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关于以小学生心理为题目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教育愈来愈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小学生心理为题目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以小学生心理为题目的论文篇一

  《论小学生“孤独”心理的危害成因及其解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关于现代人们“孤独”心理的探讨不断深入。本文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危害及对策等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孤独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压力愈来愈大。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背负着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小学时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从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出发,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品质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针对小学生“孤独”心理的研究亟待深入。

  1.小学生“孤独”的内涵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它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因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1]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些小学生总是孤立于群体之外。这是一些孤独的孩子,他们的外在表现很明显:言谈较少,不与他人主动交往,不参与群体的活动,等等。

  尽管人们对“孤独”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但是从那些不同的定义中可以概括出孤独感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第一,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即一个孩子可能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能在众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源自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会产生。[2]

  2.小学生“孤独”心理形成的原因

  2.1自身特质因素

  小学生产生“孤独”心理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气质的影响。所谓气质实际上是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3]很明显可以看出,孩子因气质不同而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平静安稳,害怕生人,有的孩子则好动,活动爱说话;有的孩子反应快,行动敏捷,有的孩子则反应迟缓,动作慢条斯理,等等。在心理学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粘液质和抑郁质分别有反应慢、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和孤独、反应迟缓、多愁善感的特点。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小学生情感内向,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比较容易产生“孤独”心理。

  小学生的“孤独”心理与性格息息相关。儿童的性格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长期塑造而成的。性格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生性内向,不关心外面世界,只注意自己,内心体验很深,但不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如自卑偏执、冷漠尖刻等,无法与人相处,致使陷入孤独困境;还有的孩子自负高傲,觉得自己知识渊博,而周围的同学都才疏学浅,无法交流,结果便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这些性格的小学生大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有缺陷,易产生“孤独”心理。

  小学生“孤独”心理的产生,固然与一定的主观因素相关,但是,在相似甚至相同的先天因素下,有的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则出现了“孤独”心理,客观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2家庭因素

  家长自身修养及教育管理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其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小学生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父母不良行为表现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在孩子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并为孩子所模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缺乏科学性、民主性,对儿童心理伤害严重。例如有些家长人际交往中过于紧张�焦虑,对人生持悲观失望的消极态度;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体罚、威胁讽刺挖苦等方式,等等。研究表明在这种家庭的儿童更易出现“孤独”心理。

  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氛围,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易造成儿童“孤独”心理的不良家庭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类:矛盾的家庭,即父母关系不和家庭关系破裂;消极的家庭,即家庭成员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消极,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冷漠的家庭,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冷淡,互不关心。[4]这些孩子缺乏关爱与温暖,极易产生“孤独”心理。

  家庭外部周边住宿环境的影响。近些年,由于商品房的普及和现代单元式的建筑加剧了人们的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家长出于安全的需要对孩子的活动范围做出诸多限制。如今防盗门的猫眼等在防了盗贼的同时更是把孩子的同伴也拒之门外,孩子之间无从往来,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没有合理的宣泄渠道,也很少有机会向同龄人朋友倾诉,生活单调枯燥,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孤独感。

  2.3学校因素

  作为小学生参加到正式的课堂学习,与原来的幼儿园相比,学习环境产生了诸多变化,从进入小学开始,学习变成了学生生活的重心,学习活动逐渐代替游戏活动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儿童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尽管近些年来小学教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完全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学校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模式仍然束缚了学生的自主精神。[5]小学生在从幼儿园的玩中学向正式的课堂学习的转变中更能体会到学习压力的倍增。因此,学习压力是本阶段学生在学校中产生孤独情绪的主要因素。

  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原先在幼儿阶段教师基本以鼓励、夸奖为主,但在小学有着明确的班规校纪,在学生犯错时教师会严厉批评,以防再犯。教师的评价范围扩大既有课堂上的表现,又有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有考试反馈的成绩。在一些学校,成绩成为了评价的唯一标准,它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表现不佳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便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学生会感到迷茫与无措,进而产生自卑自弃心理,他们不愿与同学们交往,不能感受集体的温暖,产生了“孤独”心理。他们的情绪是孤独、痛苦、对立和仇视,这样反过来又会影响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校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校园氛围是一所学校的社会心理环境的集中体现,不仅具有约束力,而且具有促进和塑造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和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是高效率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消极的校园氛围使人消沉,使人压抑。观察发现,学生经常遭受教师的斥责或者生活在受排斥受冷落的集体中,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扰乱,并可能形成孤僻、怯弱、自卑的性格。在这样压抑、消极的校园氛围中,小学生易产生“孤独”心理。

