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范文1000字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思想道德状况较为薄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范文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范文1000字篇一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分析》

  【摘要】网络交往是科学技术条件下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模式。本文从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失范和成因分析入手,初步探讨了如何进行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本身已由通信工具发展为形成网络社会的交往工具。一个崭新的数字世界已逐渐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同时它又使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单一性人与人、面对面之间的互动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网络具有虚拟、互动、快捷和实用等特点,网络交往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大学生交往的宽度与深度。网络在给大学生的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身份虚拟给交往带来的网络欺诈、隐私暴露,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存在责任感减弱、网络不文明行为增多,以及借助网络发泄私愤等,甚至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网络交往角色的迷失、网络交往的沉溺与网络交往中的内在攻击性、网络交往中情感的放纵等一系列的网络交往的道德问题。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康成长,以及成长环境的营造。正视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问题,探索学校管理中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失范及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角色迷失导致的道德失范

  大学生网络交往是用数字和符号在网上虚构的“角色”,网络中交往双方人都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任意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无须考虑现实中的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网络使原有的一些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导致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伦理矛盾。大学生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彼此很难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反应和意志表达,更难了解交往背后的价值诉求和利益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交往人不必抛头露面,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谁。你不仅可以隐藏自己,还可以重新虚构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国籍、职业等等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全都失去了实际意义,现实当中的一个“我”可以成为网络中无数个“我”,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的交往规范,大学生们很容易随心所欲,不慎重的考虑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传统的伦理规范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中部分缺失。虚假的身份,虚拟的行为,虚幻的感情,一切都不确定,交往的过程,是通过“角色”的演绎在网上呈现出的泡沫世界,交往的行为,限于在“网上”。另外,由于网络强大的娱乐性让大学生在长期的网络交往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冲突而把握不住正确的方向,大量减少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同学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容易导致自身道德认知和现实行为的偏离。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情感放纵导致的道德失范

  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精力充足、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情感丰富、渴望友谊和交流的阶段。部分大学生对于虚拟和现实的关系认识不正确,把虚拟和现实彻底对立起来,认为网络外不能做的事,网络中都能做且不必负责任,因为这是在虚拟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无形中抛弃了道德规范做出种种失控行为,甚至导致大学生人格出现分裂。另外,网络的弱监控性和约束网络交往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除去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个别大学生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暴力信息等,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大学生网络交往不受现实社会中的法律规范、道德伦理的约束,崇尚网络强权,形成将自我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的思维习惯,这些对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网络交往的法制和道德规范建设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社会网络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加强互联网交往法制和伦理道德建设和引导,同时应当有专门的“执法者”依据规则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如建立成熟的大学生网络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管制办法,实行网络交往的“实名制”。增强我们在网络中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号召“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路工程”,倡导大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保护大学生权益的同时,传授网络安全知识,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网络交往中的不文明行为必然大量减少。

  (二)健全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机制

  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求健全持久的教育机制,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是防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的有力保障,但应形成一种内涵健全、运行灵活、持续作用的教育机制。网络交往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以教育引导、健全心理规范行为、强化自律、学会交往为主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指网络交往道德教育,要以学生学会健康的网上交往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引导”是指教育和引导学生清楚的知道,在网络交往中辨明真假,以建立学生的道德底线;“健全心理”是指帮助学生消除网络交往中的阴暗灰色心理,低俗猎奇心理、媚俗发泄心理等,进而建立起与网络交往相适应的自律、自警的健康心理;“强化自律”是指教育重在形成学生内心的道德信念,成为自律意识很强的人;“学会交往”是指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网络交往的行为规范和交往技巧,建立健康的网络交往认知和交往意识,能进行正常又健康的网络交往。教育内容主要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伦理教育、法纪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自律教育、知识教育,并使这些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交往中的相应问题,提升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根据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实际,可采用网络平台的教育方式,学生专题辩论的教育方式,网吧与学校联动的教育方式,知识宣讲或宣传的教育方式,字画结合的教育方式等等。教育方法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心灵的反省与震撼等等。网络交往道德教育能否常态化、长期化、人文化,关键在运行,要深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良好网络交往道德的形成。

