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s毕业论文页眉页脚怎么设置页码
wps毕业论文页眉页脚怎么设置页码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wps毕业论文页眉页脚怎么设置页码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wps毕业论文页眉页脚设置页码
1、毕业论文页码怎么设置: 在菜单栏选择插入,进入页脚选项,在弹出的窗口点击编辑页脚
2、毕业论文页码设置: 接着在菜单栏会出现设计这一选项,点击页码,在弹出的窗口选择页面底端,然后出现底端各种样式,一般选择居中的页码也就是选择普通数字2
3、点击普通数字2选项后,出现页脚
4、 有时我们的毕业论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页码,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数字,这时就需要在页码选项点击设置页码格式选项
5、在页码格式窗口,选择编号格式,起始页码,点击确定
6、 最后在页脚就出现数字
关于生命的论文
如歌生命 曼妙旋律
【内容摘要】拉赫玛尼诺夫,俄国杰出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他一生创造出无数经典之作,流传至今,《钟声》便是其中之一。这首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异常喜爱的一部作品,作品以人的一生为出发点,分别以银色的雪橇钟声、金色的婚礼钟声、铜色的警钟和铁色的丧钟刻画生命的脉络。如他所说:“在音乐里,钟声与人的情感一起振动。”文章对这一作品的第一、二章从音乐学角度进行分析,力求对整部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钟声 音乐学分析
《钟声》(op.35),是拉赫玛尼诺夫于1913年创作的一部交响诗大合唱,并于同年1月4日完成管弦乐部分写作,11月经过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进行了首演,大获成功。
这一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根据小说家埃德加·艾伦·坡(1809—1849年)的著名诗歌《钟声》创作。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分别代表了金、银、黄铜、铁材质的钟声,同时也预示了人生从青壮年向中老年以及死亡行进的步伐。因此,该作品也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十分喜爱的一部作品,如他所说:“在音乐里,钟声与人的情感一起振动。”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年)出生于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很好的音乐熏陶,4岁开始随母学习钢琴,9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885年经他表兄、钢琴家西罗提介绍转到莫斯科音乐学院,跟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兹维列夫学习钢琴。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经典之作,流传至今,如1893年夏创作的献给柴可夫斯基的双钢琴曲《图画幻想曲》op.5和弦乐幻想曲《岩石》(op.7),1906年前后创作的《第二交响曲》(op.27)、《第一钢琴奏鸣曲》(op.28)以及交响诗《死岛》(op.29),1912年创作的交响合唱《钟声》(op.35)和《第二钢琴奏鸣曲》(op.36)等。
成长于动荡社会环境中的拉赫玛尼诺夫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性格,如同柴可夫斯基一样,他的音乐沉稳,忧伤,与当时普遍流行的现代作曲风格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常常被称作是“保守派”。但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因为舆论而改变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时刻可以感受到对俄罗斯民族根深蒂固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忧伤与警示。“死亡”和“钟声”是拉赫玛尼诺夫最为宠爱的主题,因此,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就是拉赫玛尼诺夫心灵的忧伤。当人们游走于当代作曲技法的路途间而迷惑时,拉赫玛尼诺夫细腻、婉转的浪漫主义曲调犹如清新的空气飘进人们心间。正如尼古拉·梅特纳所说:“我惊叹于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凄美哀绝,感动于他所传达的浓郁真挚的内心情感。他毫不羞于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来不曾为内心的情感遮遮掩掩。他的音乐总是那么的纯净,包含着赤子般的心灵。”
