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浅议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议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议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

  摘要: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准、内容欠缺、教育方式单一、评价缺乏有效性等问题,优化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明确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显性与隐性课程、建立专门机构与合理的评价机制、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训。

  关键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一、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2015年年初,笔者调查了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省内10所高师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另外,笔者于2014年年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10所中学(初中4所、高中6所)发放600份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调查数据来看,在558名中学生中,约24.73%的学生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其中仅有34.78%的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其余65.22%的学生选择了家长、同学、朋友或忍受;在48名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中,认为教师帮助有效的学生仅有6.25%,其余93.75%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当然,以上数据仅仅是从中学生的角度获得,可能并不客观全面,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不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无法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指导或帮助。

  二、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陕西省所有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这说明高师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已经普遍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该课程在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出形式化、表面化、随机化的现象。

  (一)课程定位不准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学生一年级时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从十余节到二十余节不等,课时非常有限,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连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训练。基于其选修课的性质,课程安排往往是合并多个教学班统一在阶梯教室上课,学生人数多达一两百人,上课时间也往往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会重视该课程,多数学生选修该课程只为打发时间凑个学分。

  (二)课程内容欠缺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选修课,多数高师院校并不统一征订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专长或兴趣各自备课,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其他如案例分析、活动训练等内容。另外,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院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开设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时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更少。

  (三)教育方式单一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方式单一,清一色地使用了教师讲授的方式,个别院校偶尔举办相关的讲座。教师讲授、专家讲座的方式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打击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决定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普遍缺乏针对该课程的合理评价机制,考核流于形式。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师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部分高师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混为一谈。

  三、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其双重性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因为高师生未来将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高师生心理障碍,提高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师生心理机能,促进高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这个目标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应作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对高师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培养高师生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及时发现或辨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给予问题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个目标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目标。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普遍存在片面性,即重视基本目标忽视特殊目标。高师管理者只有认识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才能对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

  (二)科学设置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体系,提高其实效性

  1.明确课程性质。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鉴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笔者认为将其作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一样的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或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课时、空间、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保证。这是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运作的前提。

  2.健全课程内容。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组织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编订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必修课开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健全人格、情绪健康与情绪管理、爱情观与性爱观、挫折及危机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计划课时内完成不了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补充。二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内容应当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基本知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

  3.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的高师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助于新生适应以及发现和预防新生的心理问题。在高师生储备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后(一般在三年级),开设为时一个学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保证学习该课程的高师生能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真正具备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自助性为一体的实用型课程。陈晓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不是“传授、教导和训练,而应该是认知、感悟和建构”,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宜。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将讲授、案例讨论分析、心理影片评析、心理测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伴随着心理体验和心灵感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开发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发挥其渗透性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深刻性、暗示性和非预期性等特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渗透在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推进作用的诸多因素。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暗示性和渗透性,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训、校歌,教室里张贴的名言警句,甚至教学楼的名称都能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这些象征性符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充分调动高师心理学专业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建立心理学社团、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由专门教师指导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训练,如在每年的5月25日开展以“悦纳自我”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拓展训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或竞赛等。

  3.积极发掘其他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积极发掘各种校园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实践、迎新生、迎新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4.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在校园网中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在校报、板报橱窗中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等。

  (四)建立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与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其专业性

  高师院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学校应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提供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配备专业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放松椅、沙盘,以及安排各种相关讲座和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活动性等特征要求专门的评价机制,融合理论知识考核、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案例分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形式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该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五)加强对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培训,提升其教育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校园里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培训应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前者可以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甄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简单的心理困扰、利用班会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不仅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有益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2008(8):86-87.

  [2]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王兰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3):145-146.

  [4]栗文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43-44.

  [5]吴菁.课程评价介入: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2-134.

  [6]唐闻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个互补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3):72-74.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二:盲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个案A(女,14岁,盲生,小学五年级)。该生因早产致视力残疾,家人因此心怀歉疚,对其十分溺爱。在校表现虚荣心较强,渴望被人注意和夸奖,由于成绩中下,待人骄傲,难以与同学融洽相处,性格渐趋孤僻,听不得一句批评,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本案从该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入手,分三个阶段,对A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采取谈话、暗示、引导等方法逐渐帮助A学会正确分析、评价自己及理智地对待胜败得失,促其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新人。