  此外,社会因素也不可忽略。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合理与不合理现象并存。“拜金主义”思想充斥着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人情风、送礼风也多少影响了小学生。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判断力能力较差,易受暗示和轻信,模仿性和好奇心加强,因而更易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孩子纯洁的心灵很难理解人际中的这种目的性�回报性极强的交往现象,因而对人与人的交往实质提出了疑问。常处于这个环境中的孩子会对周围的环境、对每一个接触的人都怀有一种不信任感,甚至产生交往恐惧心理,时时感到自己生活在孤独无助中。

  3.小学生“孤独”心理的危害

  偶尔的孤独,世人皆有,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发展成为孤独心理,则不仅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各方面:

  第一是危及小学生心理健康。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前苏联阿拉木图召开国际会议,会议重申: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6]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健康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期的心理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小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如果长时间放任其处于孤独状态,就会导致自闭、厌学、对抗等不良心理状态,阻碍学生的自我发展,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效率。

  第二是影响小学生生理健康。生理健康指机体的完整和良性状态,有旺盛的精力,符合年龄特点。[7]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孤独心理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在这种反应的作用下,人的机体处于抑制状态,会导致内激素分泌失衡,不利于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使人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引起一些相关的生理疾病。

  第三是不利于小学生社交健康。人际交往健康指能够融洽地与人相处,与周围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礼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能够做到适当宽容与理解。一般来说,“孤独”心理的小学生有着冷漠、自卑、脆弱、紧张等闭锁性特征,难以接纳别人也难以被别人所接纳,往往人际关系不良。影响社会交往。在孤独的心态中,封闭自我,阻断了与他人的正常的社会交往,便不能处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无法满足正常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小学生的“孤独”心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还会危及生理健康和社交健康。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群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变小学生“孤独”心理是形成良好家庭成员间关系、班级群体关系和社会氛围的前提。

  4.小学生“孤独”心理的解决措施

  4.1针对学生自身特质对症下药

  针对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小学生,家长和老师要多给予关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发现和发挥特长,让他们从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从活动中感受自我价值的意义和成功的喜悦,克服胆怯害羞心理;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树立乐观进取的心态,以此尽量弥补他们先天气质中的不足。

  性格是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又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变化的。性格特征的可塑性,是小学生性格发展的重要特点。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对孩子不健康性格的改变与塑造,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改变孩子自我中心的交往观念: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培养孩子虚心、谦逊的性格。其次,教导孩子正确调控情绪,避免人际冲突:指导他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境时,如何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此外,老师和家长还应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并根据不同情况学会灵活运用。比如扩大同学间交往的范围,因为人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了解,进而才能建立友谊;要真诚关心同学,真正为他人着想,只有对人真诚,才能获得真诚;讲话时要有分寸,注意对象、场合;别人说话时要学会聆听,不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不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在交往中能注意运用一些身体语言,注意交往距离,等等。家长和老师要求小学生反省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实践中改正自己的缺点,通过完善自己,从自身内部因素克服孤独心理。

  4.2创造安定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和教育管理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不良情绪,在生活�工作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家长一定要学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尽可能地使孩子心情保持愉悦;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教育管理孩子,用孩子的今天和昨天做比较,鼓励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赏识孩子的成功,理解孩子的失败。

  大家齐力创设和睦友好、乐观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家庭气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产生独特的影响。在家庭关系出现矛盾时,家长要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家庭成员之间应多包容和体谅,缓解消除矛盾。家庭成员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要积极应对,努力调节和克服不良情绪,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要互相关心,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努力打破现代社会这种各门各户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在孩子的课余时间,家长要为孩子多提供一些与他人交流接触的机会。如经常请他的小伙伴到家里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如让孩子帮忙下楼取报纸,到街上买些日用品等。同时,家长们还要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活动,鼓励孩子多结识一些小伙伴。

  4.2推进小学学校素质教育改革

  更新旧的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的特定机构。学校应把思想和行动真正转变到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上来,改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不把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与考试成绩对立起来。学校应将“考试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和跨越台阶的手段,是长期学习、成长、积蓄后的一次冲刺式的考验,但绝不是全部。学生不是为应试而生而长的,小学的基础教育是要为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8]的理念贯彻实施。

  教师要增强对小学生心理的把握能力,提升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度。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维持适度的学习压力。努力保持教学的要求和难度略高于学生接受水平,使每位学生都有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可能,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多给予学生赏识和赞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积极投身并融入到班集体之中。要以鼓励、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平时要多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沟通、交流、交换意见,或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谈话教育,杜绝简单粗暴、冷嘲热讽等不正确的评价方式。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利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多鼓励他们多与自己亲近的、理解自己的人谈谈心里话,或者通过写信、记日记、运动等形式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改善不良的集体文化。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我们应把集体变成一个舞台,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集体生活中大力倡导活泼轻松的气氛,倡导互相尊重宽容体谅的风气,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振奋精神、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学习精神。并从学校领导和教师做起,使之成为这个学校里每一个成员自觉奋进的动力,从而推动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4.3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很大,尤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更是如此。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与感受性,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今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合力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建设诚信文明的和谐社会,为小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能够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最生动活泼的课堂和教材。

  具体而言,社会应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儿童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渠道,使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强责任感,让他们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正确的教养方式减少孩子的孤独体验;充分挖掘、开发、创造和整合社区资源,为儿童开展校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提供物质保障,号召全社会关心儿童身心健康,重视儿童的素质教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使孩子克服胆怯、害羞心理,冲淡孤独感,建立广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友谊和欢乐,从而拥有稳定而成熟的情绪,积极地面对现实,减少孤独感。

  参考文献:

  [1]邹鸿.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2]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7-8.

