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工学论文 > 水利工程 > 农田水利的论文

农田水利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农田水利的论文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离不开农业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田水利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田水利的论文篇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发展农业的力度,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农田水利灌区建设更是获得了质的飞跃,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引河灌溉,到现在的喷灌保湿、水站遍地,无不体现出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的决心和巨大潜力,我国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的农业建设在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推动经济的发展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农田水利灌区建设和管理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依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阻碍其更加快速的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就对我国农田水利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解决方案、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时候,规划不够到位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涉及到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必须考虑到技术、经济、社会以及农民实际需要等各方面的问题。而现在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规划往往不够合理,并且建设的目标也不够明确,经常存在建设随意和盲目的情况,并且建设出来的工程隐患也比较多,这会导致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且,农田水利工程中,小型工程的比例比较大,重复建设的现象也比较明显,资源浪费以及不均衡的情况,可能会对水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水质降低对农业生产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规划设计能力低的问题

  工程的建设论证和设计规划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整体规划管理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与工程质量管理有关的影响因素,这主要涉及到工程的规划能力。规划设计中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在工程进行建设论证之前对工程功能开发过程中加入了较强的主观意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规划,并且在专业论证管理方面也不能够同时兼顾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工程的价值大大的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工程在进行方案的设计时,没有对工程的具体细节部分进行全面的论证和设计,这就使设计技术的含量不高,使工程规划设计和实际的施工不能有效的衔接起来,工程的功能效果也就不能得到体现。

  (三)农田水利灌区现有的水利设施过于陈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我国的水利设施遍布所有的农田水利灌区,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对于水利设施的保护,存在着保护工作不到位。保护的难度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此外,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保护意识较差,甚至不经意造成对水利设施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目前的现状是,很多水利设施已经不能发挥原有的功能或者处于废弃的状态。我国对农田水利灌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很多的水利设施陈旧,甚至在不安全的状态下使用,给使用过程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陈旧的设施无法更新和替换,原有的功能不能适应现代农田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更加降低了农田水利灌区的灌溉效率,不仅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灌区的发展,还阻碍了我国粮食的产量的提高,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安全与发展。

  二、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对策

  (一)加强与施工监理相关的工作

  施工监理工作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要想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监理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非常重要。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可以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对现场监督人员进行合理的配备,并根据工程的施工要求,对监理的工作目标、料物计划、进度计划等进行设计,并对质量控制的依据、方法、制度以及保证体系等进行规定。在细节方面,对监理掌握的各个部位、工序、质量检查、评定、验收等进行详细的规定,让监理人员在开展监理工作的时候能够明白自己在质量管理中需要做的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衔接和协调等,避免监理人员工作产生盲目性。

  (二)加快推进对问题设施的改建工作

  现在,我国现用或者现存的水利设施,很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在优良的状态下运行。然而,这些有问题的水利设施,并不是只能废弃的,通过维修改建后,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发挥其作用。通过改建,可以花费较少的资金和成本,相对于重新建设水利设施来说,改建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设备,还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所需的时间。因此,对问题设施进行维修改建,是解决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灌区存在的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可以考虑在大片农田中,进行喷灌设施的维修和更换,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水利专家的力量,对特殊农田水利灌区的问题设施进行全面整合。

  (三)增加项目透明度,调动农民投入建设的积极性

  增加项目建设透明度,对下达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实施区进行公示,扩大群众知情权,同时明确国家投资政策和群众筹资比例,明确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广大农民明白国家不可能大包大缆,自己是工程的最终受益者,有权利更有义务参与建设,可自由选择筹资或投劳两种方式参与工程建设;引入公开竞争机制,择优选取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的村组,调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总额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资金的政策,保证地方配套,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费,建设管理费等;加强节水宣传,让广大群众有水危机意识,推广节灌新技术,推动节水灌溉工程实施。

  (四)落实主体,拓宽经费渠道,加强建后管护

  水利主管部门加强小水产权改革力度,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工程实际,农村实际的农村水利管理机制;积极促进用水户组建用水者协会,可将建成的农田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责任落实给受益的用水者协会,使其成为参与合作农民的集体资产,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积极争取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争取把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中的机械设备纳入农资补贴范围;并配备村级水管员,争取将水管员补贴纳入县级财政。同时加强《水法》、《水工程管理条例》的宣传,加强水政执法力度,防止水利工程人为破坏。

  (五)构建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融入当代的项目法人制度,监理方管理控制,施工企业的有效管理,设计工作到位以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能够形成独有的项目质量管理系统,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观念的改变,全方位贯切落实有关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与质量管理机制,构建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采取对工程项目各环节人员的管理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优质性。

  (六)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

  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先搞好农村水利;要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就必须建设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始终坚持不懈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武装农村水利,用先进现代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努力加快传统农村水利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争取农村水利更上一层新的台阶。目前,农村水利建设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它却仍担负着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担,只要我们看清困难,找准问题,多调查分析,把准好农村水利建设的“脉搏”,该县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就一定能够快速向前发展。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受人为。环境。制度等较多因素的影响,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应从整体上进行施工设计和施工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使工程最终实现其功能作用,保障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田水利的论文篇2

