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有关大学生社交心理学论文

有关大学生社交心理学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大学生社交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社交效能感指大学生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对发展和保持交往关系的信心或信念,它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个体内在心理机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社交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社交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大学生社交回避的心理

  摘 要:当前大学生正处于社交活动、接受教育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活动,而导致学习与社会交往技能锻炼的机会减少,工作学业能力与社交能力下降,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社交方面的问题广泛存在,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现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回避;心理焦虑;解决措施

  社交是大学生的重要行为之一,大学生当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交的倾向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体验,即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有负向情感和不舒服的体验,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着某些回避行为及内心苦恼,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现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

  父亲教养方式仅影响大学生的社交回避,母亲教养方式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均有影响,专制型母亲教养方式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得分和社交苦恼及总分最高

  (二)生活负性事件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

  经历过负性事件的大学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得分高于未经历负性事件的大学生。其中,在某项活动中付出努力最终却是失败,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的处分以及娱乐能力差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的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和留级。

  (三)父母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

  随着父母的文化程度的升高,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降低,父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影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而父母文化程度为高职技校或中专的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得分最高,社交苦恼得分亦最高。

  大学生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影响因素分类树分析所建立分类树模型共包含3层结点,其中终末结点3个,该树形共筛选了两个影响变量、在分类树分析中,目标变量是按照统计检验所得的P值大小依次拆分,因此位于主要树干的解释变量对目标变量影响最大,随着分枝的细化,变量对目标变量的影响逐步减小。从分类树模型中可见,树形结构的第+层是按照调查对象的性格进行拆分,所以性格是影响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最重要因素,内向性格的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高于外向性格学生的得分,成为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高危人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其中,性别对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外研究结论一致。另外,本研究未发现独生子女对社交能力有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生活,社交方面更关注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容易使他们对社交有较高的期望值,致社交回避与苦恼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境外生的社交苦恼得分明显低于国内生和港澳台学生,他们从小受素质教育,比较开放,自强自立,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造成境外生社交能力优于国内生、港澳台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最高,可能与本次调查的对象有一定的关系,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经济条件与社交回避存在负相关,经济状况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如造成抑郁、且贫困易引发自卑、孤僻等消极情绪,以致在社交场合采取消极、被动、胆怯的社交形式。

  内向的大学生一个明显弱点就是胆小软弱和不善交际,导致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较严重。本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父母以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待子女,经常拒绝和否定子女的想法,子女易产生害怕心理,进而自卑、自我否定,过分干涉或保护则易使子女丧失自信与缺乏成功的体会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社交能力、大学生较注重在学校的表现,争强好胜的个性凸显,关注学校、教师和同学的眼光,故在学校经历负性事件的大学生是社交回避与苦恼的高危人群,家长的文化程度高,子女从小的教育环境优越,家内支持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这种环境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交往资金,以给予他们较好的交往感受。

  分类树分析表明,内向性格且父亲的文化程度低最易造成社交回避及苦恼,是今后教育的重点对象,努力提高该人群的关注度,注意引导教师、家长甚或社会与大学生的交往过程,营造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交往氛围,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加强内向性格大学生个性心理调节教育,重视社会交往能力和技巧的指导,使之体会到社会交往的快乐,进而克服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心理。

  二、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总体状况分析

  总体水平上,大学生存在社交回避及苦恼的问题,其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受测对象在西部地区高校学习,而西部地区的发展较落后,受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而成长起来的西部学生,与在相对发达的地区成长起来的学生相比,思想比较保守,在社会交往中有较多的回避行为与苦恼体验,可见,大学生存在社交回避及苦恼现象,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品质,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活动,并引导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以期使大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状况的差异比较发现,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较男生严重,这是因为,在社交活动中,女生由于对自我关注较多,自我期望值较高,易导致女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比男生严重,再则,由于学生多来自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其他这些地区重男轻女观念较其他发达地区严重,易导致女生的自卑心理比男生严重,在社会交往中存在更多的回避及苦恼现象,因此,女生更应得到学校老师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的恋爱状况差异分析:通过对大学生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状况的差异比较发现,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存在显著的恋爱状况之间的差异,未恋爱的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较恋爱的大学生严重,这是因为,恋爱的学生由于经常与异性接触与交往,更容易掌握一些交际技巧,在各种社交场合也更加自信从容一些,而那些没恋爱的学生的交际面相对会窄一些,与异性的交流有局限性,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易产生害羞、胆怯的心理,在各种社交场合有回避行为和苦恼感受,即恋爱的学生容易对社会交往产生满足感成功感。

  总结

  综上所述,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交的倾向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体验,即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有负向情感和不舒服的体验,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着某些回避行为及内心苦恼,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现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代金芳,董杉,王声ィ王畅,池桂波,董晓梅.大学生社交回避、苦恼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09).

