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心理健康重要性论文
浅述心理健康重要性论文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阶层的广泛关注。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述心理健康重要性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述心理健康重要性论文篇一
《试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450000)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观、世界观对自己以及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是由认识、观点、信念和理想构成的。我们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教师的世界观与心理健康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2-02
1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效果的关键因素。下面仅从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一些分析。
1.1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同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水平较高有很大关系。
当前,由于多年来社会选材机制中的逆向淘汰现象和教师地位的偏低状态,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出现了滑坡,这导致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现出一些突出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一职业适应性差
表现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乏职业自豪感,甚至跟看不起教师职业,并为此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性格上过分内倾,不愿意同学生打交道,在与同学的接触中缺乏积极体验;工作中自我效能差,自信心不足,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少长远打算,得过且过。
1.1.1因各种认知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
(1)知觉误差:主要表现为主观武断、偏听偏信等。
(2)理解误差:主要表现为误解。
(3)社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等,许多成见、偏见都与此有关。
1.1.2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等。
1.1.3 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表现为与周围的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密切配合,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经常表现出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主管偏狭、多疑、懦弱等等不良性格。
1.2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部1991年第13号文件中提到:"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这既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当前教育实践中大量事实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体表现如下:
1.2.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一个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虑、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1.2.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讲道理,恐怕每个老师都会说学生和老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全部老师都能够让学生产生这种感受的。
1.2.3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个别教师不健康的心态有时会影响学生的态度,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是同教师消极的态度有关的。
2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或看法,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教师不正确的观念中找到原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
2.1 教师的人性观与学生观。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取决于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尤其是教师怎样理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这就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学生观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发展观是指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根本动力和内外因素的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本性和发展动力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生观和发展观。在教育实践中,这些不同的观念对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
2.1.1 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这一观点在口头上是无人反对的,但在实际上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并不是全部。
2.1.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忽视了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看不到人是能够参与和影响自身发展方向的,忽视了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其结果,使学生在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愉悦体验,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受到严重摧残。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转变陈旧的发展观。
2.1.3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系统,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既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柔嫩的小草。教育为社会培养的人才也应符合社会生活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何况人本来就存在普遍的差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人,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价值。这本来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却很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硬要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的人,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能力的结构上、能力的类型上、能力的水平上等。在不同的方面只要能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都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教师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 2.2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与质量观。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功能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对教育质量观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与质量观,才能自觉推动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当前理解教育的价值与功能重点抓以下几点:
2.2.1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是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的工具,是继承、弘扬文化遗产的手段,同时又是影响主流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必须发挥好文化遗产的传递功能。这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
2.2.2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渠道主要有三方面:
