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浅析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在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篇一

  《中国心理学的先驱》

  摘要:周先庚教授早期留学美国经历,对其此后从事心理学研究乃至一生的成就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不仅是汉字心理学和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更是中国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军事心理学的先驱。文章对周先庚教授的生平做个梳理,并简要介绍他的科研成就及其贡献。

  关键词:周先庚留美心理学

  1周先庚教授简介

  周先庚,1903年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是我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教育家。1916年,年仅13岁的周先庚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就读理工科,1924年毕业后到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文法科学习图书馆学1年,这一年里,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他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1930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到欧洲考察,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和柏林逗留1年。写了论文《心理学的电影观》,发表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接着他途经波兰、苏联,于1931年回到北平任职于清华大学。1937年起任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心理学教授,复员后回清华。194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考察一年。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职于清华大学,195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教授。1982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编委。1984年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顾问,1985年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顾问,1986年应聘为北京心理学会顾问。

  2科研成就及其贡献

  2.1开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20年代,周先庚从事汉字横竖排对阅读的影响、汉字完形结构的实验研究,并热衷于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他的硕、博论文都是关于四门速示器的发明,其论文在1929年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其后又发表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1929年第12卷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发明的实验仪器——四门速示器,开创了汉字心理的研究领域。他的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为实验工作提供了基础。论文分别发表在1929年、1930年美国两卷《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周先庚关于汉字阅读的研究,是汉字心理学的开创性工作,对推动汉字心理的研究和汉字心理学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2.2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

  周先庚在从事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也呼吁心理学界重视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他把心理学应用于实践,为社会服务,看作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1931—1937年周先庚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发表《定县历年测验统计结果略述》、《定县七年新法测验考试之实施结果》等论文。研究结果得出一条7—70岁被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被当时心理学界称为“周先庚曲线”。这条曲线表明不同年龄阶段识字能力的变化,周先庚并对这条曲线的变化作出了适当的解释说明。这项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典范。

  1934—1935年周先庚在北平私立协和医学院脑系科指导皮肤电反射的研究,并证明皮肤导电性能的变化与情绪状态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用作侦破手段的“测谎器”,就是记录在情绪变化下皮肤导电性能的变化及其他生理、心理指标变化的仪器。周先庚关于皮肤电反射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中国关于“测谎器”研制的最早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周先生继续从事实验心理、应用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他还在一机部、北大、心理所合办的操作合理化研究班授课,编写教材,探讨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他还著有《谈天才》等著作;翻译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讲演集》和吴伟士的《实验心理学》等。在他七八十岁高龄时还审校过《心理学纲要》和《心理学导论》等译著。

  2.3中国工业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的先驱

  1935—1937年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机车厂进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周先庚曾发表过多篇工业心理学论文,如“发展中国工业心理学之途径”、“中国工业心理学之兴起”、“工人心理考察”、“工厂建议制度”、“交通与工业安全问题”等。抗战爆发后,周先庚随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1943年4-8月,在中央电工器材厂举办了工业心理讲习班,他认为“中国目前不谈建设则已,不谈经济则已,若谈建设与效率”,“工业心理学实有提倡之必要”。周先庚在30年代所从事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为其后来成为中国工业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目光很快转移到军事心理学方面,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与现实需要,加深了周先庚对军事教育的关注,并积极主张在军事教育中加入军事心理学教育。

  1943年夏,西南联大心理组曾受美国OSS(战略情报局)方面之委托,在驻昆明的美国心理作战部“专家”指导下,参与选拔中国伞兵的心理测验。是年冬,周先庚应驻昆明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之邀请,亲赴军中考察军事心理问题,并为筹划创办“军官心理测验所”,前后共测验受训军官一百六十八人。之后成都航空心理研究会邀请周先生前往,主持空勤飞行人员心理分析研究工作,以故未往;但其规划建议,实开中国航空心理研究之端。

