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男女心理方面的差异论文
男女性除了身体上存在差异,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各种差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男女心理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男女心理差异论文范文篇一:《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文章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成都市范围内二十余所高校大学生有关消费行为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对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求的男女大学生在以上几个维度存在的差异,从而真实地了解男女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
0 引言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研究大众消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根据刘珊和风笑天的统计表明,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日趋增多,而且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和视角多样化。从内容上讲,有研究消费结构的,有研究消费内容的,有研究消费心理的以及其他方面;从方法上讲,有从经济学出发的,有从社会学出发的,更多的从教育学出发,还有从体育学等等角度出发。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到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即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表现。然而,在大学生个体越来越个性化,以网购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男女大学生的在消费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也更加明显。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甘伟平课题组在成都市范围年内二十余所高校收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数据,致力于分析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差异。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抽取
本研究运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综合考虑类别、层次和区域,从成都市高校中抽取24所高校,并采取纸质和网络问卷方式,向抽取的高校发放问卷602份,回收问卷559份,回收率为93%,其中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99份,回收率为99%,网络问卷发放202份,回收160份,回收率为79%。
1.2 问卷的结构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总体结构都分为基本信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消费心理三个部分,主要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杂费和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调查问卷主要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完。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采用EpiData和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分析采用方法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2 消费行为
2.1 经济来源
根据调研情况,本研究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分为以下几大类:家庭提供、社会或亲友资助、勤工俭学、兼职、奖助学金和其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4%的大学生以家庭提供的经费作为主要经济来源;1.2%大学生的主要依靠社会或亲友资助;0.6%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勤工俭学;2%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兼职;2.3%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奖助学金;剩下0.4%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其他方式获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比较男女生在经济来源的差异,笔者发现:92.6%的男生通过家庭提高或社会和亲友资助获得经济收入,95.5%的女生通过家庭提高或社会和亲友资助获得经济收入。这一数据表明,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经济独立性较强,对家庭、社会和亲友的依耐性更弱。5.8%的男生通过勤工助学和做兼职获的经济收入,对比之下女生的比例为1.2%。此数据再次印证了男大学生更强的经济独立性。而奖助学金一项的对比中,男女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5%和2.6%。该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地位可以转为经济优势,因此,更多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大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并以此来缓解经济压力。
2.2 消费结构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分为:饮食消费、学习消费、服饰护肤品消费、社交娱乐消费、恋爱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下表(表1)是调查得到的数据:
由上表可以得知:
在第一选择当中,饮食消费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男女比例分别高达87.5%和88.6%,说明不管对于男生还是女生来说,日常消费当中最主要的部分都是用于饮食。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大学生经济条件的理性选择。这也印证了马斯诺关于需求层次论,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男女大学生都首先选择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第二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饮食以外的其他几项消费项目所占比例的提高,说明在保证基本生存的条件下,大学生开始积极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男女消费差异最明显的两项是服饰护肤和社交娱乐。在服饰和护肤消费一项中,女生高男生14.9个百分点,说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男生的社交娱乐比例比女生高14.7个百分点,则显示男生在社会交往和游戏娱乐等方面更多的投入。学习消费、交通通讯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和恋爱消费比例的提高,展现了男女大学生丰富多样精神文化生活。
在第三选择当中,交通通讯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比例持续增长,则表明了这三项消费作为更高级的消费方式,也是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三项消费项目中,男生的比例分别比女生高5.3%、11.3%和4.9%。从中我们可了解到男生对交通通讯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在电子产品方面和恋爱方面更舍得投入。
2.3 消费方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此为背景的网络购物已经发展为普通百姓最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笔者将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群体如何使用网络购物以及男女生在接受和使用网络购物存的差异。在所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有65.2%的男生选择偏爱网络购物,与之对应的是68.2.6%的女生选择偏爱网络购物。男女生的比例均超过百分之五十,说明大学生群体在接受和利用网络购物上的很高的积极性。另外,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则显示了女生在选择购物方式上相较于男生的更加开放的态度。
在利用网络购物的过程当中,男女生也存在着差异。如果将大学生群体网购物品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男生更倾向于网购电子产品、虚拟产品、运动装备等,而女生则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她们更加倾向于网购洗护用品和化妆品、学习用品、交通通讯类用品和服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男女生消费结构数据相吻合,男生在电子产品方面投入更多,而女生在洗护化妆和服装等方面更舍得花钱。 2.4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于高校教育和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帮助。我们将消费心理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笔者将对大群体消费决策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初步男女大学生消费心理类型的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在消费决策的过程当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都是价格和质量,两者在男女的决策因素中所占比例均超85%,说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消费心理类型都是属于求实型。同时,时尚性和品牌因素在男生决策过程的当中都略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消费过程当中更容易被前卫时髦的商品和品牌商品所吸引,相较而言女生显得更加理性和注重实际。
3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这就为研究者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研究男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先,男女大学生的在经济来源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男生更强的独立性和女生更好学习成绩。其次,男女生对网络购物的偏好则表明大学生这一活力群体对新技术的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男女生网购内容的不同直接反映了男女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再次,我们应该欣慰的看到绝大多数的男女大学生的都是属于求实型的消费者,他们不盲目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这正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自身的经济状况。最后,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的客观差异要求社会、家庭和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行为教育和引导时应该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珊,风笑天.对1988一2004年大学生消费的研究――共169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连理工大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1).
