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命文化的论文
生命文化教育通过向未成年人传授生命文化知识和技能,把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生命理念,采用有效的策略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之中,使其决策与行动能遵循生命的准则,掌握生命文化的方法,形成生命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生命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生命文化的论文范文一:忧患意识与文化生命
论文关键词:国学热;忧患意识;文化生命
论文摘要:关于国学的解释与弘扬可以有多种形式。对于国学热,我们应该持一种友善的态度。国学应该热,这是基于对民族文化怀有忧患意识的一种自觉认识;如何热则是可以商榷的,关键在于能够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
近年来“国学热”现象持续升温,支持“国学热”并为之努力的大有人在,而对“国学热”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则更多。总的来说,“国学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包含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事实,它既引起人们对国学关注和提倡,也引起人们对国学反思和批判。
一、友善的态度
关注和提倡国学也好,反思和批判国学也好,本身并没有对和错的对立区分,而是合适恰当与否,即“中不中节”的问题。对于“国学热”现象,我们应该抱持一种友善的态度,关注和提倡国学的人应该在一种友善的态度基础上支持和提倡国学,反思和批判国学的人也应该在一种友善的态度上反思和批判国学,这样,支持国学的人就不会因为对国学的盲目的宗教信仰式的认识而对国学的精华和糟粕一起提倡,而是区分国学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区分了这些精华和糟粕的基础上来谈复兴国学。同时,也因为对于国学持一种友善的态度而不愿国学为金钱、商业资本所笼罩、所践踏,而自觉地站在一种纯洁的、非私欲的立场上提倡国学;而反思和批判国学热的也不会因为对国学的鄙弃而一味地否定国学的现代价值,而是基于一种友善的态度,点出“国学热”现象背后的缺陷和不足,导引人们走上真正复兴国学的道路,或者能够基于友善的态度,对国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可以帮助人们理清国学的精华和糟粕。
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对于国学的态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国学的精华和糟粕,更深刻地认识国学的现代价值,如果国学确实没有一丝一毫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我们也只好忍痛割爱,从而超越我们的传统以寻求新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国学确实对我们,尤其是当下现实社会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话,我们就应该关注和支持国学的复兴。
关注和提倡国学者以及反思和批判国学者均应抱持一种友善的态度,对此二者进行再反思也应该抱持友善的态度,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的生命体验近于某者就大力支持某者而不加以反思和批判,也不能够因为自己的生命体验异于某者就对某者的观点大加鞭挞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的地步,这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真正态度,我们反思“提倡和批判国学热”不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体验异于他们,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关注和提倡国学的方式和方法有问题,他们反思和批判国学没有真正触及国学的真实面目,换句话说,我们反思的是他们对于国学的认识是否合适、恰当,即“中不中节”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支持谁、否定谁的问题。这样我们对于国学的认识才会深刻而恰当,才会基于一种客观的态度而真正去审视国学,去发掘国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二、忧患意识
我们的观点是国学应该热,问题在于如何热、怎么热,即国学复兴的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国学热”背后体现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一种“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关怀,中国哲学本身也是源于这样的“忧患意识”。孔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样的忧患意识既是关注和支持“国学热”的人的文化心理,也是反思和批判“国学热”的人的文化心理。
反思和批判“国学热”的人并没于深入认识中国的文化,他们只是出于一种对当下社会现实发展道路的忧患意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阻碍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他们反思和批判当下的“国学热”现象。而关注和支持“国学热”的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学而不讲”的现实状况的忧患,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国学的重视和学习,希望国学能够得到持久的发展,因此,他们大力提倡“国学”,认为国学应该大热特热。 我们主张反思的友善态度,也是一种忧患意识。
当下关注和提倡国学的人们的意图也许是好的,但是,他们复兴国学的方式和手段确实难以让人接受,例如有人就提倡要恢复传统的礼乐政治制度,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宗教幻想,与国学现代价值和意义的呈现无裨益处。而有一些人提倡国学本身甚至就不是出于对国学的前途和现代价值思考的目的,而只是把国学当作一种商品,一种可以产生资本的文化商品,他们孜孜以求的是国学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资本利润,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就无所顾忌地弘扬所谓的“国学”,反之,则摈弃之,这种复兴国学的态度和方式本身就是畸形的,是无法真正地复兴国学,无法真正地反思和发掘国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的,这是我们的忧患。
同样的,反思和批判国学的人,也许本身并没有真正了解国学,只凭借国学的只言片语就对国学大加笞挞,他们因为不了解国学导致走上反思和批判的歧路,但是此歧路的观点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带来的危害同样是让我们或我们的民族难以承受,这也是我们的忧患。
“国学热”的背后正体现着这样一种“忧患意识”,真正基于一种友好态度的人,无论是关注和支持“国学热”的人还是反思和批判“国学热”的人,他们都是基于这样的忧患意识,前者忧患“国学”之不讲,后者忧患邪学之害道。
三、文化生命
忧患意识的背后是基于一种文化生命的自觉。我们主张国学应该复兴,国学应该热起来,本身是基于一种文化历史学和解释学的分析。简单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模式,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视听言动背后体现的是文化的自觉。当下,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于全球范围的文化图景的把握越来越清晰,全球范围的文化图景是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平等对话,国家地区的文化图景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正像杜维明先生所说的,全球化加强了本土化,各民族开始了对于本民族源初文化的认同和发掘,这是传统知识的现代意义。今天,我们支持“国学热”,提倡国学的复兴,本身就是对于我们民族的源初文化的认同,对于国学具有现代意义的信心,对于国学具有的现代价值的发掘。