  “他仅在昆明一地的报纸上,就接连发表了《战时中国心理之动态》、《心理服务》、《智识从军与心理建军》、《现代心理学自然是自然科学》等文章。”以此来呼吁当局和国人对军事心理学的重视。1945年初,他发表的《智识从军与心理建军》一文,就是结合当时正在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呼吁当局在建立新军之际,务必重视现代军事心理学教育。他批评“吾国军事教育,未免忽略现代心理学之科学性,对于实验心理学在军事方面之作用,似乎亦不注意”;军事心理学智识,虽在欧美相当丰富,但“吾国军事学家,军事教育者,除一二人曾经习学者外,对之毫无认识。”他认为“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军队中,全有添授军事心理学之必要,添聘教师担任此课并筹设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验所,较完善者,可成立心理学系或心理部,专门担任全校或全军之心理工作,非如此,军事心理学在中国绝不能开展,绝不会脱离纸上谈兵之阶段”,并建议“所有陆军大学,中央军官学校及其他各分校此次智识从军,与各主要示范部队,教导团,远征军等,一律加添军事心理学课程,聘请心理学者,创立心理实验室,筹办心理测验所,增设心理学系,以便适应美国盟军最进步,最开明,最合理之认识组织与军事心理技术,而开吾国特殊军事心理研究之先河。”

  他深感我国军事心理学同欧美之间差距甚大:“欧美平时对军事教育,授有军事心理智识外,在战时特别大量训练军事心理专门课程,目前我国军官学校及军队中,颇有身知现代军事心理学之重要者,然无正式行政系统,以便开设心理学课程,并聘请心理学者讲授、实习、研究实际军事心理问题。”他认为“我国若要智识从军,非彻底心理从军不可,在目前中国情况之下,若要心理建军首当改善军事教育行政系统,务使军校及军队,能应及时添设心理学课程,聘用心理专家,设立心理学系,创立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验所,以使实地研究中国特殊军事心理问题,军事心理学是有地方色彩的,西洋军事学智识,不尽趋合吾国军事组织与人事之需要”,建议“智识建军当局,切勿忘记现代科学的试验心理学,在现代军事方面之重要性,特别是军事心理学,必须打入智识军队中,然后智识从军,心理建军,乃为现代化之实议。”

  2.4伟大的教育家

  周先庚执教心理学近60年,为发展我国心理学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在教学中认真细致、严格要求。几十年来,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心理学界,其中一些人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他高尚的职业道德更给他的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王树茂回忆道:“周先生堪称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而且更具有高尚的学术品格。从我成了他的学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告诫我:‘我们搞心理学研究的.不同于搞物理、化学、生物的,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实验要遵循伦理原则。……我至令仍清楚地记得周先生的教诲:任何时候任何实验,不仅绝对不可以给人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些许的伤害,而且也不能给被试者带来身体上任何的不适和心灵上的痛苦;不能把无劣迹的少年放到少年犯罪区去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不能把婴幼儿从养育的环境移至继养的家中,既使我们设想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对孩子有利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务必把尊重人放在第一位。周先生所讲的这些,其实是在给我上职业道德课,是他教书育人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周先庚教授以他高尚的师德,身体力行地向学生灌输心理研究者该有的职业操守。

  3结语

  周先庚教授终其一生都在为心理学的发展而孜孜不倦的努力,为我国心理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开创了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先河,成为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更为中国工业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当心理学取得今天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一代心理学宗师——周先庚教授!

  注释:

  【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心理学报》编委会.沉痛悼念周先庚教授[J].心理学报,1996年8月.

  【3】[美]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心理学纲要(上、下册).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上册).1982(下册).

  【4】周先庚.书评《InctustrislPsycgologybyMorrisS.Uiteles.清华学报,第10卷.

  【5】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中华书局,1981.

  【6】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纪念周先庚诞辰100周年[J].心理学报,2003,35(6):850.

  【8】王树茂.怀念我的导师周先庚教授[J].心理科学,1997年第21卷:189.