[2]甘伟平,喻荣强. 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趋势研究――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J].消费导刊,2014(09).
[3]宋刚.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1).
[4]文英玉,邵英姿.“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与服装网络消费行为[A].经济与管理,2013,(08).
[5]董慧慧.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
男女心理差异论文范文篇二:《浅谈男女生英语学习心理差异》
摘要: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诸多因素,特别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因材施教等常规教学原则,而对于客观存在的学习者自身因素即男女生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在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却熟视无睹。本文探讨了男女生心理差异的原因、男女生心理差异的种类及男女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消除男女生在学习方面产生差异的各种对策,以期促进男女生在英语学习中一同前进。
关键词:性别差异;英语学习;非智力因素
一、 性别文化
性别一词可以用英文sex和gender来表示。Sex代表的意义是始于基因的遗传,加上染色体和性荷尔蒙作用的结果。Gender一词的意义则是人们以生理因素为基础,受社会和文化以及心理因素影响的社会化的结果。Gender是具生理基因、社会角色(性别角色)和文化身份(性别身份)为一身的概念,是通过交际而习得、代代相传的关系系统。它是指社会为不同性别的人们所分别限定的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范围,这就是性别文化。人们通过交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文化或性别身份,进入社会或性别角色,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性别文化的形成基础是生理因素。生理性别一经确定,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和文化。性别角色、性别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角色行为(role behavior)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
二、 性别差异形成原因
俗话说:“男女有别”。男女不仅在生理上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在心理上也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男女生存在这些差异呢?产生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概括起来大致有两个,一个是生理原因,另一个是社会原因。
(一)、生理原因
大脑两半球各有其相对的专门化功能。左半球分析时间,右半球综合空间;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数学运算和逻辑运算,右半球负责幻想、知觉、音乐和艺术欣赏。两半球是以各种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行协同活动的。右半球发达的人右脑控制他的思考过程,这种人倾向于场依存,综合性看问题,重感受。左半球发达的人左脑控制人的思考过程,这种人倾向于场独立,重分析,讲逻辑。大多数男性属于左半球发达,而女性右半球发达,这点在生理上决定了男女的思维习惯的差异。
语言能力是由大脑控制的。一百多年来的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其结构和功能——不像动物的神经系统一般都是两半对称的,而是出现了两半不对称的现象。其中负责人类言语功能的区域主要在左脑,即大脑左半球后部的布罗卡区和邻近的45区,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言语中枢。而大脑的右半球虽然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但远不如左半球,且没有说话能力,语法能力也很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语言能力强的人,相对而言左脑比较发达。从生理学角度而言,女性大脑左半球发育确实比男性快一些,如刚刚临盆的女婴,其脑成熟程度比同龄男婴早4个星期,进入青春期后女性较男性早熟2-3年[1](P105)。
性差异心理学研究一致表明,女性在语言方面优于男性[2](P41-91)。在婴儿期,女孩比男孩开始说话的时间早一个月,学字也较快。在学前期,其词汇比男孩多。据研究,男女儿童对语言反应的水平不同,在十八个月时,男孩平均为14%,女孩为38%,二十四个月时,男孩为49%,女孩为78%。此外,女孩开始灵活运用句子的时间和会用较长的和较复杂的句子的时间也比男孩早。在发音方面,女孩达到完全清晰发音的年龄比较早,小学一年级时女孩的发音水准与小学二年级的男孩相似。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小女孩在讲故事、发音的准确性、学习标准话方面胜过男孩。另一方面,从男孩的口吃、说话困扰的人数统计中也可看出女性的语言优势。科学研究发现,女子大脑中语言中心的容积比男子大得多。女性阅读能力发展较早,学习英语较容易。中学女生的英语成绩一般比男生好,大学外语系也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P41-91)。
(二)、社会原因
坠地伊始,几乎整个社会就对男孩和女孩朝着不同的方向施加影响。孩子们的生理性别一经确定,就起了有性别特征的名字,穿上不同的衣服,玩不同的玩具,被期望发展成为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角色。男孩被期望成为男子汉,女孩成为温柔善良的女人。男孩的父母强调他们要有成就、要竞争、要懂得控制情绪,而女孩的父母要求她们懂得交流技巧,会进行情感表达。男孩被鼓励要果断、有进取心、有冒险精神;而女孩的行为被认为应该是温柔而被动的。孩子们从书本、广告、电视里受到不同的启迪,到五岁时基本形成自己的性别定势,进入了性别角色。而学校教育有强化了这种定势。结果,孩子们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获得了各自的角色行为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
三、英语学习心理性别差异
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诸多因素,特别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因材施教等常规教学原则,而对于客观存在的学习者自身因素即男女生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在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却熟视无睹。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重视性别差异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将分别就男女生在其思维能力、记忆力、态度、性格以及兴趣等各方面所表现出的学习心理差异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思维能力
在思维方面,男性偏向于逻辑思维,女性偏向于形象思维[4](P4-171)。
