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基本的人口。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篇1
浅谈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的影响
1.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有重要意义。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2.47%,为136.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虽然成都市的老龄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岁的人口有160万人,而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将有16万人进入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成都市老龄化水平将突破15%。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4.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占总人口已达到8%,年龄结构已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成都市老龄人口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还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递减甚至出现负增长。可是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
4.2老年人口数量大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1.75%。可见成都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表2)
由表3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年组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从30.26%降低到2000年的16.43%,两个数据比较而言,后者约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总人口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组的比例下降最显著。通过图3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组的人口所占比例正处在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在逐渐达到峰值后,很有可能会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下降,这都表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所剩时间已然不多。一个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应低于10%,而65岁以上人口应低于7%,而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14%。
4.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生育率下降都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其实施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成都,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0.84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而2012年,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8003.82亿,人均生产总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产总值(GDP)为8138.94亿,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56836.17元,换句话说,成都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持。所以说,成都市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会随之加重老龄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5.1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导致主要劳动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同时,老龄人口的再就业也会影响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由此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剧日益增长的应届大学生和就业岗位有限的矛盾。
5.2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终端,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结构也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将会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化。因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费人群。而同时更多的生产成果用到消费上,使得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加重这,也会造成再生产投人的减少。
5.3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老龄化进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将面临劳动力减少的尴尬,成都市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利的人口结构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数量,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如何妥善地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然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也同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针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6.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6.1.1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立新的农保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对于成都而言,应该统筹城乡,先行先试。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创新实干精神。也可以学习类似《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的相关文件,在全市开始建立健全农保制度。
6.1.2倡导个人家庭养老。
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决定在现阶段还需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优良品德的养老体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在城镇,考虑日益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应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群学习、文体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体力,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会在养老方面的矛盾,把他们的“余热”变成社会财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相对延长退休年龄。
结论
成都市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城市,必须积极应对老龄化现象,充分把握“人口红利”的时间机会,对于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来说,在兼顾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应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抓住最后的劳动力低成本时机。当然尤为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养老机制,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力资源利用起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也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篇2
试谈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同城待遇问题
一、概念界定
“流动人口” 指现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而生活遭受贫困的人,具体讲就是指那些现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在外省市的人口。由于这些人虽然在长沙市就业和居住,但却不具备所居住城市户籍,无法享受本地公民的各种社会公共服务以及享受同城待遇,所以被称为“流动人口”。
二、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同城待遇的现状与问题
(一)住房救助待遇比较分析
流动人口和城市原住市民的居住差别悬殊。城市居民住房困难可以依照程序申请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然而根据长沙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申请的统一首要条件:申请者必须是拥有长沙市区常住城镇户口满5年,由此看出流动人口被无情地排除在外。
在长沙市市民购买租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还没能有效解决的前提下,妄谈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住房救助体系无疑是不具操作性的。此外,调查显示,私人出租房(21.9%)、单位宿舍(31.2%)和工棚(34%)是流动人口选择居住的主要渠道。其中居住在私人出租房的不满意度最高,这些出租房大多位于长沙城中村,设施简陋、安全卫生条件差,而且租金相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来说并不便宜,每月的房租少则百元,多则六七百元,成为流动人口的一项大开支,特别是对于举家外出的流动人口家庭而言房租是最大的支出项目。
(二)医疗救助待遇比较分析
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工作危险度高、就业流动性大,流动人口具有比一般农民和城市工人更强烈的医疗保障需求。从调查的情况看,如果外出期间生病,33.3%的流动人口选择了自己到药店买药,14.9%的流动人口到街头的小医院、私人诊所进行检查、治疗,42%的能拖则拖,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只有9.8%的人立即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而将近六成的本地市民选择了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在曾经有住院经历的流动人口中,73.6%的流动人口个人或家庭要承担所有治疗的费用;63.1%的人感觉住院的费用特别贵,32.2%的人感觉比较贵。
(三)子女教育救助待遇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13.5%的流动人口将学龄阶段(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子女带入城市一起生活,其中92.2%的流动人口子女正在上学。就读公办学校的占近68%,民办学校的有31%。这说明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情况比较好,基本做到了“应读尽读”和以公办学校为主。但是,相比起本地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上学费用高(47.2%)、入学困难(32.8%)、所在学校教育质量不高(10.4%)和学校离家太远(7.5%);而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子女(83.1%)基本上不存在入学难的问题。
(四)失业救助待遇比较分析
尽管许多流动人口从事的是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脏、苦、险、累的工作,但是由于职业门槛低、竞争充分,受经济周期影响大等原因,也经常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在调查的流动人口样本中有62.2%的人曾经有过失业的经历,其中失业6个月以上的占32%。失业期间,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失业保险或补助渡过难关,但是流动人口没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在失业期间九成的流动人口靠以前的积蓄来维持生活,而没有一个人靠失业保险或失业补助维持生活。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首先,政府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同城待遇问题,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关注流动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社会救助同城待遇问题;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文件、党报党刊以及电视、电台等各种途径消除城市市民排斥心理,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然后,建立能够专门的流动人口问题解决机构,专门负责和协调处理流动人口生活受困问题;再者,政府可以把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绩效工程,纳入各级单位年终目标考核共同促进城市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最后,政府必须培育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确保流动人口的各种权益,尤其是能够按时结算工资。
(二)提高流动人口社会救助认知以养成社会救助权利观
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认知程度影响着其对社会救助总体满意度。其实当前长沙市民政部门和工会都可以为此类情况的流动人口提供救助,但是流动人口基本都不知道,对社会救助缺乏认知会阻碍流动人口向城市政府提出社会救助申请。因此,在制定进城流动人口社会救助政策后,应当强化宣传,提高流动人口对社会救助认知程度。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如工地、厂区等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讲解,把社会救助的范围、对象、申请审批程序和申报所需材料等作为宣传重点,提高流动人口对救助的认知程度。
(三)优化资源配置以取得“市民-流动人口”救助平衡发展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流动人口的一份力量,特别是那些高危行业,大部分也都是流动人口在顶岗,流动人口与市民并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分享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带来的服务供给。通过对长沙市的实证分析得知,价格低廉的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是建来解决城市弱势居民的住房问题的;大多数中小学校按照一定定额的学位来收纳流动人口子女,但城市子女却不受限;城市失业人员可以在一定期限内领取失业救济金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但流动人口却只能依靠前期存款或者亲戚朋友相互帮忙相借才得以继续在城市生存;城市居民生病可以通过医疗救济等方式报销大部分的比例,但是同样是生存在一个空间的流动人口生病只能靠自己。
(四)消除户籍门槛以实现待遇同城
2014年7月份国务院终于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二元户籍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特大城市将实行积分落户。对于长沙这类中小一线城市来说,现在打破城乡二元制正当其时。一方面,长沙市政府可以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作为过渡。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劳动合同的签订等为条件,提高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的权利意识以及参保意识的同时,让他们逐步享有与长沙户籍人口同等的子女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救助、失业救助、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权利。另一方面,等进城流动人口基本上享有城市社会救助同城待遇的时候,完全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区分凭证,不存在城里人和外来人口之分,在城乡户籍完全融合的基础上,流动人口问题也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