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的相关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的相关论文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民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更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为之担忧而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的相关论文篇一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探讨》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国内各高校关心的问题,如何把大学生毕业和就业相结合,特别是在大学时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创业的政策,相信大学生们就业的前景更美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创业探讨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
1.就业认识有误区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4.整个社会就业现状严峻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
5.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再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二、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1.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国内有几所学校为将要毕业的创立了就业学校,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的相关论文篇二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重大意义。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大学生成功就业,这是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希望。应认真贯彻十七大报告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这是是缓解当前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之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大学毕业生115万,2002年达145万,比2001年增长26%;2003年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与2002年相比增幅达46%;2004年达到280万,比2003年又增长32%。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80%左右,有近3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2003年就业率在70%左右,有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1]。2004年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达300万,2005年达340万,2006年已达413万,2007再创新高,达到495万人。[2]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可见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冷门专业就业难;二是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三是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提高,这就增大了就业的难度;四是没关系的就业难;五是女大学生就业难。长期以来社会认知对女性的偏见,加之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女学生就业的制约,导致在就业工作中存在“性别歧视”。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就业形势及国家就业政策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就业也逐步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成为历史,“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登上了舞台,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2.高校发展的影响及教育指导的不足
高校通过实施连年扩招,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高校扩招直接致使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就业市场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并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地设置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从人员构成到结构功能设置未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致使大学生就业难。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今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矛盾并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存在许多不良就业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则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如就业不满情绪、悲观焦虑等。
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义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这对于对缓解当前就业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供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
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仅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和1.83%的国际资源,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这给中国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十五”期间峰值将达到2200万人左右,但城镇实际吸纳新增就业人员只有30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约有35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在社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鼓励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但可以直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由于创业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减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大学生创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这将大大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创业引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使大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成功就业。
三、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建议举措
(一)国家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政策保障
第一,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宣传、普及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热情的财富观、信用观和成败观,努力营造“千方百计想创业、一心一意创大业、齐心协力创成业”的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需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理顺大学生就业体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第三,应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二)社会应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社会必须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应实实在在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为大学生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应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诸多影响因素,研究和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三)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在“就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专题访问中谈到:“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着某些不足,甚至有一些重大缺陷。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性机能,而且要着重培养非知识性机能,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立。”因此,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学校不能仅限于培养能找到职业岗位的大学生,更要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开拓就业机会的创造型人才。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大学生形成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在设置创业课程时,既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还要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哈佛大学在大学本科核心课程中,强调要教给学生在未来大千世界中获取有用知识的主要方法,认为方法与策略是能力的基础,能使学生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而且要“坚持创造性思维训练”,达到殊途同归的育人效果,这正是哈佛杰出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的及大学教育成功的关键。
第二,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要提供一个真实、有价值的创业外部环境,使学生为个人的成功和实际工作做好准备;用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实例和精神激励学生创业,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难,而不要陷入创业误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创业认识,使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
第三,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知识、技能。这样会使大学生积累经验,不仅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也开辟了就业新渠道。
2.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手段,逐步推进就业指导。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中发挥作用,应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构建就业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创业即就业”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就必须更新就业思路,创新就业模式,开辟多元化就业渠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就业的必然趋势,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05,(13):126-127.
[2]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前沿探索.
[4]杨喜红,刘荷花,郝振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创业思考.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文件.
[6]张文武.论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实施.中国成人教育,2006,(1).
[7]何孟飞,杨秀军,曾献功.构建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6).
[8]任振成.关于我国就业与创业环境的几点思考.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9]马辉.解决就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9).
[10]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57-61.
[11]赵永吉,崔润东,孙长清,吴金玲,林英.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