  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篇二

  《心理学的困境与常识心理学的启示》

  摘要:常识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对常识心理学理论和思想的考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代心理学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有助于匡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填平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鸿沟,加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快心理学的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及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常识心理学;心理学困境;本土心理学

  人们通常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只是一个连续更替的过程,当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之后,科学心理学便取代了哲学心理学而成为心理学体系中唯一合法的、处于垄断地位的分支。但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其他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仍然与之并存并持续发展,常识心理学便是其中之一。

  自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之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实践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受历史、科学发展及心理学家自身的局限,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甚至面临极大的困境。

  首先,在本体论上,心理学研究预设了一个心理实体:在所有心理行为与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和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规律,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探寻这种实体性的规律。于是人们便追求一种对心理的形式化的解释,用对心理行为的研究代替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用对理性思想的研究代替了对现实个体与人群的研究。这种方法注重心理的结构与形式,却忽略了作为心理行为的实际生活内容。于是便有了心理学对科学方法的渴望与追逐,以及心理学面对现实时的尴尬与无奈。

  其次,在认识论上,心理学遵循了自然科学“对象化”的研究法则。在这种研究中,人被物化,完全服从于理性的驱使,个体就像物理学家手中的磁铁、化学家试管中的化学试剂一样被动与无奈,完全没有了思想、情感、意志与欲念。于是也就有了人们对心理学家“辛苦”研究出来的所谓“有极大应用价值”的心理学理论的漠然与不屑。

  再次,在方法论上,心理学以逻辑实证研究为主,认为心理学的知识应是已经被证明了的知识。是严格地从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于是,心理学便由此背上了“没有心理的心理学”的恶名,心理学中的“方法中心”和“价值中立”也被认为有悖心理本真的倾向。

  正是由于心理学存在上述问题,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心理学往往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元素与整体的分离、实验与内省的分离、定性与定量的分离、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心理学家与民众的分离等。

  常识心理学也被称为民俗心理学、素朴心理学等,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并使用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自我意识,人们就有了对自身心理行为和心理生活经验的直观理解、解释和建构。因此,常识心理学是与人类共始终的。

  虽然常识心理学与社会个体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主流心理学家为了维护心理学的实证科学性质,要么忽略常识心理学的重要性,要么认为“他们是外行的理解而不值得认真对待”。常识心理学之所以如此受冷落,是因为没有理清常识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常识与科学,诚如美国哲学家蒯因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是常识的继续。与科学相比,常识更模糊、多变,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不可通约的。常识并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壮大而消失,相反,常识从科学中汲取资源和营养。科学通过自身的普及而把科学知识变成常识,常识也会通过科学化进入并影响人的生活,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常识的概念和思维。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尝试通过常识心理学来了解人们的心理生活,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试图通过常识心理学来重构实证的心理学。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常识心理学的问题上持反实在论立场,认为根本不存在常识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一类事物,人们也并不经历那样的过程,他们就像科学史上的“以太”、“燃素”一样,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被取消,最终将被完善的神经科学所取代。其理由是:(1)常识心理学是一种适合人们常识生活需要的“常识理论”,已经存在2500多年,长期以来,常识心理学解释行为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2)它不能很好地与其他成熟的科学理论整合;(3)常识心理学尽管有很长的历史,但它只在一些肤浅而狭窄的领域才有些作用,它不能解释知觉、学习、推理、记忆和精神病等现象,一些重要的精神心理现象在常识心理学的框架中还完全是神秘的。

  事实上,常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存在的一种历史形态,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常识心理学理论和思想的挖掘和张扬,将使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其所陷入的困境。