我们提倡国学的复兴,主张本民族源初文化的认同以及其现代价值的发掘,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坚信本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只能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生命,我们的文化生命孕育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将文化生命看作是“种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是这一“种子”发芽并且枝繁叶茂,我们的社会生活就应该建立在我们的文化生命的大树上,这样才能有持久的养料和常新的发展。
中国人的文化生命曾经受过很大的、几乎是摧毁性的挫折,这样的挫折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陷入困境,导致我们的传统文化“花果飘零”。一方面,那些关注和支持国学的人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和紧迫感,这种挫折感和紧迫感使得我们对于国学怀有忧患意识,希望复兴我们的国学,期待我们的文化生命能够再次枝繁叶茂,但是,也使得我们对于国学的复兴太过毛躁,不能平心静气地思考什么是国学,国学中哪些应该复兴,哪些应该摒弃以及复兴国学的方法与手段等问题,最终不仅没有激发人们对于国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的内容的发掘,反而使人们因为既不了解国学又误会迭生而更加远离国学。
另一方面,反思和批判国学的人,因为看到传统文化陷入困境而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已经终结,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是一种阻碍而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因此,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抛弃传统的“包袱”,反对所谓的“国学热”,甚至是复兴儒学的说法和实践。他们的对于国学的反思和批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确实凸显了国学中应该抛弃的糟粕部分,但是他们的反思和批判也有不足,他们没有看到、也无法看到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因为他们在根本的文化态度上有偏颇,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基于本民族的文化生命之上才有可能持久而常新。
我们主张国学应该热,正是因为我们坚信中国的发展可以而且必须基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但是如何复兴国学则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也是我们今后努力之所在。
有关生命文化的论文范文二:浅谈关于个体生命与文化创新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文化创新;个体生命;精神家团
[论文摘要]文化的生命植根于社会生活,靠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命来承载。丈化创新的动力源自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文化创新增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没有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文化必将无所依附而枯姜凋敝。文化创新的起点是个体生命,而文化创新离不开时个体生命意义的追求。因此,在个体生命的活力日渐枯竭的当下,应在继承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创建一个让人们安身立命的新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生命植根于社会生活,靠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命来承载。文化创新的动力源自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文化创新增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没有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文化必将无所依附而枯萎凋敝。文化创新的起点是个体生命,而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求。因此,在个体生命的活力日渐枯竭的当下,如何在继承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创建一个让人们安身立命的新的精神家园,使个体生命更加康健、丰满和具有活力呢?这是个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很值得研究。
一、文化创新的起点是个体生命
文化的生命植根于社会生活,靠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命来承载。文化创新的动力源自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文化创新增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没有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文化必将无所依附而枯萎凋敝。
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层面多以个性展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显现了个体生命的活力,而个体生命的活力正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个性的自由发挥,都与个性的自由发展相伴而行。马克思对人的个体生命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个性自由发展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个体当中,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理论研究的载体就是现实存在的人。他从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而,马克思认为,杜会就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个体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无法探究人的个性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认为,在思考人的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时,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用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这充分说明了人是整个世界的主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生物个体,而“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是个体存在的人。但是人的存在又不是单纯存在的生物个体,而是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一现实的基础就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结果。
人的“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人只有通过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地生存和发展,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类社会就不会存在。因而,人类社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劳动而结成的社会。“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另外,社会关系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