  [3]王耘.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0-151.

  [4]王金梅.浅谈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EB].

  [5]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情绪篇[M].科技出版社,2003,141.

  [6]李德亮.寄宿和走读高中生学业成绩及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7.

  [7]姚楠,邸力争.远离孤独[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169-170.

  [8]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引发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6,7.

  关于以小学生心理为题目的论文篇二

  《关于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作文 心理障碍 分析 对策

  摘要:作文是学生运用 语言 文学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长期以来,怕 写作文,厌写作文己成为小学生作文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怕作文、烦作文的心理,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效率呢?在大语文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偿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学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长期以来,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己成为小学生作文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语文教师。

  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怕作文、烦作文的心理,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效率呢?在大语文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偿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师“全程”示范作文

  这里的“全程”示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教师写作 实践可以给儿童树立写作的榜样,一个常有文字见诸报端的教师,一定会为学生们所崇拜和效仿。美国新罕布尔大学的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是从事写作的专家,这样他们就会了解写作的过程,就会知道既然教师逃避真正的写作教学,那么学生不愿意写作就是很 自然 的了。”二是教师写的文章不但是可供模仿的榜样,还是向学生展示写作过程怎样进行的实例。在黑板上当面做写作演示,教师边写作边向学生解释写作时内在的思维过程;在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内在的写作心理过程,变为学生可以观察和意识到的外显行为,学生很乐于接受,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加强课外阅读活动,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课内,我们有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尽量压缩阅读课上不必要的繁琐的分析、提问,挤出时间来,找1——2篇与课文体裁相近、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赏读,以提高阅读效率;课外,鼓励、 组织学生订阅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相互借阅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并如实填写阅读 报告单,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故事会”、“向你推荐一本书”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操于曲而后晓声,观于剑而后识器”,阅读,为作文在语言、思维、方法,素材诸方面提供借鉴,积累材料,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作文,必然是有后劲、有活力的、高效的。作文教学,必须有“大语文观”下的“大作文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练笔活动

  小学生作文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它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实践证明,作文课上,先开展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再以此为练笔内容,小学生往往非常愿意接受,并能倾注情感,活跃思维,写出好的习作来。比如:先做后练、先画后练、先演后练、先编后练……,都是比较为小学生的喜欢的练笔活动。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抓住灵感一现时,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即兴练笔,学生往往更能写出充满灵性、富有童心童趣、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来。比如: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一阵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雨,一只闯入教室的小鸟……

  四、要多给学生以作文成功的体验

  心 理学 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为了让学生能及时、充分地享受到作文成功的体验,首先,我们就要降低作文的起点和要求,精心构建作文进步的平台。以往小学生作文成人化,文学化的现象己经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写作文我能行。其次,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的作文,而不是一味地挑剔、批评。要懂得欣赏孩子特有的原始、稚拙、可爱的语言以及新奇大胆的想象。你的评价的语言应该是欣赏的、商量的和富有建设性的,修改的意见也应该是委婉的、中肯的,而不应该是讽刺,挖苦的和泛泛的。想一想,婴儿是怎样在大人惊喜的欢呼中蹒跚学步的,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第三,每学期由学生自己选4篇认为较好的作文存档,学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选作文进行修改,修改后的习作与原文同时保留。到学生小学毕业,几十篇学生自己的作品,字数由少到多,语言由幼稚到趋于成熟,清楚地记录了学生作文成长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看到自己作文进步的历程。另外,在班级编辑学生自己的优秀作文集,每学期上下两辑,师生共同设计封面,插图,学生、老师、家长共同欣赏,评价;鼓励学生向小学生报刊投稿,向学校的《春芽报》,“七色光”播音室投稿,参加各类作文竞赛,都是让学生享受作文成功喜悦的好办法。

  高明的教师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作文,写出文通字顺、表达真情实感、充满童趣的习作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喜欢作文,乐于作文,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始终追求的一种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境界。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知道什么是孩子所喜欢的,所乐于接受的,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地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 发展 ,才能帮助孩子们克服怕作文、烦作文的 心理。这样努力去做了,你就会发觉你的作文教学己经渐入佳境了。

210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