  【关键词】盲生;个性差异;心理辅导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个案背景:A,女,14岁,盲生,小学五年级。该生因早产致视力残疾,家人因此心怀歉疚,对其十分溺爱。在校表现虚荣心较强,渴望被人注意和夸奖,由于成绩中下,待人骄傲,难以与同学融洽相处,性格渐趋孤僻,听不得一句批评,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家庭背景:父母初中文化,在家务农。有一哥哥高中在读,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在一次学校组织的与大学生联谊活动中,她主动要求参加两人绑腿跑游戏,却在刚出发不久昏倒在地。脸色苍白,唇无血色,牙关紧咬,翻白眼,呼吸急促,清醒后有挣扎大喊的现象。周围人越多,症状越强烈。在家休息一周后,回校上课,见到同学,再次发病。以致每天都要犯一次,不能正常上课。于是我携A来找心理医生。

  二、原因分析

  经心理医生诊断分析,这应属于癔病。A性格狭隘,渴望成为任何场合的主角,被人关注。发病时意识清醒,但有歇斯底里症状。针对此症状,可以先采取药物治疗,再进行心理疏导。

  三、干预策略及过程

  (一)预设的目标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个别谈心,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及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同时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给予指导,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但决不是溺爱。从而达到该生能正视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悦纳自己,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相处融洽,关系和谐,培养其健全心理与人格。第一阶段:由心理医生进行治疗。第二阶段:由我对A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采取谈话、暗示、引导等方法。第三阶段:帮助A学会正确分析、评价自己及理智地对待胜败得失。

  (二)具体干预措施

  根据医生的建议以及我预设的目标,我将A的干预策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使A在能够接受治疗的基础上,放松情绪,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一步使A淡化对病情的关注。第二阶段:由我对A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采取谈话、暗示、引导等方法。在A第一次发病的半个月后,班里正好开庆六一的联欢会。我从A爱表现的心理入手,鼓励她来做主持人。开始她恐怕同学会笑她,有些迟疑。于是我告诉她,只要抛开顾虑,凭她的气质和言语表达能力,一定能胜任。她又提出,害怕在会上“犯病”。我一笑置之,说:“怎么会呢?只要你准备充分,就不会很紧张,况且,有我在,就是有什么小问题,我也会帮你处理的。别怕!”A的脸上露出了羞怯却又十分坚定的笑容。联欢会当天,我暗地里嘱咐班级同学要用掌声多配合她。那天,A换上了一条新裙子,专心致志,信心十足地作了下联欢会的主持人。当近两小时的主持结束的时候,她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能行!”可见,这次做主持人的经历,给了她治好病的信心。我以此为契机着手下一步的工作,即指导她自己控制“病情”。课余时间遇到A时,我总要随意说一句:“脸色好多啦!”A又一次在课堂上犯了病,我扶着她回到宿舍,边走边指导呼吸的要领,并不断提醒她不要惊慌。几次之后,A已能在课堂上控制住自己,表现也没从前那般强烈了。一天在课外活动的操场上,A和几个同学有说有笑地玩着,我默默地看着她,心想:一定要让她的病除根。同时,我将改善A与其母亲的关系提到了首位。我主动与A的母亲保持着联系,帮助其家人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增加关心,减少溺爱,增加信任,减少娇纵,使A感到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同时提醒她有意识地放手让A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还要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第二次深谈,是在暑假后,因为A的母亲一到秋天就有关节痛,其父又常年在南方打工,问A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A说没有。我又说:“妈妈身体不好,还要为你担心,她可真够难的。”A说:“我现在好多了,自己能照顾自己,基本不用妈妈操心。”“太好了!妈妈的身体怎么样了?你有病时,她对你那么好,又带你看病、买药,还要安慰你,你父亲又不在身边,没人帮她……”“老师,我懂!我要尽力做个好女儿。”“我相信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您可别小看我!”一周之后,她母亲来校和我联系时,高兴地说:“她每天陪在我身边,是个能干的小帮手,跟从前比像是懂事了不少。”此后,A的心情开朗了许多,也能够体谅他人的过失,和同学的矛盾逐渐减少。第三阶段:帮助A学会正确分析、评价自己及理智地对待胜败得失。治疗到第三阶段时,难关已基本度过,但要帮她克服以后生活中的难关,任务还相当繁重。那是最后一次长谈,我从A的童年与现在的对比入手,和A讨论什么是得意与失意,什么是所得与所失,什么是成功与失败。引导A从混乱与误解中走出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并给自己确定一个切实的人生方向。当又一个暑假来到的时候,A与我在电话中相见,她首先告诉我的是她拿到了南京盲人学校中学部的录取通知书,并感谢老师们帮她克服了心理上的那道难关。

  四、回顾与总结

  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想工作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鼓励、多引导。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尤其是在对待生理上有残疾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给予指导,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但决不是溺爱。正视自己孩子生理上的缺陷。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孩子成材,必须先培养孩子成人。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马洪路.回归———残疾人与社会的相思.华夏出版社,1993.

  [3]段继承,段培蓓.21世纪青少年健康管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浅议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浅议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

3.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4.浅谈如何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127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