  第一,匡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心理学独立之后,就一直在向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靠拢。如同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物理科学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心理科学把心理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谓心理现象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上的:一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离,研究者仅仅是旁观者、观察者,是中立的、客观的;二是研究者必须通过感官来观察对象,而不能加入思想的臆断和推测。心理现象的分类,分离了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分离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就导致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和干预、特别是对青少年心理的培养和教育都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常识心理学则把心理生活确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提供了对人的心理的完全不同的理解视角。所谓的心理生活也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彼此统一的,对心理生活的建构与认识是通过自觉、体悟而不是通过实证获得的。常识心理学研究的着眼点是对传统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矫枉”,因为人的心理既有感性的浅层,又有理性的深层,只重视浅层的感性也会使人走向神秘与迷茫,而只重视深层的理性则会使人走向缺乏真实的虚无,两者的结合才是心理活动的本真。心理现象和心理生活都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应有内容。当代心理学只有融入常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才能看到人类心理活动的全貌。

  第二,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就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正是实证的或实验的科学,实证或实验的方法成为心理学研究是否科学、合理、合法的唯一尺度。虽然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也有内省、质化研究的方法,但在实证主义的“威严”之下显得微不足道。于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出现了为方法而方法的不良倾向,早期的行为主义和当代的心理学研究都存在这种“方法中心主义”的问题。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应谋求方法的多元化,单一的实证方法无疑会限制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学科性质也要求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常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正好可以使心理学走出实证主义的局限而达至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相对于传统心理学的“方法中心”原则,常识心理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在研究过程中参照所研究的问题来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用研究方法来约束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建设精巧的方法程序和理论,只要能解决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当代心理学如果能够在常识心理学的启发下,以博大的胸怀来扩展自己的研究方法,就会使心理学的研究达到实证与体证的结合、实验与内省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客位与主位的结合,并最终达到追求客观性与追求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第三,有助于填平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鸿沟,进而为心理学的学科统一奠定基础。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科学主义始终处于独霸地位。尽管人文主义的心理学家踌躇满志,试图通过强调人类心理与其他自然现象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使心理学成为更为人性化的科学而突破科学主义所构筑的心理学的小科学观,但实际上他们却根本无力填补与主流心理学之间的裂痕。常识心理学的出现再次给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常识心理学明确肯定了精神的实在性和自主性,这种肯定不同于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自由弘扬,而是以当代科学和哲学成就为基础所作出的理性阐明。虽然二者异曲同工,但前者似乎更具有说服力。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在通过确立精神或意识的本体地位来寻求科学与人性、科学与价值的结合,这便为克服当代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鸿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心理学发展至今也未摆脱分裂和寄生的命运,不过,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心理学发展所经历的阶段而非心理学学科的耻辱。如何使心理学不至于因连绵不断的内讧而束缚自己前进的脚步,不至于因誓不两立的分裂而消散在其他学科的阴影中,从而建构一个大心理学观,无疑是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存续攸关的问题。而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通过常识心理学的化解,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学科的统合。

  第四,加强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升心理学的存在价值。心理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虽然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熟的理论,但当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时候却出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心理学的理论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无力: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知识训练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构筑的网络中照样也能生存下去。这种普通人都拥有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给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任务——对一个已经理解他自己的生物,心理学家寻求的是什么样的理解呢?心理学家对此的反应常常是忽略这个问题,这样的反应是一种自我欺骗,心理学家迟早要面对常识心理学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传统心理学去关注自己以前未关注到的方面(如心理现象之外的心理生活,实证方法之外的体悟与内省,而这些都是常识心理学的优势所在),结合自己的研究传统,更全面、更真实地对心理活动进行审视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实际的时候不再尴尬,心理学的存在价值也会在自己的坦然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五,有利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领域始终表现出一种“言必称西方”的倾向:西方的心理学研究者试图建立起一种超文化的心理学;非西方的心理学研究者也始终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在进行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搬运。但随着心理学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及发展,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发现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已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识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把心理学本土化和发展本土心理学的路径。常识心理学实质上是文化主义的,它从文化多元论的视角来审视心理学研究。个体在自己所属的文化背景中构筑自己的心理生活,并在个体间的交往和互动中接受、掌握和使用隐含于社会文化之中的心理常识。对常识心理学的关注和研究,无疑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文化这一要素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文化这一要素的强化,无疑会增强我们对心理学本土化问题的认识,启发我们构筑本土心理学的愿望。

