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道德的相关论文
家庭伦理道德的相关论文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值得我们重视与深思,面对着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为先,我们是否也该审视一下现代家庭道德教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家庭伦理道德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伦理道德的相关论文篇一
《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新探》
[摘要]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形式,它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家庭伦理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全社会有必要共同倡导和进行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关键词]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情感和谐;家庭和谐
一、血缘家庭的纽带
19世纪70年代,美国民族学家路·亨·摩尔根为了进一步研究人类史前史的可能,发表了《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一书,该书指出一个部落分为若干母系血缘集团即母权制氏族,而这正是后来的父权制氏族的基础。他找到了全部原始历史的新基础,并据此描绘出家庭式的略图,从而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变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的发现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的评价。1880年末至1881年初,马克思详细研读《古代社会》一书并作了摘要,恩格斯参照马克思的摘要,就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写下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说明人类史前史的社会结构及发展规律,恩格斯联系摩尔根的发现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原始社会的家庭发展情况,并由此得出了家庭是原始社会的基础的结论。在对家庭进行考察时,恩格斯把血缘亲属关系视为与所有制关系同等重要的因素,并考察了各个不同时代及其不同阶段上的婚姻家庭形式的历史变迁。最终得出,一个群种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摆脱原始落后的婚姻方式采用先进的婚姻方式。而在家庭中形成的亲属关系则在一切野蛮和蒙昧的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代社会,以血缘关系捆绑起来的家庭观念也早已不像过去那么浓烈,情感与道德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增大,社会关系越来越不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家庭的作用看似减小,但是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重视家庭的建设,特别是家庭的伦理道德建设。
二、道德家庭与婚姻的支撑点
家庭伦理道德是指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家庭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有着不同的内容:夫妻相爱,志同道合,尊敬和赡养老人,抚养和教育子女,尊重家长,爱护弟妹等等。而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遵守家庭道德的规范,做到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那么,整个社会就可免除后顾之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很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作者本人想把研究和阐述的重点放在夫妻关系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阐释真正的爱情是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所不可缺少的,以此来作为全文的一个亮点。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家庭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内涵也不同。在封建社会中,男性家长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是通行的戒律。男子有休妻的自由,女子却没有离夫的权利。男子可以再娶,女子却不可以再嫁。《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七去在元明清三代的法典里都有明文规定,成为压迫妇女的工具。封建道德要求女子绝对忠诚于男子,妻子对丈夫从一而终,夫死之后要守节。夫妇的伦理规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礼制中,《礼记·婚义》中规定:“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侍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的目的只是为了连接两个家庭的利益,是为了传宗接代和祭祀祖先,在这里夫妇双方的感情和幸福不在考虑之列。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个性获得了充分的解放,原有的封闭观念被打破,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进入家庭,带动了家庭伦理道德文化向文明的方向发展。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男女平等,长幼平等,夫妻平等,家庭成员一律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注重婚姻质量,追求高水准的爱情生活,被视为成就、维系婚姻的价值趋向。但同时,在文明的家庭主流中也搀杂着大量的腐朽的家庭伦理生活的暗流,造成家庭伦理道德的模糊性和伦理行为的矛盾性。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一个婚姻与家庭幸福和稳固的保证。恩格斯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1]这里恩格斯是说“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决不意味着人类男女两性的结合,是与动物完全一样的“兽性”,人的性爱需要早已从动物的自然本能发展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两性的关系也早已从单纯的为物种的延续而结合的自然关系,发展成为在性爱基础上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思想感情结合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成为人性和人的社会本质的特殊实现方式。马克思也曾深刻地揭示了爱情的本质,认为爱情是只有从动物演变出来的人才有的,它已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婚姻与家庭的组建“是不是由于爱和对应的爱而发生的?”[2]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最好的总结。任何贪图享受,破坏他人家庭,置道德于不顾的行为都是应当收到人们谴责的。