  [2] 王艳芝.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03).

  [3] 幸蓉,王佳权.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11(05).

  [4] 吴娟.大学生身体自尊、社交回避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4.

  [5] 李亚伟.大学生家庭功能、心理一致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6] 李荣刚.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大学生社交心理学论文范文二:大学生社交恐怖的心理个案分析

  【摘要】本案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一位社交恐怖的男生,最终摆脱了与异性交往恐怖的困扰,达到满意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90-021一般资料

  王龙(化名),男,21岁,河北人,未婚,大一新生,爱好文学,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及遗传病史。父母亲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差。

  2主诉和个人陈述

  2.1主诉:近三年害怕与异性交往,并伴焦虑。

  2.2个人陈述:王龙有个很苦恼的问题,上初三时因暗恋一名女生后就开始跟异性交往时说话脸红,心跳加快。当时看到这位女生就会出现一种莫名地紧张、感觉到脸部发热,全身出汗。总感到一些不自在。自此以后,渐渐发展到跟其它异性交往也会出现紧张状况,近三年这些现象越来越严重,竟发展到害怕跟异性交往,特别是上大学显得更严重,现在一看到异性就紧张,随即回避,明知道理但又无法控制,心里很烦躁,自己看书采用了一些办法,但收获甚微。

  3个人成长史

  王龙出生在农村,两兄弟,家庭经济不好。父母经常吵架,关系不好,父亲常年在外不顾家,母亲常常抱怨。对王龙也不关心,并常说讽刺话,王龙害怕与异性交往,可能与一些事件有关,王龙回忆11岁那年夏天,跟一群女孩子做游戏时裤子不小心被扯了下来,露出大半个屁股,刚好被妈妈撞见了。只听她大声喝道:“当女孩子面脱裤子,真不要脸。”当时觉得很委屈。

  另外,上初三时,王龙暗恋上了一位女生,常因看她而上课走神,常常想她,看到她丰满的身材,浮想联翩.....认为这种想法好肮脏,竟然会有这样不道德的想法,因此责备自己。晚上也开始失眠。好几次想跟女孩表白爱恋之情,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高考没有考上本科院校,在母亲眼里,他是个不争气的孩子。

  4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4.1咨询师的观察

  4.1.1身体状态:身高约1.7米左右,五官端正,身材略显胖,有关体检报告显示均正常。

  4.1.2精神状态:来访者见咨询师低头不敢对视,呈紧张状态。

  4.1.3社会功能:害怕与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下降。

  4.2心理测验结果: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选择实施了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1.85 强迫症状2.2 人际关系敏感2.16 抑郁:2.09 焦虑:1.82 敌对:1.04.0 恐怖:3.64 偏执:2.0 精神病性:1.71、其它2.27

  EPQ:抑郁质

  SAS:标准分69分,中度焦虑

  5评估与诊断

  5.1评估:害怕与异性交往三年,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下降。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及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1]以及成长的经历的一些事件的影响和在别人面前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 妨碍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5.2诊断:社交恐怖症

  5.3诊断依据:

  5.3.1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5.3.2社会功能相对完整,起居正常,生活能自理,言行能保持在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

  5..3近三年与人交往恐惧,尤其是异性,恐惧程度与实际情景不相称并根据心理测评结果

  5.3.4伴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紧张,伴有面色潮红,心跳加快等。

  5.3.5明知道理但又无法控制,有回避行为。由于害怕与人交往、加之性格内向,严重的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5.3.6对自己的问题具有自知力和较强烈的求助行为。

  5.4鉴别诊断:

