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论文写作指导 >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古代文学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关键词:人文素质;古代文学;教育与培养

  一、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二、调整教学内容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开设人文教育专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楹联、艺术等协会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开展古典名著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老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总之,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参考文献

  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钱志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9-2069

  2、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曹萌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3048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海明威与我国古代文学论文

  摘要: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文学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庞德作为意象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组织者,极力反对维多利亚诗歌传统中堆砌形容词的华糜不实之风,主张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

  关键词:古代文学;海明威

  一、庞德发起过风靡一时且影响深远的“意象派”运动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文学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庞德作为意象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组织者,极力反对维多利亚诗歌传统中堆砌形容词的华糜不实之风,主张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他和其他意象派诗人于1913年发表了“意象派宣言”,提出意象派诗人“三不准”和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三不准”包括:“绝对不用任何无助于呈现的词;不要用多余的词;不要用无法揭示任何东西的形容词。”“三原则”包括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绝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和节奏方面要用连续性的音乐性语言,而不受节拍的束缚。从这“三不准”和“三原则”以及意象派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意象派诗歌理论追求客观、具体,避免抽象,强调用精炼的语言准确而直观地呈现事物,杜绝任何解释、评判与说教成分,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的背面,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语言所凝练的意象暗示给读者,按照自然的节拍写诗,不要刻板地让诗“削足适履”,去迁就已有的节拍。庞德曾经悉心研究过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是个从中国古代诗歌及其理论获取艺术养分的诗人和理论家,可以说,他的成就是基于中国古代诗歌及其理论这块巨石上的。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品质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追求。“言、象、义”的完美结合被中国诗学认为是至高境界,也是无数代文人墨客殷殷追求的目标。庞德的理论主张以及对“意象”的命名和赋予含义,如果不是全部,也是绝大部分地对中国文学的借鉴和重构。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庞德作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潜心研究者,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并在英美新诗运动期间掀起了极有影响力的“中国热”。海明威对庞德可谓推崇备至。对于庞德的一些主张,海明威欣然接受并落实于自己的作品中,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为人称道的“海明威文体”,也为他能够得出理论性总结“冰山原则”提供提示。于是,“中国文化→庞德→海明威”的影响链构成,庞德自不待言,海明威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所追求的具体、简洁、客观等语言特征中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

  二、海明威主要创作思想与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重要思想

  存在惊人的相通与重叠。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海明威的创作思想来源于中国,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影响的可能性。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和对已有事物规律的归纳,文学理论同样是对文学实践及作品的总结提炼。不是理论家的海明威在阅读别人作品时尽管没有在理论上刻意进行系统探究,但是做出理论性思考和感悟是无法避免的。鉴于海明威与庞德的交情,庞德掀起的“中国诗热”应该说也影响到海明威,海明威阅读《华夏集》是在情理之中,通过对比《华夏集》语言与海明威语言发现两者具有其他人所没有的共同语言特征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是后话,在此不必具体分析。尽管《华夏集》在传递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精神中存在许多遗漏、误读和“误判”,但主要的特征还是得以大体表现,作为非常善于学习的作家,海明威在阅读中对隐藏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诗中的规律性东西肯定做了一定思考并有所感悟,这刺激和推进其创作思想发展与成型。中国诗学讲究含蓄不露,追求一种“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语),以此激发读者想象与参与。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具有相近似的内涵,他在《午后之死》中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1958年,他在回答《巴黎评论》记者时,再次强调他的“冰山原理”:“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描写。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其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厚重起来。这是并不显露出来的那部分。”(《巴黎评论》1958年春季号,第84页)两相比较,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在内涵上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有着很大的相通视阈,对此,董衡巽先生做了很好的论述:“就像我们古代的好诗,炼字的功夫越好,越能体会‘空外音’‘言外意’,使人觉得词已尽而势有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按我的看法,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七埋在水下的冰山原理,是同含蓄、精炼、留有想象空间等美学理念有关联的。”他还认为海明威的一些情景描写很符合我们古人所要求于画———“远水无波,远山无蹲,远树无枝”的标准。

  三、除了语言和创作思想方面的影响外

  中国古代文学的反战思想也促进海明威坚定自己的反战思想。庞德的《华夏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英译诗集,共19首,其中3首有关战争题材,包括《诗经•小雅•采薇》,李白的《古风•胡关绕风沙》《古风•代马不思越》。它们从不同角度有力控诉战争的残酷,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和士兵们生存条件的恶劣,对边关士兵们以及饱受战争灾难的劳苦大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华夏集》于1915年在伦敦出版,一战爆发已经一年。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华夏集》中的战争题材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时代感,广泛引起身陷战争漩涡中的英美读者的共鸣,取得他们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反战情绪和对和平生活的迫切要求。反战思想是海明威作品中一大主题,主要表现在《永别了,武器》等作品中。但是海明威战争观有一个由支持战争逐渐到反对战争的变化过程,就像《永别了,武器》的那个从对战争抱有热情和幻想的青年变成一个逃避战争的主人公亨利一样,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并身负重伤之后,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审察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产生了强烈的反战思想。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海明威的亲身经历、身体的伤痛、战争暴露出的残酷性以及当时人们厌战情绪的蔓延等都是促使其观念改变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备受海明威尊重的大师庞德的思想肯定给他造成不小的影响,而反战思想正是《华夏集》的重要思想之一。以上梳理揭示一个客观的但尚未引起注意的事实,那就是海明威作品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定“基因”。承认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海明威的作品,特别是他在接受庞德建议后写出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王先霈文学评论1999-11-1534

  2、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涂文晖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303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2.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3.关于古代文学论文

4.古代文学论文

5.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

120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