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它的作用在于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并为学生的综合心理素养和终生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学科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一词在现代社会有了它更全面全新的诠释。身体与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为2%左右,美国心理学家追踪研究15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经过30年的追踪研究之后,发现他们中有的成了社会名流,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对这两类人智力和人格特点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特点的差异。可见智力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有些智力平常的人也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心理意志和优良的人格”。而小学又是一个人心理基础形成的有效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除了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在课堂,忽视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主要是因为:其一,合理安排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其二,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才能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辅导措施,这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所不能做到的。其三,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很大,所以学科教学的过程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应随时随地进行,不可能预期某个学生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某种行为,以等待专门心理教师去辅导,而有赖于全体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关注。

  二、以生为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各学科文本的要求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

  “学科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的能力。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

  (二)实践证明,要使教学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教师就必须努力做好下列几个教学因素的转变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具体体现为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综合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强制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而恰恰要求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和谐、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进而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2.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

  为了有效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和辅导技能。包括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依据现代的教学发展性目标,教育要促进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他们,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现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

  3.转变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的教学,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给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学生上语文课,学生课堂都很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而在课前,他们都没预习过一分钟,听课后,许多老师问他是用什么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他说:“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互相协助、互相竞争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4.转变教学效益观和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不关心学生的成长,不管学生其它方面发展如何,只要成绩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每个学生都不可能全部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所以,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

  总之,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必须首先转变以上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地组合,否则,收效就会不大。学科渗透可以促进更多的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辅导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学科渗透是一种全员性策略。学科渗透对于教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理论,钻研理论,勇于实践,同时它又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泛的舞台。学科渗透是每一个教师一生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235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