而这现实中的人却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人。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可见,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是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而创造的,这个人不是观念的产物,也不是宗教的产物,而是通过社会的实践活动把每个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现实的人。
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就要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要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而,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就是要解放人,要让人独立出来,不要成为物或者是制度,更不是他人的附属物,而是完全的独立个体,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地发挥。当人的个性自由得到极大地发展的时候,人就具有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来源于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不可能具有创造力。有了创造力就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个性生命是文化创新的起点。
二、追求个体生命意义的老庄思想
重视个体生命和谐,是老庄道家思想的价值旨趣,它不同于儒家的道德本位,也不同于法家、墨家的功利本位,而是以个体生命为本位,以完善个人的自由无拘的自然天性为目标的人本主义,它所流露出来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所张扬的是人道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关爱个体生命。在老庄看来,整个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机趣盎然。这种充塞于宇宙之间,贯注万物的力量,来自于生命本源的道。道孕育了天地万物,因而万物都秉道而赋有生命。而万物之所以有生命,在于万物皆不离道,因而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万物的生机所体现的正是道的生命性。正是道的这种生命性,老庄道家充分肯定了天地万物的生命价值。
老子认为,由道产生的宇宙大化中,要使个体生命有所依归,就必须体察“道法自然”的原则,用道的自然无为属性—节欲、守静、谦德与个体生命相贯通,完善个人的自由无拘的自然天性,希图达到圆融道的和谐境界。老子按照道的属性,把个体生命与道贯通为原则,要求用节欲来保持精神上的自由,通过守静来使身心达到统一或圆融于道境,还要求在与他人和社会互动中具有谦德。如此,老子在人与自然、人的身体与精神、人与社会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将生理一心理一社会三者联系起来,形成了完善个体生命的理论。老子完善个体生命的理论是以体道为基础,以用道为方法,以达道为目标。
庄子推崇个体生命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他的思想却比老子的思想更进了一步,他把老子的自然无为发展为逍遥自在。这逍遥境界既是对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张扬,也是为个体生命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
人类个体生命的法则来自于宇宙生命的法则。庄子认为,构成宇宙本体的是阴阳之气,“两者交相成和”,生育万物,万物的生成,是阴阳之气的聚合,而万物的灭亡,则是阴阳之气的离散。如果“夭气不合,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庄子·在有》),或者“阴阳不和,寒暑不时”,则“必伤庶物”(《庄子·渔夫》)。人的物质生命运动同自然天道规律是一样的“人本无生无形无气,杂乎芒荀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
因此,人类个体生命应以宇宙生命来滋养自己的精神。在这一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命精神与宇宙生命精神是合一的。人类个体生命精神得宇宙生命精神之精要,从而与宇宙生命浩然同流。中国人恰恰是在宇宙生命的意义上,领悟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而人生之“道”恰恰是天地万物生命之“道”。人类个体生命是宇宙万物同体的生命,自然无为是天道和人道的共同规律,故人应顺应自然,合于自然,人与天一。人类个体生命只有在这种最高存在的意义上,才可能获得具有永恒的终极价值。
庄子追求个体生命精神的自在逍遥,是以个体生命得以延续为前提,而使个体生命延续的方法就是养生。庄子的养生理论有养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养神是从心理上进行防护保健,以便从中产生出延缓衰老的积极成果;养形是在养神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身体保健以求延缓衰老。通过养神与养形,人有了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就会有健康的生命,从而长寿。庄子是我国最早从形神两方面来描述概括人的生命活动的哲人。《庄子·徐无鬼》有“劳君之神与形”,《庄子·在有》有“女神将守形”,“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
在庄子看来,形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方面,神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形与神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两方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庄子正是从人的形神两方面来探讨养生之道。不过,就养神和养形两者相比较而言,庄子更注重养神,《庄子·天道》说:“形得仁义,神之末也。”《庄子·刻意》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老庄注重个体生命的康健与和谐,是缔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三、文化创新需要张扬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
文化创新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个体生命。人是文化创新的原动力,又是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文化创新说到底就是为了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体生命为本。个体生命创造活力的激发,就会形成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创造力,生命个体的活泼康健,就能凝聚成一个生机勃发的伟大民族或强大国家。当然,我们目前面临文化创新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挖掘老庄道家生命哲学中的精华,把文化创新的焦点落实到每个生命个体,让个体生命的灵魂回归自然宁静,只有重视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张扬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刁能放飞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
(一)重视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
老庄的生命哲学中,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的观点也值得借鉴。其实,重视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关心个体生命的生存过程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要善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民,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当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这一切都是以高素质的国民为基础。国民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过程,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生命理性,释放出人性中积淀的热情。如果漠视生命,就是漠视人性,没有人性的人,是对人类的最大威胁。