男性思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偏重于逻辑思维。因而,男性往往比较喜欢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等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大显身手。如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发明家诺贝尔、爱迪生,哲学家培根、黑格尔等。女性心理感受性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她们不大喜欢做推理演绎性的思维工作,而喜欢做一些富有形象性的带有色彩的想象。因而,女性一般比较喜欢英语、文学、艺术、生物等学科,也较易做出成绩。比如电影界有刘晓庆、巩俐,文学界有谢冰心、丁玲等。
由于男性逻辑思维能力强,他们更喜欢如搞科学研究,也更容易搞出发明创造。女性喜欢从事在安静环境下的一贯性的工作,多愿意从事标准化、条理性强、有条不紊的工作。如电话接线员、某些流水作业线、服装加工、会计等工作。男性在工作中革新、创造的愿望强;女性维持现状的心理强。男性在工作中注意全局较多;女性则注意细节较多,工作比较细致。因此女人比男人更能忍受平凡、单调的工作。据研究发现,女性耐力比男性要强得多。女性有较厚的皮下脂肪,冬天隔寒保暖,夏天隔热凉爽;而男性夏天怕热,冬天怕冷。由于女性臀部脂肪较厚,因此女性比男性更能长久地坐着工作[5](P4-171)。画家们使用的模特儿,男性只能一动不动地坐上20分钟左右,而女性却能安安静静地坐上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因此,在背诵英语单词方面,女孩就比较能够静下心来背诵;男孩则比较好动,背诵时心不在焉,单词也就不易记牢。
(二)、记忆力
人的记忆力随着人对识记材料的兴趣和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及人的知识结构而有个性差异,同 时,男女在记忆的一般水准上也是有一定差异。
有关研究表明,在记忆数字和记忆空间位置等方面,男女没有差异,但在文字语言方面的记忆,如回忆英语单词、词组、复述故事等,女孩占据优势,尤其是在7岁以后。女性的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成年[6](P41-91)。
大脑两半球的语言功能在记忆的作业中被揭示得较清楚。米尔纳(B.Milner)和科西(P.Corsi)对大脑一侧受损伤的病人进行了研究,麦克法兰(M.L.MCFarland)、贝恩(J.D.Bain)、阿什顿(R.Ashton)则用两耳分听技术研究了正常人对具体词(指对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笼统的特定的词语)和抽象词(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笼统的空洞的词语)的辨认与记忆。所有试验均表明语词和非语词的记忆差别和大脑左右两半球有关,左脑更善于记忆语言材料,而对非语言材料来说则是右脑显得重要。左脑对于记忆抽象词具有优势,相反对于具体词没有显著的左右脑不对称倾向,右半球也能唤起具体词的表象[7](P91-98)。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左脑发育优于同龄男性的青春期前后的女性对语言材料的记忆也是占优势的。
(三)、态度
“只有在学生知道你关心他们时,他们才会关注到你的学问[8](P96)。”
语言和情感紧密相连[9](P108)。情感因素又与学习态度有一定的联系。情感因素会影响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因素会促进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对情感因素则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比其它学科要大[10](P108)。态度对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影响,但对学习英语的态度在英语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语言是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性别差异与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有一定的联系。与男生相比女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更积极一些。伯斯塔尔(C.Burstall)在英国调查英语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时还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后,成功的学习者会树立起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反过来又促进英语学习,导致学习上的更大成功。反之,失败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消极态度又进一步导致失败,以致恶性循环[11](P105)。因此,女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她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好的成绩又鼓励她们,成为她们下一阶段学习的动力。
以下将分别从自信心和情绪挫折两方面着手,深入分析男女生在这两方面上的差异。
1、 自信心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积极的自我评价的主观体验,具有引起和维持行动的作用,是激励和鼓励人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取得成功的力量。自信心可以激发个体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在完成任务中发挥潜能、大胆思考、积极行动、勇于创新,并产生高的成就期望。因此,自信的人比不自信的人具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去取得成功。自信的学生将有更大的可能得到学业的进步、潜能的实现、以及个性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和学校工作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女生普遍不如男生自信。其具体表现在:女生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女生常常不敢大胆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默默听课、静静看书和埋头解题已经成为许多女生的学习习惯;女生这种自我观念使她们顺从性强、依赖感强,易受暗示。而男性的自信则使他们具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女生对自己的成败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归因。在成就与失败归因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一般认为存在着重要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性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内在的原因,尤其是能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如不走运,教师教得不好或教师有偏见。女性则常常相反,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外部原因,如教师教得好或考题容易,尤其是运气;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在原因,如能力差。女生的这种归因特点明显地反映了她们自信心的缺乏。男性对自己常充满自信,有时甚至显得自负;女生对自己常信心不足,容易产生自卑感。男女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影响了两性的成就差异和行为差异。
