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的论文3000字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的论文3000字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的论文3000字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已刻不容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3000字论文篇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讲述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态,犹如一条线,而人身上的优点,就像一颗颗珍珠。良好的心态会将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而一条脆弱的线,会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价值,”的确,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在大学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应势在必行。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更好地适应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形势,成长为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理论教育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基础与桥梁,只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了高校德育内容的完整性,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问题:

  (1)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差。我们强调大学生生活要“自觉、自律和自省”,“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往往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在学习方面,存在被动学习现象,无法较快的拜托中学“逼学”、“填鸭式”学习思维,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衣服裤子、床单被罩请人洗。且现在多学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父母怕孩子受苦事事包办,学校老师“宠着”,一旦在学习、生活和感情上遇到一点波澜,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怀疑自己。

  (2)追求怪异,讲求独特。“90 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并没有能够供其进行参考和一起成长的伙伴,所以通常喜欢跟着时代潮流,现在的“哈韩”,“哈日”现象使“90 后”盲目跟风及模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因为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父母来包办他们的一切事情,自己洗衣服和做家务的次数很少,经济以及日常事务方面都过分的依赖父母。

  (3)社会交际能力薄弱。当前进入大学的都是90 后学生,面对的是新的室友、同学和老师等,由此形成的同学、师生和异性关系让很多学生极不适应,有的学生一直在父母呵护下长大,从未离开过,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帮助人,生活在自我闭锁的世界中,没有倾心交流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时无人可诉。

  (4)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他们成长的道路变得更加顺利,他们的成长被赞扬和呵护不断的围绕着,优越感太强,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着阳光和笑脸。但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使这些“90 后”大学生们的心理太过脆弱,不够坚强,一不小心就会丧失信心,严重的情况会导致他们形成厌世的情绪。笔者在本院校系对于“对待挫折态度”的调查,经过调查的100名“90 后”新生,在遇到挫折后希望“总结经验,重新来过”的人占73%,大部分“90 后”大学生心理素质过差,没有足够强的抗挫折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对待“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社会、家庭、个人以及学校的共同作用促使着这些特点的形成。在对待“90 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时,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对他们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利用,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育形式。首先应该对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特点予以承认,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对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加以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按照贴近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不能再是一般的心理学理论传授,要有活动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还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高校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按照相关编制规定合理确定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人数,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教师和学生心理辅导员多方面联合组成的工作队伍。在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队伍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争取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专业发展背景互补、多学科人才融合、专业综合素质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学习培训,把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培训计划,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资质,同时尽快解决从事此项工作教师的工作量与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到轻松、民主、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可以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还要动静结合,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

  (6)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霞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3000字论文篇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摘 要】众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参差不齐,各研究结果之间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解释的现象,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策略与措施时无明确的理论依据,这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方法、评定工具、比较常模、研究者本身和科研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各项研究的可比性、重复性较差,使研究结果的循证指导意义较低。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研究 认识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愈来愈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关注。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报道较多,但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却参差不齐。各研究结果之间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解释的现象,使得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策略与措施时无明确的理论依据,也导致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无所适从。笔者认为,目前众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仅能为高等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参照与借鉴,而不能提升到专业、独立、统一的层次,因为其研究结果的循证指导意义较低,各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与重复性较差。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评定方法的选择问题

  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心理健康评定方法比较多,有测验法、比较法、观测法、会谈法、自我评价法和产品分析法等等。对于群体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一般采用测验法。由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其评定方法具有的相对性,导致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评估同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可能会得到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例如,有资料显示,用测验法评定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有16.51%的大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而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组人群采用自我评定法评定时,却仅有10.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差”或“较差”[1]。因此,在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不同评定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结果一般无重复性和可比性。

  2.评定工具的使用问题

  2.1评定标准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未编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标准,多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采用的评定工具仍然是从国外引入的,包括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人格量表[2]。前者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SAS、SDS等,其中大规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时,以SCL-90居多,该量表在1984年[3]、1986年[4]引入;后者有MMPI、16PF和EPQ等量表。它们均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研究过程中,只能用于借鉴和参照,虽然许多工具经过了一定的“中国式”修订,但其信度与效度仍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局限性,通常不能单独使用以确定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