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就必须重视生命个体的自强,自悟,和自我完善。一个社会的文明建设,一个国家的法度实施,必须以国民的自强精神、自悟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要求为基础,一个国家的国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不会在道德品质、社会正义等方面完善自己,一切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效力。在现代社会中,不重视普通民众的人文情怀宣传,不重视富有者道德规范的评价,法律就成为社会利益争夺中的游戏规则,成为权利和金钱的奴隶。这也是一种社会管理中的腐败现象,一种人性的败坏,民族的败坏。
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就必须重视个人生命过程的质量。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命个体人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历史,是生命个体人延续的历史,是由个体人的生命过程相互组成的历史。社会历史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个体人的生命过程是具体的,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生命质量首先表现在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程度。在这融合中丰富着自我感受,发展着自我体验,升华着生命意义,感悟着人与自然的亲密一体。
提高个体生命的人文精神境界,重视用心灵感悟现有物质条件下所形成的人文价值和生命内涵。人是一种自然的产物,必须重视人的归属性,这种对自然的归属是不以人们的认知能力而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也不会因为人创造了多少文明而成为超自然的神灵。在宣传人的灵性和社会意义时,无视或淡薄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灵性发展中的一种错误结论。人的一切社会性都是人的自然性的变化、发展、延伸或退化的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在“人是天下最贵者”、人是宇宙的统治者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下,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和残酷的破坏,出现了许多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人如何争取生存之道,人如何与大自然共处,老庄的养生理论也许有重大启示。
(二)张扬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
老庄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然属性,要求遵循自然之道养生,体悟道的精神,让个体生命升华,达到与宇宙精神相往来的境界。这种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由舒展,张扬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对于创造具有蓝色生命意识的新的思想文化,培育具有蓝色生命意识的高素质国民,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的思想文化很少从生命与生命的关系去思考问题。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呢?人人都有生命意识,如何确定自己生命意识的属性,是属于蓝色或是红色呢?蓝色生命意识是与红色生命意识相对的一个文化概念。红色象征革命与竞争,而蓝色象征自由与安静。建国以来的主流文化,无非是两个内容:一个是革命时期把人分为不同阶级的斗争哲学,一个是改革开放时期根据“丛林法则”的竞争哲学。
这种红色生命意识的思维出发点,就是生命与生命是不能够共融的,自己的成功必须以他人的失败为基础。于是乎,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间,文化宣传上的主轴是英雄主义,而英雄主义是建立在一种生命模式对另一种生命模式的否定中。为什么另一部分人会成为敌人,他们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生命,为什么会成为敌人。
这些基本的问题没人思考,也不允许人们思考。盲目崇拜英雄,产生的是““””对人生命的践踏。似乎社会必须分成两部分人,一部分人只有踩着另一部分人才能生存,才能成为社会的真正生命存在方式。这就是阶级斗争留给人们的生命观。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对物质利益的争夺中开始了一种近似原始的竞争。因为在这种竞争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退缩到动物般的最低要求,一些人从动物性的本能出发开始了无情的争夺,社会道义、国家法律、人间真情都成了这场游戏中的手段,唯物性使我们忘记生命之间的依赖性。
我们所要张扬的蓝色生命意识,就是主张让个体生命回归自然本原,在自由、自在与自主的状态中,使生命与生命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同生共赢的关系。我们看看原生态森林的生命状况:从苔醉、杂草、灌木、乔木、藤蔓等,还有穿行栖息其间的动物,这就是一个高低错落、动静有致的生命共同体,它们之间虽有竞争,但总体而言,是一种互相依存,同生共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是其中的智慧者和主动者,如果人未能准确理解生命的属性,将导致生命共同体的崩溃,最终遗害的还是人本身。君不见,灾害性的洪水、干旱、赤潮、沙尘暴、温室效应等,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过度行为的严重警告;最近几年搅得世界不安宁的沙土、禽流感、艾滋病、疯牛病等病毒,都是人与动物关系恶化的表征。至于人与人的关系,君不见发生于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和恐怖活动,也是在霸权和强权压迫下,族际、国际、人际生命关系恶化的一种极端反应。
我们国内现在出现的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还有升学就业、评职上岗等,把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弄得如此不协调,还将会引起怎样的反应呢,令人不堪设想。今天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这是看到了问题的要害,也是治国理政的当务之急。但是,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生命个体组成的,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就要从生命个体和谐着手,让每一生命个体都充满蓝色生命意识。
一方面让生命个体都自由、自在、自主,根据自己的条件、特长和质素,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生命与生命出现矛盾时,学会相处之道,避免你死我活的相互争斗,努力寻找共赢之道。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老子主张不争的思想,极有现实针对性。陈鼓应评价说:“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平的争端而提出的。·一主要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的占有冲动”(《老子注释及评价》)。老庄的处世哲学,或可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借鉴。
有关生命文化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生命的议论文
有关生命文化的论文
上一篇:浅谈生态环境如何保护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