  第六,有利于促进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主干学科,也因自己的理论与人们生活常识之间的相近而使人们怀疑其理论的科学性与可信性。这是因为社会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也存在着如丝如缕的联系。当常识心理学在心理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和重视之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必将更有理由为之自豪。当代心理学领域的另一热点就是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儿童在有限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背景下,怎样进行他们的社会认知活动,怎样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进行推理或认知。这一问题的研究拓展了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更加广泛、深入地考察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为社会认知领域的其他研究提供资料;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学前儿童心理状态及行为研究的内容,扩大了儿童认知研究的范围,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常识心理学将给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和更宽广的思路。

  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篇三

  《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发挥关涉着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对人才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这要求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有新探索,在借鉴理论形成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上有新思考。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的切入点,将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学生的问题,处理问题学生的方式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学生身上的优势。不是发现问题才处理,而是防患未然,着力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德。以学生为本,用人文关怀的态度,以欣赏性,开放性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教育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综述

  在20世纪末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利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各个领域。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艾伦?卡尔和泰勒本?沙哈尔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关于幸福和力量的学科。学术界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运用现阶段有效而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善端的心理学思潮。研究对象是处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重点是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进而增进人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二、积极心理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本身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以促进人自身积极力量和潜能的开发,使人生活得更幸福。将积极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更加积极的教育理念,即积极观、幸福观和发展观,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1.运用积极观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革新思政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中仅仅看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与缺陷的一面,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内在积极力量的产生与成长。积极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如果能提供一个充满理解与信任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在这个环境中适时地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学生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就会逐渐成长起来,并不断外化为积极的行为,在积极行为经常化的过程中进而不断地内化为积极的认知与信念,最终教育者促进了学生积极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辅导员要坚定积极人性观的信念,即使是对存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积极地寻找学生身上的人性闪光点,并将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扬光大,通过提升他们内在的自我发展力量来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运用幸福观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确思政教育目的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指大学根据自己设立的评价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评价。塞利格曼通过大量研究区分出幸福感的三个核心要素:快乐、充实和意义。教育者要使大学生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首先就必须激发大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活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其次是使大学生获得沉浸体验,根据积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最满足、愉快的时刻经常是个体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但自认为值得努力的事,经自身的智力与体力都投入的时刻,这是一种沉浸体验,它是高层的愉快体验,是一种接近“幸福”的心理状态。教育者要根据大学生个体能力,设定学习、品质的目标难度与水平,让学生完全投入其中,获得沉浸体验,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再次,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应存在于按照德性的生活中。”大学生应该按照美好的德性而生活,大学生就会体会到幸福。因此,教育者要挖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以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满足,使大学生个体对人生与生活目标追求的良好结果,他们能够提高大学生抵御困难与不幸的能录,使大学生体验到更少的消极情绪,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运用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致力于关注个体身上的心里缺点与弱点,能够矫正个体的心理问题,但是并不能产生积极地、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的效应。塞利格曼主张:培养个体的固有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治疗的根本性战略。积极心理学关注人自身的自主能力,认为通过对积极品质进行有效的测量,通过个体发挥积极力量塑造积极品质,个体不仅能够消除问题,还能发展个人积极人格,提高自主能力。积极心理学发现,个体身上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消除心理问题,还能发展健康的人格,提升个体心理免疫能力,真正做到预防问题的产生,促进个体思想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马斯洛认为,“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能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成为一切。”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应该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应该强调培养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改正其错误。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有将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挖掘与发挥出来,形成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人格,积极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积极发展观,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满足全体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积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促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制约和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学业成绩,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和宿舍内务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在班级、宿舍或者学生干部、后进生等不同的学生团体中因材施教,建立不同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热情。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讲座、班会和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成长辅导站等方式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创新教育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1.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3000字

2.心理方面的参考论文3000字

3.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

4.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5.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6.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238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