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学生思想道德相关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目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思想道德状况较为薄弱。因此,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对策,从而促进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水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思想道德相关论文篇一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对策》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我们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围绕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牢固把握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流,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以培育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学习逐步养成和提高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而学校道德教育对其影响尤其深远。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素质 思想道德 教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各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和基本精神面貌。但在以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时期,在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进步并视之为主流的同时,应客观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仍然矛盾重重。

  一、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偏颇,同时也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不断渗透的结果。其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社会转型的冲击是根本原因

  转型是指事物运动形态的转化过程,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了现行社会的系统改造,这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其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这种改造虽然并不以改变现行社会形态为目的,但改造者的种种努力,多半达于对现行社会形态迄今赖以支撑的许多重要的社会观念与社会制度的基本否定。”当代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中,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和调整的全过程,他们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躲避的受到消极效应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扩大,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观念、行为活动等造成冲击。而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最活跃、吸收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加上价值观不成熟、求知欲强烈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其影响。大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精神提出强烈要求,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而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尊崇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的同时却伴随着道德责任的缺失。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一种金钱关系,在政治与业务、知识与金钱之间的价值选择逐渐偏重于后者。当代许多大学生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看待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上,他们不再高呼知识的力量,而是高呼知识就是金钱。除此之外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会伴随而至,并与我国相应的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加上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可控性较差这一切都使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大学生们将不得不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更为复杂的选择。

  (二)学校教育的疏忽

  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德教育方法与现实社会脱轨,现行的大学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结果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断裂,造成受教育者道德欠缺。这种断裂观主要表现在将受教育者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分割开来,要么只重内容的灌输,要么只重形式的发展;将受教育者当做理性的存在,忽视非理性在其德性生成中的作用;将受教育者与其德性生成和发展的土壤隔离。二是道德教育内容不新颖。大学道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于缺乏探索和创新,确实陈旧、保守、老化,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道德教育及其活动本身,而在于缺少针对性和魅力,在内容上缺少生活基础,在方法上缺少互动、讨论和对话,失去了道德学习者的内在热情与动力特征。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得不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当他们在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中产生各种困惑时,很难得到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高校德育中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深受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比较宽。正如道德是法律、政治等其他价值的基础一样,在道德自身的价值体系中,责任又居于基础地位。道德责任是人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人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种社会规定和价值诉求。人是道德责任的主体,道德责任生成的内在根据也只能从人的社会本性和实践需要中去探寻。人的尊严,体现在只有人才能对他们所做的事负起道德上的责任。道德责任是人高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个标志。实质上,目前的信用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责任感的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本质要求讲也是一个具体内化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问题。解决好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问题,其他方面的思想道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如何用知识去实现人生理想与个体价值,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接班人。可见,高等学校在转型时期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的责任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高校道德教育应从责任教育入手,强化他们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把握,努力使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社会要求达到有机统一。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所谓理论灌输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德,引导受教育者分清是非、明辨事理,以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过程。但是理论灌输要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教育才能把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行为习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增强其对复杂问题的辨别能力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青年学生汲取营养、补充学识的过程。其作用有:第一,知识结构的弥补作用。学校课程结构再严谨,也不能涵盖所有内容,而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认识。第二,实践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思想上得到锤炼。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校园里,对一些问题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可是参加社会实践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师德与师风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要靠广大教育者。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者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一个好的教育者身上应该具有两种力量:知识和人格。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靠的正是这两种力量。而教育者要言教和身教相想结合,其中言教就是展示知识的力量,身教就是展示人格的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学无术和品行不端的人固然不配成为教育者,而言行不一的人同样没有教育人的资格。这就要求教育者对自己宣传的道理,自己要坚信不移;对自己提倡的品德,自己要力求具备;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应切实做到。教师不仅要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此外,还要加强教育者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引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8-329.

  大学生思想道德相关论文篇二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摘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引言

  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践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学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基地,在人才质量的把关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好的道德品质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所以在大学期间加强道德修养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作为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应是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但是在部分同学身上,我们也看见了在受到现实社会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拜金主义、追逐名利等负面的东西,而根本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对思想、观念、道德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从而表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一)对道德的认知不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产生分歧

  1、重智轻德。有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现如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许多学生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便走上了求知之路,力争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求知在他们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为只要自己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在职场上大有作为,从而淡化或忽视了对道德能力的提升,错误地理解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极端个人主义。受当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想影响,加上当前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对其儿女的过分溺爱,在家里向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在一些同学身上显现出了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在极端个人价值论和超现实主义。而极端个人价值论在这一部分同学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则是缺乏合作意识,片面热衷于竞争,热衷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害怕挫折,常常忽略内在的提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锱铢必较,拘泥于小节,缺乏全局意识;热衷于个人利益,缺乏宽容与理解,导致人际关系僵化,很少与别人进行沟通和学习等现象。

