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论文
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论文
失恋是爱情的悲剧,对于象牙塔里面未经受打击和创伤的他(她)们来说,无疑是一道难过的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论文范文一:当代大学生失恋心理分析及调适对策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失恋后,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行为,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一身,其消极行为对个人会造成极坏的影响,甚至会危及他人及社会,对于大学生失恋后的消极行为,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化不足等原因,减少大学生失恋后的消极行为,除了大学生自己要积极面对外,家庭的教育支持,学校的教育疏导及同辈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大学生失恋,心理分析,社会化
1 引 言
2007年4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事件,造成33人死亡,据称韩国裔嫌犯赵承辉因失恋而导致心理畸变所致,失恋学生的心态再次引起中国的教育界的关注。失恋是在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危机,也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1]。
自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出台以后,恋爱行为会在新规定中体现出的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管理的显著特征下,变得更加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和发展趋势 [2]。
那么,有恋爱行为,就必然会有失恋现象,这应该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特别是对于高校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和在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尚未完全具备恋爱资格和条件的年轻人,谈恋爱的“成功率”会远远低于“失败率”。所以,失恋现象必然会频繁出现。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应该把关注的重点由“学生恋爱”转向“学生失恋”。
失恋是指恋爱的一方否认或中止恋爱关系而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严重挫折。当代的大学生往往充满浪漫幻想,但由于情感尚未完全成熟,在情感冲动的时候,理智和行为的自控力是一般是很薄弱的。这一群体面对失恋,往往会产生难堪、失望、激动、怀疑、抑郁、孤独、空虚和绝望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使其身心都受到很大的伤害。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那么便容易导致失恋者自杀,自残,报复的消极行为。与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相比较,中国8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很容易恋爱,但也同样容易失恋,这和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的不成熟以及社会化不足有关。 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现阶段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经历迫切需要被正确认识和给予帮助。
对于失恋的问题,绝大多数都认为顺其自然比较好,很大一部分同学能够对自己自我调整,转移注意力,但是也有少一部分同学则认为自己不能很轻松得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甚至有小部分的人选择报复手段、自杀等一些不成熟的行为。对失恋大学生异常心理与行为应该进行适时疏导和积极应对,既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的德育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2 大学生失恋后的现状透析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没有过去的禁忌和过多排斥。如今的大学生有着自己开放的的恋爱观,更容易获得爱情的体验。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另外还有33.7%的大学生正积极考虑谈恋爱"; 另一份调查,大学生中除大约10%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暂时不考虑恋爱外,90%的学生都有积极考虑或正在恋爱 [3]。
恋爱对于每个人都是难以忘怀的,恋爱中的体贴关心、互帮互助和激励安慰让每个人都体会到恋爱的美好。然而,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失去,失去之后的伤害就越大,失恋正是如此。很多大学生经历的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因此受挫感更加强,郁闷情绪更加难以排解,失恋后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心态。
近年来,大学生恋爱的现状,有许多不健康,不正常,不和谐的因素,不仅对校园文化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和误导,影响学生的思想、学术、友谊的增长和全面发展,而且还威胁到社会稳定,和谐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大学生因为失恋而引起自杀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一项关于上海高校有关学生自杀问题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在大学生各种自杀原因中,恋爱的情感问题占22.0%[4] 。而南京的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结果中也显示,恋爱的感情问题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5]。同时,据广东某师范院校心理辅导中心介绍,来该中心咨询的人群中,有八成是遭遇到了感情困难,而其中最大部分是“追求被拒”和“失恋”的 [6]。该中心的统计,去年在该校发生了五起试图跳楼自杀事件,后均被成功解救有调查显示,失恋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诱因之一。大学生失恋后,有的能够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有的人选择报复别人,有的人选择伤害自己等等。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失恋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的爱情不能随波逐流,大学生失恋后必须正确积极合理的应对。
3 大学生失恋后的心理行为特征
当代大学生失恋后,往往表现出一些不良症状。失恋后的症状,又称失恋后的挫折感,人生观,恋爱时间,长度和深浅程度不同,从而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多数失恋的大学生,他们也逐渐接受现实,正确度过失恋的心理适应期,然而,一些失恋者往往是很长一段时间出现的控制和心理反应异常,主要表现为以下:[7]
3.1 积极主动型行为
这种行为是一般是心智较成熟的大学生可以做到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有端正的恋爱观,以谋求共同进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以确定关系,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本着对他人、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能积极面对失恋。失恋虽然会带来一些痛苦,但这种类型的失恋者一般能够较短的一段时间(一般为1-2周)调整好心态与精神状况,能源投入学业。因此,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失恋大学生在失恋大学生中是主流的。
3.2 消极被动型行为