在中学,对成功的不同归因使得男女生在学习英语上遇到困难时表现不同。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偏差阻碍了女生的自信心。教师往往认为男生更聪明、更有发展潜力,他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男女生所取得的成绩。他们的这种性别偏见挫伤了女生的自信心。女生在课堂上被忽视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女生自信心的发展。在课堂上女生得不到和男生同等发言和锻炼的机会,也得不到肯定和认可以及准确有用的反馈,同时,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她们对自己学习上的起伏产生了消极的归因,从而影响了自信心。可以说,往往就是教师的性别偏见挫伤了女生的自信心。实际上,教师不正确的性别观念,不仅仅阻碍了女生的发展,同样也不利于男生的成长。如果说教师的性别偏见挫伤了女生的自信心,使她们逐渐产生了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同样也损伤了男生的自知力,使他们逐渐滋长了自以为是、好高骛远的自满心理。众所周知,就像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女生的自卑心理有时候会激起她们更加埋头苦干,努力认真学习;男生由此产生的自满心理有时往往会导致不虚心向老师请教,不懂装懂,成绩则就很容易下降。
2、 情绪稳定性和挫折反应
在挫折情境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反应。有专家认为,女孩比男孩不易烦躁应归结为她们语言能力的早熟和优势;语言优势使她们较早地利用语言、发音表达自己的烦躁,因而比男孩更安静、稳定。
(四)、性格
性格差异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虽说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但我们依然可以对男女的性格作个大致的区分,即男性易于冲动,女性较为温柔,这是因为男女体内不同的荷尔蒙所造成的。反映到英语学习上,男性属于冲动型的略多些,女性属于内省型的略多些。反应时间长于均值而错误低于均值的受试者属于内省型,而反应时间短于均值而错误高于均值的受试者属于冲动型。据卡根研究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对内省的学习者更有效[12](P128)。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语法时多采用归纳法,即先给出若干个例句,然后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的教学法对内省型学生较为有利,因而女生收益较多。
综合上面的男女生在其态度、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心理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确实存在着语言优势。而学习态度的差异和性格差异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男女生的英语学习。女性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女性较常见的内省型的性格使她们在学习和测试中更为有利。
(五)、兴趣
一位从事外语教学几十年的老教师曾深有感慨地说:“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的激素[13](P1)。”
由于生物学的遗传,两性自然分工及后天教养的作用,男女的兴趣和爱好有明显的不同[14](P41-91),男性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女性的兴趣、爱好相对较为狭窄。在职业兴趣方面也存在着两性差异。
在个人简况的调查中有两项有意义的发现:
1、 在“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一项调查研究中可以得出,女生的得分值达到较高水 平,远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15](P2-5)。喜爱英语的程度:男生中“非常喜欢”占16%,“一般”占70%,“不喜欢”占11%,“讨厌”占3%;女生中“非常喜欢”占35%,“一般”占65%,没有女生“不喜欢或讨厌学习英语”[16](P2-5)。
2、 课外每周学习英语时间:男生为4.8小时,女生为6.9小时。男生比女生少2.1 小时[17](P2-5)。
兴趣确实是语言学习的良师益友。男生与女生对英语感兴趣的程度有显著差异,这是导致男生学习英语时间少的主要原因。据文秋芳对英语学习的调查研究认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时间每周不能少于5个小时,学习才能有显著的效果[18](P3)。时间是学习成绩的基本保证,作为中学英语老师应从转变教学方式及加强引导等方面提高男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保证其学习英语的时间,提高男生的英语成绩。
四、针对性别差异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文静的女孩子自己感觉总是特别自卑;而有的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不是由于能力问题,而是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所能利用的语言工具不能满足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对语言的精确要求,因而学生产生一种无助、失落和挫折感。这种感受如不能及时释放,最后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的维持。
想学好英语其实跟智力并无多大相关,它跟男女的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联,特别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只要肯下功夫,肯耐心坚持,肯多花时间,再多培养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对学习英语的热情,不管是男是女,应该都能把它学好的!国外研究表明,环境和教育是导致性别差异显著下降的重要因素[19](P72)。因此,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不断前进的步伐,男女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如果当今社会不将性别的差异赋予这样特殊的含义,对于儿童的培养也较少地赋予性别模式,那么男女之间的差异也将会大大减少。
然而,长期以来历史沿袭下来的社会要求和个性特征在无形中加深了性别差异,由于社会在英语学习上偏爱女性和对女性语言能力的高期望值,也由于女性希望因成绩好得到社会赞许的本性,使得女性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确实取得佳绩[20](P13-16)。对于目前的学校教育来说,重视性别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小学教育中,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应当从学生在智力与个性方面的性别差异出发,做到男女有别,因性施教。性别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意义重大,为此,本人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改善教学、指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调动右脑的潜能,促使大脑的左右半球在语言学习中协调工作。