  3、人际关系冷漠,价值趋向功利化。据悉,某大学在对数百名同学进行调查中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由于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于是沉溺于虚拟世界,从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其他人有交集;导致背后造谣中伤他人、盗窃他人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学生干部职位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多角恋爱,对爱情如同游戏一般者有之,这些现象在如今的高校中时有发生。而且部分学生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意识较为薄弱。形成了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的性格,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

  (二)道德情感的缺乏,对道德理解不深入

  1、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近期有一则新闻让所有的人心头滋生一丝凉意,一位78岁的老人在过马路时不慎摔倒,但是路过的一百多人中却无一人上前搀扶,而在这一百多人中,不乏在校大学生,通过这则新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

  2、对道德认知模糊,对其理解不深入。一些大学生对道德的基本理念含糊不清,对某些事情是否属于道德准则内所涵盖的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原有的传统思想和现在的新潮思想产生冲突,很多同学在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拿捏不定。过去认为个人的成长不能脱离集体,要有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但现在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的发展与集体联系不大。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不能界定是非、善恶、美丑的一种表现,故在这种繁杂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很容易出现问题。如,不加分析地追求时尚、追星、个人崇拜等等。

  (三)道德意志的薄弱,难以抵制不良诱惑

  1、理想信念意识不强。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如: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抄袭别人作业,考试作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追求时尚上而荒废学业)

  2、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每况愈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大方向是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但我们应看到,在他们表现出思想情绪稳定活跃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矛盾心态等诸多问题,虽静态观察比较乐观,动态分析却有些问题值得忧虑,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里却陷入困惑。在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受到国外许多新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助人为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的认同每况愈下,伴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高,许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不饱穿不暖,便出手阔绰,对待孩子的生活作风问题上则是听之任之,导致部分大学生用钱如流水,毫无勤俭节约的意识。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了。更有少数贫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打肿脸充胖子,与其他同学互相攀比。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基本道德观念初步形成并日益稳定,部分学生呈现出功利主义特点。在公德践行能力方面,部分大学生对公德践行能力较弱、自理自立能力差、劳动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严重、乱扔垃圾、考试作弊等,对传统美德认同度每况愈下。

  3、难以抵制不良诱惑。美好的事物,能激励我们通过正当的途径和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不良的诱惑则会对个人的成长和思想道德的升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常常不能正确地处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强烈的好奇心和盲目的从众心理常常会促使我们进入对自己危害极大的环境中,如吸烟、吸毒、赌博、浏览不健康的书刊和网页或者玩电子游戏等等;再如,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抱有占小便宜的心理,从而使我们常常成为不太受人欢迎的人,甚至恰恰是这种心理使我们上当受骗,误入歧途。

  (四)道德行为的失范,诚信缺失

  1、道德行为的失范。在校园公共场所语言粗俗成为时髦。校园与寝室中,粗俗之语已成为口头禅;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在校园看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没看见;在课堂上或图书馆自习室大声喧哗,在教室有内容庸俗的课桌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还有许多大学生因为怕脏怕累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活动等等。这些现象无一不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体现。

  2、诚信缺失。这主要表现在考试诚信、就业诚信、学术诚信等方面。

  (1)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

  (2)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弄虚作假,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

  (3)关于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问题还未引起我国高校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有关大学生抄袭、剽窃的报道,不绝于报端;在大学校园和网络中随处可见大量的“枪手”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抄袭他人的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学术发展的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一)提高师德以作表率,引导学生思想素质提升。师德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既要保障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青年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自身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去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其加强德育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为祖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对增进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增进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感情。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氛围,为了更好地开发校园文化的德育作用,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到一起利用大学生具有可塑性强这个特点,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三)优化德育环境,营造思教氛围。为了避免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冲击和腐朽,我们需借助社会上良好风气的大环境来改善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环境,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当学生们处在这个环境中时,积极向上的事物将直接反映到学生的大脑中,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感染下,他们自身的修养和人格也将不断地完善,道德品质也会不断提高。

  (四)强化践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这种择业方式,导致大学生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实现了由“服从国家需要”到“尊重个人自愿”与“服从国家需要”并重的转变,而备受学生的推崇和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等因素,又使得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从而在一些学生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偏激看法,对这些过激的认识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矛盾的解决,单靠在校园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然而,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社会和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中一些良好的价值趋向,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有助于问题、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蔡炎斌,刘铁芳.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对策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10.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魏萍.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李恩广.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215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