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参考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参考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既有富于理想,渴望真理的积极心理因素,也有悲观、厌学、自私、唯利是图等消极心理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一是转变思想,重视学校和家庭教育;二是理论结合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高素质的代表群体,是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和谐的主力军,是国家富裕、民族振兴的主力军。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活跃、积极、乐观,并且智力发展水平普遍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于大学生的关注在不断加强,各项改革的实施,使得大学生无论是学习、求职、还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压力增大随带来的不仅仅是力不从心,也有对自己的怀疑。因此而造成的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显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成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针对日益凸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爱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团队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问卷。问卷显示,多数学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满意(34%)或较满意(55%),多数人表示学习有点累(55%)和非常吃力(12%),工作有压力(53%)和压力很大(30%),在性格自我评价中,大部分勾选了“乐观”(56%)这一选项,而在有关对自己前途感觉的平行选项中,有部分觉得自己前途渺茫(28%)或没有前途(3%)。在现今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对学习、工作竞争压力,基本上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但也不得不认识到,有少数悲观的人感觉前途渺茫甚至没有前途,这些人更有可能因为承受的压力而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异常。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因素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地学习着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养成的是与中国社会文化大背景、民族自豪感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来支撑。中国又是一个特别注重内在修为的国家,“俭以修身”“喜怒不形于色”等,都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报喜不报忧”就是最好的体现。即使出现了什么精神上或者是心理上的问题,一般都是讳疾忌医,不愿和人倾诉。现代社会下,机遇与竞争并存,大学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家庭方面的压力,还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压力。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所要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一方面来自生长环境的改变,一方面来自就业难,社会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生还正处在一个身心都在不断趋于成熟的阶段,心理素质还相对较弱,加之社会经验的缺乏,都处在一个迷茫的阶段,想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和应变力等各方都还较弱,初始阶段都会产生迷茫、失望和郁闷等情绪,这时候如果不适时的加以引导,可能就会造成心理方面的阴影,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2、内部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在决定人的性格因素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面生活,就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为过。父母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素质状况,家庭教育方式同样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能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取决于个体的发展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体成长的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80后尤其是90后当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的产生以及教育的缺失,引发的问题也值得去深思。另外,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贫困学生能否不因为家庭的原因产生自卑心理等,都成为影响贫困家庭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因此,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3、学校教育

  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包括了思想道德、知识智能、身体心理、审美能力等方面。大学生活对学生的知识、社会应用技巧、以及人际关系的要求都会比高中时候要求的更多。而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能适应这种环境改变而厌恶学业,所以说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学生能否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乃至以后将要面对的社会生活。大学生活中所遇到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学校活动与学业的之间矛盾的处理等,都是大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如果处理的好,那么将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会起到积极作用。相反,也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影响。因此,国家加大在大学教育中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设备,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等,都是在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做准备的。

  4、学生自身因素

  内因是问题发展的根本,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身原因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遗传、智力的高低等等。个体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和人格。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社会认知才能适应大环境;大学生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状态和情感控制能力,是生存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平衡发展的保障,也是鉴定大学生身心发展是否平和的决定因素。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一小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不少心理障碍都与人格缺陷有关。所以说,大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形成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否形成谦和向上的良好心态,能否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都是我们应该关注并长期关注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大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未来,而且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已迫在眉睫。

  1、转变思想,重视学校和家庭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都是重视应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相对较少,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都是为“高考”做准备。我们要转换思路,加大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通过一点一点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大学生与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和家长多取得联系,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心理变化趋势。

  2、理论结合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理论说的再好,它总是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的,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这些理论,实践还是相对较少的,理论的研究很多,实践的应用又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总结当中,不断的去实践。想要彻底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的进行理论研究,寻找确切的实践方法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邓道祥.艺术、修养、人才.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文丰安.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及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1).

  [3]慕淑珍.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策[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

  [4]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参考论文篇二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既优秀又特殊的群体。由于环境、交际等因素的变化,学生的心理问题随之反映出来。本文将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大学生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和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是一个优秀而又特殊的群体。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经过了高考的洗礼,是青年人中的优秀集合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大学生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的群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身的个性。当他们组合到一个全新的集体之后,各种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这些问题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往往会引发心理问题。搞清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对培养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焦躁不安心理――环境变化,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未离开家门,况且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相对较多,学生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习惯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很多事情也都由父母操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经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和保姆式管理,进入大学后,父母不在身边,失去了往日的特殊照顾,这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根本无法适应,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加之环境、接触人群等都是陌生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

  2.压抑、孤独心理――人际关系变化,难以适应大学校园交际

  进入大学,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人际关系也不例外,这可能也是让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渴望与人交往,希望被同学、社会接纳。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汇聚成一个新的班集体,不同性格的人住在一个寝室,在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地域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不同,他们害怕与别人沟通、交流。尤其性格内向的学生便会把他们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孤独、抑郁或自卑心理,从而产生孤独感。

  3.矛盾心理――独立与依赖

  对于那些从未离开过家的学生来说,他们内心更加渴望离开管制、唠叨后的自由和独立,犹如牢笼里的小鸟获得自由一般。然而近入大学这个新环境后,没有了长辈的宠爱,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自己,有的学生面对新环境和更多的机遇、挑战,原先的优越感不复存在,由于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从而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深渊,产生了矛盾心理和自卑心理。

  4.失落心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进入大学之前,每一个学生在心中都会勾画着美好的大学生活,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现实中的大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有的学生高考发挥失利,听从了父母的安排选择了非理想的学校,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所有的这一切,致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困惑、失望,甚至萌生退学的想法,从而形成了失落的心理。

  5.茫然心理――失去奋斗目标

  高考之前,学生埋头苦读,很多学生感到筋疲力尽。暑假中,他们尽情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彻底放松了下来,认为进入大学后无人监管、自由自在。可是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一下子感到失去了奋斗目标和生活的重心,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因此没有太多的激情和动力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在学习上很是被动。有的学生同时又感觉到所修的专业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帮助,求知欲不强。没有了奋斗目标,没有了对专业课的渴望,便出现了迷茫和彷徨的心理。

  6.自卑心理――经济的负担

  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贫困地区,本来经济条件就不好,考上大学后要交学费、住宿费,还要有生活费,一名大学生每年的开支大概在1~2万元。这些学杂费对于那些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有的学生依靠亲戚和朋友的资助,东拼西凑攒足了学费;有的则依靠银行贷款,以缓解燃眉之急;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报到时就没有凑够学费,只能走高校的“绿色通道”,即先入学,后想办法交学费。这些学生背负着繁重的经济压力,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因此不参与其他同学的活动,这样也会使他们和同学走得越来越远,加重了孤独感。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从早做起。不仅从环境适应上、生活上,还要是从学习上、思想上、心理上正确引导,关心他们,让他们在新环境里没有陌生感。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更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另外,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和咨询机构;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正确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