力。院系党政领导、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学生专兼职政工干部、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的与学生谈话,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问题;对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报告系书记和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并积极配合讲究技巧做好周围学生工作,为其缓解心理症状创造良好的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环境,这样通力合作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4.师生合力提高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现实中,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的片面性及种种顾虑,使得一些学生远离心理咨询中心,不愿或不敢涉及咨询部门。这就形成敢于上门咨询的人是对心理健康重视的人,这些人反而不会出大的问题;而可能出问题如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的人,往往是不来咨询的人。预防这类人的心理危机,需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危机干预的宣传,依靠广大师生的觉察力和敏感力来群防群控。
我院现有在校生达五千多人,仅靠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辅导员的工作是很难把心理关怀落到实处的。目前很多辅导员要面对几百名学生,我们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就要发挥学生组织、班干部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助手、耳目。事实上,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辅导员和学生往往是第一发现者,因此,要通过组织、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与此同时,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由心理委员联络宿舍长,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和培训来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互助友爱的人文关怀氛围,降低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归宿感,为学生构建心理沟通、心理支持和信息传递系统,提高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从某种角度讲,和谐大学的建设归根结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所以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在学校管理、教学、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今后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在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形成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相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将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蕙.教育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
[2]严欣.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丛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3]郑声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要.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篇二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运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压力,导致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心理健康不良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专家、学者和《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新闻媒体都进行了调查和大量的报道,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有心理障碍达到了30%以上,并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呼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正确认识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优势,对于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正常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
人们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又是丰富多样的。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了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要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智力正常:(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人格健全,正确的自我理念,了解自我,悦纳自我;(4)意志健全;(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能力强,正视现实,接受现实;(7)心理行为与年龄相符。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思想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业求职理想和个人能力间的矛盾而造成困惑、焦虑;激烈的竞争和缺乏自信的矛盾而造成的心理自卑;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当前的大学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到过多大的打击、挫折,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当生活、学习、恋爱稍有不顺利,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波动,影响到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调节能力差。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这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复杂性,使得一些学生在交住中遭受挫折,进而自我否定,产生自卑,陷入苦恼,甚至产生对抗的攻击行为,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
3.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感受到对自己过分理想化的要求与自己现实表现之间的冲突。他们对自我评价不成熟,有时为取得的一点成绩而过高评价自己,对自我充满信心;有时又会因微小的过错对自己评价太低,产生自卑心理,常常是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影响,很多学生因此遭受巨大的痛苦。
4.失恋。大学生心理不稳定,对恋爱中的情感问题处理能力也较差,部分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端严重的生活事件,一旦恋爱失败就难以自恃,陷入悲观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使得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生活规律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由此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影响
大学生阶段正处在人一生各系统器官发育的高峰期,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的特点、方法、手段可以使身体形态、机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有助于消除、纠正、克服心理障碍,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和发展。
1.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主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利用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技术练习时,应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树立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游戏和竞赛教学时,应注重激励学生增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在考核课中,注重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焦虑等各种心理负担,增强学生耐挫折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竞争能力、应对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2.体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缓解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运动竞赛有很多是需要多人参加的集体配合活动,不论是体育游戏,还是激烈的比赛,还是体育社团的活动,这种集体性的活动把每个人的能力完全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有利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这样对自己也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3.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就要与其他人接触、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体育运动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有利条件,通过体育运动增进了相互了解、交往,提高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平等相处、礼貌待人的良好性格特征,达到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增强了社会的适应性。
4.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心理
体育运动是通过克服困难,经过激烈、紧张的对抗、竞争来进行的,也是需要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拼搏进取,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5.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运动生理学已经充分证明了体育运动对人体五大系统及各器官的积极良好的影响,参与体育运动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志完全真实地表露无遗,易于发现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消除了心理疲劳,有利于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四、结束语
一位联合国的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将来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经,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艳.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O06,(1):91-93.
[2]季浏.体育与健康[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 J ].体育学刊,2004, (1 ):87-89.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篇三
《试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摘 要: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是这一标准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标准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诸如网络成瘾等十分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及早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智力正常并具有基本符合客观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下就表现为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遇到更多的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成为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
二是具有正确的上网目的,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三是对网络信息有辨认真伪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像汹涌波浪迎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真伪难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运用现有的知识,理智地辨认真假信息,并能够有勇气及时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
四是了解各种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
五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二,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性为主。
第三,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能珍惜友谊,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赏并向往美好事物,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创造美。
一个网络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方面表现为能遵守网络道德,恰当运用网络调节情绪、宣泄情绪,因为网络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论是在网上(虚拟社会)还是在网下(现实社会),积极的情绪总是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第四,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获得协调的发展。他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行为协调主要表现在行动的计划性、一贯性与统一性以及言谈的逻辑性等方面。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下使用网络。他们能认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逃避现实生活,躲进网络,不将网络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后.不只依靠网络缓解压力或焦虑,能主动寻求现实社会中的支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