二、《钟声》音乐分析
钟声,在东正教为主的俄罗斯是再熟悉不过的声响。如同每天的起居,钟声早已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成为了习惯。这一潜伏于人们内心的节奏,被许许多多诗人、作家、作曲家运用。拉赫玛尼诺夫也不例外,正如他自己所说:“它伴随着每一个俄罗斯人从童年到风烛残年,没有哪一位作曲家能避开它的影响。”
全曲四个乐章分别描写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钟,也十分巧妙地代表了人生的四个不同时期,分别是“银色雪橇钟声”“甜美的婚礼钟声”“吵闹的警钟”“悲伤的铁钟”。
第一乐章:“银色雪橇钟声”。复三部曲式,降A大调。
呈示部(1—58小节)。为一个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从乐曲开始至第22小节,呈示了第一部分乃至整个乐章的主题动机。乐曲以六小节的前十六后八为主节奏型的乐句开始,并逐渐加厚节奏,如同皑皑大雪中奔跑的雪橇,雪橇头上的银铃随风轻摆发出阵阵叮当声,灵巧而清脆。这一乐句是全曲的灵魂节奏型,贯穿前后直至乐曲结束。之后分别由七小节和八小节的两个乐句组成了第一乐段。三个乐句均以不同角度和节奏型描述了由远及近、由慢到快的钟声声响。之后,声音越来越弱,钟声渐渐远去,进入第二乐段。这一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至35小节,分别为一个五小节和两个并列的四小节组成。开始处又出现了乐曲开头的银铃般的相似节奏,与第一乐段形成呼应。后面两个并列乐句中不时穿插清脆的跳音,增添了无限童趣。忽然一个鲜明的旋律迸发出来,乐曲进入了第三乐段。第三乐段中有着鲜明的派生关系,首先四小节的旋律进行,揭示了这一乐段的主题。接下来,两个五小节组成的并列乐句,将主题进一步阐释,两个四小节组成的平行乐句将这一主题推向高潮。整个部分的节奏灵巧、清脆,似乎又深藏着隐隐的不安,作曲家怀念美好时光同时又时刻忧患的思绪被描写得十分生动。
展开部(58—123小节)。四小节过渡后(58小节与第一部分相叠置),作品进入了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为插部性的展开结构,首先,由男高音独唱拉开帷幕,十四拍悠长的旋律将乐曲带进了一个无限幻想的空间,忽然,升高四度的合唱骤然响起,极其震撼,将对比的效果展现得异常鲜明。接着男高音独唱将这一部分激昂有力的主题呈示,向人们诉说着感情和往事……合唱背景般地应和着,如同天空中传来的阵阵欢歌,时而像茫茫宇宙中的屡屡回响,时而像先知们的谆谆诉说。尽管乐曲已经进行到第二展开素材,但零星中仍能感到与呈示部的联系,如男高音主题与呈示部低音声部的派生关系,将两个部分维系着。从85小节起,乐曲进入了第二乐段,但仍与第一乐段联系紧密,主题的旋律被放大,与合唱声部相呼应进行,渐渐地旋律开始变化,由主题旋律派生出各种对应旋律,丰富着这一乐段。直到106小节,气氛逐渐平静,渐渐地人声部分被柔和的器乐代替,进入了第三个展开素材,弦乐组将这柔和的旋律减弱重复六次,渐渐地,整个世界都进入了浅浅的睡梦中,安详,美好。这时,不安的因素又开始鬼鬼作祟,隐隐地颤音开始迭起,呼吸不再平缓,似乎在预示着什么。乐曲进入了第三部分。
再现部(124—161小节)。通常的复三部曲式中,第三部分往往作为再现部将呈示部或原样或扩充或减缩地再现。而在这部作品中,第三部分再现部,却是一个将呈示部、展开部综合再现的再现部,同时又有许多新鲜元素的充斥。再现部开始处,又出现了同乐曲呈示部开始时相仿的节奏型以作呼应,但不同的是,这里的钟声少了些开始时的轻盈、美好,却多了些忧郁和恐慌。忽然,男高音的一个八度演唱,将不安的沉寂打破,第一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至138小节。巧妙的是,每一乐句的尾音和下一乐句的始音均为属主二音的连接,给人以稳定的归属感。这一旋律与展开部的主旋律十分相似,也可看作是展开部的变化再现,而伴奏部分却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因此这一再现部开始便是以综合再现而呈现。第二乐段开始时,调性开始变得游移,乐曲速度也逐渐加快,从146小节到151小节连续四次小二度模进,将乐曲推向了高潮,伴奏仍持续再现呈示部调音因素。 尾声(161<叠置>—179小节)。161小节处,乐曲回归主和弦,并以Tш和弦与T和弦交替进行,强调和巩固调性。最终于167小节时终止在主和弦。伴随着乐曲开始时的银铃般节奏,作品进入了尾声部分。直至最后,以镜像再现最初动机节奏为呼应,结束全曲。无尽的怀念和美丽的愿望,伴着柔美的声响渐渐飘散开来。
