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浅述论文2000字
大学心理健康浅述论文2000字
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恋爱等方面。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对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浅述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心理健康浅述论文2000字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恋爱等方面。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Abstract As society changes, increas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caused great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inly in learning, interpersonal, lov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降低,录取人数逐年增多。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提出扩大招生规模的第二年,2000年的招生规模约为200万人左右,而截止到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达到了700余万,十五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0余万。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规模日渐扩大,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掌握专业知识、拥有新思想的前沿力量以及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都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社会各界期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
然而,高校的培养结果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期望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表现最为突出得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待增强,近年来各地频发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更是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质疑。与其他问题相比,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个体的专业学习能力与道德塑造。有鉴于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缓。笔者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梳理,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观察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点。“一个探索者在任何领域中的工作总是从创造该领域中有用的语言和概念开始的”①准确的概念才能保证我们研究的准确性以及逻辑的清晰。
(1)大学生。在我国,大学教育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级教育体系。相应得大学生的外延就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是在接受了一定年限的高等教育之后的深造阶段,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刚迈入高等教育门槛的专科生、本科生有很大差异。本文拟定的研究范围较大学生的外延较小,仅仅包括参加普通高等教育统一考试而录取的专科生、本科生。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标准。不同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都不尽相同。无论是统计学、社会学还是专业的医学领域都试图对心理健康下一个统一的定义。然而,纵观国内外的各种定义,要么就是过于抽象以及空范,要么就是描述性强而缺乏一定的理论性。这一定义所表现出的不统一性反映了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解析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学、医学研究的范畴,它的内在也蕴含了社会观念、社会态度以及社会环境等相关问题。对于非专业出身的笔者来讲,明确心理健康的定义实有难度。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仅作些浅显描述,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内心与客观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和谐的一种持续而又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可以积极成长来实现自己的潜能与价值,当主客观发生不协调时能够自主调整而恢复到原来的协调和谐状态。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某种单一的问题,而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集合。有的学生只有一种问题,而有的学生身上则表现出几种心理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定感、安全感,而陌生的环境容易令人不安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新生更是如此。大学新生从高中校园走向大学校园,从熟悉的故乡走向陌生的他乡,面临着生活氛围变化,陌生人相处以及语言、饮食习惯这样一种适应过程;而且对于很多习惯了受宠而不独立的学生而言,需要自己独立决定某些问题,自己独立动手从事某种活动。无论是生存环境的改变还是学会独立的过程,都会给新入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与不安。如果这种困惑与不安不能被学生个体进行有效调适,将会产生诸如迷茫、困惑以及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从而出现因环境不适应而带来的焦虑、抑郁、挫折等心理体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
(2)学业方面的心理问题。学习乃学生的天职,学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活动。大学的学习内容、方法以及授课方式与中学阶段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同学不能够很快接受这种差异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是因自我定位不准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是学校的尖子生,是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宠儿。带着这种优越感的学生在面对其他比自己更优秀同学时则显示出了一定的落后。如果不能够准确自我定位,这部分学生将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与嫉妒心理的加强。二是学习动力不足带来的心理问题。从争分夺秒、严格管理的高中到学习氛围相当宽松的大学,失去了原有的约束,一些同学开始自我放纵而不认真学习,带来的结果就是课程的重修甚至被勒令退学。许多同学因此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压力而出现心理过于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3)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人是群居性动物,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内在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衡量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迈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大学有着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人际交往环境:同学生源地多元化,同学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喜好及行为偏爱出现较大的差异。能否认识这种差异并且相应得进行人际交往的调整成为理顺自身人际关系的关键。然而在大学新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对差异认识不到位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的缺陷的问题。再加上独生子女中存在着过于自我、唯我独尊、任性等问题更是加剧了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的出现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人际交往恐惧、紧张不安、焦虑抑郁以及人际交往挫折增强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这个体的健康成长以及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
(4)婚恋及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大部分处于18~2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对异性、爱情、性体验有强烈的追求欲。然而大学生对爱情与性存在着一定的认识模糊,对恋爱发生与维系的各种准备不足,无法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在性方面缺乏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以及性道德不成熟。发生在恋爱与性中的种种问题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度以及自我解决的能力,从而使得一些学生在情感上出现障碍,常常因为恋爱问题出现迷惘焦虑,压力大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事例。
3 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路径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上也应有多元化的选择。
(1)建立同学―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三级预警机制。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如此。心理问题发生之前,总会有一些比较异常的微小行为出现,如沉默寡言,逃课厌学,神情恍惚等情况。为了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应该在这些异常行为出现时进行早期干预。同寝室的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紧密,是发现这种异常行为的最佳人员;辅导员作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在班级管理中发现相应的问题时应及早介入;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接待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发现苗头性问题时,心理咨询机构应及早对学生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防止问题的恶化。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抓手,因此必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给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出足够的学时,不得随意更改、取消相关课程的设置,在师资力量配备以及硬件设施安排上必须给予同其他专业课程同等的投入。另外,鼓励专业课程的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中加入相应的同本专业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得到扩大。
(3)发挥校园文体活动的作用。校园文体活动承载着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同时丰富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兴趣的集合体,对于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有裨益。高校应鼓励并支持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发挥他们在凝聚学生,增进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同时,高校党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应根据教学安排组织相应的文体比赛,如运动会、演讲比赛。鼓励并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增强学生与他人、与集体和谐相处的能力,并且在丰富的活动中释放他们的各种压力。
注释
① [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
参考文献
[1] 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2] 刘艳,祝茂凯.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3] 陈光磊.心理健康标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心理健康浅述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