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

  民生建设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挑战,对于认识民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搞好民生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篇一

  《关于党的民生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民生建设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挑战,对于认识民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搞好民生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回顾历史,总结规律。立足现实,扎实推进。展望未来,勾画蓝图。使党的先进性在民生建设不断取得实效的过程中不断彰显活力。

  [关键词]民生建设;发展

  民生建设是近些年来我党和国家历次重大会议中所提到的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表明我党对民生建设已经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其实,我党改善民生的实践自从建党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于革命与建设的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正是改善民生这条贯穿其中不变的灵魂与主线成为我党在近90年的奋斗历程中永葆先进性,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重要原因。回顾这一历程,总结和探索党的民生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对于我党在当前和今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面下的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第一,民生建设是党的先进性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建党的“一大”的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按需分配。这就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中共为大多数的中国人谋利益,改善民生的强大愿望。蕴含着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和改善民生的历史责任,在以后的民主革命中,党的人民政权建设一直坚持与民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934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基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度,真正解决了当时民生问题中的最重要环节――土地问题,这就为在中国推翻一切反动势力,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新中国的民生建设经历了恢复发展、进一步深入、开拓创新三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对民生建设的定位与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民生建设不断地得以推进,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只有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因此,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民生建设必须让法治护航,要从法治高度认识和推进这一事业。党的民生建设必须以依法治国来保障,必须使依法治国成为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加强法律与制度建设应加快民生事业的预算法、宏观调控法、行政法、与监督法建设。我们党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努力加强制度建设,从而保证了民生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民生制度建设的力度之大,出台的制度之多,令人振奋。比如,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以宪法为依据,完善了保障人权、保护生命财产和人格尊严的法律法规。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明确了公民享有的物权,规定了享有物权的范围; 2009年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立法目的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同年还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法规与制度的创新和实施,使我国的民生建设与发展获得了有效的制度保证,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民生建设的健康发展。今后,应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功能,加快和完善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等重大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切实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将民生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以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以使民生建设进一步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邓小平深刻地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民生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如果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物质财富匮乏,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就无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社会福利水平就难以提高,民生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建设能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党真正实现了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而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和更新发展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不断解决民生问题。

  总之,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把群众是否满意当作衡量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扎扎实实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注释: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苏凤超,男,(1978年――),中共衡水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助教。井贵珍,女,(1971年――),中共衡水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助教。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

250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