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现代大学生都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大学生活的质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篇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文章归纳了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对策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一、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大学生活的质量。大学生的交往总体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属“自我中心型”,凡事都想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顾及他人感受,缺乏包容心。另一方面是,学生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总觉得自己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旁人的注意,对别人的反应过于敏感。还有就是他们不懂得交友的原则,找不准自己的位置,缺少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因而觉得别人虚伪等。这些原因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面子心理。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则懊悔不迭。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

  2、冲动心理。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但实则是冲动表现。象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把事情搞糟。

  3、自卑心理。据某校调查,该校大学生中具有明显自卑感者占总人数的28%―30%。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心,处事过分小心谨慎,在交往中畏首畏尾。一般说来,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自惭形秽,感到这不如人,那也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种人在公共场合一般不是积极主动参与,而是消极被动、过于警觉,极易受挫。

  4、自傲心理。自傲就是过高地评价自我,在交往中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在交往中表现盛气凌人、自命不凡、自视清高,常使交往对象产生难堪、紧张、窘迫与心理压力,不能平等交往。自傲心里严重的人,必然使人人际关系紧张。

  5、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就大学生而言,嫉妒心里主要表现是:对他人的成绩和长处不服气,甚至抱以嫉恨,看到别人冒尖不甘心,总希望别人比自己落后。看到别人处于劣势则感到莫大安慰。有嫉妒心理的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是讽刺、挖苦、挑拨,甚至采取不合法、不正当的行为,对他人和集体造成种种伤害。

  6、封闭心理。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表现不明显,被人误认为封闭,实际上他们是情感深沉,能帮人一帮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大学生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社会上生活态度的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交往也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加剧了竞争。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产生了人际交往壁垒,现在生活的富裕减少了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人际往来不再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这种生活态度主流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形成。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中的规律是追逐利润。财富这种价值观对人际交往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误区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家长们把独生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有的家长为孩子创造了一切。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常常只要求他人关心自己、迁就自己,而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更难以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和尊重他人,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他人的标准高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屏障。独生子女被包围在长辈的呵护下,他们没有交往的欲求、动机和机缘,推迟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以至于到了大学仍然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难题、人生挫折的能力,由此会造成某些大学生面对交往不知所措、失意、灰心、冲动,甚至走向极端。

  3、学生自身原因。有的学生受关注过多导致自我中心。这类学生往往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里都倍受关注,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能为别人着想,而人际交往一重要的原则是价值的互相支撑,每个人在交往中必须给对方以支持和“面子”的维护,只顾自我感受或老想成为人际中心,这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则缺乏应有的知识,大学生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如社会任职(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角色认知和人际认知)、交往原则、交往技巧等知识。

  三、解决大学生交往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把握交往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4、互助互利。人际关系是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需要为基础的,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这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

  (二)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要有真诚待人之心。对他人诚实无欺、胸怀坦荡、心口如一。真诚待人是人类良好道德的具体体现,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个性品质。大学生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具有真诚待人之心,摒弃一切以利用为目的虚伪的人际关系。

  2、要有谦虚、谨慎、自信的风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都要做到谦虚、谨慎、自信。谦虚能使人自己认识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能缩小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谨慎能使自己有选择的交往,能使自己清醒而不致盲目交往而失误;自信能使自己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3、要有乐于助人的品质。乐于助人是人际交往中一贯倡导的美德。乐于助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热情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并尽力帮助他人。热情能给人温暖,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加人际吸引;助人能给人帮助和支持,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特别是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伸出温暖之手,这样的友谊和交往是经得起考验的。

  4、要有宽阔大度的胸怀。胸怀宽阔是一种对人豁达,不计小隙的品格,是对人们缔结友谊的必备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成功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具有宽阔大度的胸怀,学会尊重人、容忍人、理解人,特别是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意见、隐私和劳动等,同时要严于律己,遇事不斤斤计较,学会体谅悦纳他人,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这是赢得他人信任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必须学会交际的技巧

  成功的人际交往不仅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还要讲究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以下技巧:

  1、掌握分寸,积极有度。每个人都有不可随意步入的心理敏感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如此。所以,正确的人际交往必须把握好度。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明确交往的向度、广度、深度和适度。懂得与哪些人交往,交往的目的是什么,交往的范围,程度及分寸,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2、善解人意,角色换位。不管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在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交往的对象能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需要大学生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多一份“人情味”,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

  3、整饰自己,展示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似乎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周围总有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乐意和他交往的人,而有的人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要学会整饰自己,展示魅力。所谓整饰自己是指交往的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行为来表现自己,以获得他人对自己好印象的过程,这是一种社交技巧。通过整饰自己,就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社交魅力,获得别人的赞美,满足自尊的需要,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

  4、加强自我意识,重视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不良的第一印象会使双方不愿意保持关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被这种不良的印象所覆盖。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双方容易接纳,缩小距离,愿意交往。因此,大学生应当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以期达到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情绪。