爱情不是一闪即逝的,一旦双方确立了爱情便以彼此结合为幸福,以分离为最大的不幸。但爱情伟大,婚姻繁琐,要想经营好一个家庭不是唱唱高调就能经营好的,它需要夫妻双方相互包容、相互体谅和理解。这里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当热恋甚至结合的双方一旦面对爱情的潮起潮落时,不得不考虑分离。因为爱情的双方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随着生活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人的感情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一方或双方不爱了,或一方产生了新的爱情,离异就是不可避免的和合乎爱情本质的、合乎道德的、合乎人性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如果感情确实已消失或者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斥,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者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3]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实现了人类伦理的道德化。
三、法律家庭与婚姻的守护者
婚姻家庭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有关婚姻、亲属的习惯和禁例等,就被注入了新的、阶级的内容,开始转化为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婚姻家庭法大致经历了古代婚姻家庭法、近现代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婚姻家庭法、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家庭法。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详于礼而略于法,在奴隶社会,有关婚姻家庭的礼起着法的作用,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是礼、律并用的。
新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则经历了根本的制度变革。男尊女卑的夫权统治、漠视子女利益的家长专制式封建包办婚姻、剥削阶级的一夫多妻制和以“休妻”为主要方式的男子专权离婚等一系列有违女性尊严的不平等条令都被废除,确立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婚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也分别从结婚、家庭关系、离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每个公民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实现制度法律化和伦理道德化,使夫妻双方从情感和谐做起,促进家庭和谐,进而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71
[2]《伦理学简明教程》,魏英敏、金可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人学原理》,陈尚志主编,北京出版社,2005
家庭伦理道德的相关论文篇二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值得我们重视与深思,面对着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为先,我们是否也该审视一下现代家庭道德教育。本文分析了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它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从家长着手,使家庭道德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缺失;德教;理性培育;德性熏陶
现代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或许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启示。
一、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德教为先
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义君子,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因而教育内容就以纲常伦理和入世入仕的本领为核心,培养仁义孝顺、忠信笃敬、谦虚勤俭等道德品质。伦理道德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主旋律,从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到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德育。贯穿着“立志,勤奋,专心”等精神意志方面的教育和“节俭、自立、谦逊有礼”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古人对子女的教育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
在现代,尽管家长们清楚德育的重要性,可是在行动中却大相径庭,没有做到知行统一,更不用说德育第一了。古代的人尚可以付诸行动,那么为什么到今天,大肆宣扬着精神文明的今天,人们反倒变得有点麻木呢,难道这是一种教育的倒退吗?在我们关注知识教育的同时是否也该要洞悉下隐藏着的精神世界,其实它才是决定我们人类命运的关键。
二、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是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
1.这种误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转型导致了一部分人失落,经济收入减少,这部分人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子女的期望出现了偏差。他们对子女有很大的成才期望,希望孩子“比我活得好”,特别是“”给父母一辈造成的遗憾使他们把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们往往把子女视为“私人财产”,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子女,作为他们的人生目标的延续。这完全地“一厢情愿”,而这种观念还比较普遍,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不尊重,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负担是很大的,甚至导致心理上的疾病,如果这种外界压力与子女自我调节的矛盾处理不好还会酿成诸如自杀、杀母、弑父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有数据表明,中国95%的父母希望孩子上大学,44.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而实际上,中国只有10.5%的同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其实最重要的是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管将来他是一个园艺工、清洁工亦或是修理工,只要他内心深处快乐就行。只要将来的每个孩子都知书达礼、谈吐得体、讲道理就是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要培养那种成绩优异但品性不健全的人,不要培养可以高谈阔论着学问却心性冷漠的人。