  5.4.1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该来访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等内在心理活动基本协调一致,人格稳定。有自知力,无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5.4.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症与焦虑症都以焦虑为重要症状,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环境和对象,呈境遇性和发作性,而焦虑症没有明确对象,常持续存在。

  5.4.3无明显的抑郁症状表现,无三低症状等,可排除。

  6病因分析

  6.1生物学原因:无异常发现。

  6.2社会原因: 家庭环境不好,高考失利更加重了自卑心理,个人成长过程存在创伤事件,这种应激事件是由于负性思维被激活。

  6.3认知原因:童年的经历,认为不被爱,进入青春期后及成年后,出现了一些正常的性幻想是正常现象,但是陈龙认为这种想法是耻辱的,不道德的,认知存在错误想法,从而出现人际关系的障碍。

  6.4防御机制:由于心理防御机制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回避反应,导致他产生了对其它异性泛化心理现象,所以,这些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7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7.1近期目标与具体目标:纠正错误的思维模式,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树立自信心。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进行社会技能强化训炼以减少回避行为,减轻其焦虑强度。

  7.2长期目标与最终目标:指导来访者克服恐怖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格趋于成熟。

  7.3咨询方案的制定

  7.3.1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进行认知-行动疗法进行咨询,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传统的系统脱敏法和满灌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已少使用[2],目前比较流行的疗法有社交技巧训练、实地暴露疗法,认知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3]。经同来访者协商并同意采用认知行动疗法进行咨询。

  7.3.2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心理咨询即通过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运用认知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共同商讨、寻求消除求助者不良情绪的方法等7.3.3咨询时间:根据其症状并考虑学习时间的特点,共为他安排每周一次,咨询时间为一小时,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

  8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第一次及第二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咨询的目标和任务: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建立信任感;让求助者了解他自己的心理困惑。

  咨询方法:会谈法 心理测验实施过程:

  8.1第一次咨询

  8.1.1建立信任感;充分尊重求助者,用真诚、理解、同理心的方式对待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8.1.2 询问有关基本情况8.1.3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咨询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项与规则。 与求助者一起确定咨询方案。

  8.2第二次咨询

  8.2.1 建立良好的关系

  8.2.2 与求助者交谈,收集相关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期待,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经历,针对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

  8.2.3 EPQ SAS SCL-90心理测验,解释测评结果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三次至第四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本阶段咨询的目标和任务:此阶段主要同来访者了解真实性情绪体验,从而逐步帮助来访者识别行为背后的动机,改变错误认知。

  咨询方法:会谈法、理性情绪疗法。

  实施过程:

  8.3第三次咨询

  8.3.1通过会谈与求助者共同分析其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8.3.2让来访者渲泻,获得轻松感。

  8.4第四次咨询

  8.4.1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8.4.2分析他对诱发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如:认为“差、不可爱、肮脏、不正经”这些负性思维模式,指出她现在的不良情绪就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8.4.3建立合理信念。并找出可以代替的合理信念,问题不是问题,怎样应对才是问题。就是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在认知上应对。让来访者认识到在激发事件与消极情感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些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是消极的自我陈述。针对这些消极思维,转换积极的想法。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加负责任、更加自由地做出应对。

  8.4.4家庭作业:找一些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一下她们对王龙的反应评价,这种 “不自然”状态是否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的。目的是让她通过实地调查,克服“不合理”仅凭想象思维的模式。

  咨询会谈摘要:

  来访者:我跟异性说话时,特别紧张

  咨询师:你特别紧张,你当时在想什么?

  来访者:我想异性看不起我,想我这个人是个很差的人?

  咨询师:你特别紧张,不敢跟异性说话,证明你是太差的人是吗?

  来访者:是的,其它男同学跟异性交往没有什么问题,我为什么是这样,我真是没有出息!

  咨询师:如果你一个男同学与女同学交往有些类似的问题,你怎样看他,你和你同学们是不是认为他很差?

  来访者:不会吧,只是说明人际关系上有些紧张罢了,不能说明他很差啊!

  咨询师:但你是怎样评价你自己的呢?问题不是问题,怎样合理思维和应对才是问题是吗?