(二)、鼓励男生勤学苦练,提高英语成绩。
(三)、改革传统的刻板的教学制度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兴趣确实对学好英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是首先要转变观念,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的意识,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习者,要解决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要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因此,情感教学越来越重要。
(五)、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异性交往具有智力互偿、情感互慰、个性互补、活动互激等相互补偿作用[21](P55-56)。因此,加强男女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往,对于他们心理上的扬长补短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们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多向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更能丰富学生的个性,使男女学生的性格都变得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教师还应注意如何去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度”,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取长补短,健康发展。
(六)、实施因性教育,教师要纠正传统消极的性别偏见和性别观念。因性施教其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只是以前的因材施教没有想到“材料”的性别及其差异,将个性心理与生理特点有很大差异的男女学生混为一谈,这着实是一个教育教学上的误区。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以承认和尊重男女生的心理差异为出发点,善于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因性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高教学效率,打破教育不平衡的状态。
(七)、自信心是学生心理发展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此应倍加重视、积极培养。纠正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偏差,优化课堂环境,重视培养女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教育任务。学校教育应该在亏欠女生发展的性别偏差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男女平等意识,开展有利于形成女生自信心的教育活动。要更新教育者的观念及评价学生的标准,纠正深藏于教育者内心的性别偏见和性别观念。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只有用真实、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男女两性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这使得他们在语言学习上具有了不同的倾向。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和方法进行因性教育,其基本的策略都是扬长补短,最终目的是促使男女生各方面的心理机能和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各自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完全一致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男女生心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男女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而,承认男女生的心理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出发点。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做到因性施教就没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兰政文. 鲜为人知的男女差异[J].科学生活[J].2002(3):105。
[2] 刘翔平 葛鲁嘉. 男女差异心理学[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41-91。
[3] 同[2]。
[4] 贾进强. 性别心理差异探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171。
[5] 同[4]。
[6] 同[2]。
[7] 朱曼殊. 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1-98。
[8] 董科胜 丁晓晖. 情感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沈阳:沈阳 军区白城干部子女中学,2003,17(4):96。
[9] 黄崇龄. 性别差异与大学外语教学----对外语学习中女强男弱现象的分析.同济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4,15(1):108。
[10] 同[9]。
[11] 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05、128。
[12] 同[11]。
[13] 张全凤. 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之我见.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江西:吉安县城关中学,2003,24(增刊):1。
[14] 同[2]。
[15] 王斌华 吕良环 姚志平. 学习者因素与英语成绩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广东:广东省东莞市群英学校,4/20出版.2004(4):2-5。
[16] 同[15]。
[17] 同[15]。
[18]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
[19] Rolf Biehler等. 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科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
[20] 李树清. 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1998(4):13-16。
[21] 龙燕梅. 中小学生的心理性别差异教育.教育科学研究[J].2002,(7):55-56。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男女心理差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