这种类型的学生占的比例并不多。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处理问题缺少经验和技能,未能建立正确的恋爱观,显然是有脆弱的心理和负面的认知态度的问题,失恋了,他们不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的思维方式,无法建立一个新的认知节以及思维方式,无法面对和承受失恋带来的痛苦,可以很容易产生以下消极行为:
第一,悔恨的行为,这类型的失恋者往往陷入了痛苦的泥潭深渊之中,常唉声叹气,或喋喋不休,责怪自己,对自己之前的行为后悔不已。常常与失恋当事人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素质有关。
第二,抑郁的行为,在失恋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的失败和自卑的阴影下,失恋者感觉非常尴尬和羞辱,充满了空虚和失落感,每日无精打采,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第三,破坏的行为,甜蜜的爱,出现了危机,失恋者暂时无法接受失恋的现实,很容易丧失理智,造成破坏行为。这种破坏行为具有很强的的针对性,大部分失恋者对另一方或者所谓第三者进行报复。
第四,自暴自弃的行为。当失恋者痛苦和无法自拔,他们往往采取不合理的做法他们自残离家出走或者以死寻求缓解疼痛。如今大学生因失恋而否定自我认为活着没什么意义的自暴自弃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了。
4 当代大学生失恋消极行为原因分析
失恋有着复杂的个人原因,这里也有着社会因素我们从个人社会化[8]来分析。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的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具有双重意义:其一,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方式获得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本;其二,社会通过社会化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实现自身存在的延续。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分为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两个过程。社会化不足的大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自我定位、情感等方面存在有较大的困难和障碍。社会化不足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幼稚,心理脆弱,自我控制能力弱,不愿意长大,不愿意承担责任。消极被动性行为所占比列虽少但是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极其具有破坏性的,消极被动型行为从社会化载体角度分析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原因。
4.1 家庭
家庭是个人最初遇到并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 [9]。 家庭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化的基地,对个人各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和性能影响源。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而家庭对于儿童的社会化以教导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教导行为规范为主:而且是以亲情作为基础,希望儿童—青少年能过得到全方面的综合的发展, 大学生受家庭影响社会化不足心理上幼稚,心理脆弱,甚至价值观人生观错位,这直接影响着自己失恋后的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4.2 学校
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 在传播文化技能与知识遗产、灌输以广大社会为取向的新的角色行为、教育个体以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调整自己等方面,学校是重要的。在学校的生活中,有老师的引导和同龄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同龄中他们开始试着进行角色的扮演,这都是一种实践锻炼友好交往能力的手段,而这是在家庭中无法得到的。而随着他们的成长,学校变成了一个社会场合,而教师又提供了成人的榜样。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会对学生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正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在特定的时期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大学生社会化状况的好坏。大学生在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等方面的心理状况低,一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或挫折,自我调节能力低。大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不足间接导致大学生自我定位、情感等方面存在有较大的困难和障碍。
4.3 同辈群体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青少年更倾向于对同辈群体[10]的认同。同辈群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对象,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能力,是青少年行为的参照群体。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是个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同辈群体由拥有相同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相近、年龄相仿的人构成。交往范围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然而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很多危机,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大学生面临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极其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同辈群体在这一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据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可或缺的地位,从而诞生的同辈心理辅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5 当代大学生失恋的调适对策
青春期的大学生虽然生理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成熟水平远远落后于生理,有许多问题,他们不明白,有时他们顽固任性,或盲目跟风。当他们遇到的爱情挫折时,会有很多的麻烦和痛苦。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麻烦和痛苦,长期积累,这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并最终影响学业。积极和热情的关注大学生失恋的心理现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1 大学生失恋的自我调节
失恋学生要努力克服爱情至上的观念,冷静和理智,可以通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如文体活动、学习班、继续深造等,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上去, 通过“自我”调节,使心理上得到某些满足,以促进心理平衡。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失恋虽然说是一次失败的恋爱,但同样有积极意义,对于大学生经历了失恋,能减少以后的婚姻失败,能丰富人的阅历和抗挫能力,能够澄清自我的爱情观,能让人学会珍惜拥有、尊重别人和理解宽容等等,从积极的角度认识失恋问题能有效降低失恋的痛苦感,并将失恋的负面影响有效减低。
要减轻失恋者的痛苦,让其心智恢复正常,减少大学生失恋后的消极行为,除了失恋者自己要努力外,朋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给其支持,帮助失恋者减轻痛苦,社会支持的作用不容忽视。