  (三)营造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

  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不仅浓厚,而且文明、高雅、高尚、积极向上,它会给大学生无形的“德性”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交往道德选择,形成向善、向上的人格力量。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要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把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就必须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弘扬主旋律,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占领大学生网络交往阵地。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制度制定为了人、服务人、同时也约束人为核心的制度文化,把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管理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理的层面,这样才更能使学生尊重制度、服从制度,并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建立学生网络交往的自律性团体和自律性的社团公约,形成社团成员间网络交往的相互监督和对外监督机制。加强上网管理,是对网络交往行为的他律形式,是预防网络交往道德问题的制约性力量。一方面与校园周边网吧建立联动或协同管理机制,可聘请网吧老板作为网络交往管理的“兼职辅导员”,以弥补学校管理“鞭短莫及”或“难以涉及”的缺陷,并建立互助公约,或签订协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进网吧,使教育管理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渗透到校园周边网吧。另一方面校园内的数字图书馆、计算机房、学生公寓内的学生上网,与此管理相关的人员,以及同学间都应尽到监管的责任,特别在学校数字图书馆、计算机房发生的网络交往道德问题,老师发现后不问不管,那是失职失责行为。另外通过计算机专业教学渗透网络交往管理,即计算机教学不能仅仅教技术,还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交往的虚拟世界里如何做人,如何去交往,如何成为一名有道德的网络人。指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如何从心理、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去进行自律,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律认知,进而健全其网络交往中的自律行为,防止行为道德失范。

  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当代大学生教育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问题,是一个事关大学生身心是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积极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切实加强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建设,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仅能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进步,而且能健康、有道德的进行网络交往,真正成为能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武邵阳.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2(10).

  [2]张琦.探索高校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0(2).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范文1000字篇二

  《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道德人格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社会关系与道德实践中所形成的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它是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自身修养水平限制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主要包括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素质、营造和谐的道德环境、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等。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盛行的是一种唯知识、唯技术的教育,这种只限于理性知识的教育形式,抹煞了教育的属人特征和内在的精神层面,因此高校出现了很多高智商低情商的学生,这与素质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当今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及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使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部分大学生经历磨难,形成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因人生目标和价值感的失落而失去自我,践踏最基本的道德原则,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在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也就是塑造具有意志自由性、自我同一性、主体完整性的英雄人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必须把自我教育放在首位。

  (1)大学生要努力做到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哲人所提倡的一种自我修养方法。是很重要的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善于独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单独一个人做了某件坏事,而且认为无人知道这件事,那你就错了。隐藏起来,不叫人知道,这种行为是卑鄙的,隐藏起来,进行自欺,更是可耻和虚伪的卑鄙行为。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利用甚至依赖,网络文化也渗透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改变着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的迷惘,所以大学生为人做事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2)大学生要积极自省

  “自省”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的方法。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时时刻刻与他人发生联系。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需要他们把自己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运用榜样力量来鼓励和鞭策自己,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使自己的意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选择自己人格发展的正确道路,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

  二、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专业教师育人体系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1)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以高尚的人格形象宣传真理

  教师渊博的知识是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必须先学习新理论,而且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他们会发现社会现实和教师宣传的理论的反差很大,因此,他们容易感到困惑、迷惘、失落。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他们总喜欢拿理论去对照现实。当今时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很多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高校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感觉迷茫。为了说服他们,让他们坚定信念,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并且全面、准确、本质地理解那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新理论,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使这些思想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意识到,要使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就必须以人文主义的理念作为指导,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校园的美。如果每一个人没有感到学校是美的,也没有体验到因此而产生的高尚情感,学校就不能成为人民教育的发源地。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注意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无论是教学人员还是政工干部或者其他人员,都要关心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要关心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形成教育合力,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运用心理咨询、平等对话等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各院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举行与心理素质相关的实践活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意义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最大欢乐就是人的诞生。人的诞生,是人民的未来,父母的欢乐。大学生更是父母的希望,要珍爱生命、积极进取,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

  三、营造和谐的道德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环境是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可以有力促进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

  (1)整治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环境良莠不齐,这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因此,政府应大力整治社会文化环境。一是净化文化出版市场。非法出版物和盗版文化产品一直是文化市场的一个痛点,政府要坚决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二是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督,对优秀文化积极扶持和推广,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网络。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以特有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化校园环境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举措。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建设应该典雅优美、舒适怡人。学校可以通过自然山水、花草树木、名人雕像、宣传栏等,构建美丽的校园。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国科技大学校长郭传杰说:“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高校有必要对大学新生进行校训教育,激发他们热爱校园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学校要完善学校制度、宿舍制度、社会活动制度等,用制度规范大学生言行,使他们从点点滴滴小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道德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长久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因此,家长需要更新观念,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尤其是对独生子女,不能一味满足他们物质需求。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思想是好的,但是必须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和家庭条件,给孩子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杜威曾指出,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缺乏实践锻炼,对国情、民情、自我都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旦步入社会,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以至自杀。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必须面向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让学校德育各环节实现有机对接,形成合力,让合力效果最大化,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的活动,师范生在寒暑假可以去支教,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培养责任意识。二是引导学生勤工俭学。对于所有大学生尤其是较贫困的学生而言,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勤工俭学结合起来,一方面让他们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分析道德问题能力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学校可为学生拟定一些调研课题,指导学生必须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去进行社会考察,或回自己家乡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第二版.

  [2]林崇德.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何菁,黄平.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

  [4]郑永廷等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第一版.

  [5]田建国,陈燕.高校如何教育管理改革开放中成长的新一代.高校教育管理[J].2009(1).

2153685