(1)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3)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作用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使教育能够更好的发挥这一作用,当前的教育改革应在调整教育结构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两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2.2.3 教育的政治功能。任何一种教育所培养的人都是有一定政治观点和立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人。发挥教育的政治的功能,就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
2.2.4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使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就必须面向社会需求设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2.5 教育的发展功能。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外因。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必须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与方式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体现系统性、灵活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原则,使学生既能得到全面发展,又要学有特色、学有专长。当前,特别要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2.3 教师的人才观和评价观。人才观是对人才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教育者在人才观上的差异会直接导致评价倾向的不同。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差异和自主选择的自由,追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统一。
3教师的世界观与心理健康
3.1教师的人生观与心理健康。
人生观是价值观中的核心成分,主要是指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对人生观的认识,提决定着一个人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及其生活方式。人生观的不同会对人们的心境产生长期而稳定的影响,因而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比如,以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为主要生活目标的人,会从自己的奋斗中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从自己的奉献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他们的心态比较容易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和愉快、平和的良好状态。为了防止消极人生观的不良影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有以下几条建议:
3.1.1 赋予生活的意义,让生活充实起来。人们每天的生活内容似乎处在是处在不断地循环之中,就拿教师来讲,每天都是吃饭 、睡觉、上课、下课,于是有人说:"真没意思"。这里就有一个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问题。生活需要用"心"来感悟。我们不要期盼生活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感受。"平平淡淡""反反复复"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作为现代人,过好休闲生活,对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听音乐、练书法、绘画、下棋、打球、逛街、设计制作几件衣服和小饰品,可以使我们感到生活的惬意。生活是多彩的,多彩的生活会给我们带来好心情,会使我们感到生活得美好。
3.1.2 追求淡泊的生活境界,少一点名利之心。我们中国人对名与利看得比较重,已将成为一种观念沉淀在许多人内心深处了。如果少一点物欲,少一点名利之心,多一点精神追求,可以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情趣。
3.1.3 正确对待苦楚,学会快乐的生活。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有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由遗传习得的欲望组成,它受本能的驱使,遵循快乐原则行事。沉迷于吃 、喝、玩、乐之中,就是对本我不加约束的结果。痛苦与快乐只是一种感受,受人的价值观制约,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3.2 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
人的认知水平是决定心理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人一旦陷入思维的误区,就很容易造成认知偏差,从而导致挫折与困难。以下的认识误区就是经常困扰我们的因素。
3.2.1 不合理的比较方式。人们生活中总要与他人进行比较,但比较的结果常因比较的方式不同而大相径庭。不合理的比较方式主要有:
(1)总是与所得多于自己的人比较
(2)一己之长比彼之短
(3)爱同身边熟悉或身份地位与自己相当的人进行比较
(4)以自己的行为尺度和行为准则为标准与他人作比较
3.2.2 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模式。"情绪不好-往坏处想-情绪更坏",这就是导致一些人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模式。要摆脱这种思维模式,首先从转变世界观入手,要有广阔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3.2.3 钻牛角尖。
钻牛角尖,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条道跑到黑"的人。这种人的思维特点是:单向的、封闭的、形而上学的、经验性的、求同的。
3.3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心理健康。工作态度与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会把教育工作视为终生为之为之奋斗的事业,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只是把教育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只是一种职业。"事业""职业"
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工作态度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把视教育为"事业"而积极工作的人成为A,把视教育为谋生的"职业"
而消极工作的人成为B,对他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做一下比较: (一) 抱负水平和心理感受不同
A.有崇高的理想追求,重精神生活,感到生活充实,有幸福感。B. 没有崇高的理想追求,重物质生活,常感到精神空虚。
(二) 主体性水平不同
A.工作积极、主动,有创造精神,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B.工作消极、被动,平老经验办事,主体行为能很充分发挥。
(三) 意志品质不同
A. 工作不畏困难,能正确对待挫折,意志品质坚强。B.困难面前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受到挫折后容易退缩、消沉,意志品质薄弱。
(四) 心境不同
A. 不满足现状喜欢探索性工作,工作中感到有兴趣,工作紧张也是一种享受,心经经常保持良好状态。B.工作不思进取,没有新意,从事的基本是重复性劳动,感觉枯燥无味,工作成了负担,心境时常处于消极状态。
(五) 责任感不同
A. 工作负责任,不揽工委过。B.责任心差,不但负担责任。
(六) 自我发展的水平不同
A. 潜能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B. 潜能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没有成功感,达不到自我实现的理想水平。
在实际工作做中,可以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
1. 培养工作兴趣
2. 增强自我效能感
3. 使工作内容丰富化
4. 要有一颗平常心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转变工作态度首先要转变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要充分认识当代教育对人自身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现代化经济建设,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了解教师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荣誉感,以能做一名人民教师而自豪。再次,要努力向当代优秀教师学习,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的鞭策和激励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自觉地转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消极的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J.M索里、C.W吉尔褔德著
[2]《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贾林祥,《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6期。
[3]《中国教育危机报告》,黄白兰箸,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版。
[4]《学校心理教育》,陈家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5]《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贾晓波著,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