  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探讨

  摘 要:在农业发展中,农田水利规划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它的设计应该引起重视。文章从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的标准入手,着重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关情况,希望可以对农田水利工程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标准

  引言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离不开农业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一定程度上在农村工程规划中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绝对重视,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工作顺利进行,进而设计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方案,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大繁荣。

  1 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标准

  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设计,农田水利才能顺利进行。由于田地里所种植的农作物每一年都有一定的变化,农田水利灌溉也会有一定相应的变化,以往的经验不能成为农田水利灌溉数量的参考依据,而是应该以具体的农作物、现有水利设施状况、灌区水源的来水状况、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考量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设计出来的农田水利规划才是科学并且合理的。

  1.1 农田水利抗旱天数

  抗旱天数指的是以灌溉设施(塘坝、小水库等)的供水能力为依据,以连续无雨和降雨很少的情况下,可满足农作物用水需要的天数作为标准。例如,如果灌溉设施中的水可以确保连续无雨80天的用水,那么,该水利规划设计的标准就是80天,以上抗旱天数的确定是以规定时间内当地农作物需水迫切的时期为标准,另外再设计中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2 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

  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在长期使用期间内,某个水利灌溉工程灌溉用水得以满足的年数与总年数的比值,该比值的百分数即为灌溉设计保证率,可用符号“P”来表示,例如一个地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就说明P=80%。所以,在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方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当地的水源情况与作物种类,确定水利工程的规模,例如,在水源充足、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地区,设计保证率应在70%-95%之间;如果在水源缺乏、以旱作物为主的地区,水利工程设计保证率应在50%-80%之间。

  2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2.1 预测分析规划设计的建设规模

  2.1.1 确定农田水利各项规模

  灌溉面积应该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处于重要的位置,所以在了解了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着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原则,将农业经济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需求放在首位,经过分析和论证,确定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各项目的规模。

  2.1.2 确定农田规划区域水资源的供求平衡状况

  农田灌溉面积的潜力是一个地区水资源供求状况的重要标准。通过对可供灌溉利用的水资源对小型农田灌溉面积的潜力的分析,论证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统计区域内的水资源承载力,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灌溉用水总量使用情况及其控制指标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内部对水资源的总需求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小型农田规划区域水资源的供求平衡状况。

  2.1.3 分析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

  应该依据当地的实际耕地面积等自然情况来分析当地的耕地资源对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潜力,得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

  2.1.4 预测灌溉面积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预测出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和灌溉面积。

  2.2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2.1 取水方式的设计

  取水方式的设计是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不同地区的灌溉水源是确定取水方式的设计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灌溉水源可以分为提水取水灌溉和自流取水灌溉两类。文章重点介绍自流取水灌溉。所谓的自流取水灌溉就是以河流为主的水源。自流取水灌溉有坝取水和无坝取水两种类型。有坝取水是基于农田水利规划附近的水源水位比较低,不能自留到农田中,需要在河道上修低坝或节制闸将水源引导农田来保证正常的灌溉。无坝取水又可分为建闸与不建闸两类。如果没有建闸在防汛期很可能发生水流量无法控制,进而洪水冲毁河道,农田被淹的情况。所以建闸是比较科学的设计,可以有效应对水流对河道的冲蚀。

  2.2.2 灌溉渠的设计原则

  灌溉渠的设计原则应该结合国土、农田、林业、道路等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综合考量,水土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整合。

  (1)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是各行各业所必须坚持的通用原则,没有了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它具有普遍性,同样也适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中,高填方、深挖方以及难工险段的渠道工程应该尽量避开,还要尽量远离河流,以免发生山洪、泥石流冲毁渠道。此外还应该配有相关的泄洪与排洪设施。

  (2)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应该充分利用地理自然优势来设计灌溉渠道。具体操作上,灌溉渠道应该设置在高处,排水沟道设置在低处,这样可以顺畅的灌溉和排水,分流出并形成独立的灌排系统,这样更为科学合理。灌溉渠线尽量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直、顺,减少交叉优先考虑。

  (3)综合利用。

  集中利用多个经营项目,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另外河水与井水相互灌溉,进而形成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运用的灌溉系统也是一个可利用的好方法,对重点的干支渠进行设计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分析当地的实际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在地形的考量上重点要对一下两种地形进行把握。一种是中积平原型灌区。这种地形,首先要了解其自然地理条件,灌排分开是一种模式。但是该工程位于地面水丰富、排水条件比较有优势的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先决条件,灌溉渠道主要进行冲洗压盐与灌溉,排水沟道进行防渍、除涝以及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另一种平原型灌区。这样的地势往往比较平坦并且比较开阔,耕地面积广。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以及发展度来具体设计干支渠的位置。

  3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是一项民生工程,在农村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以做好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工作是必要的。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建设,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内部支撑,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范天胜.浅谈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J].四川建材,2011,37(2):85-86.

  [2]郭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232-233.

  [3]周富强.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中国水运,2012,3(3):156-157.

  [4]李建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要点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3):250-251.

  [5]史纪锁,陈小敏,郑金先.突出重点强化衔接 做好农田水利规划[J].现代农业,2011(6).

283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