  人际交往是一项活动,交往的成功必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交往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没有亲身的实践也不可能保证你有真正的朋友。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篇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

  摘要: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彼此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产生友爱互助、欢乐、依恋之情,满足其归属与安全的需要。良性的人际关系将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应对

  大学生,从迈入大学的那天起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人际关系,就需要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友谊,寻求慰藉,并从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真正体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过好大学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可面对崭新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认知的偏见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的认知。影响大学生人际认知的偏见主要有:

  1、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从而影响认知效果。由于最初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等等的观察给对方做的初步评价,因而总是表面的、片面的。

  2、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时,往往从这个人的某种特征或品质出发,对他作出总体判断。这种特征或品质起到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认知者表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表明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以点概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我们所说的子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学习好即三好学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是指对人的知觉并非出于对客观对象的直接交往,而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间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就已经掌握了某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投射到对象身上,影响对知觉对象的认知。先入印象形成于交际之先,基本上是对一个人过去情况即他的历史的了解,只能说明对象的过去,而不能真实反映他的现在,更不能证明他的未来。先入印象对认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我们对某人形成了一个好的先入印象,就会在交际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他,给他以好的评价。比如对有名的作家,人们总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触之中,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气、观察能力、气质等等,甚至把他作为心中的偶像。对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事先听人家说他不错、很可信,我们就会较快地与他建立友好关系。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则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对他不友好。比如,如果听说一个人干过偷鸡摸狗的事,一旦丢失了什么东西,就会怀疑他。先入印象往往成为人们认知的基础,它宛如认知的一幅有色眼镜,戴上它看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某种不变的颜色,从而影响知觉的客观性。

  4、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认知者把自己的特征、爱好、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认知对象身上,假设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从而作出不合乎实际的评价。其特点就是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抹煞或无视自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认知对象的区别,以主观统摄客观、自我统摄非我。比如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以为别人也爱听,客人来了就放起时髦的曲子;爱吃鲜鱼的人,以为别人也不嫌鱼腥;自己不抽烟的人也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会抽烟,因而客人上门,总是忘记以香烟招待等等。然而,认知对象与认知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人际认知中,我们应该从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客观地认识他人。

  5、自卑羞怯。自卑和羞怯,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虽然主观上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欲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则不敢进入社交场合,惟恐受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对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情不自禁的紧张和恐惧,回避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严重者就表现为社交恐惧症。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极度自卑的人,往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过创伤的。一般说来,自卑感强的人较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们自尊心也很强,但他们不是积极进取以获得自尊,而是消极退避以保护自尊。正是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愿坦率地与人交往,对集体性的或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采取躲避态度。自卑感强的人惟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别人对他的轻视,常常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为造成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

  1、保持积极处世态度。

  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世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方式。人生总是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获得与丧失等交织在一起的聚合体。然而,积极处世的人或悲观消极的人都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解释,以不同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这就势必制约着他对别人是抱开放态度还是闭锁态度,是热情主动地交往还是冷漠地拒绝交往。乐观者更多地看到世界的光明美好,因而积极地去生活和奋斗,坦诚地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悲观者则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总是闷闷不乐地与世隔绝开来。

  正确地对待人生,以平等的态度与人交往,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就会达到人们之间心灵的沟通,理解的愉悦,事业的成功,人生的乐趣。

  2、战胜人际认知偏见。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与人交往比较是为了取长补短,促使自己进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认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偏见甚至成为交往的障碍,只有努力克服认知偏见,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唤起对方的积极反应,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战胜人际认知偏见,关键在于树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自己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松,才能坦然自若,沉着镇定,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要时刻记住: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

  同学们,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换和流通的过程。“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其知识必然是贫乏的,他只能是井底之蛙。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通过与别人亲密友好地交往,获得别人的真诚批评与帮助,从而促进自我完善。近朱者赤,大学生主动和周围优秀的同学交往,能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培养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五个方面。

  (1)真诚。真诚是一种对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示。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的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的友谊地久天长。相反,虚伪则是交往的大敌,谎话、欺骗、捉弄、自私是断送友谊的恶魔,必须坚决抛弃。

  (2)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人持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社会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克制是一种能够容忍的意志品质。与别人交往,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这种豁达、谦和的态度对发展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应是有理、有利、有节。如果只为一时苟安,忍声吞气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也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自信是对自身的一种具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关系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自信者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而,在实际社会活动中有些人往往缺乏这种精神,面对交往常常采取逃避态度,缩手缩脚无能应对。想与人交往,又怕别人拒绝、嫌弃,因此不愿在公开场合路面,在众人面前局促不安。

  (5)热情。热情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形态,是对某种事物肯定的、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反映形式,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社会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总之,交往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唤起对象积极的同类反应,能使彼此间随着交往频度和深度的增进而建立起越来越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北京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1.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2.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

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2000字

4.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毕业论文

5.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

253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