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学论文>工程建筑>

古代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建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建筑论文范文篇1

  论装饰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摘 要:纵观世界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木构架为结构体系,单栋房屋组成为建筑群体和它们建筑群组的空间形态、建筑单体的整体外观到建筑各部分的造型艺术上。而装饰艺术的运用在建筑形式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匠们将雕刻绘画用到建筑装饰里,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赋予了建筑艺术的外观形象和思想内涵,可以看出装饰成为古代建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空间形态;装饰;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他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形式。

  一、建筑装饰的起源

  装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先用于器物和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实用品装饰;用于人体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纹身装饰;用于栖身居住之地的装饰图形被称为最原始的环境装饰,这些可以说是最早的装饰图案了。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了打磨光滑的骨器、蚌壳,大小不一的砾石,有一些砾石还是彩色的,白的、绿的中间有小孔,在穿孔上还发现人工染上去的红颜色。据分析这可能是一种穿起来挂在猿人身上的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有了进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石造工具,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很多的生活器皿上也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装饰纹样,同时也出现了简单的色彩。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趣味和观念。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居住形式逐渐从树上迁移到了地面,用木和泥土建造房屋,在建造的过程中,匠人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和加工,装饰就这样出现在了建筑中。而装饰也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变的完备和丰富,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美感和建筑艺术观念。

  二、建筑中的装饰内容

  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古代建筑在很长的时期内它的结构形式和群体组合都处于稳定的状态,因此装饰的形式和内容也基本相同,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我们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归纳出古代建筑经常使用的装饰题材内容。如:动物中的龙、虎、凤、龟四神兽和狮子、麒麟、鹿、鹤、鸳鸯、蝴蝶、喜鹊、鱼、蝙蝠等;植物中的松、柏、桃、竹、梅、菊、兰、荷、芙蓉、水仙、牡丹、海棠、百合、万年青等花草树木都是装饰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主要有神仙与古代名士,神仙有八仙、寿星、钟馗、孙悟空、哪咤等,历史人物则有花木兰、岳飞、红拂、关羽、刘备、张飞、赵云、李白等等;另外还有文字装饰和大量的几何纹样。所有的这些装饰题材不仅体现了外在的形式美,还表达出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和等级制度。例如建筑大门上门钉的装饰就体现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皇宫内的大门,门钉按横九排,竖九个共81枚为定数,王府和百官的房屋大门上的门钉数依次减少。可以看出,就这么一副简单的门板反映了建筑装饰的等级制度。

  三、装饰色彩的运用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当时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建筑所用的材料也基本是就地取材,颜色通常使用构筑材料的原始色彩,很多装饰效果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将颜色作为装饰品使用是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在白灰墙面上刻画图案。

  随着制陶、冶炼和纺织等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并开始使用来自矿物和植物的颜料,并将其中某些用于装饰或防护涂料,这就产生了后来的建筑装饰色彩。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中越来越多的使用色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效果。

  由于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划分十分严格,只有皇宫才可以用五彩斑斓的色彩进行装饰,普通百姓不要说服饰,即使是建筑色彩、格局和日常生活都是被严格控制的。显而易见,色彩的运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观念。民间的建筑,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是以青灰色砖瓦石板,白色粉墙,赭石色木柱,黑漆大门这样的高对比单一色调为主,所以民间居住环境是偏清雅的。而皇家建筑则多用丰富的色彩,多彩的琉璃顶,红柱红门,金器,彩画,汉白玉雕栏,氧化后变黑的青铜器等,这样可以显示皇族的高贵和富有。明清时期的北京,就有明文规定只有皇帝的宫室、陵墓建筑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和红墙,以体现尊贵。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住宅的建筑只能用绿色盖顶。蓝、紫等颜色为官宦之家所用。平民常使用色调单一的色彩。由此可见,古代建筑在装饰色彩上是根据等级来进行应用的。

  四、装饰在古代建筑中的表现手法

  通过查阅资料,对于装饰在古代建筑中的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总以下几点:

  (一)装饰的象征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用于诗、词、歌、赋、书、画的表现之中,同时在古代建筑的装饰上也应用广泛,因为建筑也如同诗、词、歌、赋一样通过简练的主题形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在表现的过程中,有的表现的比较明显,而有的则表现得比较含蓄。

  1、形象比拟

  建筑是一种形象艺术,所以形象比拟在建筑装饰中引用广泛。例如:植物形象就普遍应用在建筑装饰当中。莲花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思想内涵上,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主义统治下,在在浑浊的世俗社会里,人要出淤泥而不染,保持气节,坚忍不拔,这都是人们所要追求的品质。出了莲花,还有松、竹、梅也象征着人品的高洁,经常出现在建筑的装饰中。

