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 > 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较为冷门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习需要较高理论要求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门讲求实用、应用的专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供大家参考。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范文一: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20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地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努力实践,促进了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主要经验是:

  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是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过去,计划管理的思想观念在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影响很深,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扩大企业用人和分配自主权到转换经营机制,劳动工资指令性计划管理越来越不符合企业改革的实际需要。旧的观念不转变,改革难以深入。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思想大大解放,企业用人和工资分配自主权全面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认真回答并解决增强企业活力向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问题,改革才能不断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地回答并解决企业改革提出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才能取得切实成效。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坚持企业改革进行到哪里,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跟到哪里,积极研究解决企业改革向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各种问题。当企业扩大自主权,迫切要求解决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时,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恢复奖金制度;适应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进入市场的需要,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和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扩大企业用人自主权,探索搞活固定工制度的有效形式,实行职工生老病死由企业负担向社会保险转变。这些改革措施对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走向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下岗职工不断增多,解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件头等大事,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推动有下岗职工的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和代缴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用,开展再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既促使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又促进企业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是由劳动者创造发明的,要把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去掌握和应用。因此,千方百计地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废除国家统包统配就业制度,实行企业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完善劳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能够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环境和条件,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每一项改革,都是从提高劳动者素质,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积极性出发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强调要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赋予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三个重点”: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做到“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实现“一个统一”:对社会保险实行统一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三二一”工作任务。当前重点是实现两个确保,以此为中心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各项改革的发展。

  1.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促进他们实现再就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是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岗职工的关心和爱护。凡有下岗职工的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下岗职工都要进中心。三年内,由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和代缴社会保险费用,并组织他们参加再就业培训,使之尽快实现再就业;三年期满还未再就业者,享受两年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期满仍未再就业者,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三年内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应随时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同新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三年后仍未再就业者,也要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对于那些长期脱离企业、已经有了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两不找”人员,应该解除他们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

  2.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加快改革步伐,重点是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是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要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混合所有制企业,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要加强对基金使用管理的监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基金监管规定及各项财会制度,杜绝挤占挪用基金,对已经挤占挪用的一定要限期追回。全面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底要基本完成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工作。失业保障要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增强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和促进再就业的积极作用。

  3.理顺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党的十五大对工资收入分配明确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重要原则,这是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主要由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确定,多劳多得,具体分配形式由企业自主决定;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份额要合理确定。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首先是工资收入的分配取决于效率,效率提高,工资收入相应增长;效率降低,工资收入相应减少。其次,对效率要进行具体分析,有投资方面的效率,也有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效率。国有企业主要是国家投资,由投资因素带来的效率不能完全作为企业和职工的效率,决定工资收入分配的效率主要应该取决于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因素。从整个工资收入分配来看,不论是总体水平,个人收入水平,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工资收入水平,国家都要进行宏观调控,使整个工资收入的增长不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行业之间、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收入差别不能过大。

  4.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劳动法》颁布后,劳动方面的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但目前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工作比较薄弱,许多工作缺乏法律手段。因此,要把社会保障立法摆在法制建设的优先位置。主要是抓紧制定出台《社会保险法》,尽快形成以《社会保险法》为“龙头”,包括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管理,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法规和规章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框架。同时,通过加强监察队伍建设,规范监察行为,加强执法监督,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范文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它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围绕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等,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和探索,创新专业培养机制。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人才培养 专业特色

  一、专业背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新设置的一个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设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和维系。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决定》中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基本建立。

  其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呼唤社会保障教育。社会保障教育的发展,将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步入一种良性循环。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面对未来的挑战,这些都预示着本行业发展道路的崎岖与它所具有的极大的挑战性,但同时也更预示着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的光明前景。

  二、人才需求分析

  1.劳动保障人才的社会潜在需求量很大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它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化解个人的社会风险、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解除在职职工养老、医疗的后顾之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原来由企业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逐步走向了社会化。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除了负责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劳动关系管理,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法律文件,同时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为所有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费用,这些工作都需要劳动保障专业人才的完成。一些金融机构受托从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作和资金托管,由于社保基金特殊性,使它的投资原则和发式不同与一般的公共基金,要在安全性第一的条件下追求投资收益率,同时要保持社保基金的流动性,因而这些金融机构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也需要劳动保障人才的参与。目前我国从事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很大。

  2.劳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强劳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十分强,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劳动经济、劳动关系、劳动保障法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又包括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在具体些说,养老保险又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医疗保险分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等内容。而且城乡实施了不同的医疗制度。此外,社保基金需要保值增值,这就需要将社保基金投入股票等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运作,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工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因而劳动保障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系统学习和业务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但是,我国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员队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是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人才缺口很大,因此在需求和人才储备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二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与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专业培养方向及特色

  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加上目前社会各界对本专业认识不够,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如何定位,如何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成为每个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对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通过实地调研和网上查询,了解到各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专业方向:劳动经济方向、劳动关系方向、劳动保障方向、社会保险方向等,并形成了各院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打造专业特色显得尤为重要,确定自身的专业培养特色,走专业特色培养之路,而不是大众化的培养模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确立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即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二方面是本校的专业发展历程,相关专业支撑,自身的优势所在。要充分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经验,应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三是是其它高校同专业的办学特点,优势所在,学生的主要服务市场;专业市场定位最终表现为专业特色,通过确立专业特色与专业差异,建立自己的专业优势,以此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

  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知识、能力与素质统一的原则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衡的关系,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基础,只有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立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上,使专业特色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之上。

  2.学以致用原则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特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整个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以特色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

  3.专业相融合的原则所谓专业融合就是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融合吸收其他专业知识,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社会适应性不强,特别是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今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事业单位,因而要求课程设置要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扩大学生就业面。

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相关文章:

1.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毕业论文

2.关于社会保障论文

3.浅谈社会保障毕业论文

4.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

5.社会保障论文参考

146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