第二乐章:
这一乐章为变奏曲式,乐曲中主题性格鲜明,多次的模进与变化将主题一次次地加深,向心式的发展旋律使整个乐曲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乐曲以D大调开始,首先是这一乐章主题的呈示部分。这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分为两个乐句(5+7),由十二小节组成。由长切分音节奏和向心式旋律将乐曲的主题呈现,表现了整个作品的优雅基调,其节奏成为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灵魂式节奏。第二乐段,由六个乐句组成,其构成方式十分特别。首先,五小节的主题呈示、四小节的升高四度紧缩模进继续推动着主题旋律进行,接下来继续升高三度进行三小节紧缩模进并重复,其后继续升高二度和升高五度的两次模进,将这一乐段结束。五次模进作为这一乐章的开始,主题也由此变得十分鲜明。
变奏一:(36—49小节)在主题节奏不变的基础上升高七度模进,同时加入人声合唱。较之主题部分,气势变得十分宏大。八小节主题再现过后,便是八小节的伴奏扩充,伴奏部分的主旋律也仍然保持与主题部分相似的呼应,但织体已不再是主题呈示部那样模仿钟声的简洁的柱式和旋,而变为旋律式和三连音的伴奏音型,伴奏织体更为丰富。主持续音和属持续音在低音部分交替延续,使整个部分更加具有凝聚力。之后,经过十四小节连接部分后,进入第二变奏部分。
变奏二:由回原速的标记(tempo I)看出,这一部分与主题的关系应是十分密切的。但更为突出的是,该部分的变化是由变奏一继续延伸而来。与变奏一一样有着四小节主题再现,之后出现了更为鲜明的对比,即升高九度的女高音声部的演唱。又一次缩减变奏过后,是对于变奏一中伴奏部分的继续发展。伴奏声部起先沿用变奏一中三连音与下行音阶两个声部结合的方式,之后,高音声部织体逐渐加厚,低音部分也出现了颤音音型的新型节奏,使伴奏部分更加充实和丰富。这一部分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鲜明的对比与局部的统一相结合,使乐曲到达了一个小高潮。
变奏三:这一部分中仅仅以主题呈示部分中的一小节动机发展开来。不再以向心式旋律进行,而是加入了鱼咬尾似的下行音阶旋律作为进一步变奏,同时将呈示主题中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节奏型频繁使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伴奏部分也由变奏二中简单旋律线条变为锯齿状和大山状的旋律线,更加丰富了伴奏部分的表现力。
变奏四:伴奏部分降低三度模进缓缓将主题再现,将这一部分引入。人声部分的旋律已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没有了主题旋律的影子。而用以维系和统一全曲的是伴奏部分,伴奏在发展的同时,主旋律隐藏其中,仍然以模进的手法向前进行。
变奏五:人声合唱高八度模进主题旋律将变奏五带入。这一部分是这首变奏曲中变化最大、与各部分对比最为鲜明的一个部分。虽然调性仍没有变化,但旋律风格却有了很大的不同。最初的向心式抒情风格的旋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山似的旋律性,而节奏也有了加快的倾向。唯一与前面主题相呼应的便是隐藏在伴奏部分中的主题旋律型,但这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以四分音符为单位变化为现在以八分音符为单位的旋律,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声:尾声以八分音符为单位,不断回响着主题旋律,同时,主持续音的不断出现,也使调性不断巩固。最终完满结束。
参考文献:
[1]刘芳.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钟声”情节[D].西安音乐学院,2008.
[2]派特瑞克·比高特,邹建平.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7(1).
[3]林育.生命中最好的朋友——由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说起[J].乐器,2012(2).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学院艺术系
看了“wps毕业论文页眉页脚怎么设置页码”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