5.2家庭的教育和支持
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相互连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唤醒爱失恋的积极意识。父母及家庭成员对子女应给与一些积极的教育及引导,并给与足够的关注,促进其快熟成长,使其心智更加成熟,在孩子失恋时多一些理性的体贴及关怀,这有利于孩子积极地去面对失恋并尽快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5.3.学校的教育和疏导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更应该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引导大学生提高修养,早日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分手后的教育和引导 [9]。
5.3.1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程或讲座、报告或校内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有意识有侧重地加入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多角度开展正面积极地教育引导,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性别教育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很有帮助,从而为为大学生恋爱问题上的健康选择把雨伞。
5.3.2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良好的情操
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又潜移默化,美好优雅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内涵深刻而丰富的新思想以及新文化、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以及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会极大的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在充实而又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情操得以陶冶,境界得以提高,品位得以提升,谈恋爱渐渐地就不再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高校教育者也不必再为大学生谈恋爱和失恋的问题而日渐沉重。
5.4 同辈群体潜移默化的作用
朋友,室友,同学,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同辈群体随着青少年的成长,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青少年更倾向于对同伴群体的认同。同伴群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对象,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能力,是青少年行为的参照群体。同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不同形式带来更有效的效果,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具体途径有三:一是观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识积累。而同辈群体在角色扮演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在自己的圈子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进入社会之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失恋大学生而言同辈群体更是意义非凡。在大学生失恋时同辈群体给予的陪伴以及开导对失恋者积极地认识失恋,减少失恋的痛苦有着很大的帮助。
6 结论
在当代大学生中,恋爱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必然结果,而失恋是恋爱中不愿发生但有时又不可避免的一种正常现象。失恋总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而恋爱或失恋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率都是很高的,对失恋的应对方式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成熟水平和恋爱观。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指导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如何应对失恋应是社会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失恋者本人应该积极冷静对待失恋问题,家庭、学校以及同辈群体在对待大学生失恋反应上首先应给予理解和尊重,并给予足够的关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朝晖.对失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疏导与调适[D].南京工程学院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郭文杰.中国大学生失恋报告[M].作家出版社,2008.5
[3]张海音.大学生失恋心理的透析及疏导策略[M].温州大学,2010.8
[4]关前.郁闷的一代[J].黄金时代,2006(4):13
[5]吴少怡,张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邓毅富,王勇幸.“自杀—大学生的流行症候” [J].黄金时代,2006(3):21
[7]贺志军.大学生失恋行为分析及心理调节[D].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报,2007
[8]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7
[9]王宇昕.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D].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2011
[10]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D].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5
[11]江燕 .大学生失恋现状调查研究[D].福州大学人文社科院应用心理学系师,2011.3.15
[12]郑洁,税伟.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内容[N].重庆邮电学院报,社会科学会科学版,2004(1)
[13]柳建营,赵国山.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7.1
致谢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在大学求学的四年,心中充满无限感激和留恋之情。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此专心学习,陶冶情操。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王老师,正是由于她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形。
另外,我必须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为他们的日夜辛劳,我才有机会如愿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而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最后,我必须感谢我的朋友,正是因为他们在电脑技术上的无私指引,我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该论文。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论文范文二:大学生爱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摘要:大学生中大部分都会经历谈恋爱的过程,由于大学生本身的种种限制,种种原因,大学生爱情的成功率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所以在大学里,失恋也就成了和恋爱一样频繁的事情了,但是,爱情固然好,毕竟爱情也是一件要随缘的事情,而且人生中可以体现人生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将恋爱和学业协调好,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对待大学爱情,平衡好爱情和其他事物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原因 爱情 责任感 失恋 学业 理性