  2、谐音的比拟

  在建筑装饰中还经常借助主题名称的同音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例如:窗上蝙蝠装饰,其名与“福”谐音,所以格扇窗格上喜用蝙蝠作菱花,门板上用五只蝙蝠围着中央的寿字,名为“五福捧寿”。 从帝王宫殿到农村农舍的装饰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而且经过工匠的艺术加工,蝙蝠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化了。再如:狮子图案在装饰中的应用组成了不少具有吉祥意义的图案。画面中两只狮子表示“事事如意”,狮子配以长绶带表示“好事不断”,再加上钱纹则喻意“财事不断”。   3、数字比拟

  数字作为装饰的内容并不是用具体数字来组成纹样,指的是装饰中某一主题的多少个数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例如:天坛就广泛应用了数字的象征手法,它的台阶、栏杆、铺地都采用象征帝王的最高数字九为单位。又如:紫禁城太和殿的台基中央皇帝专用的御道上都雕刻有九条石龙,主要宫殿的戗脊上排列着九只走兽。再如皇极门前最大的影壁上用九条龙做装饰,因此成“九龙壁”,而在这九座九龙壁的屋脊上有2×9=18条龙,影壁壁面用了30×9=270块不同的琉璃面砖拼成。

  数字比拟这种表现手法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与形象比拟的表现手法比起来它的象征作用是比较间接和含蓄的,数字比拟这种表现方式必须经过解读才能被表达出来,否则人们很难认识和理解。

  (二)形象艺术的表现

  建筑装饰与雕刻绘画相比,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来表达主题内容,不同的是建筑装饰中所使用的主题形象往往是连续的、重复的出现在建筑上,这正是绘画和雕刻艺术所不允许的。在古代建筑中大部分装饰都被概括和简化,比原始形态更为精炼。例如:南唐时期墓表石础上刻有两只老虎,它们首尾相接。弯曲着身子,环抱着石柱,造型简练,但却表现出老虎凶猛的特点。又如在建筑的边饰上常出现成片的植物花卉,所以这些形象都有了定性的图案样式。

  (三)情节的表现

  古代建筑能通过装饰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涵,这种装饰手法在古代建筑中的宫殿、陵墓、寺庙运用很广,在一些地方祠堂,豪门,富商的住房建筑上同样表现的十分明显。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有一条长728米的游廊,在这条长廊上绘制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等小说中的情节。这种带有情节的装饰比单一的题材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得多,装饰效果也更为持久强烈。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装饰艺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经融于建筑,成为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古代建筑论文范文篇2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

  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 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在现代最直接的应用,是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国馆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馆的设计取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经典构件――斗拱。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因为中国馆斗拱结构得以作为一个主体被人们认识,在此之前它是依附在建筑物上的,很容易被人忽略。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

  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到唐宋趋于成熟。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斗拱至此进一步散发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它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得到了深化。

  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它向外出挑,可以扩展屋檐的距离,从而起到了防雨、防晒的作用。使建筑物屋檐线条更加美观、大气,整体上更富有变化性。斗拱的结构是由小块木头相互穿插而成,结合处非常严谨但也有一定自留空间,在遇到震动时,力在木块之间相互转化。同时也将地震力传递给具有抗震力的柱子,在相互转化中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在地震时斗拱起到减震变形消能的作用。

  近代,斗拱渐渐地淡出了百姓的生活视野,较多的存在于宫殿、庙宇、等封建等级地位较高的建筑物中。世博会中中国馆的建成,将这个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建筑元素从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东方之冠”的设计等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好评认可。中国馆,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人称它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

  一个好的建筑,可以给人多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引发丰富的联想。当然,人们会发现,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就是依靠一种超常的凝聚力和忍辱负重、同舟共济精神,在困境中不断进取。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斗拱的特性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这是最好的诠释。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磨砺,现存人们眼前的都是历史文化艺术的遗产,穿越千年至今依旧给我们指引,它不仅是只是建筑物,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古代建筑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 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台],建筑师,1994

  [3] 玄峰,蔡军.中国建筑史教育形式研究(五),华中建筑,2009

  [4] 周铁军,王雪松. 面向生态的住区绿化设计[J]世界建筑, 2001

  [5] 李亮. 德国建筑中雨水收集利用[J]世界建筑, 2002

  [6] 刘先觉. 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J]华中建筑, 1995

285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