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格式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格式论文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心理素质,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思考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未来,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应该积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任务的开展,积极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
一、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纵观我们国家目前的许多大学,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都比较淡薄,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初中课程中已经开设,但一直处于被忽视的阶段。待学生到了大学期间,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只是一门不太重要的课程,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忽视,使得学生忽视了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而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往往侧重的是班级管理工作,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缺失,容易造成一些重大的由于心理健康状态问题导致的刑事案件。我国曾经在2003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便是由于重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大学生杀人事件,事件的起因是,犯罪者跟同窗同学发生口角,后来便想方设法致对方于死地,整个事件到现今回想起来,依然让人惊叹不已。高校在这样的案件发生后,应该对自己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狭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比较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马克思列宁思想、毛泽东思想教育等等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高校并未引入先进的国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等,使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遇到挫折的时候,容易一蹶不振,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人际关系。高校心理健康课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当下的现实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重点放在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愉快地享受大学时光。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待转变我国目前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只是采用单一理论化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实践过程,使得学生对心里健康教育的热情度不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心理教育质量。心理健康课教学不应该只是心理教师在讲台上面一个人讲授,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心理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诉说自己的烦恼和痛苦,把问题提出来,师生一起共同讨论和解决。
(四)高校应该立足大学生未来发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育者应该加强和学生间的联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做到真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高校应该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应该关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行为,同时还应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意识到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高校教育者不应该仅仅教授学生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自信心,让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人的成长是一个延续的过程,高校教育者应该教会学生在自己的每一天和每一件事当中去努力提升自己和壮大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成为一个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心理咨询技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心理咨询技术是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咨询对象进行语言或者心理的某些咨询、辅导、沟通,帮助咨询者消除其自身的心理障碍。心理咨询技术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意义。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思想观念,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咨询技术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手段,由于它比较注重人与人的平等性以及具有情感融合性等特点,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技术,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产生新的价值观念,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情况。
三、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应该做个耐心的倾听者。倾听指的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咨询对象的语言以及非语言行为静静的用心灵去感受和了解的一个过程。倾听是高校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了解的有效前提。高校教育者应该认真的去倾听学生的心理,并且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咨询。真诚有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基于双方平等的一个关系,而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而在整个过程中,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认真倾听学生表达的内容,还应该对于学生提出的心理阴暗部分,做到不歧视、不嘲笑,真诚的为学生进行解惑,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2.高校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共情。共情指的是高校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咨询过程中,对于学生表达出的真实情况进行感受的一个过程。共情有利于高校教育者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得学生觉得自己被接纳,而感觉到了温暖和心安,促进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了解自己、挖掘自己。高校教育者想要做到共情,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所表达的真实心理状况,很好的做到共情,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共情其实是相互的,只有教师很好地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才会感受到这份温暖,从而把这种感受反馈给高校教育者,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增进师生间的友谊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3.高校教育者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关注和评价。积极关注,作为高校教育者而言,应该加强和大学生之间的联系。高校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个人特长之类的,同时要用一颗平常心、不功利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大学生,积极包容他们的缺点,对其中家庭背景差或者品德不良的学生应该做到不歧视,平等对待。高校教育者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平等对待,有利于激发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评价指的是,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本人或者其特点的评判,许多大学生缺乏自信,或者看不到自身的优点,使得整个人显得郁郁寡欢,高校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缺点,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积极帮助这些大学生战胜这些困难,增强自己挑战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高校教育者正确的自我表露。正确的自我表露,指的是高校教育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经验,和学生一起分享,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环节当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提出正确的、积极的经验和情绪同学生进行分享,以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勇气和信心。高校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开放式分享,使得学生在分享经验的时候,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自身行为有无过失,从中汲取正确的经验。高校教育者正确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增进师生感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5.有目标的实施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是将整个团体综合在一起,实施的一种心理咨询模式,团体咨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体验,来对自我进行探索,从而改变自己和他人间的关系,以及和整个团体间的人际关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团体咨询,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心理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开展一定的团体咨询活动,比如学生班级内的团体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和家庭间的团体辅导,促进和谐班级,和谐团体的构建。同时高校教育者可以定期举行有目标的感恩教育、幸福教育、理想教育、挫折教育等团体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毅力,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未来,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应该积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任务的开展,积极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还应该定期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做到真正的让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生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
生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为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整体环境出发,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结合,开展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生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新兴的一种研究取向,自20世纪中期西方开始出现。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这一研究取向,对其进行分类和界定,研究其理论取向及意义,根据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模式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内容也陆续从以生态危机及环境保护为初衷的生态心理学角度扩展至研究人—环境交互作用的注重实际应用性的生态心理学,谋求人与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生态心理学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也为更加系统地、动态地、发展地研究心理打开了新的思路。生态心理学观点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运用。它系统宏观的思想可以给予各项工作许多启发,并十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实际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不断提升,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需不断改善。利用生态心理学观点整体把握、综合考量、系统操作并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和谐、稳定,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路可结合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探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逐渐占有较重的地位。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构设置、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硬件软件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开展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在逐步走向理念人本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发展科学化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体现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相辅助,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相配合,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重点关注并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已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除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重点针对已经出现问题和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错认为仅仅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第二,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时设置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不足,学校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不重视、不理解、不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不力;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往往只有课堂,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少,且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第四,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网络资源、社会多元思想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1],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受到诸多影响。