2.成功标准的物化,教育价值观的曲解导致了误区的产生。人们选择教育往往是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以现实的功过得失为评价标准,缺少一种整体把握能力和超前意识。比方说,就中国成年人来看,成功的标准已经物化了,就是高学历、高职业、高收入。这是一种物化的成功观,而实际上社会成就不等于幸福。从教育上来讲,真正的成功是使人获得幸福而我们的家庭教育是轻视精神的,完全物化了的。父母就认为你不上大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幸福。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一个全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最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5日第3版)在应试教育下,在高考指挥棒下,在一纸文凭充当着很多好工作岗位“入场券”的今日,我们的家长忙碌着,为孩子们成绩的提高操劳着,陪读是常事,请家教似乎就更是必修的了。其实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对孩子人格的教育,而我们却把处于学校教育范围的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把本末倒置了。正因为如此,把孩子们的快乐给剥夺了,父母亲只是监督着自己的孩子要如何地抓紧时间来学习,这样不仅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阻碍,他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摧残,他们失去了欢乐,失去了思考,失去了想象,沦为分数的奴隶而不是生活的主人。
三、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父母一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苦心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儿女的理解,相反由于他们过分地重视智育,关注成绩而导致儿女们的反感,甚至引起矛盾的激发产生不少的过激性行为,比如2000年徐力的杀母事件等不得不令人深思,子女没有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牺牲,缺乏孝敬之情和应有的责任心,不少父母感叹:“养儿育女不知为什么”。有一位7岁的学生竟然在自己的房门上贴上纸条,上面写着“讨厌的家伙,不准再来看我做作业!”由此可见父母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子女的理解与认可,亦未引起相应的伦理意识。一个已经上了北京清华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的学生这样说:“我妈三天两天就打一个电话来,不是问在班上排第几名,就是唠叨MBA事,还以为我在上中学。我十九岁时候,连穿什么衣服都还必须得到父母的批准。学校有压力不是太大,老实说能考上清华的一般都能对付学业,不会伤身体。但来自家长的压力比学校大得多,我已快差不多了,你看我这样儿,哪有一点青春活力,像个小老头儿,我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睡不着,脑子老处于亢奋状态,想睡又不能睡,急死人。然后就特疲倦,像虚脱似的飘。”(《中国批判》P145)对于清华学子这一番言论,我们不知道是否这也算是一种成功的家庭教育,子女上了一流的大学可丝毫没有感激之情与自我的快乐满足,却是满腹的抱怨。也许今天的家长应该想想我们是否将他们视着成长中的个人,视着运动着的生命,视着有自己选择教育影响权利的存在。“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今天最为“可怜”的恐怕是父母们缺少一颗理性的教育之心,缺乏一种对于子女的科学的教养态度。
理性培育与德性熏陶是亲子间伦理关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两根支柱。人首先是一种伦理性的存在,人之为人全在于人有道德,人能立身处世,也在于人能心存他人,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自身。整个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人,成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本真含义。要重视家庭对人的道德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教育价值的最高层次中发展价值,也就是在认知价值基础上对人整个精神世界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道德情感、创造精神、审美能力、和谐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一个人通过接受知识,他可能获取了知识中的功利价值和认知价值,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完成了自己认识能力的建构,并成为一个熟练的劳动者或建设者,但他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兴趣爱好不广泛、精神生活贫乏的人,更有甚者,可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向社会或他人讨价还价的资本,一旦别人满足不了他的私欲,则可能走向反社会、反精神文化而堕落。这一切都是与道德知识有关的,因此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渗入道德知识教育。
我们的家长应该明白一点,在今天,所谓受过教育的人,不仅应是掌握了现代物质生产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建设者,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生活能力,多方面获得健康发展的人。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一个人内心的健全与和谐更是决定其一生的关键。
五、社会配合,从家长抓起,让家庭道德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在新一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社会在变,成才标准在多元化,家长的观念应该随之更新,培养快乐的、身心健全的、品德高尚的子女。
社会要大力创办家长学校,将新的理念灌输给家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只要孩子堂堂正正的活,不害人,不做违法的事,心地宽广比什么都强。要使家长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学些东西,培养多种技能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素质教育应是培养一种人文品格或文化精神,它是要解决人们在内心深处对待生活本身的态度问题。人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的掌握是有区别的。
家长要有自我意识,能自我树立榜样。孔子在谈到教育者的修养时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的孩子道德品质差,不是他天生的差,而是父母就差,他从来没有过好的家教。一个家长如果没有道德,如何教育你的子女有道德呢?看看那些成功的家庭教育,家长们都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
德教为先要贯彻在现代家庭教育之中,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孩子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林.中国家长批判[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3]骆风.成才与家教――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