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2)
如何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如何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篇二
《浅析如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
【内容摘要】面对现代社会各种压力,在校大学生心理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心理疾病,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增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何运用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改善 心理健康
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八岁左右,他们的身心发育还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他们刚刚脱离赖以生存的家庭,从而走进需要独立的半社会化的集体,很多方面还应付不了或适应不了,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是学校心理辅导师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当他们遇到具体的生活问题而内心纠结,又不能自助时,才会求助于心里咨询。心理辅导员只有解决了心理有问题学生的具体的生活问题,他们才会不难受,心里舒服。而作为心理咨询师是解决学生具体生活问题,还是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却是个大问题。那么如何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为心理老师的一个难题。作为日常管理大学生工作的老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以下。
一、培养大社交能力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
当今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但是对同样不利的情境,为什么有的人显示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而有些人却不能适应,会出现各种心里障碍呢?这是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心理沟通能力,不善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致。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中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是人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需要。具体到青少年大学生,他们的人际交往主要在父母、长辈、老师和同学之间,无论哪一个关系出现危机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情绪的变化。通过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与其人际关系不良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据统计在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所做的307个学生中,厌学有73个占咨询4%,其中因人际关系厌学心里案例达到20个,占厌学率的1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国家对教育程度重视的逐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正在迅猛增长,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厌学到了不能不重视的程度了。
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现象提出了心理复原力的概念,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并主动进行挖掘和发展,是评价心理状况的一个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生长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维护自身健康意识。心理学领域关于研究“生长点”方面的研究和指导有很多,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为研究人员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学科,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里品质,关注人类健康,幸福与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问题发掘和研究上。我们作为高校教师,不妨在学校各种团体活动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各种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进行自我探究,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的提高,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增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有着独特的自我生活能力,心理也逐渐走向成熟。而对大学生及时发现他们心理的问题,给以及时纠正。关注每个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大学生面对诸多压力,心态好的学生能化解过去,心态不好的学生甚至发生自杀,教师必须防患于未然。多年来,很多大学生不思进取,认为只要每门学科六十分就万岁了,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大学拿到毕业证就行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关注所有的学生,分析厌学原因,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政策,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为此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倾向,他是产生兴趣的原因,也是培养兴趣的先导,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于是兴趣的导心”。学生只要保留一颗好奇心,就会保留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以促进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侦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
其次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与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因此,教师做内课堂教学的主控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始终处于高昂的情绪,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良妇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讲课的时候,展示一幅幅优美的自然山水图片,并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他们在反复涌读中进入文章情景交融的境界,探究作品的语言特色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最后经常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对于具有多数厌学情绪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因厌学而学不好,而是因为学不好而厌学,这恐怕是由于“学不好”使得学生有了自卑心理,产生挫折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成功体验”是梦寐以求的,是培养自信心的“营养剂”,是战胜厌学倾诉的突破口。要给学生积极的鼓励,给学生“我能行”的心理暗示,学生便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无穷动力。如果把一个人取得的成就比作三角形面积,智力因素是底长,后天努力是高,智力因素难以改变,而决定一个人的关键因素是后天的努力,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很多。
三、运用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
在未来20年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将会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助,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经验式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强调,在强调中成长,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强调接纳欢迎、尊重和诚实的态度,学生通过自主自助学习不仅帮助自己,还帮助他人,即助己助人;强调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而不完全是一个年龄群体,因此,因材施教不仅是对教师而言,也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强调素质教育,提升能力,学以致用,迎接挑战自我实现创造高峰体验,一句话,未来的心理教育应该真正提供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教育,而不是教育去选择学生。
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的理想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易发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生育发育过程中伴随着一场“心理革命”,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上处于“断乳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学院、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同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个人的知识文化修养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性联系具有阶段性的,很多人具有很强的自愈能力,我们不要太多的去关注和渲染他的心理问题,应拒绝非正常关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上,一些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可能比专家有更多的发言权。怎样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活愉悦,是我们努力寻求的目标,我们还要努力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每个大学生活中得到更大的收益,也是我们要努力研究的。
如何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