2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生态心理学,狭义上可界定为: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根据吉布森和巴克等人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学者先后对国内外生态心理学本身进行了梳理、分类和界定,概括出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学者们达成以下共识:第一,生态心理学受深层生态学理论影响,以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认为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第二,生态心理学强调环境或背景性因素的重要性,反对脱离环境孤立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第三,多元的交互的因果解释对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第四,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交互作用,研究对象是人—环境,研究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4]。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可以看出,心理学不应该仅研究人的意识和行为,更应重点研究人的心理和所对应的环境因素。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意义与价值。
2.1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的意义及应用概况整体主义是生态心理学遵循的原则,研究侧重于谋求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自兴起以来,将实验室心理研究扩展到了社会应用性的心理研究,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及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很长远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发现:“更为宏观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仅仅是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被动响应,还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塑造它们的宏观环境”[5]。因此,生态心理学观点将研究对象从个体与近端环境扩展至宏观环境,可以为各领域研究创建更多视角,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各领域理论体系,更系统全面地、贴合实际地研究问题。目前在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运用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对心理疗法的探索、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构建、对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作用、对教育活动的启示等。如在心理疗法领域,荒野疗法、家庭疗法都运用了生态心理学观点,行之有效,应用广泛;在教育领域,生态学习观、情境教学观应运而生。这些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思考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用生态心理学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个体与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个体与环境的组合同样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同理,在高校中,大学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以往大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将大学生自身与外在环境隔离开,习惯于对学生做单一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预防和处理,以不出现问题为目标,很少采用积极手段维护学生的和谐心理;在学校整体环境上,仅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家长、学校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极少参与,如此很难真正实现各个独立生态系统与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想要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状态,不仅需要做针对大学生的工作,更应融合环境,把握整体情况,共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其更加系统、全面、行之有效、可持续。
3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可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体研究,要考虑到其相互之间的共生关系,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从整体环境入手,坚持横向全面发展,纵向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从整体环境出发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依托于整体环境情况,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割裂联系孤立地看待心理活动。任何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的[6],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从整体环境出发,作用于学生心理这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注重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上文提到,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是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而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若要构建整体和谐的心理环境,不能孤立来看学生的心理活动,应改善原有的仅针对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自身调节心态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促进其内心全面和谐发展。
3.1.2建立全员心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学校环境与校园文化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当前很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一个部门来完成,学校各级人员(包括领导、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片面并具有局限性。全员心理教育是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每一位教师的心理知识素养。除对问题的处理以外,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传递心理教育讯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得到教育,共同营造一个时时温暖、处处温馨的和谐心理环境。3.1.3把握“互联网+”时代开展全面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新的媒介,社交、娱乐、学习……以上种种活动均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来实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有两方面启示:一是防范。即要注意大学生在新媒体获取的信息是否对其积极心态有不良影响。二是利用。即主动通过新媒体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对学生心理状态“察言观色”,如通过微信朋友圈观察学生实时心理状态,通过个人博客博文看学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微博使用情况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向,通过播客、小咖秀等作品上传观察学生的气质个性[7]。把握“互联网+”时代这个社会环境,开展全面的心理教育。
3.2从横向与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整体主义和可持续原则,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教育活动。可从横向和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1从横向角度全面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项工作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出发,每一项工作都应站在宏观的角度系统地探索其开展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结合人—环境的交互作用,第一,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尽可能多利用情境教学,创设相应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处在真实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育内容,掌握处理方法;第二,改善仅有课堂教学的现状,多结合实际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在心理普查方面,除了利用相关心理普查量表进行筛查以外,可以基于生态心理学视角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弥补目前心理健康标准存在的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缺陷,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宏观考查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地衡量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关注个体的症状表现,而且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与环境的关联性,在相互影响中审视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其影响[8]。在心理咨询方面,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被破坏,这时可采用荒野疗法、森田疗法、冒险疗法、自然疗法等,在行动上回归大自然,在思想上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从而改善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对于未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多注意动态平衡的维持,尽可能将工作重心从“治”转换为“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方面,可在个人成长性质活动基础上开拓团体性质活动,重在协调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开展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增添心理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处于积极温暖的校园环境中,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2从纵向角度开展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纵向开展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应具有持续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能只顾眼前,不能只把重心放在处理问题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之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遇到问题积极调节心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持续,学生心理得以长久健康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其自身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加强师生互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加深校园文化影响,让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整体环境,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保障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具实际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14):63—65.
[2]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易芳.生态心理学之界说[J].心理学探新,2005,(25):12—16.
[4]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08,(28):16—20.
[5]窦东徽,石敏,赵然,刘肖岑.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53.
[6]李梅.从生态心理学的视野看心理健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7]吕妍,马小晶,王军胜.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7):223—224.
[8]朱琼,吴建平.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630—6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格式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