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有关社会实践论文的范文

有关社会实践论文的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社会实践论文的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人才培养,其关键在指引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

  摘要:

  目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思想认识、项目策划、组织实施中凸显许多弊端,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注重专业指导、因地制宜设计实践项目、合理策划、注重成效、建立长效机制,把“三下乡”做成“常下乡”,才能实现双赢效应。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

  0引言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到农村。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情况、农村精神风貌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青年人流动性增大,常驻青年人突减,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增多,部分农村基本覆盖信息化,日常文化生活匮乏等新现象凸显。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不对传统的“三下乡”形式加以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就无法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

  1目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凸显出的问题

  1997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至今已逾15年。经过15年的探索与发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国家科教文卫等职能部门服务广大农民、服务基层的重要品牌[2]。目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按专业特长分类,可以分为科技宣教类、文化文艺类、卫生保健类。近年来,还有一类综合卫生与文化的人文关怀类,比如关爱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就属于这一类。按实践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宣传调查型、设计维护型、帮助生产型、表演展出型、支教授课型。按实践时间分类,最少的有3天,最长的有1个多月。按实践人数分类,一般至少5人为一队,人数也可达到50人以上。通过以上的分类,就构成了现在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尽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也作出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不足,正视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对国情的了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然而这种重视提高不了大学生对其正确认识。暑期“三下乡”的参与面不广,个别院系在选拔实践队员的时候缺少足够的思想教育,选拔过程简单宽松,有个别服务意识不强,个人素质不高,觉得社会实践新鲜好玩。还有的参加动机不纯,为了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有的实践队大学生,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为了“下乡”而“下乡”。在集市摆几张桌子,横幅一拉,向来往的群众发宣传单,对前来咨询的群众泛泛而谈,摆摊时间1小时左右就打道回府。领略乡镇美景美食,购买特产反倒成为实践队员们的主要“工作”。这样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实践队,不仅影响到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还会损害到高校的名誉,受到当地政府或单位的排斥。

  1.2项目策划有误区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践活动主题、形式的确定、组队,对组员进行思想动员,作初步计划等。尽管每个实践队在出发前都会制定相应的计划,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调研,教师对于前期的方案指导不足,学生筹备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实践地的实际需要。很多的实践队存在一个误区,想方设法筹备更多的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有些华而不实,没考虑到是否适合实践对象,实践对象是否又需要这些项目,最终造成实践成效不佳,大学生成就感低下。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许多高校都是派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造成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带队老师力不从心。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难以给学生很好的指导,影响了实践效果。特别是有些带队老师经验不足,造成实践活动不顺利。

  1.3实践经费难筹措

  高校团委每年都有专门的学生社会实践经费预算,每个高校划拨的经费相差很大,“三下乡”社会实践经费与学术研究、技能提升等经费相比比例还是偏小,申请额外划拨经费难上加难。有些高校这部分经费十分紧张,具体承担实践组织工作的院系部门,在制定实践队的活动时间、参与人数、实践项目时往往受到实践经费的限制,导致实践效果打折。

  1.4实践效果短期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并没有连续地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流动性比较大。部分高校院系领导遵循的是哪里方便,就去哪里的原则,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使得社会实践基地成为空牌,浪费人力、物力。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稳定性与长效性机制,也使得实践活动无法制定长期目标,浮于形式。

  2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路

  2.1端正认识,注重专业指导

  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动者,作为具体承办实践活动的院系,必须积极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让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明确社会实践并不是一次单纯的体验生活,一趟旅游。应该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特长,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锻炼自己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围绕实践主题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出发前有使命感,参与时有光荣感,归来时有成就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名额有限,基本从各级学生会、社团、班委中选出。只有突破身份、专业、年级等因素的限制,组建自愿为主,或返乡大学生群体的实践队,才能够大大地提高实践主动性。各院系要组织好实践队员的培训工作。围绕实践队的主题和活动项目要求,可以聘请多名专业老师集中指导,也可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规模较小的院系可以形成联合实践队,加强院系之间、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展更丰富的实践活动。要紧紧抓住实践地政府当年的主要工作,将实践项目贴近地方发展,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拓宽思路,涉及到例如环保、水利、法律、农业、电力等行政部门,可以寻求他们的指导或申请组成联合实践队,通过地方、企业出资协办的方式筹集实践经费,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赞助,推动社会实践更好开展。

  2.2因地制宜,服务与实践并重

  不同实践队各有特色,实践项目与时间也各有不同。实践队在设计实践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特长,结合当地特点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与信息系联合实践队发挥专业特长,深入乡镇村开展义务维修,并为文化氛围浓厚的尤溪县管前镇九曲村献上文艺晚会;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实践队深入尤溪县西城镇凤元村、秀村、七尺村、文峰村等地,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水渠、排洪沟、河堤等农田水利设施,开展了测量河道落差,河道防洪排洪功能检验等活动;福州大学实践队深入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福建省中医药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尤溪县八字桥乡,调研全县重点中药实验基地发展状况。这些实践队开展的实践项目因地制宜,需求与供给相适应,使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成效,得到当地政府积极的支持。

  2.3合理筹划,花“小钱”做“大事”