  2.2评定人员使用的问题

  在不同的研究中,评定人员对评定标准的掌握程度、操作水平和适用范围均存在差异,有可能导致同质研究结果的无可比性。例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是用来衡量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的,对于有心理症状的个体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却并不适用于评估正常人群心理健康的研究[5]。但目前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人员并不了解SCL-90的具体性质,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不恰当的测量、比较分析和解释,最终导致在相同性质的研究中,出现了矛盾的、无法解释的结论。

  3.对照常模的选择问题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所采用的常模有全国常模[6]、全国青年常模[6]和全国大学生常模[7]等等,这些常模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常模应随着地域、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为其必须在样本组和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8],而当前的许多研究中,SCL-90评定量表仍然使用的是1986年的全国常模,并没有考虑到时间对常模的影响,忽略了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机械地依赖于常模,缺乏综合评判能力,因此所得出的科研结论是不合理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5]、可靠性和重复性。

  4.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等相关概念的解释问题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各自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观点,目前学术界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心理健康的定义[9]。因此,不同科研领域的研究者由于其学科背景的不同,虽然有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方法一致,但对其结果的理解、分析、评价和解释的概念框架或理论框架却各不相同。例如,关于“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概念,在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研究者中,通常认为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或在发展中遇到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体心理状态受到一定影响的大学生就是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而从事精神医学的研究者则侧重于将具有严重异常心理(行为)表现或具有某些精神病性质症状的大学生才认为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2]。所以,基于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理解、观点不同,使得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并不是在同一概念上解释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在最后研究结论上的不一致,也使得分析和理解的涵义各不相同。

  5.科研设计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众多研究中,虽然各项研究均有严谨的科研设计,例如,有些研究采用了随机的分层抽样方法、具有一定的样本容量、设置了对照或选择常模进行比较等等设计方案,但由于不同的研究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也有一定差异,而且研究对象的家庭状况、个性特征、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方面等等千差万别,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因此,即使采用相同的科研设计方案,对均是大学生的不同观察样本的研究很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从而导致对结果的解释无法产生共性,不能泛化,也不能提升到专业、独立的层次,更不能简单地将各种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定为“差”或“有问题”;相反,只能从不同的研究对象入手,分别评价、解释不同的研究群体,即样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不可轻易地将研究结果泛化。

  6.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是一连续性变化的现象

  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是一连续性的动态过程,在正常与异常之间通常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更多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的困惑、成就动机过强、学业期望值过高、恋爱心理的困惑、自我认知的失调,以及就业择业困难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等等心理问题[10]。因此,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确实比一般社会成员要大得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知识层次较高,善于思考;同时,现今社会人的角色的多元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提升,以及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等等,都可以使现代大学生逐渐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现代社会、校园和家庭环境。因此,大学生在某一阶段有可能有心理问题,但通过调整,很有可能转变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当然,也有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从心理健康的个体逐渐发展为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故心理健康与否可能在评价过程中仅是一过性的现象,而非固态的表现,所以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应考虑其心理变化的连续性;同时,还应考虑不同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当样本含量不足时,通过某一组样本简单地、笼统地推断总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时,其代表性较低,可靠性差,说服力也不强。

  总之,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较多,我们在借鉴、参考众多的相关研究结论时,应考虑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但也应考虑到这一群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尽可能科学地、准确地评价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建中.正确评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5):11.

  [2]裴学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暴露出的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4-535.

  [3]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4]金华,吴文源.中国正常人SCL-90 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260-262.

  [5]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7.

  [7]安雅然.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5-37.

  [8]王晓均.当代心理测量[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2

  [9]何光耀.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把握[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21(1):38-41.

  [10]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134(5):932-9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3000字论文篇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2009(11)

  [3]史济纯,陈玉民.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天下,2011.8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2.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3000字

257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