  来访者:明白了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二(第五次至第六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咨询的目标和任务:接受过去,缓解焦虑情绪,认知重建。

  咨询方法: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法。

  实施过程:

  8.5第五次咨询:

  8.5.1再次说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非理性情感不适或异常行为的联系。

  8.5.2通过患者的自我监察和治疗的反馈,识别非理性思维。

  8.5.3直接对非理性观念提出疑问, 指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

  认识自动思维: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妈妈和自己过去的事件,用一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如1例因偶发性事件引起的社交恐怖障碍患者,患者终于摆脱了社交恐怖阴影[4],其次,端正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事件和对母亲的认识。全面、客观地评价母亲,并最终理解、接纳自己与对方。

  8.6第六次咨询:

  8.6.1训练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回避行为,运用自我指导训练法等方法,协助其建立正常的异性交往关系。

  8.6.2用言语表达有效的行动策略,强调个人适应性和战胜克服困难的自我陈述对于成功行为的内在自我强化。

  8.6.3克服目标行为的同时大声用言语自我指导并强化,替代不合理的思维产生的异常行为焦虑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对话。

  8.6.4通过角色扮演意识示范适当地正确的行为.

  8.6.5布置家庭作业:与妈妈电话沟通,每周三次,并主动与异性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第六次至第八次)

  时间:每次1小时,共2次,共2小时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阳性强化)

  第六次咨询:

  ㈠反馈上次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自述一些症状基本消失,上课能主动发言,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均增强。

  ㈡提醒求助者需要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的关系和矛盾。学会分析自己非理性认知,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8.7第七次咨询:

  8.7.1进行自我鼓励

  8.7.2在学习与生活中,强调求助者主动与异性交往,积极参加各种团队活动,鼓励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完善自我,学会独立处理问题。每次进步时给自己奖励。

  8.8第八次咨询:

  8.8.1了解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以及自我训练法缓解焦虑后的感受与效果。

  8.8.2肯定咨询效果,找出继续巩固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制定今后的行为目标,结束咨询。

  (咨询对话选登)

  来访者:我原来认为的“肮脏、不正经”这些负性思维模式,是我自己的认知所造成的。原来越想控制一些紧张,就越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控制,从而使得情况变得更糟。现在我接受自己的想法,同时学会了放松,感到舒服多了

  咨询师:现在你懂得了如何去应对,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来访者:是的,通过咨询我感到效果不错

  咨询师:你以后怎样做才更好地帮助自己

  来访者:我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咨询师:我们预订的目标已经实现。现在该是你适应生活的时候了,你初步懂得了怎样调节自己,再继续咨询将会影响你的自我成长。因此,再进行一到二次咨询,就可以结束整个咨询过程了。。。。

  9咨询效果评估

  9.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与人交往时焦虑明显降低,与异性交往恐惧感基本消失,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得到相应地提高。

  9.2周围人的评价:通过一些同学了解到,王龙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半年后跟一女孩子在恋爱。

  9.3咨询师的评价:通过系统规范的心理咨询,再加之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采取了认知-行为咨询疗法,使来访者逐步解决了与异性交往困难和恐惧的问题。学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咨询目标。

  9.4复查SCL-90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来访者生理心理行为症状趋于缓解。

  复查SCL-90自评量表结果:躯体化1.85; 强迫症状2.2;人际关系敏感2.16; 抑郁:1.09; 焦虑:1.82; 敌对:2.04; 恐怖:1.64; 偏执:2.0;精神病性:1.71。其它 1.27

  复查SAS 标准分49分

  10结语

  本案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让王龙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合理的思维上,而不是问题本身。社交恐怖症之所以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重点在于梳理思路,重建认知,舒缓情绪。青年男女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爱意,是很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案例中的王龙,把自己在情窦初开时的暗恋,看成是肮脏和下流的行为,因而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最后发展到与异性交往恐惧的地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王龙逐渐改变了一直以来与异性相处时的恐惧、紧张状态,达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3。

  [2]陈涤宇.吴文源 《社交焦虑症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非药物治疗 》上海精神医学2001(03)

  [3]刘兴华.钱铭怡等 《社交焦虑障碍的行为治疗:案例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6)

  [4] 刘晓瑞,《偶发性事件引起社交恐怖障碍1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8(11)

有关大学生社交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社交心理学论文

2.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毕业论文

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

4.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

5.大学生心理发展论文

144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