  实践时间的制定,依赖高校划拨的实践经费,当地政府或单位对实践队的支持情况而定,时间过短,学生实践效果不佳,对当地的服务不够。进行合理的经费、时间预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最短保证在一周左右为宜。实践队住宿一般是安排在学校宿舍或者政府宿舍,当当地无法承担时,就要居住宾馆,这对许多实践队来说,是费用最高的一项。社会实践最大的花费无非是在住宿费与日常饮食上,经费不多的实践队,要尽可能与当地沟通,得到支持。也可以采取自己买菜煮饭的方式,这种自食其力的方式不仅增进了大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4精选实践基地,制定长效机制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接地气、察民情。高校在选定社会实践基地时,要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以及能够开展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性分析,签订责任书。实行双赢原则、就近原则,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与专业学习结合,精心组织。实践基地要能承担大学生相关专业社会实践的需求,融合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为一体。在向实践基地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积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让大学生受到更好的锻炼,地方与单位取得更好的效益。加强校地联系,制定长效性的保障机制让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应是临时性的实践活动,要保证活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将“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2.5设计实践成效考核制度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成员的表现情况,要纳入日常的教学安排并给与相应成绩,纳入评先评优的考核指标,作为入党的考核依据。实践队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效,也将作为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学院的考核力度,把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3]。将“订单”式的社会实践引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去,形成高校出学生,基层单位出岗位的模式,服务基层,服务三农。提前给与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的机会,了解单位或企业运行模式,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道路。

  3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了大学生更强的实践能力,为大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作为实践教育的组织者,我们要紧密跟随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使实践活动具有长效性与稳定性,发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J].科教文汇,2007(09):20-21.

  [2]王锐琴,刘芳芳,苏建国.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再思考[J].中国产业,2011(2):65-66.

  [3]赵海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49):190-191.

  有关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二: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

  一、高校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知行合一价值

  认同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个体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即个体既能够做到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又能够做到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中国古代有“知行合一”的传统,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朱熹认为“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然而正如《尚书•商书•说命中》所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在当下社会,我们经常会看到实践行为与教育中所树立的正确观念相脱节的现象,生活中,所行非所知的现象会经常发生。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难题:少数富于吸引力的教育活动,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些教育活动往往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出现边缘化的倾向。而社会实践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多层次、多角度受到全面的教育。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将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来扩大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受益面,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理论,同时还能使教育内容外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实现在实践中检验认知、加深理解、纠正偏差、巩固认同。

  (二)有利于情感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等内容,通过自觉践行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为人处事准则,这一价值便实现了由“潜”到“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价值便也得以实现,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了情感的升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基层,通过身体力行,依靠所见所闻,了解国情、市情、民情,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领会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经历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脚踏实地、虚怀若谷,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尽管目前高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是社会实践,但从目前实施的现状来看,工作重点主要着眼于加强暑期“三下乡”的宣传,实践中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和实践手段的单一性存在矛盾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教育内容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还包含社会主义荣辱是非观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等内容的培养。但目前高校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实践手段和实践方式却十分单一,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这与丰富的实践教育内容和迫切的现实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因而难以满足教育设计的初衷和教育工作的需求。

  (二)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存在蜻蜓点水、敷衍了事的现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相悖,这种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高校对大学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表现出单纯化、理想化和正面化的特点,而现实中,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其价值观则呈现出多元化、真善美、假恶丑并存的局面。高校学生有时思考问题片面、肤浅,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事物所迷惑。而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却常常对这一矛盾采取回避的态度,教育活动中只谈正面,回避矛盾,对存在的问题疏于指导,这一教育的结果不仅无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大的困惑,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

  (三)教育方式上存在以说教为主而实践不足的矛盾

  要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单靠口头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接受。而目前的现状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仍处于重动员、轻落实,重号召、轻行动的阶段,对于实践教育活动的安排和预期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在一种被动的、服从的环境下机械地接受思想教育,其结果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倦,更难以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社会实践原则与设计思路

  高校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站在理论的高度首先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统筹考虑安排各项工作,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形成合力,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一)找准社会价值与个体目标的交叉点

  高校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建军高校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教育研究培育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的关注,重视对学生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只有努力探寻社会价值与个体目标的最大交叉点,并将个体目标融入到社会价值中,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走向现实,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并成为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的行动准则,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反之,如果高校在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时,只关注社会的需求和目标,通过一味的灌输和强制性的授予来要求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无视甚至扼杀青年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个体的自我发展需求,其结果必然会出现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因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

  (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学习的切入点

  在新的形势下,应该积极探寻和发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与融入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搭建一体化的学习的平台。同时,重视教学团队和师资力量的建设,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善研究乐奉献的专业化实践教学团队,并且有一个能够充分施展与发挥教师才能的平台,教师通过担任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保障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而扎实地开展,使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从书本走向实际、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三)探求基础要求与先进追求的关联点

  在社会实践目标的规划与设计上,首先应该关注基础性的要求,即大部分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都能够达到和实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有额外需求的学生设定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要求与先进追求在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基础性要求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基础和保证,而先进性追求则会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因此,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既要关注基础性要求,也要关注先进性追求,实践中努力探求基础要求与先进追求的关联点。

  (四)把握实践内容与时代主题的契合点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做到紧扣时代发展的旋律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围绕社会中涌现出的“最美”先进典型,开展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美德正能量的活动;围绕雾霾与空气污染问题,开展保护大自然、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围绕建国以来,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活动。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要更科学、更准确的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通过打造平台,营造环境,创造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有关社会实践论文的范文相关文章:

1.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范文

2.社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3.关于大一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4.关于社会实践活动论文

5.党课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6.广告公司实践报告范文

117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