正文:进入大学才发现,在高中很少见,有也要偷偷摸摸的“恋爱”,什么时候已经变得随处可见了。从身边同学的情况来看,大学里没有谈恋爱的同学,就像高中里偷谈恋爱的同学一样,少之又少。
一、谈恋爱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学生会有那么多去谈恋爱呢?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恋爱是男女互相爱慕。为什么高中的时候我们男女就不“互相爱慕”,一进大学了,大家纷纷都“互相爱慕”了?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可能有点消极了):首先,进入大学之后,不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都不再那么严的管着我们了,对我们来说,大环境宽松了,也就更容易放得开去干想干的、以前没干过的事了。其次,高中时老师就经常会说:“现在先不要谈恋爱,专心准备高考,等上了大学了,怎么谈都没关系。”这些话无疑也给了高中时的我们一定的心理暗示,暗示我们,大学里可以大胆谈恋爱。还有,进了大学之后会发现,一对对的情侣们亲密的出现大学校园里,已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而“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是大部分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的心理,同学们一个个都有了男(女)朋友了,我没有的话太丢人了,于是我也要找一个。最后,不得不考虑到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本身就是非常的空闲的,谈恋爱的这些人中,也不乏那些是因为寂寞无聊空虚而要找个对象的。
二、恋爱与爱情
恋爱与爱情,并不完全一样。虽然大学里谈恋爱的随处可见,但是那些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仅很少见,而且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曾经看到过一对问答“现在的社会上还有爱情吗?有啊,电视剧里有的是。”个人认为,这话虽然有些极端,但还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现在所谓的爱情里掺杂了太多的外在因素,离真正的爱情是越来越远了。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灵魂之间的交流,是两个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起成长一起长大的过程。在爱情里,我们会想从内心改变自己,让自己更有魅力,我们会希望自己能让对方感觉到轻松愉悦。总而言之,爱情应该是一股能使人向善、向上、向美的力量。
显然,这和大学生的恋爱大不一样。
三、失恋与责任感
在恋爱的季节,爱情是多变的。现在校园里的人,大多都还不成熟,面对着太多的诱惑与不确定因素,带着当事人本身对自己感觉的模糊性,失恋在大学里就成了家常便饭。
从感情的生成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里爱情总是悲剧收场的了。随着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对爱情的渴望也渐渐强烈起来,这就使得有些大学生“饥不择食”,不管对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同,情投意合,而只凭双方初次见面或经过几次接触之后,就确立了恋爱关系。这种由于一时冲动而获得的爱情常常是“无疾而终”的,因为开始时没有深入地了解对方,而将来随着对对方了解的深入,双方的缺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对方面前,从而双方的矛盾也不断加深,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只能悲剧收场。
要说双方前期一点感觉都没有,显然也不合适,人有种“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重视”的“本能”,得到了所谓的爱情之后,便不会加以珍惜。一开始对双方可能会“迷恋”,时间久了,就觉得没趣了,这时支持感情继续下去的,应该就是“责任感”了吧,不想自己原先的承诺破坏了,便选择继续,等到其中一方实在厌倦了的时候,伤害也就来了,“责任感”的淡化最终导致了“失恋”。
四、处理失恋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弱,当又一段感情破裂,有些大学生会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做出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这时就需要妥善处理失恋问题,以防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失恋者要认识到,人生中可以体现人生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要处理好爱情和其他东西的关系,不要把爱情看的太重,没有了情侣还有是很多关心你的亲人和朋友的。
失恋者身边的老师、朋友们,有时候也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所以,首先,我们要关注身边的同学、朋友,如果有发现同学出现精神异常的情况的,千万不能忽视,要安慰关心,让失恋者感觉到爱情之外的温暖,早日走出失恋阴影。而且,平时越是内向、腼腆、文静的同学,其真实的心理想法隐藏的越深,越需要我们去多关心。
当然,帮助的手段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话,则很有可能起到负面的效果。应当采取先辅助失恋者发泄完再对其进行安慰劝说的方式,否则不满长期在内心积压的话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女生的话可以用陪她大哭一场等方式助其发泄,男生也可以陪他跑跑步等,发泄完之后就可以比较冷静,比较理性的思考问题了,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总之,失恋后必须妥善处理,我们也要多多关注和帮助身边的人妥善处理失恋问题。
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必须兼顾学业与爱情,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处理好的大学生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无法自拔,有些大学生则整天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无意于学习,进而荒废了学业。
爱情不是自私的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的为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大学时期的我们是单纯又脆弱的,我们的恋爱不能是只注重过程而不顾后果的,伤害了一个人,可能影响的就会是这个人的一生,一生对待感情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心态。那些把恋爱当成是感情体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而大学里,我们都还很幼稚,可能爱情观不是很正确的人也不在小数,选择伴侣的时候就需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被一些花言巧语所迷惑,最终伤害了自己。
大学生恋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更要正确地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分清主导地位和次要地位。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实现学业和爱情双丰收。
总结:大学并不是最适合找一生伴侣的阶段,大学阶段还是应以学业为重的,但是要找对象的话必须慎重,真诚。一旦遇到真的悲剧的爱情,就应该学会放弃,毕竟“强扭的瓜不甜”要拿得起放得下,更不要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来,要理性对待爱情。
参考文献:1.李宇老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堂内容
2.百度文库
3.百度知道
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论文相关文章:
2.大学生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